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3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3
摘要在蹦床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中,体能训练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尽管我国蹦床运动的竞技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但蹦床运动员的体能仍是我国的弱势。本文的研究首先通过对体能的概念的认识进而分析蹦床运动员体能的概念。根据蹦床运动员体能的概念对蹦床体能结构重新阐述划分。
关键词蹦床体能训练方法
一、蹦床运动员体能概念界定
(一)体能定义
体能是指有机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而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和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储存和转移方面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二)蹦床运动员的体能概念界定
根据我国蹦床教练员和相关科研人员对体能的描述,“蹦床运动员体能”应是指运动员在蹦床专项训练和比赛负荷下,最大限度的动员有机能能力时对抗疲劳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理解,这种能力是指专项耐力,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是持续从事专项工作的能力。
蹦床比赛的专项特征对蹦床运动员体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训练的目标,即蹦床运动员的体能就是满足蹦床比赛需要的、保证高质量完成动作的能力。因此,狭义的蹦床专业体能的概念应为,蹦床运动员在比赛与训练中表现出来的适应蹦床比赛需要、保障高质量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
二、体能的类别划分
(一)我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体能进行如下分类
1.从获得途径来分,可以把体能分为先天体能和后天体能。
2.从供能形式来分,可以将体能分为无氧体能和有氧体能。从这一点看蹦床运动属于有氧、无氧混合型的技能主导类项目。
3.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所表现出来体能分为,可以把体能分为训练体能和比赛体能。这里,比赛体能也就是指技战术体能。
4.根据体能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可将体能划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两种。
上述的划分清楚的告诉我们,各种类型的体能中都存有体能的诸多本质属性。但是,这些属性在不同的类型的体能中所表现出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二)蹦床运动员的体能结构
蹦床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蹦床运动员提出了更全面、更严格、更符合专项化的体能训练要求。良好的体能训练作为队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是现代竞技体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蹦床运动员的体能结构反映了蹦床运动员体能系统的内部关系,而力量、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实际上就是蹦床运动员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状况的综合表现,反映了蹦床运动员的整体运动机能。同时,运动素质的发展反过来有对运动员的体能结构和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体能的四个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与身体形态是体能的外部表现,生理机能是体能的内在基础,心理能力则是上述三个指标的衍生体。
(三)蹦床运动员的体能的获得途径
从体能获得途径来看,体能有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两种途径。生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力量和速度水平。因此,科学的选材和正确的结合自身的遗传特征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另外,研究表明;力量训练可能是肌肉的体积增大,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募集运动单位的机能能力,使力量素质得到明显的改善。通过速度训练可以发现,能明显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对无氧阈和有氧阈的研究也发现,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而无氧阈值则受训练影响较大。
(四)蹦床运动时能量供应的方式
蹦床运动时能量供应主要有有氧功能和无氧供能两种方式。两种供能方式并不是绝对的,运动时人体以何种方式供能,取决于需氧量和摄氧量之间的关系,当摄氧量能满足需氧量时,机体以有氧代谢供能;当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时,其不足部分需要无氧氧化供能。运动时的需氧量取决于运动强度,强度越大,需氧量越大,无氧代谢供能的比例也就越大。根据比赛和训练的强度由小到大的变化,运动员的体能供能应分为低强度有氧供能、高强度有氧供能、有氧供能为主导的混合功能、以无氧功能为主导的混合功能、无氧非乳酸供能、无氧乳酸功能。
(五)蹦床运动时的体能表现方式
根据体能的表现方式,蹦床的运动员的体能又可以分为训练体能和比赛体能:训练体能主要是指在训练中运动员表现出来的力量、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等素质和长期承受大负荷训练的能力、大负荷训练课和大负荷训练周期的恢复能力以及长期训练中的心理能力;比赛体能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始终保持正常技术动作和完成技术配合的能力、在比赛间歇中快速从疲劳中恢复的能力和在比赛中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情绪稳定性和意志力等心理能力。
训练体能与比赛体能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训练体能是比赛体能的基础,比赛体能又不等同于训练体能,比赛体能受比赛情景的多种因素影响,比赛中运动员心理活动的强度和对抗的激烈性在训练中都是难以达到的。在现代训练中,如何结合蹦床专项的特点在最短的时间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是现在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蹦床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一)蹦床运动员体能的不均衡性
