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高中语文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人文、一种情思,需要的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与交融。因此,语文课堂上,我们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欣赏。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关键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欣赏,做一个有爱心、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
文本是带有感情的,解读文本也要带有感情。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语文,首要的是情感,有一种对文本特有的笃诚与欣赏的理念去感知文本,去走进文本内容,乃至感知文本人物,走进他们的内心,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以便实现与他们心与心的交流。
比如《项链》这一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一次出席部长举办的晚会,由于她爱慕虚荣,向一个贵妇人借了一条项链,但这条项链却在舞会中丢失。为了赔偿这条项链,她陷入了高利贷的陷阱。但最后当她还清欠款时,那位贵妇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针对这一课,传统解读认为,这篇小说借助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这三个片段,分别对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层次人的生活状态,继而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通过对比,不仅可以看出上层人士的虚伪,同样也深刻揭露了女主人公的虚荣。这种解读,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感知文本,审视人物,则会发现许多不同。针对玛蒂尔德,传统解读认为她爱慕虚荣;而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却会发现她是一个坚强的女人,经历了十年磨炼,面对仍旧年轻貌美的贵妇人的惊诧,她没有自卑,更没有嫉妒,而是非常冷静,甚至还有点自豪地说:“没有。我是玛蒂尔德·罗瓦赛尔。”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文本的女主人已經成熟了,她找回了自我,建立了那种自信与勇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审视角度,不同的解读理念,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结论。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继而走进文本,与文本人物对话,与作者心对心交流。这也是推促学生走向成熟的最佳途径。
比如《祝福》这篇小说,其中有个人物柳妈,她在传统解读中曾饱受批判。按照文本等级划分,她属于下等人,只能与祥林嫂交流。从文本内容来看,她的确与祥林嫂谈话最多,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祥林嫂的死也与柳妈有很大关联。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柳妈没有真正同情祥林嫂,而是用她的痛苦来填补自己那种无聊空虚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对祥林嫂的精神打击;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人认为她这种行为可恨。
但是我们换一种思维,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你会发现,柳妈不仅生活艰辛,而且受尽苦难,比如“打皱的脸”,还有“蹙缩得像一个核桃”等等。但尽管这样,她还是真诚地信奉、宣传封建思想,并把它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等。也正因为她善良,所以她才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想办法帮助祥林嫂找到“赎罪”的办法。毕竟对于柳妈来说,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对象。因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祥林嫂的时候,也要对柳妈赋予同情。而对于同情来说,前提是宽恕,毕竟没有宽恕就没有真正的同情。也只有真正宽待他人,那么行动才会带有公正和博爱。
文章合为时而著。对于文章来说,只有放在特定时代背景里解读,才富有更多内涵。对于高中生来说,更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学会悲天悯人,学会厚德博爱。体现在文本中,则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情感去理解文本,反思内容,关注社会,关切现实生活。
比如《小狗包弟》,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文章开头写作者得到包弟,并且与包弟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感情。但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他却出卖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台。对于这种自私行为,巴金内心感到愧疚,大胆进行自我解剖,对自己反思,进行良心的谴责。但如果认真去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包弟成为家庭累赘并不是事实,而是由作者内心的一种紧张造成的。当时并没有杀狗政策,而是作者担心狗叫会引来红卫兵,或者爱捣乱的小孩子。对于小孩子的行为,从政治层面上来讲,这构不成迫害,但它会引起作者的联想,毕竟这时候的作者已经成为惊弓之鸟。
阅读不仅只是一种理解与欣赏,还要通过对他人的宽容与悲悯反思自身,这样人才能得以进步,社会也更加和睦。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包弟,对于一条狗的生命来说,从人的角度来分析,应该没有一种过分的罪恶感,但是巴金这里却有,最主要的是因为他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毕竟当“文革”结束后,不仅他家里的花园一片衰败,而且当年的亲人也都不见了。对此巴金在反思,在忏悔,要向小狗道歉,要为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而忏悔则从小狗开始。
