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美学浇灌语文灵性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ling1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们生命力勃发,充满着纯真、朴实、活泼的灵动元气。培育语文灵性,能涵育孩子们的天赋异禀,使之生长、发展,催生学生走上学习人生的快车道。用诗歌美学浇灌其语文灵性,是笔者几年来摸索到的一个有效策略。

一、語文灵性的概念及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诉求


  语文灵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持久的、兼具感性与理性、极其敏感且极具个人特质的聪慧禀性。它具体表现为极强的理解力、敏锐的问题发现能力、不断成长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发散创新的思维。
  语文灵性不同于写作中的灵感。灵感是不稳定的、瞬间的、难以捕捉的思维火花,而语文灵性是持久的、外显的、稳定的个人能力。语文灵性也不同于感性和理性。感性是指个人以情绪为重的特质,理性是指个人以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为重的特质;而灵性是综合了感性与理性的整体能力。
  培养语文灵性之所以重要,在于其不仅决定着学生的终身语文能力,更关乎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个人人格的完善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人一生的人格完善和境界提升几乎完全依靠语文性质的阅读和观察。同样看到地上的蚂蚁,有的小孩会跺着脚喊:“踩死蚂蚁!”听过故事或经过引导的小孩则会低头充满爱怜地问:“蚂蚁妈妈呢?”
  语文灵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形成以下观念。①重视人文思维。“花为什么开?”科学思维从植物的生长需要去解释,而人文思维则会用“灿烂于世”来回答。人文思维有助于学生情智的开启。②面向整体人格。人看世界的智慧来自于自身人格的完善,所谓“我心即世界”。③提供艺术滋养。艺术是灵性的发源地,美术给儿童慧眼,音乐给儿童想象空间,舞蹈给儿童韵律的感知,文学则给儿童灵感的火花,艺术的滋养会挖掘出儿童的天赋潜能。④激发创新发现。“儿童比大人多一双眼睛”。在学生的造句中,我们常常看到“悄悄——我悄悄听着小鱼的悄悄话”“爬——牵牛花懒洋洋地在墙上爬”之类的话。创意和发现,是语文灵性的重要发源地。

二、诗歌美学对语文灵性的滋养


  两年前,笔者学校开启“诗慧语文”的探索,笔者作为主要尝试者之一,对以儿童诗诵读为主的小学语文“诗慧”策略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以代表性的诗歌为例,具体阐述诗歌美学对学生语文灵性的滋养。
  1.视角的发现性。谢武彰的儿童诗《春天》写道:“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花,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这样的诗歌无疑擦亮了孩子们发现的眼睛,抽象的、无形的“春天”就这样被孩子发现,乐于模仿的孩子们一定会发现身边更多的“春天”。长期进行这种视角的“启智”,必然会培养出孩子看问题的独特性和敏锐性;而这“创意”,正是语文灵性的重要体现。
  2.想象的无限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保护孩子们的明天。希尔弗斯坦的《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用“带上水桶和抹布”擦星星的想法,带领孩子走进无限想象力的世界。在语文灵性里,想象力是重要的思维品质,是打通领悟的通道。
  3.认知的审美性。罗大里的《需要什么》写道:“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大树从哪里来/需要种子/种子从哪里来/需要果实/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一朵/做一张桌子/需要一朵花。”语文灵性并不排斥逻辑思维,而是更高超地表现着逻辑思维。这样的引领,既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又提供着认知的审美情趣。
  4.生活的情怀性。语文的境界就是生活的境界,情怀的高低决定着眼界的高下。对烦琐生活的理解,是语文灵性的重要体现,也关系着孩子人格的完善。安武林的《把你的窗户玻璃擦一擦》:“可爱的孩子/把你的窗户玻璃擦一擦/调皮的太阳就要来你的家/它会变成一本书/爬上你的书架/它会变成一对鞋子/躲在你的床下/它会变成一个吻/落在你的脸颊/快把你的窗户擦一擦。”看,让孩子擦一擦窗子、搬一搬凳子并不难,让孩子喜欢做这些,也并不难;最关键的,是琐碎生活从此被贴上“美好”的“标识”,认识世界里,向美向善向真的“大门”从此被推开。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诗慧”策略