体能的不均衡性是指各种体能素质的均衡发展,有相对较强的运动素质,也有相对较弱的运动素质,各个运动素质在训练的不同时期也有强弱变化。
1.任何肌肉活动都是依靠有机体的能量供应保证的。每个功能系统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并不整齐划一,因此,因此必然会产生总能量供给的波动状态。
2.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律,有自己的体能变化周期,而教练的训练计划的制定、手段方法的选择是以球队为单位,在运动员进入较佳竞技状态周期时,也必然有个别队员没有达到最佳体能状态期。因此,在运动队的训练中,必须遵守这一规律调整运动员的状态,利用这一规律改进训练。
(二)蹦床运动员体能的综合性
1.蹦床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体能外在表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运动员保持长时间活动的能力不但与运动员有氧耐力有关,还与运动员的肌肉耐力、恢复耐力、意志力有不可分的密切联系。
2.蹦床运动员的体能除受能量供应系统的影响外,其他因素如恢复手段、营养、心理等,都影响运动员的体能周期变化和外在表现。解决运动员的体能问题也必须从多重因素出发,不仅仅解决肌肉问题,也要从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综合考虑,详细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综合治理入手。
(三)蹦床运动员体能的特异性
蹦床体能具有与其他项目不同的特征。蹦床专项体能有明显性的“间歇性”特征,即运动员各种强度的跑动伴随着不同的时间间歇。因此,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项目的体能训练方法,而是要通过转向特有的手段去发展符合蹦床运动特点的体能。另外,蹦床运动员需要全面的发展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蹦床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是一个有序的开放系统,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单方面的发展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必会使系统失衡,打乱运动员的体能系统有序运行,从而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蹦床运动员体能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心肺功能的差别。
(四)蹦床运动员体能的时间局限性
根据竞技状态的周期规律,最佳体能水平只能保持相应的时间,这就是体能的时间局限性。蹦床运动员体能产生的过程即运动员有机体的应激和适应过程。在蹦床专项训练中存在着两种适应性反应;急性但不稳定的与长久的相对稳定。通过短期体能强化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产生急性适应性反应,但是,通过专项强化训练所获的体能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是因为这种适应性反应是通过高强度的专项负荷产生的,是以超量恢复为其表现特征,并不建立在各种器官、系统的肥大变异的基础上,即生物学的形态改造上,这就导致体能存在着时间局限性。另外,体能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五)体能的实用性
蹦床运动属于通常对抗性项目。比赛中双方队员始终是在制约与反制约之间进行面对面的较量。这种对抗性体现在身体的直接接触,攻守技战术的制约,心理和智力的对抗,要求运动员能在对抗的过程中,保持“力”的运用恰当、头脑清醒、动作合理、有效的制约对方。
(六)体能的应激性
内外环境的变化经常会引起运动员体能的变化。如一些球队在逆境中往往表现出的超长体能,而有些球队在逆境中则发挥不出正常的体能水平。由于不同的应激局势以及通过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可获得很高的运动能力。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情绪变化也会对运动员的体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运动员处在适宜的兴奋状态时技能能承受较大的比赛和训练负荷,而在情绪低落和紧张时则易感到疲劳。
四、当前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在平时训练中,并不需要一味地去强调体能测试要求,而要合理有效地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解决好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身体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以及身体训练与比赛等关系,一般把身体素质训练作为准备期,恢复和促进运动员身体状态的手段或为比赛需要,来保持运动员身体处于最佳生理状态而采取的一种练习手段,并要求运动员自觉的、长期的、不间断地进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不是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作为课的主要内容来进行训练,而是在技战术训练课中,将体能训练的要求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这样可使运动员不会感到训练的枯燥与乏味,且能达到进行体能训练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安排技术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循环练习法手段,在单位时间内,强调运动员练习的数量及质量,减少练习组与组之间的休息时间。随着现代蹦床运动的发展,蹦床运动员一般和专项耐力的强度控制主要有四种方法,分为持续法、间歇法、重复法、比赛法(重复法主要用于速度训练)。现代蹦床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特征是糖与脂肪交替供能,快肌、慢肌纤维交替活动,研究证明,目前蹦床运动员体能的决定性限制因素并非球员的心肺功能,而是球员的肌肉耐力水平,特别是肌肉无氧耐力水平,所以重点发展蹦床运动员肌肉无氧耐力水平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是特别重要的。
(一)有氧耐力训练
