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是影响到我国民生国计的根本性问题。充分发挥乡村规划作用,加强乡村各类规划的统筹与衔接,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主要对乡村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建议,旨在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规划;引领;乡村振兴
一、引 言
乡村振兴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根据农村的发展情况和差别,做好宏观设计,先规划,有重点,有策略,有典型案例,明确“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因此落实乡村的振兴战略要把社会各领域对乡村的投入和建设活动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以高起点规划实现高标准建设与高水平管理。
二、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相对隔绝,乡村规划落后,东中西部发展状态差异明显,价值观念、经济结构、利益诉求分化严重,乡村规划面临的挑战和难题诸多。乡村的各种产业发展,乡村的空间使用,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会涉及到乡村规划中。还有土地、主体、资金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乡村规划过程中要面临解决的难题。[1]
(一)乡村规划凸显地方特色不明显
首先,规划编制和设计时间周期短。规划和设计单位没有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情况,而然在规划编制的实施中却可能将城市的格局分布状态盲目移植到乡村规划编制中去,使得规划编制设计与实际状况格格不入。其次,原来村庄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规划的重点主要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硬化、绿化上,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千篇一律的特色品牌,缺少风貌特色。最后,由于制定规划的决策主体与乡村的生活主体在环境及思维上的差异性,导致决策主体对乡村认识含有片面性。不同于城市规划建设,乡村承载着特殊而且丰富的社会生活元素、物质文化关系和历史人文价值。如果不能更好地把握乡村空间环境的特征要素,按照城市规划的思路天马行空地编制乡村规划,必然使这些特征要素流失,使乡村规划格局脱离乡村社会实践需求。
(二)乡村规划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不充分
首先,乡村规划中编制主体、实施主体与被规划的需求主体相对独立,规划主体过程中村民参与度较低。乡村规划完全脱离了乡村社会生活实践,极易破除或打乱乡村原有的秩序关系,制造新的问题矛盾。其次,规划方案“本本主义”现象严重,规划不切实际。在土地、人口、经济、交通等规划问题的分配处理上遗留矛盾,无法较好地协调利益格局。最后,上述问题导致规划方案最终无法得到完整地落实。实施主体与项目资金之间的等矛盾难以协调,乡村规划方案与部分村民的利益相冲突造成了方案实施的难度较大。
(三)乡村规划编制体系构建不统一
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乡村规划实施方面的标准、规范,但冗杂缺乏系统性的规范、标准造成了乡村规划类型繁杂。各地制定的乡村编制规划的形式、内容、侧重环节都不一样,并可能常常出现一村多规、重复规划的现象遍地。如此等等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层次不齐的方案也造成了落实上的不便甚至矛盾。
三、当前乡村规划实践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乡村规划充分体现乡村价值体系
乡村价值体系有其内在发展规律,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的沉淀。因此,若要解决乡村规划中存在的空间问题,就必须立足于实际,实地调研走访并尊重乡村现实特点,做到以上过程的基础应是深刻认知乡村理论,并对乡村自身的特点详细考察。
规划主体在认知乡村社会、文化和空间等方面时,必须统一综合认知乡村空间环境地域、人口分布状况、村落文化习俗、村落交往程度等等。乡村规划的质量和效益取决于在制定这些规划编制时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广度及深度。当此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除了要突显创新之外,十分重要的是,须在规划中有效保持并延續乡村优良的文化与精神。为此,我们要在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乡村整体规划上体现乡村原有的人文风情、产业结构以及他所拥有的资源。
(二)乡村规划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日本第一位城市规划师浅田孝认为:长期实施规划管理的行政目标是要在政府层面的专业指导之下,尽可能呼吁大众参与。一边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与诉求,一边由政府进行整体把控,这样就能使规划本身具备针对当地具体情况的特殊性及全面性。[2]乡村规划是为村民更好生活服务的,因此乡村规划不能脱离村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实际生活需要。规划主体与被规划主体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将村民的实际需要、利益诉求融入规划编制方案之中。此外,规划必须尊重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了解和尊重乡村整体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编制出符合乡村现状的良性规划方案。
(三)乡村规划充分贯彻多规融合理念
乡村规划充分落实整体统筹发展,构建乡村规划体系应当立足乡村发展的整体层面,贯彻“多规”协调的理念和方法,不仅要系统整合乡村规划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还要与乡村已有的建设项目相融通协调,统筹兼顾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编制规划。
参考文献
[1]孟莹,戴慎志,文晓斐.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规划师,2015,31(02):143-147.
