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是高校推进红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基于这一认知,本文将首先对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进行介绍,并着重探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将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构建宣传阵地、完善理论建设、丰富教学手段与活动内容、构建红色社团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红色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构建
大学生群体必将成长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帮助该群体继承红色文化,可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高校是提供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可使高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近年来,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教学理念也发生重大转变,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难以适应这一变化,红色文化传承也将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改变传统理念,并依据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设计更为科学的教学机制,从而使我国大学生的品格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在全球化视野下探究,红色文化可被视为上世纪左翼思潮的中国形态。五四运动时期,引进国际先进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发展观念,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兼具民族独立意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以社会主义理念为依据的经济建设思路。其中民族独立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内核,也是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治国理念。传统文化精髓可包含“君子文化”、“格物致知”等内容,其是对传统文化的集中总结。社会主义理念是红色文化的发展诉求与手段。历史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最佳选择。抽象的红色文化,在革命时期逐渐成熟并得到具体展现。该时期的共产党人,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与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从而使我党在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获得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
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可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历史价值。在革命时期与建国初期,红色文化的展现更加具体。通过对这段历史进行分析,可引导当代居民寻找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更加珍惜当代社会的建设成果。其二,是教育价值。艰苦奋斗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当代青年的意志力可得到提升,精神面貌将焕然一新。其三,是应用价值。红色文化是早期共产党员,在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知。依靠红丝文化,革命队伍更加团结,工作热情更加高涨,管理效率远高于同时期的社会组织。由此可见,将红色文化应用于当代社会组织与企业,可使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其四,是整合主流价值观。我国社会规模庞大,治理成本远高于其他国家。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可使各地区居民的意识形态相对统一,社会治理成本将相应下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诉求,是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理应提供有效的信息输出平台,从而使学生获得正面影响。但我国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以至思政教育难以有效开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随着网络终端的快速普及,当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为了提升自身关注度,部分网络媒体丢弃公众媒体理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并片面迎合部分学生的猎奇心理,以至大量不负责任的报道被广泛传播。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必然受到冲击。其次,部分高校缺乏红色文化宣传意识,并主观强调课堂教学的权威性。但在当代的信息条件下,类似的教学设计难以展现出预期效果,学生在课堂收获的知识,必将面对网络信息的挑战。
(二)红色文化的理论建设不足
红色文化是在实践工作中自发形成的认知形态,因此该文化在构建初期较少获得针对性的理论引导。在随后的工作中,研究人员加强了红色文化的理论建设。但在高校教学层面,其理论建设仍然存在不足。例如,我国部分高校会依据本地区的革命事迹展开红色文化教育。但类似的教学设计,必将限制红色文化的包容性。再有,部分高校会将红色文化等同于集体主义精神与奉献精神。但在具体应用中,红色文化并未排斥物质诉求,片面强调奉献精神的教育理念,与红色文化核心内涵存在冲突。还有,红色文化可分为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但在部分高校中,教师更加强调制度层面的讲解,而针对精神与物质层面的教育,则缺乏理论依据。总之,红色文化在教育层面的理论建设仍然存在不足,教学工作将因此受到影响。
(三)思政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马克思认为,外部条件决定意识形态。基于这一理念,思政及红色文化教育,应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但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往往过于看重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带来的教育效果。例如,我国部分高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存在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等问题。在此类活动中,学生仅会参观教育基地的部分陈列,并倾听相关讲解。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仅能停留在理智层面,而情感与意志并未受到影响。思政教育的初衷,是通过外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相关事迹与自身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并对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随着认同感的累积,学生将逐渐形成牢固的价值观,并在意志层面确定价值取向。但肤浅的教育方式,无法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政教育难以发挥影响。
(四)思政教育手段较为单一
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氛围枯燥等問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三个方面。首先,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思政教育应保持严肃、严谨的教学氛围,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必将破坏教育活动的严肃性。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先进的教学手段往往无法在思政教学中得到应用。其次,部分高校仍将考试作为评估思政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思政知识,以便获得更为优异的考试成绩。但以背诵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意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也将受到影响。再有,部分思政教师并未接受到先进的教学培训,其教学手段相对匮乏。这一问题,也将对教学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关键词:红色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构建