巴金先生说:“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变得更美好。”因此,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理解与欣赏他人的品质。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感知人性、审视文本,继而理解文本,领悟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一、要用欣赏的理念感知人性
文本是带有感情的,解读文本也要带有感情。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语文,首要的是情感,有一种对文本特有的笃诚与欣赏的理念去感知文本,去走进文本内容,乃至感知文本人物,走进他们的内心,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以便实现与他们心与心的交流。
比如《项链》这一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一次出席部长举办的晚会,由于她爱慕虚荣,向一个贵妇人借了一条项链,但这条项链却在舞会中丢失。为了赔偿这条项链,她陷入了高利贷的陷阱。但最后当她还清欠款时,那位贵妇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针对这一课,传统解读认为,这篇小说借助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这三个片段,分别对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层次人的生活状态,继而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通过对比,不仅可以看出上层人士的虚伪,同样也深刻揭露了女主人公的虚荣。这种解读,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感知文本,审视人物,则会发现许多不同。针对玛蒂尔德,传统解读认为她爱慕虚荣;而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却会发现她是一个坚强的女人,经历了十年磨炼,面对仍旧年轻貌美的贵妇人的惊诧,她没有自卑,更没有嫉妒,而是非常冷静,甚至还有点自豪地说:“没有。我是玛蒂尔德·罗瓦赛尔。”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文本的女主人已經成熟了,她找回了自我,建立了那种自信与勇敢。
二、要用欣赏的眼光审视文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审视角度,不同的解读理念,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结论。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继而走进文本,与文本人物对话,与作者心对心交流。这也是推促学生走向成熟的最佳途径。
比如《祝福》这篇小说,其中有个人物柳妈,她在传统解读中曾饱受批判。按照文本等级划分,她属于下等人,只能与祥林嫂交流。从文本内容来看,她的确与祥林嫂谈话最多,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祥林嫂的死也与柳妈有很大关联。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柳妈没有真正同情祥林嫂,而是用她的痛苦来填补自己那种无聊空虚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对祥林嫂的精神打击;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人认为她这种行为可恨。
但是我们换一种思维,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你会发现,柳妈不仅生活艰辛,而且受尽苦难,比如“打皱的脸”,还有“蹙缩得像一个核桃”等等。但尽管这样,她还是真诚地信奉、宣传封建思想,并把它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等。也正因为她善良,所以她才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想办法帮助祥林嫂找到“赎罪”的办法。毕竟对于柳妈来说,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对象。因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祥林嫂的时候,也要对柳妈赋予同情。而对于同情来说,前提是宽恕,毕竟没有宽恕就没有真正的同情。也只有真正宽待他人,那么行动才会带有公正和博爱。
三、要用欣赏的情感理解文本
文章合为时而著。对于文章来说,只有放在特定时代背景里解读,才富有更多内涵。对于高中生来说,更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学会悲天悯人,学会厚德博爱。体现在文本中,则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情感去理解文本,反思内容,关注社会,关切现实生活。
比如《小狗包弟》,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文章开头写作者得到包弟,并且与包弟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感情。但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他却出卖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台。对于这种自私行为,巴金内心感到愧疚,大胆进行自我解剖,对自己反思,进行良心的谴责。但如果认真去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包弟成为家庭累赘并不是事实,而是由作者内心的一种紧张造成的。当时并没有杀狗政策,而是作者担心狗叫会引来红卫兵,或者爱捣乱的小孩子。对于小孩子的行为,从政治层面上来讲,这构不成迫害,但它会引起作者的联想,毕竟这时候的作者已经成为惊弓之鸟。
阅读不仅只是一种理解与欣赏,还要通过对他人的宽容与悲悯反思自身,这样人才能得以进步,社会也更加和睦。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包弟,对于一条狗的生命来说,从人的角度来分析,应该没有一种过分的罪恶感,但是巴金这里却有,最主要的是因为他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毕竟当“文革”结束后,不仅他家里的花园一片衰败,而且当年的亲人也都不见了。对此巴金在反思,在忏悔,要向小狗道歉,要为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而忏悔则从小狗开始。
巴金先生说:“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变得更美好。”因此,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理解与欣赏他人的品质。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感知人性、审视文本,继而理解文本,领悟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