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指出在安全接地方面,一些小型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为引起重视,对“安全接地”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围绕所存在的问题,阐述在安全接地方面所应遵循和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安全接地;保护接地(接零);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2-0009-01
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对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纵观这些企业,在电气安全接地方面,大多不同程度地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易燃易爆生产场所则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保护接地(接零)、防雷接地和防静电接地方面存在不足,这些不安全因素是酿成事故的根源。因此,充分认识“安全接地“的重要性和掌握其实施要点,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型企业在安全接地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1)电机的外壳没有采取保护接地(接零)措施,有的即便接地,也是通过基础构件间接接地。
2)小型固定和移動电气设备虽带有多极插头(即带保护接地极),但在使用中,插座内没设保护接地线,起不到保护作用。
3)在易燃易爆生产场所,金属容器、管道及其它金属构件没有接地或接地不规范;装卸低闪点液体所用的塑料管、胶管出口,没有采取可靠的防静电措施;管道法兰结合处没有采取可靠的短接防静电等。
4)在防雷接地方面,同样存在接地装置不健全及不规范等不足。
2安全接地的必要性
所谓“安全接地”是指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接零)、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及屏蔽接地等,相比之下前三项优为重要。
2.1保护接地(接零)
1)保护接地,是指在变压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电网系统中,一切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以及和它连接的金属部分与大地作可靠的电气联接。在该系统中,当电气设备的绝缘显著下降甚至损坏即发生“漏电”时,在电气设备外壳上可能出现危险的对地电压。保护接地的作用就是将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控制、限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保护接零,是指在1KV以下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系统中,一切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中性线干线可靠联接。在该系统中,保护接零的作用是当某相出现事故碰壳时,可使相线和零线形成单相短路,短路电流能迅速使保护装置(如熔断器、断路器等)动作,切断电源,从而把事故点与电源断开,防止触电危险。
2.2防雷接地
雷电有很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表现为雷击,雷击是带电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接近时发生的激烈放电现象。雷电能产生数十万至数百万伏的冲击电压,可能损坏电气设备的绝缘,烧断电线,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巨大的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会产生大量热能,引起易燃易爆物体燃烧和爆炸或者由于金属熔化飞溅而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雷电流通过被击物体时所产生的静电斥力、电磁推力以及雷击时的气浪都有相当大的机械破坏力。
防雷接地就是在易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及特殊设备上,安装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等)并将其用引下线与大地作可靠联接的过程。其作用是利用高出被保护物的接闪器,把雷电引向接闪器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极把雷电流导入大地,使被保护物免遭雷击。
2.3防静电接地
静电是由于两种物体(物质)相互摩擦,或者物体与物体紧密接触后又分离时发生电子转移而形成的,两种物质中逸出功小的失去电子带正电,逸出功大的得到电子带负电。所有的物质不论是非金属或金属,还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发生电子转移产生静电。产生静电的途径可分为摩擦带电、剥离带电、流动带电、喷射带电、冲撞带电、破裂带电、飞沫带电、滴下带电等。虽静电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静电在某些场合又可以造成多种危害,如静电放电时产生的火花,能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静电电击伤人或造成人身二次伤害等,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消除静电的危害。
在众多的防静电措施中,防静电接地是消除静电危害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所谓防静电接地,就是将可能产生静电的部位用导线联接起来,并与大地作多处可靠联接。其作用是,给这些部位上形成的电荷构造一个泄放中和的通道,以消除电荷累积,达到消静电目的,这在易燃易爆场合尤为重要。
3安全接地有关注意事项
由前面分析可知,安全接地是保障安全和预防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决不可麻痹轻视,必须严格按着防火防爆等级和防雷等级中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做好安全接地措施。因其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较多,这里不便一一提及,下面仅围绕前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相关注意事项加以说明。