[2]浅田孝,“为了推行实际有效的城市规划”,《建筑杂志》,1967.12,p.787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
关键词:乡村规划;引领;乡村振兴
一、引 言
乡村振兴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根据农村的发展情况和差别,做好宏观设计,先规划,有重点,有策略,有典型案例,明确“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因此落实乡村的振兴战略要把社会各领域对乡村的投入和建设活动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以高起点规划实现高标准建设与高水平管理。
二、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相对隔绝,乡村规划落后,东中西部发展状态差异明显,价值观念、经济结构、利益诉求分化严重,乡村规划面临的挑战和难题诸多。乡村的各种产业发展,乡村的空间使用,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会涉及到乡村规划中。还有土地、主体、资金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乡村规划过程中要面临解决的难题。[1]
(一)乡村规划凸显地方特色不明显
首先,规划编制和设计时间周期短。规划和设计单位没有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情况,而然在规划编制的实施中却可能将城市的格局分布状态盲目移植到乡村规划编制中去,使得规划编制设计与实际状况格格不入。其次,原来村庄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规划的重点主要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硬化、绿化上,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千篇一律的特色品牌,缺少风貌特色。最后,由于制定规划的决策主体与乡村的生活主体在环境及思维上的差异性,导致决策主体对乡村认识含有片面性。不同于城市规划建设,乡村承载着特殊而且丰富的社会生活元素、物质文化关系和历史人文价值。如果不能更好地把握乡村空间环境的特征要素,按照城市规划的思路天马行空地编制乡村规划,必然使这些特征要素流失,使乡村规划格局脱离乡村社会实践需求。
(二)乡村规划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不充分
首先,乡村规划中编制主体、实施主体与被规划的需求主体相对独立,规划主体过程中村民参与度较低。乡村规划完全脱离了乡村社会生活实践,极易破除或打乱乡村原有的秩序关系,制造新的问题矛盾。其次,规划方案“本本主义”现象严重,规划不切实际。在土地、人口、经济、交通等规划问题的分配处理上遗留矛盾,无法较好地协调利益格局。最后,上述问题导致规划方案最终无法得到完整地落实。实施主体与项目资金之间的等矛盾难以协调,乡村规划方案与部分村民的利益相冲突造成了方案实施的难度较大。
(三)乡村规划编制体系构建不统一
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乡村规划实施方面的标准、规范,但冗杂缺乏系统性的规范、标准造成了乡村规划类型繁杂。各地制定的乡村编制规划的形式、内容、侧重环节都不一样,并可能常常出现一村多规、重复规划的现象遍地。如此等等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层次不齐的方案也造成了落实上的不便甚至矛盾。
三、当前乡村规划实践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乡村规划充分体现乡村价值体系
乡村价值体系有其内在发展规律,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的沉淀。因此,若要解决乡村规划中存在的空间问题,就必须立足于实际,实地调研走访并尊重乡村现实特点,做到以上过程的基础应是深刻认知乡村理论,并对乡村自身的特点详细考察。
规划主体在认知乡村社会、文化和空间等方面时,必须统一综合认知乡村空间环境地域、人口分布状况、村落文化习俗、村落交往程度等等。乡村规划的质量和效益取决于在制定这些规划编制时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广度及深度。当此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除了要突显创新之外,十分重要的是,须在规划中有效保持并延續乡村优良的文化与精神。为此,我们要在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乡村整体规划上体现乡村原有的人文风情、产业结构以及他所拥有的资源。
(二)乡村规划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日本第一位城市规划师浅田孝认为:长期实施规划管理的行政目标是要在政府层面的专业指导之下,尽可能呼吁大众参与。一边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与诉求,一边由政府进行整体把控,这样就能使规划本身具备针对当地具体情况的特殊性及全面性。[2]乡村规划是为村民更好生活服务的,因此乡村规划不能脱离村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实际生活需要。规划主体与被规划主体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将村民的实际需要、利益诉求融入规划编制方案之中。此外,规划必须尊重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了解和尊重乡村整体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编制出符合乡村现状的良性规划方案。
(三)乡村规划充分贯彻多规融合理念
乡村规划充分落实整体统筹发展,构建乡村规划体系应当立足乡村发展的整体层面,贯彻“多规”协调的理念和方法,不仅要系统整合乡村规划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还要与乡村已有的建设项目相融通协调,统筹兼顾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编制规划。
参考文献
[1]孟莹,戴慎志,文晓斐.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规划师,2015,31(02):143-147.
[2]浅田孝,“为了推行实际有效的城市规划”,《建筑杂志》,1967.12,p.787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