在有氧耐力训练中应注意适宜的强度,目前运动生化学以无氧阈为标准,即由有氧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供能的临界点为强度指标,这种有氧与无氧的混合代谢区域是指把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结合起来进行训练的有效区分“每分钟心率以不低于150次作为基本强度标准”,这种训练手段对提高耐力项目的最大有氧能力非常有效。
1.持续负荷法:“持续负荷法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主要方法,没有间歇”,每次负荷时间不应少于30min“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负荷时间可达到60-100min”。
2.重复训练法:“它是在发展有氧耐力的同时,还能发展专项或比赛能力,负荷强度比较大,每次练习应得到完全恢复以后,在重复进行”。
3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就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训练,由于身体在缺氧条件下的应激作用,能促进红血球和血红素的提高,血乳酸可达到平原训练达不到的水平从而提高了机体无氧糖酵解和抵抗酸性物质的能力”。
(二)无氧耐力训练
蹦床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攻防战术的需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极限技术动作,对无氧耐力水平的要求较高,无氧耐力训练也需注意以下几点:
1.无氧耐力训练必须保证运动员机体在活动中有高的乳酸值产生。为此,大强度和必需的持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应在10s以上、1min以下,如果时间过短,主要发展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时间过长,则因强度降低而形成有氧耐力训练。
2.间歇训练法是当今体坛普遍用以发展无氧耐力的有效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掌握合理的间歇时间,是训练效益的决定因素。当间歇时间过长时,血乳酸值会随休息时间长而减少,形成主要发展速度素质。因此,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状况安排适当的间歇,保证机体始终处于高乳酸值状态,是无氧耐力训练目的实现的根本保证。
3.随运动员无氧耐力素质的改善,为不断提高训练水平,教练员应及时地调整训练方法,如不变间歇时间、加长练习时间、或不变练习时间、缩短间歇时间等。
4.无氧耐力训练是一种大强度活动,运动员需要在练习前做好准备活动,在间歇期应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以免因突然停止大强度活动后造成血液回流困难,头脑发生昏厥现象。间歇训练法用于无氧耐力训练,是以产生乳酸值为基本准则的,任何一种间歇训练方式,只要能满足这一基本准则的要求,都可在实践中采用。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邓达之.蹦床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马雪田等.现代蹦床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丹.蹦床体能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 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 艾伦·皮尔逊.蹦床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摘要在蹦床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中,体能训练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尽管我国蹦床运动的竞技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但蹦床运动员的体能仍是我国的弱势。本文的研究首先通过对体能的概念的认识进而分析蹦床运动员体能的概念。根据蹦床运动员体能的概念对蹦床体能结构重新阐述划分。
关键词蹦床体能训练方法
一、蹦床运动员体能概念界定
(一)体能定义
体能是指有机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而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和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储存和转移方面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二)蹦床运动员的体能概念界定
根据我国蹦床教练员和相关科研人员对体能的描述,“蹦床运动员体能”应是指运动员在蹦床专项训练和比赛负荷下,最大限度的动员有机能能力时对抗疲劳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理解,这种能力是指专项耐力,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是持续从事专项工作的能力。
蹦床比赛的专项特征对蹦床运动员体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训练的目标,即蹦床运动员的体能就是满足蹦床比赛需要的、保证高质量完成动作的能力。因此,狭义的蹦床专业体能的概念应为,蹦床运动员在比赛与训练中表现出来的适应蹦床比赛需要、保障高质量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
二、体能的类别划分
(一)我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体能进行如下分类
1.从获得途径来分,可以把体能分为先天体能和后天体能。
2.从供能形式来分,可以将体能分为无氧体能和有氧体能。从这一点看蹦床运动属于有氧、无氧混合型的技能主导类项目。
3.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所表现出来体能分为,可以把体能分为训练体能和比赛体能。这里,比赛体能也就是指技战术体能。
4.根据体能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可将体能划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两种。
上述的划分清楚的告诉我们,各种类型的体能中都存有体能的诸多本质属性。但是,这些属性在不同的类型的体能中所表现出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二)蹦床运动员的体能结构