3.1保护接地(接零)方面
1)采取保护接地(接零)时,应从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上,直接用导线按要求与接地极(零干线)作可靠的电气联接。不要依靠与之相连的其它金属构件间接接地(接零),以防接触电阻达不到要求而使保护失效。
2)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系统中,严禁只采用保护接地。在该系统中,也严禁部分设备单独采用保护接地而部分设备单独采用保护接零的做法。但在该系统中,对某一设备既进行保护接零又进行保护接地的双重做法是允许的。
3)在保护接零的系统中,一定要按相关规定对保护零干线做重复接地,不可轻视,因为它起到降低漏电电压、减轻零干线断线后的危险和加速保护动作速度的作用。
4)要加强对经常接触和使用的小型固定或移动式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管理,这些设备上一般都配备带有保护地线的多极插头,往往在使用中不被重视,致使保护地线悬而不用,起不到保护作用。因此要求必须使用带保护接地线的插座,保护接地线也必须按要求与保护零干线或保护接地装置可靠联接,必要时应同时加装漏电保护器来进一步提高安全可靠性。
5)保护接地(接零)装置中的接地体(网),可兼作防雷电感应及防静电的接地体,但不能兼作防直击雷的接地体,且要与独立避雷针接地体的距离至少要在3m以上。
6)要注意对接地装置联接点处的检查及防锈蚀处理,以防接地失效。
7)逐步用三相五线制取代三相四线制供电方式。
3.2防雷接地方面
1)要按防雷等级要求,认真做好防直击雷接地措施。特别是对易燃易爆场所的建(构)筑物、露天设备(如料罐等),更要引起高度重视。
2)防雷接地线应取最短的路径,同时引下线及接地极不可设在人行通道及出入口处,至少要有3m以上的间隔距离,同时要尽量远离易燃易爆物体。
3)防直击雷接地体应单独设置,不许用其它保护的接地体(网)代替,并且要保证与其它接地体间的距离不小于3m。
4)为防止雷电感应(包括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产生的高电压放电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再将建筑物内及露天生产场所的金属管道和容器等金属构件可靠接地的同时,还应对平行和交叉管道按要求用金属线跨接,对管道接头、法兰盘连接处等接触不可靠的部位也应用导线跨接,且每处跨接不少于两点。接地体可与其它接地体共用(直击雷的除外)。
3.3防静电接地方面
1)防静电接地装置一般可与其它接地装置共用(防直击雷的除外),装设时可同筹考虑,但注意不得由其它接地引来危险电压。
2)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中的储罐、管道等金属构筑物必须接地,管道法兰连接处还应用短接线跨接,且每处跨接不少于两点。
3)进入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装卸料车辆,应加装临时接地夹接地。
4)易燃易爆场所中,装卸料泵的泵体应可考接地,对塑料或橡胶装卸料管道,在其非固定端口处应安装铜质管头,并将管头用软质铜线与泵体作可靠连接。
5)人在进入易燃易爆的高危险度场所时,也应设置人体触摸放静电装置,对人体进行接地放电。
作者简介
刘浩(1964—),男,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安全接地;保护接地(接零);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2-0009-01
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对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纵观这些企业,在电气安全接地方面,大多不同程度地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易燃易爆生产场所则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保护接地(接零)、防雷接地和防静电接地方面存在不足,这些不安全因素是酿成事故的根源。因此,充分认识“安全接地“的重要性和掌握其实施要点,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型企业在安全接地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1)电机的外壳没有采取保护接地(接零)措施,有的即便接地,也是通过基础构件间接接地。
2)小型固定和移動电气设备虽带有多极插头(即带保护接地极),但在使用中,插座内没设保护接地线,起不到保护作用。
3)在易燃易爆生产场所,金属容器、管道及其它金属构件没有接地或接地不规范;装卸低闪点液体所用的塑料管、胶管出口,没有采取可靠的防静电措施;管道法兰结合处没有采取可靠的短接防静电等。
4)在防雷接地方面,同样存在接地装置不健全及不规范等不足。
2安全接地的必要性
所谓“安全接地”是指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接零)、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及屏蔽接地等,相比之下前三项优为重要。
2.1保护接地(接零)
1)保护接地,是指在变压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电网系统中,一切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以及和它连接的金属部分与大地作可靠的电气联接。在该系统中,当电气设备的绝缘显著下降甚至损坏即发生“漏电”时,在电气设备外壳上可能出现危险的对地电压。保护接地的作用就是将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控制、限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保护接零,是指在1KV以下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系统中,一切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中性线干线可靠联接。在该系统中,保护接零的作用是当某相出现事故碰壳时,可使相线和零线形成单相短路,短路电流能迅速使保护装置(如熔断器、断路器等)动作,切断电源,从而把事故点与电源断开,防止触电危险。
2.2防雷接地
