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当代文化价值发展研究

来源 :体育风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尤其是传统文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引领文化潮流,必须寻找符合时代背景又能够成功转型升级的渠道。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有明显的民族共性,又有着与时代外享性的文化特征。自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便开始了其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当代文化价值之路。本文分别从太极拳的文化起源、当代文化价值发展情况及促进文化价值传承发展策略三方面进行研究,共同对太极拳的当代文化价值进行论译,以更好地实现太极拳文化资源共享和文化创新的自觉性。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价值;发展;研究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也是能够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活名片”。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变化,中医经络学等传统学科,采用古代引导术和吐纳术创造而成的一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拳术。从古至今,太极拳因其动作柔和、灵活通畅,一直被练习者当做一种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的项目。作为融合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其文化价值,如何在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力上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太极拳的文化起源
  太极拳文化植根于道家的哲学思想,丰富于儒家思想,其所蕴含的“贵和尚中”正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最好体现。正如“贵和尚中”思想的时代意义一样,太极拳拥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涵盖了集中国传统哲学、文学、伦理学、中医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的精粹,是万物和谐共处的体现。尤其在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加能够凸显太极拳极其珍贵的内涵,以及在时代沉淀中更加突出的象征性和共融性。
  太极拳离不开道家思想,太极文化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从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虚实相依和四两拨千斤的技法来看,便是对道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思想理论的最好体现。太极拳看似绵软舒缓,但在拳法之间却蕴含了强大的力量,这种“软”与“硬”“弱”与“强”的巨大反差,深刻阐释了道家的文化精髓。太极拳同样植根于儒家思想,在拳法中对习者身、手、步、腰的协调统一,便是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集中体现,是与他人和谐相处、外敬师友、内控本我的道德品质,强调了“内圣外王”的君子处世之道。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说法众多:一是起源于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创立的;另一种说法是太极拳是由张三丰创立;也有说是由清朝陈伟庭或王岳伦创立的。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太极拳的出现并不是由单一的某个人就能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而是需要在时代进程中不断吸收、改革、更新。太极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众多门派,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个门派是在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其中既有传承关系,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艳。
  二、太极拳文化的发展现状
  太极拳文化广泛定义为“集中展示太极拳或进行太极拳活动时彰显出的有关太极拳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在太极拳文化空间范围内,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一个运动项目,而是具有民族特色、土生土长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了文化人类学特征的。随着时代变迁,岁月流转,太极拳文化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文化元素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太极拳文化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太极拳的“本土化”发展空间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的文化功能价值受到抵触,没有良好的环境去宣传和发展,甚至抛弃了太极拳武技的技击和功能价值,去符合西方视阀下的现代化体育模式。二是太极拳选择坚守自有文化,保留本质,那么将会引来文化孤立和隔绝,接下来就会使太极拳文化走向衰微。审视太极拳文化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从附和西方体育文化“咄咄逼人”的发展趋势还是坚持文化“本土化”,都能够看到太极拳令人担忧的生存空间。现下,太极拳无论从人才储备力量、人才培养体系、竞赛体系还是科研情况来说,都已经初具规模,如果从文化发展模式上进行拓展和创新,打造属于太极拳自己的“文化圈”,那么就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说,太极拳文化还是非常具有发展空间和竞争力的。
  三、太极拳当代文化价值传承发展的有效策略
  太极拳文化历史悠久绵长,中国武学文化和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尽含其中。在新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太极拳拥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思想根基,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也使太极拳拥有可发掘的人文资源、地理资源、产业资源等;同时,太极拳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文化发展潜力,不少人开始注重养生养心,而太极拳不仅能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其内外兼修的养身理念也逐渐受到人们追捧。因此,发展太极拳文化,必须倡导、符合和遵循人文、环保、运动三大主题,并以多种方式推动文化发展进程,扩大太极拳文化的社会影响。
  首先,将太极拳的文化传承纳入教育体系,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使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以正常的、普遍的传播体系开展。其中,学校教育是太极拳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一方面,积极开展武术、太极拳进校园活动,唤起学生“健康太极”“文化太极”的思想观念,引起全社会对健康的重视;一方面,将太极拳作为课间操和体育课程,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接触到太极拳知识。其次,借助现有资源,积极举办太极拳文化交流研讨活动,邀请国内外太极拳专家深入交流,共同研讨,共同宣传和推广太极拳运动,也可以引进专门的武术、太极拳人才,筹建中国武术大学,设立科学、系统的武术、太极拳课程,使武术、太极拳有自己獨立的发展空间,更加利于太极拳等中华优秀的体育文化传承;最后,太极拳文化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以市场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发展产业链,例如拍摄与太极拳相关的精品影视剧、纪录片,打造太极拳文化特色小镇,开发太极拳度假旅游区或专属旅游线路,以此来激发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从而进一步打开太极拳市场,挣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收益。当然,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扩大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和传播,发挥孔子学院的交流传播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健康经济带”,举办太极拳文化公益类活动,借此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精神文明,促进太极拳文化有序、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太极拳虽然只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太极拳文化也只是世界文化系统的一小部分,但太极拳通过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的累积所表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时间性的特征,太极拳不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愧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也不愧是能够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活名片”。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有明显的民族共性,又有着与时代外享性的文化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背景的转换和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太极拳的文化功能和文化特征最终将被世界舞台所认可,被世界各民族人民所认可,并将为世界文化融合交流与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振勇 . 中国武术传统在现代发展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04):17-21.
  [2]于志钧.中国太极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李晓阳.全民健身背景下济源市业余太极拳开展现状研究[J].武术研究,2019 (12):70-71.
  [4] 赵进杰,高玉敏 . 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J]. 人民论坛,2012 (11):126-127.
  [5] 吴松,王岗 . 中国武术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文化之争[J].体育学刊,2007 (09):71-74.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长春市伊通河南南段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河流污染特征,研究COD、NH_3-N和TP三项指标在天然河流中的纳污能力,污染物降解系数和设计流量是纳污能力模型的重要参数,求得两参数带入纳污能力模型中,得到天然水体已没有纳污能力,设计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实验,研究通过水生植物提升河流纳污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伊通河南南段现场布设6个监测断面,根据实测数据用两点估值法测得COD、NH_3-N、和TP
研究背景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wNP)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的疾病,变应性鼻炎以往被认为
摘要: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武术套路,它还包含了社会哲学、医学、兵学、美学、气功等等各方面,而武术套路是中华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武术美学的最直观表现,在武术套路中表现力影响到了武术美学的展现,本文主要分析影响武术套路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并讨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武术套路;表现力;解决对策  武术套路是一系列的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以攻守进退
摘要:为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八合鼓武开创性的将非遗项目苗族鼓舞与八合拳进行融合创新。使鼓为拳舞,拳为鼓动。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隗宝的基础上,为苗鼓和苗拳找到一条融合传承之路,打上了属于新时代的烙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正义道路发扬属于自己的民族之光,从而更加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的不仅仅是一套拳法,一套鼓法,而是一种民族文化,一种民族自信,一种民族气息的呼声。  关键词:非
互联网技术因素的融入,在促进地方性金融组织或业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原本就错综复杂的地方金融监管问题更加棘手,特别是新型金融风险所具有的传导性和系统性特征,使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