蹦床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蹦床运动员提出了更全面、更严格、更符合专项化的体能训练要求。良好的体能训练作为队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是现代竞技体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蹦床运动员的体能结构反映了蹦床运动员体能系统的内部关系,而力量、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实际上就是蹦床运动员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状况的综合表现,反映了蹦床运动员的整体运动机能。同时,运动素质的发展反过来有对运动员的体能结构和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体能的四个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与身体形态是体能的外部表现,生理机能是体能的内在基础,心理能力则是上述三个指标的衍生体。
(三)蹦床运动员的体能的获得途径
从体能获得途径来看,体能有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两种途径。生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力量和速度水平。因此,科学的选材和正确的结合自身的遗传特征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另外,研究表明;力量训练可能是肌肉的体积增大,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募集运动单位的机能能力,使力量素质得到明显的改善。通过速度训练可以发现,能明显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对无氧阈和有氧阈的研究也发现,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而无氧阈值则受训练影响较大。
(四)蹦床运动时能量供应的方式
蹦床运动时能量供应主要有有氧功能和无氧供能两种方式。两种供能方式并不是绝对的,运动时人体以何种方式供能,取决于需氧量和摄氧量之间的关系,当摄氧量能满足需氧量时,机体以有氧代谢供能;当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时,其不足部分需要无氧氧化供能。运动时的需氧量取决于运动强度,强度越大,需氧量越大,无氧代谢供能的比例也就越大。根据比赛和训练的强度由小到大的变化,运动员的体能供能应分为低强度有氧供能、高强度有氧供能、有氧供能为主导的混合功能、以无氧功能为主导的混合功能、无氧非乳酸供能、无氧乳酸功能。
(五)蹦床运动时的体能表现方式
根据体能的表现方式,蹦床的运动员的体能又可以分为训练体能和比赛体能:训练体能主要是指在训练中运动员表现出来的力量、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等素质和长期承受大负荷训练的能力、大负荷训练课和大负荷训练周期的恢复能力以及长期训练中的心理能力;比赛体能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始终保持正常技术动作和完成技术配合的能力、在比赛间歇中快速从疲劳中恢复的能力和在比赛中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情绪稳定性和意志力等心理能力。
训练体能与比赛体能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训练体能是比赛体能的基础,比赛体能又不等同于训练体能,比赛体能受比赛情景的多种因素影响,比赛中运动员心理活动的强度和对抗的激烈性在训练中都是难以达到的。在现代训练中,如何结合蹦床专项的特点在最短的时间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是现在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蹦床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一)蹦床运动员体能的不均衡性
体能的不均衡性是指各种体能素质的均衡发展,有相对较强的运动素质,也有相对较弱的运动素质,各个运动素质在训练的不同时期也有强弱变化。
1.任何肌肉活动都是依靠有机体的能量供应保证的。每个功能系统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并不整齐划一,因此,因此必然会产生总能量供给的波动状态。
2.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律,有自己的体能变化周期,而教练的训练计划的制定、手段方法的选择是以球队为单位,在运动员进入较佳竞技状态周期时,也必然有个别队员没有达到最佳体能状态期。因此,在运动队的训练中,必须遵守这一规律调整运动员的状态,利用这一规律改进训练。
(二)蹦床运动员体能的综合性
1.蹦床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体能外在表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运动员保持长时间活动的能力不但与运动员有氧耐力有关,还与运动员的肌肉耐力、恢复耐力、意志力有不可分的密切联系。
2.蹦床运动员的体能除受能量供应系统的影响外,其他因素如恢复手段、营养、心理等,都影响运动员的体能周期变化和外在表现。解决运动员的体能问题也必须从多重因素出发,不仅仅解决肌肉问题,也要从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综合考虑,详细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综合治理入手。
(三)蹦床运动员体能的特异性
蹦床体能具有与其他项目不同的特征。蹦床专项体能有明显性的“间歇性”特征,即运动员各种强度的跑动伴随着不同的时间间歇。因此,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项目的体能训练方法,而是要通过转向特有的手段去发展符合蹦床运动特点的体能。另外,蹦床运动员需要全面的发展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蹦床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是一个有序的开放系统,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单方面的发展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必会使系统失衡,打乱运动员的体能系统有序运行,从而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蹦床运动员体能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心肺功能的差别。
(四)蹦床运动员体能的时间局限性
根据竞技状态的周期规律,最佳体能水平只能保持相应的时间,这就是体能的时间局限性。蹦床运动员体能产生的过程即运动员有机体的应激和适应过程。在蹦床专项训练中存在着两种适应性反应;急性但不稳定的与长久的相对稳定。通过短期体能强化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产生急性适应性反应,但是,通过专项强化训练所获的体能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是因为这种适应性反应是通过高强度的专项负荷产生的,是以超量恢复为其表现特征,并不建立在各种器官、系统的肥大变异的基础上,即生物学的形态改造上,这就导致体能存在着时间局限性。另外,体能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五)体能的实用性