雷电有很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表现为雷击,雷击是带电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接近时发生的激烈放电现象。雷电能产生数十万至数百万伏的冲击电压,可能损坏电气设备的绝缘,烧断电线,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巨大的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会产生大量热能,引起易燃易爆物体燃烧和爆炸或者由于金属熔化飞溅而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雷电流通过被击物体时所产生的静电斥力、电磁推力以及雷击时的气浪都有相当大的机械破坏力。
防雷接地就是在易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及特殊设备上,安装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等)并将其用引下线与大地作可靠联接的过程。其作用是利用高出被保护物的接闪器,把雷电引向接闪器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极把雷电流导入大地,使被保护物免遭雷击。
2.3防静电接地
静电是由于两种物体(物质)相互摩擦,或者物体与物体紧密接触后又分离时发生电子转移而形成的,两种物质中逸出功小的失去电子带正电,逸出功大的得到电子带负电。所有的物质不论是非金属或金属,还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发生电子转移产生静电。产生静电的途径可分为摩擦带电、剥离带电、流动带电、喷射带电、冲撞带电、破裂带电、飞沫带电、滴下带电等。虽静电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静电在某些场合又可以造成多种危害,如静电放电时产生的火花,能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静电电击伤人或造成人身二次伤害等,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消除静电的危害。
在众多的防静电措施中,防静电接地是消除静电危害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所谓防静电接地,就是将可能产生静电的部位用导线联接起来,并与大地作多处可靠联接。其作用是,给这些部位上形成的电荷构造一个泄放中和的通道,以消除电荷累积,达到消静电目的,这在易燃易爆场合尤为重要。
3安全接地有关注意事项
由前面分析可知,安全接地是保障安全和预防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决不可麻痹轻视,必须严格按着防火防爆等级和防雷等级中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做好安全接地措施。因其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较多,这里不便一一提及,下面仅围绕前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相关注意事项加以说明。
3.1保护接地(接零)方面
1)采取保护接地(接零)时,应从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上,直接用导线按要求与接地极(零干线)作可靠的电气联接。不要依靠与之相连的其它金属构件间接接地(接零),以防接触电阻达不到要求而使保护失效。
2)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系统中,严禁只采用保护接地。在该系统中,也严禁部分设备单独采用保护接地而部分设备单独采用保护接零的做法。但在该系统中,对某一设备既进行保护接零又进行保护接地的双重做法是允许的。
3)在保护接零的系统中,一定要按相关规定对保护零干线做重复接地,不可轻视,因为它起到降低漏电电压、减轻零干线断线后的危险和加速保护动作速度的作用。
4)要加强对经常接触和使用的小型固定或移动式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管理,这些设备上一般都配备带有保护地线的多极插头,往往在使用中不被重视,致使保护地线悬而不用,起不到保护作用。因此要求必须使用带保护接地线的插座,保护接地线也必须按要求与保护零干线或保护接地装置可靠联接,必要时应同时加装漏电保护器来进一步提高安全可靠性。
5)保护接地(接零)装置中的接地体(网),可兼作防雷电感应及防静电的接地体,但不能兼作防直击雷的接地体,且要与独立避雷针接地体的距离至少要在3m以上。
6)要注意对接地装置联接点处的检查及防锈蚀处理,以防接地失效。
7)逐步用三相五线制取代三相四线制供电方式。
3.2防雷接地方面
1)要按防雷等级要求,认真做好防直击雷接地措施。特别是对易燃易爆场所的建(构)筑物、露天设备(如料罐等),更要引起高度重视。
2)防雷接地线应取最短的路径,同时引下线及接地极不可设在人行通道及出入口处,至少要有3m以上的间隔距离,同时要尽量远离易燃易爆物体。
3)防直击雷接地体应单独设置,不许用其它保护的接地体(网)代替,并且要保证与其它接地体间的距离不小于3m。
4)为防止雷电感应(包括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产生的高电压放电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再将建筑物内及露天生产场所的金属管道和容器等金属构件可靠接地的同时,还应对平行和交叉管道按要求用金属线跨接,对管道接头、法兰盘连接处等接触不可靠的部位也应用导线跨接,且每处跨接不少于两点。接地体可与其它接地体共用(直击雷的除外)。
3.3防静电接地方面
1)防静电接地装置一般可与其它接地装置共用(防直击雷的除外),装设时可同筹考虑,但注意不得由其它接地引来危险电压。
2)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中的储罐、管道等金属构筑物必须接地,管道法兰连接处还应用短接线跨接,且每处跨接不少于两点。
3)进入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装卸料车辆,应加装临时接地夹接地。
4)易燃易爆场所中,装卸料泵的泵体应可考接地,对塑料或橡胶装卸料管道,在其非固定端口处应安装铜质管头,并将管头用软质铜线与泵体作可靠连接。
5)人在进入易燃易爆的高危险度场所时,也应设置人体触摸放静电装置,对人体进行接地放电。
作者简介
刘浩(1964—),男,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