大学生群体必将成长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帮助该群体继承红色文化,可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高校是提供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可使高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近年来,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教学理念也发生重大转变,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难以适应这一变化,红色文化传承也将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改变传统理念,并依据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设计更为科学的教学机制,从而使我国大学生的品格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在全球化视野下探究,红色文化可被视为上世纪左翼思潮的中国形态。五四运动时期,引进国际先进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发展观念,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兼具民族独立意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以社会主义理念为依据的经济建设思路。其中民族独立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内核,也是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治国理念。传统文化精髓可包含“君子文化”、“格物致知”等内容,其是对传统文化的集中总结。社会主义理念是红色文化的发展诉求与手段。历史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最佳选择。抽象的红色文化,在革命时期逐渐成熟并得到具体展现。该时期的共产党人,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与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从而使我党在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获得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
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可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历史价值。在革命时期与建国初期,红色文化的展现更加具体。通过对这段历史进行分析,可引导当代居民寻找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更加珍惜当代社会的建设成果。其二,是教育价值。艰苦奋斗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当代青年的意志力可得到提升,精神面貌将焕然一新。其三,是应用价值。红色文化是早期共产党员,在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知。依靠红丝文化,革命队伍更加团结,工作热情更加高涨,管理效率远高于同时期的社会组织。由此可见,将红色文化应用于当代社会组织与企业,可使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其四,是整合主流价值观。我国社会规模庞大,治理成本远高于其他国家。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可使各地区居民的意识形态相对统一,社会治理成本将相应下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诉求,是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理应提供有效的信息输出平台,从而使学生获得正面影响。但我国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以至思政教育难以有效开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随着网络终端的快速普及,当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为了提升自身关注度,部分网络媒体丢弃公众媒体理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并片面迎合部分学生的猎奇心理,以至大量不负责任的报道被广泛传播。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必然受到冲击。其次,部分高校缺乏红色文化宣传意识,并主观强调课堂教学的权威性。但在当代的信息条件下,类似的教学设计难以展现出预期效果,学生在课堂收获的知识,必将面对网络信息的挑战。
(二)红色文化的理论建设不足
红色文化是在实践工作中自发形成的认知形态,因此该文化在构建初期较少获得针对性的理论引导。在随后的工作中,研究人员加强了红色文化的理论建设。但在高校教学层面,其理论建设仍然存在不足。例如,我国部分高校会依据本地区的革命事迹展开红色文化教育。但类似的教学设计,必将限制红色文化的包容性。再有,部分高校会将红色文化等同于集体主义精神与奉献精神。但在具体应用中,红色文化并未排斥物质诉求,片面强调奉献精神的教育理念,与红色文化核心内涵存在冲突。还有,红色文化可分为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但在部分高校中,教师更加强调制度层面的讲解,而针对精神与物质层面的教育,则缺乏理论依据。总之,红色文化在教育层面的理论建设仍然存在不足,教学工作将因此受到影响。
(三)思政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马克思认为,外部条件决定意识形态。基于这一理念,思政及红色文化教育,应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但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往往过于看重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带来的教育效果。例如,我国部分高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存在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等问题。在此类活动中,学生仅会参观教育基地的部分陈列,并倾听相关讲解。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仅能停留在理智层面,而情感与意志并未受到影响。思政教育的初衷,是通过外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相关事迹与自身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并对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随着认同感的累积,学生将逐渐形成牢固的价值观,并在意志层面确定价值取向。但肤浅的教育方式,无法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政教育难以发挥影响。
(四)思政教育手段较为单一
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氛围枯燥等問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三个方面。首先,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思政教育应保持严肃、严谨的教学氛围,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必将破坏教育活动的严肃性。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先进的教学手段往往无法在思政教学中得到应用。其次,部分高校仍将考试作为评估思政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思政知识,以便获得更为优异的考试成绩。但以背诵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意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也将受到影响。再有,部分思政教师并未接受到先进的教学培训,其教学手段相对匮乏。这一问题,也将对教学效率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