蹦床运动属于通常对抗性项目。比赛中双方队员始终是在制约与反制约之间进行面对面的较量。这种对抗性体现在身体的直接接触,攻守技战术的制约,心理和智力的对抗,要求运动员能在对抗的过程中,保持“力”的运用恰当、头脑清醒、动作合理、有效的制约对方。
(六)体能的应激性
内外环境的变化经常会引起运动员体能的变化。如一些球队在逆境中往往表现出的超长体能,而有些球队在逆境中则发挥不出正常的体能水平。由于不同的应激局势以及通过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可获得很高的运动能力。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情绪变化也会对运动员的体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运动员处在适宜的兴奋状态时技能能承受较大的比赛和训练负荷,而在情绪低落和紧张时则易感到疲劳。
四、当前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在平时训练中,并不需要一味地去强调体能测试要求,而要合理有效地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解决好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身体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以及身体训练与比赛等关系,一般把身体素质训练作为准备期,恢复和促进运动员身体状态的手段或为比赛需要,来保持运动员身体处于最佳生理状态而采取的一种练习手段,并要求运动员自觉的、长期的、不间断地进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不是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作为课的主要内容来进行训练,而是在技战术训练课中,将体能训练的要求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这样可使运动员不会感到训练的枯燥与乏味,且能达到进行体能训练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安排技术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循环练习法手段,在单位时间内,强调运动员练习的数量及质量,减少练习组与组之间的休息时间。随着现代蹦床运动的发展,蹦床运动员一般和专项耐力的强度控制主要有四种方法,分为持续法、间歇法、重复法、比赛法(重复法主要用于速度训练)。现代蹦床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特征是糖与脂肪交替供能,快肌、慢肌纤维交替活动,研究证明,目前蹦床运动员体能的决定性限制因素并非球员的心肺功能,而是球员的肌肉耐力水平,特别是肌肉无氧耐力水平,所以重点发展蹦床运动员肌肉无氧耐力水平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是特别重要的。
(一)有氧耐力训练
在有氧耐力训练中应注意适宜的强度,目前运动生化学以无氧阈为标准,即由有氧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供能的临界点为强度指标,这种有氧与无氧的混合代谢区域是指把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结合起来进行训练的有效区分“每分钟心率以不低于150次作为基本强度标准”,这种训练手段对提高耐力项目的最大有氧能力非常有效。
1.持续负荷法:“持续负荷法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主要方法,没有间歇”,每次负荷时间不应少于30min“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负荷时间可达到60-100min”。
2.重复训练法:“它是在发展有氧耐力的同时,还能发展专项或比赛能力,负荷强度比较大,每次练习应得到完全恢复以后,在重复进行”。
3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就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训练,由于身体在缺氧条件下的应激作用,能促进红血球和血红素的提高,血乳酸可达到平原训练达不到的水平从而提高了机体无氧糖酵解和抵抗酸性物质的能力”。
(二)无氧耐力训练
蹦床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攻防战术的需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极限技术动作,对无氧耐力水平的要求较高,无氧耐力训练也需注意以下几点:
1.无氧耐力训练必须保证运动员机体在活动中有高的乳酸值产生。为此,大强度和必需的持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应在10s以上、1min以下,如果时间过短,主要发展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时间过长,则因强度降低而形成有氧耐力训练。
2.间歇训练法是当今体坛普遍用以发展无氧耐力的有效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掌握合理的间歇时间,是训练效益的决定因素。当间歇时间过长时,血乳酸值会随休息时间长而减少,形成主要发展速度素质。因此,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状况安排适当的间歇,保证机体始终处于高乳酸值状态,是无氧耐力训练目的实现的根本保证。
3.随运动员无氧耐力素质的改善,为不断提高训练水平,教练员应及时地调整训练方法,如不变间歇时间、加长练习时间、或不变练习时间、缩短间歇时间等。
4.无氧耐力训练是一种大强度活动,运动员需要在练习前做好准备活动,在间歇期应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以免因突然停止大强度活动后造成血液回流困难,头脑发生昏厥现象。间歇训练法用于无氧耐力训练,是以产生乳酸值为基本准则的,任何一种间歇训练方式,只要能满足这一基本准则的要求,都可在实践中采用。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邓达之.蹦床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马雪田等.现代蹦床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丹.蹦床体能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 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 艾伦·皮尔逊.蹦床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