  1.系统地选编“诗歌教材”。不是所有的诗都适合小学启智。对小学生而言,具备童趣性、丰富的想象性、向真向善向美的指向性以及简短明快节奏的诗歌,才属可选之列。同时,也并不能将这些诗歌随意地“汇集”成“教材”,需要对诗歌的字词、意象和主旨进行遴选,编排成符合小学生认知特征和规律的“校本教材”。
  2.宏观地架构“诗歌教程”。一读了之的诗歌诵读只能浅层次地触及诗歌美学的浸润功能,同时会有加重学生负担的可能。笔者学校最初实施的是“每日一读”,后来加入“每天一说”“每周一写”“每月一展”等活动。随着老师们不断的创意改革,他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简直是“宝藏”,不但没耽误学习,反而掀起孩子和家长一道学习的热潮。
  3.认真备案孩子的“发展个性”。对每一个孩子而言,学习的速度有快有慢,心智成长的方面参差不一,需要的营养也各不相同,整齐划一的班级诵诗活动只能在大层面上营造学习的氛围。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特性和发展状况,进行精心的“个别帮助设计”,任何教学都不能忽视“因材施教”。
  4.持久地开展“亲子诵读”。“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巨大而长远,同时家庭具备引领孩子走向课堂之外、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的空间。开展“亲子诵读”,邀请家长参与孩子的诗歌学习,诗歌引领的策略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推进和落实。
  苏霍姆林斯基说:“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在学习过程中,空洞无味的教学,只能教出疲惫应付的孩子。诗歌启智,在新鲜活泼的学习中简洁明快地牵手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走向愉悦而幸福的学习人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语言运用的学科,作为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责无旁贷。小学正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所以要过说话关,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发展。长期处在一线教学的老师都能发现,课堂上,相较于中高年级,低年级学生更愿意展开想象,畅所欲言。也许他们语言不太完善,但有足够的自信发表意见。这不就是语言发展的桥梁吗?或许我们可以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去学习,去寻找,深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期刊
一直以来,拼音教学在整个语文课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翻开以往的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首先映入师生眼帘的便是汉语拼音,它就像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开的那道大门。而目前使用的部编版教材则打破这样一种编排方式,将拼音教学后置,对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也更加明确。如何用好部编版新教材,彰显教材的最大价值,让拼音教学返璞归真,真正起到作用,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去探寻。以下是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期待与老师们交流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以语文教学改革为落脚点,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
对于高中语文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人文、一种情思,需要的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与交融。因此,语文课堂上,我们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欣赏。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关键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欣赏,做一个有爱心、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一、要用欣赏的理念感知人性  文本是带有感情的,解读文本也要带有感情。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语文,首要的是情感,有一种对文本特有的笃诚与欣赏的理念去感知文本,去走进文本内容
期刊
建设卓越课堂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所以需要将卓越课堂作为我国建设发展的重点.将卓越课堂作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重点同样能够提高其实际效果,为我国的发展
识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小学生毕业时会写2500个汉字,需要认识3500个汉字,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和运用汉字。传统的识字教学法比较枯燥无趣。学生对识字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学习的效果也较差。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在识字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小、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以及具有较强探究欲望的特点,合
期刊
身为语文教师,长期的语文教学让我领悟到语文源于生活,生活酝酿着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不单单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手段,而且也是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的能力、提升个体语文素养极好的途径。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直接来自于生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中要好好把握教材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讯息,好好利用课文,促进语文生活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的统治者,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协调者、引路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期刊
小学阶段是一个关键的教育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会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而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不仅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写字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因小
新课改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全
情感教育指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一定的变化,使学生的精神领域得到升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初中阶段教师要将情感和文明教育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感动中进入情感教学的情境,令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一、体验画面,感知形象  王国维曾提出,景物并非单独是景物,而是人们的喜怒哀乐的展现,能体现人们心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