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回顾建国后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但是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城乡发展差距日趋增大,城乡二元格局日益明显,农村与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显现出极其不平衡的情况,因此,研究我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分析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有助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改进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经济和农业发展。
1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现状
农村的公共服务是指为农民日常活动,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经济生产供应的所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医疗,文化,体育,养老和运输服务等。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有利于满足我国农民的需要,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得农民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从而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达到社会公正的目标,促进和谐杜会的建设。
自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经过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83年):1949-1956年,我国在社会性质和政治权利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形。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一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开始多元化,基层政府和公共机构是主要的供应者;其次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筹资渠道主要以政府发放资金和农村自己筹集资金为主。1956-1982年,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变为生产队和各级政府、社区。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主要来自集体经济组织。
第二阶(1983-2006年):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还有基层乡村自治组织等。在这个阶段的公共服务供给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集体资源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以及政府补助及村民筹资。
第三阶段(2006年-现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开始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政府、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农户。中央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地位开始下降,而自治机构的地位开始提高,但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在筹资方面,主要筹资渠道包括中央政府对新型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央财政向省、市、县转移支付等,以提高财政收入和农村公共服务。
在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这使得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也明显提高。但城镇公共服务相比,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仍有很大不足,成为现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
2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效率低下
中国农村的公共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政府帮忙提供的。这种政府主导的供给状况与效率原则是不一致的。一旦政府决策失误,资源的有效配置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因素有很多:一是农村公共资金浪费、挪用公款、公款使用率低。此外,政府机关的一些工作形式、项目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管理,一些公共服务项目的质量难以保证,加重了财政负担。另外,大多数的公共服务都由政府主导的,缺乏必要的竞争。供应的服务明显低于民办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使得公共服务的供应效率低下。
2.2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长期以来,中国受到城乡的二元结构影响,城市和农村生活水平的差别不停扩大。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社会保障制度如城市医疗、养老等,相对健全,涉及面广,补贴水平远高于农村。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交通不方便,医疗和养老条件不能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再加上农村居民人口与城市相比分布更为不均衡,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山区更加不利于推广农村服务。山区的居民和外界缺少联系,医疗水平很难达到正常水准,教育设施更加简陋,这些不足导致村民的生活更加不便利,城乡供给更加不平衡。
2.3 供需结构失调
一直以来,我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建设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导致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生产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需求较少的公共服务供给相对过剩。原因是“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使得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主要是根据政绩和利益的需要,对公共产品供给做出决策。他们往往乐于选择那些容易出政绩的短期“硬性”公共产品,而很少选择农村教育及公共卫生这些“软性”公共产品。这些行为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在总量严重不足的同时,又存在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这样就容易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
3 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和建议
3.1 构建城乡结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国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格局。因此,要想加快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进程,就要逐步减少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体系,制定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政策。提高各级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的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城乡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结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使农民享用与城镇人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3.2 多个实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首先,我国还是要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想办法推动市场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到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政府要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参加到农村公共服务的供应中,例如: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使农村的公共服务往多元化发展,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
其次,要推动我国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资本转变,传统社会中农村的发展不受重视,更别说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天方夜谭。因此要推动我国农村社会改变,促进农村教育和法律发展。是农民在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途中能够有相同于城市的教育,同时要有依法保障。
再次,应该积极扩充乡村的社会网络,培育乡村社会组织,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准。
3.3 因地制宜地提供农村公共服务
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下,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的国家通常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措施。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存在地区差异性,农村公共服务要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在提供公共服务供给时,政府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供给政策,避免“一刀切”的供给政策;对于欠发达地区,要适当提供生产致富类的公共服务;而对于发达地区,应该掌握公共服务需求的成长态势,为农民提供更高层次的农村娱乐和公共服务;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要尊重中国国情,尊重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地提供农村公共服务。
3.4 政府注重全面履行其服务供给职能
