【摘 要】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周围软组织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静脉畸形患者32例,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视病灶情况(病灶的部位、深浅与重要组织的毗邻关系等)分别选择缓慢推注无水酒精+博来霉素和单纯博来霉素,3周后若患者未达治愈可重复治疗.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1-6次,平均3次,操作可在门诊进行,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治愈27例(84.4%)
【机 构】
:
233004,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33004,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33004,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33004,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周围软组织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静脉畸形患者32例,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视病灶情况(病灶的部位、深浅与重要组织的毗邻关系等)分别选择缓慢推注无水酒精+博来霉素和单纯博来霉素,3周后若患者未达治愈可重复治疗.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1-6次,平均3次,操作可在门诊进行,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治愈27例(84.4%)、好转5例(15.6%)、无效0例.无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静脉畸形是一种微创、疗效高、可重复、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的方法 。
其他文献
患者男性,45岁,因"腰痛10年,发现腹主动脉瘤4 d"于2007年11月23日人院.入院诊断:"胸腹主动脉瘤(TAAAs,Safi V型);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有长期吸烟和饮酒史.术前CT检查示:T10-11椎体间隙至L2锥体上缘层面腹主动脉瘤,长约9.8 cm,最大直径约7.0 cm(图1).
目的 探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加颈部切口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和术后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采用胸腔镜胸腺切除加颈部切口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41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18~67岁.病程1个月~3年.术中除完整切除胸腺外,还清除前纵隔区域及颈根部的异位胸腺和脂肪组织.结果 全组41例手术完全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62 min.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7例.术后病理学
2008年6月22日,在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二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了"裘法祖院士追思会".吴孟超、黄志强、黎介寿、张金哲、盛志勇、吴蔚然、王澍寰、朱晓东、朱预、黄洁夫、刘允怡、邱贵兴、王红阳、赵雅度、党耕町、祝学光、黎沾良等我国外科界著名学者,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白书忠,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罗玲、韩晓明、杨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与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rna,HB)是血供丰富的良性肿瘤,随着影像学及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HB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实性的肿瘤及位于脑干的肿瘤由于血供丰富、部位关键,治疗仍较棘手.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77例HB患者,其中75例经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椎(C2)螺钉无论是对于寰枢融合还是在下颈椎固定中均提供着重要的稳定性.目前临床常用的C2固定技术包括2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经1/2关节螺钉和经2/3关节螺钉,以上技术均有着损伤椎动脉的风险.2004年Wright[1]首次提出2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并进行了10例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尽管2经椎板螺钉固定有其优点,但至今仍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的 探讨疑难、重症和介入后复发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2月至2007年8月间对28例疑难重症或复发的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有经皮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后复发者16例、手术后复发2例和疑难重症10例.治疗方法包括:肠腔房转流术10例,肠腔颈内静脉转流6例(1例采用了水母头),腔房或腔颈转流3例,肠腔转流2例,根治或扩大型根治术7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3.6%).人工血管感染
现代外科越来越多地应用生物材料补片修补腹外疝和腹壁缺损,而既往的研究表明,生物材料植入腹腔可引起细菌移位(BT)[1],而BT常伴有内毒素的移位.不同的生物材料引起的炎症反应不尽相同,本研究旨在阐明不同生物材料和不同的腹壁修补方法在导致内毒素移位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二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2008年6月2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地区的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二届编委会组成人员共129位专家出席了会议.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白书忠、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罗玲、韩晓明、杨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等出席会议,并为新一届编委会组成人员颁发聘书。
miRNA是一类长度很短的非编码、转录后调控单链小分子的RNA,长度约22个核苷酸,它控制着真核细胞的诸多功能,影响其基因表达、细胞周期和个体发育等行为[1].这类小核酸分子可能发挥着类似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参与了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