各级政府强化服务意识,全面履行服务职能。同时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巨大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要注重带动市场和社会机构的活力,共同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贡献力量,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更有效率,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但是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城乡发展差距日趋增大,城乡二元格局日益明显,农村与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显现出极其不平衡的情况,因此,研究我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分析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有助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改进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经济和农业发展。
1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现状
农村的公共服务是指为农民日常活动,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经济生产供应的所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医疗,文化,体育,养老和运输服务等。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有利于满足我国农民的需要,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得农民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从而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达到社会公正的目标,促进和谐杜会的建设。
自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经过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83年):1949-1956年,我国在社会性质和政治权利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形。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一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开始多元化,基层政府和公共机构是主要的供应者;其次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筹资渠道主要以政府发放资金和农村自己筹集资金为主。1956-1982年,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变为生产队和各级政府、社区。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主要来自集体经济组织。
第二阶(1983-2006年):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还有基层乡村自治组织等。在这个阶段的公共服务供给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集体资源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以及政府补助及村民筹资。
第三阶段(2006年-现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开始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政府、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农户。中央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地位开始下降,而自治机构的地位开始提高,但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在筹资方面,主要筹资渠道包括中央政府对新型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央财政向省、市、县转移支付等,以提高财政收入和农村公共服务。
在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这使得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也明显提高。但城镇公共服务相比,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仍有很大不足,成为现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
2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效率低下
中国农村的公共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政府帮忙提供的。这种政府主导的供给状况与效率原则是不一致的。一旦政府决策失误,资源的有效配置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因素有很多:一是农村公共资金浪费、挪用公款、公款使用率低。此外,政府机关的一些工作形式、项目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管理,一些公共服务项目的质量难以保证,加重了财政负担。另外,大多数的公共服务都由政府主导的,缺乏必要的竞争。供应的服务明显低于民办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使得公共服务的供应效率低下。
2.2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长期以来,中国受到城乡的二元结构影响,城市和农村生活水平的差别不停扩大。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社会保障制度如城市医疗、养老等,相对健全,涉及面广,补贴水平远高于农村。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交通不方便,医疗和养老条件不能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再加上农村居民人口与城市相比分布更为不均衡,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山区更加不利于推广农村服务。山区的居民和外界缺少联系,医疗水平很难达到正常水准,教育设施更加简陋,这些不足导致村民的生活更加不便利,城乡供给更加不平衡。
2.3 供需结构失调
一直以来,我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建设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导致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生产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需求较少的公共服务供给相对过剩。原因是“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使得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主要是根据政绩和利益的需要,对公共产品供给做出决策。他们往往乐于选择那些容易出政绩的短期“硬性”公共产品,而很少选择农村教育及公共卫生这些“软性”公共产品。这些行为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在总量严重不足的同时,又存在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这样就容易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
3 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和建议
3.1 构建城乡结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国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格局。因此,要想加快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进程,就要逐步减少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体系,制定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政策。提高各级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的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城乡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结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使农民享用与城镇人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3.2 多个实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首先,我国还是要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想办法推动市场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到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政府要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参加到农村公共服务的供应中,例如: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使农村的公共服务往多元化发展,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
其次,要推动我国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资本转变,传统社会中农村的发展不受重视,更别说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天方夜谭。因此要推动我国农村社会改变,促进农村教育和法律发展。是农民在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途中能够有相同于城市的教育,同时要有依法保障。
再次,应该积极扩充乡村的社会网络,培育乡村社会组织,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准。
3.3 因地制宜地提供农村公共服务
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下,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的国家通常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措施。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存在地区差异性,农村公共服务要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在提供公共服务供给时,政府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供给政策,避免“一刀切”的供给政策;对于欠发达地区,要适当提供生产致富类的公共服务;而对于发达地区,应该掌握公共服务需求的成长态势,为农民提供更高层次的农村娱乐和公共服务;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要尊重中国国情,尊重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地提供农村公共服务。
3.4 政府注重全面履行其服务供给职能
各级政府强化服务意识,全面履行服务职能。同时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巨大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要注重带动市场和社会机构的活力,共同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贡献力量,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更有效率,推动城乡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