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馆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lin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以色列摄影家沈石蒂(sam.sanzetti)摄影作品展在他曾开办过照相馆的原址——南京东路171号里举办。摄影展一下子轰动了整个上海滩,参观人数超四万六千人。同时,展览也惊动了中国各路媒体,中央电视台还专门为之拍摄了纪录片。
  2013年1月,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主编的《瞬间永恒——沈石蒂摄上海华洋人物旧影》出版,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沈石蒂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及其精湛的艺术成就。他的出现及其保留下来的作品(照片两万张)引起上海史学界的高度重视,人们把关注点放在了作品对旧上海社会人文状态及往昔岁月的记录里。的确,沈石蒂的摄影作品填补了老上海历史的不少空白,但是从另一角度,笔者也读出书中不少其他的奥秘。
  沈石蒂先生算不算艺术家呢?他的业绩和足迹在我们上海的图书、史料中有无记载呢?笔者认真阅读了2012年最新出版的《上海摄影史》(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著),没有找到这位沈石蒂先生的任何相关记录。笔者又查阅了2010年上海故事会文化公司出版的《上海犹太文化地图》一书,此书充分肯定了上世纪犹太难民对上海海派文化作出的贡献,尤其是他们在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方面的才华成为当时上海滩重要的艺术活动和文化现象。该书记载的“巧善富”犹太人照相馆曾是上海最著名的照相馆之一,据说李鸿章、张作霖都到过此店拍照。但是该书仍然没有沈的踪迹。我有些疑惑不解,只有再认真阅读《瞬间永恒》一书和搜集报刊资料来寻找答案。根据不多的资讯和专家们的寻觅,只有这样一个大概的轮廓告诉我们:1920年,一位身无分文的17岁的穷小子从俄国辗转来到中国,1922年来到上海。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1927年正式在沪上开办照相馆直到1957年离开。57岁时他移民以色列,在中国生活了37年之久。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英语、汉语和上海话,充分融入上海租界名流和中国社会各阶层,当时不少民国名流都是他的顾客和朋友。开始他先为外国人服务,渐渐名气越来越响,拍照质量越来越好,曾有被拍摄者回忆,他的拍摄价格比“王开”店还要高。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犹太人在上海仅剩百余人时,他仍坚持把照相馆开到1955年公私合营前的时段。一个人能有几个“37年”,他还与一位上海女士结为夫妻,这些资讯都说明了沈石蒂对上海的依恋和热爱,他的人生中最旺盛和最精彩的部分就在上海,笔者从已有的资料可以得出,他其实就是典型的海派上海人的一员,是上海艺术和文化的活生生的创造者和实践者。著名学者、上海出版协会理事长赵昌平评价沈石蒂时,就说“他是特别的上海人,他是上海文化的一部分”。
  我又认真拜读了《瞬间永恒》中所收录的作品。作品以人物肖像为主,以西方肖像画的艺术风格为基础,各类人物所展现出来的独有的个性风采,至今仍然散发出华贵而不失婉约、优雅而又端庄的气质,这完全得益于沈石蒂对肖像作品创作的感悟和理解。据了解,早年沈石蒂在俄国学过美术,他的所有摄影作品将西方肖像绘画的人文精神运用到极致,令人折服。该书封面作品“芭蕾少女”中的人物洪落霞今天仍然健在。老人清晰地记得1954年沈为她拍照时的情景,“他鼓励我自由地跳舞,我记得他为我拍了许多张”。最后选中的是少女侧面回眸时,最自然和优美的瞬间,这正是对一幅典型的艺术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的描述,也是优秀艺术作品产生的基本要素。那么,沈石蒂先生艺术才华一直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在本书中还发现了沈石蒂先生为郎静山拍摄的肖像作品。这可是一张了不起的作品和物证,它使我对沈石蒂有了更多解读。郎静山可谓中国乃至世界大师级的摄影艺术家,他独创的集锦照相技术,以写实的手段把中国绘画融入作品里,成就了一代摄影巨匠。沈先生为郎静山拍摄的肖像作品有韵有仪,充分体现了郎静山大师的仙风道骨之气,十分难得。郎静山自己的肖像照约请沈石蒂为他拍摄,即使找不到其他旁证,只要作品在,也足以证明沈先生当年在上海摄影界的地位和能力。当然,我还从这幅作品里读出了更深层次的内容:作者保存这幅作品,说明他本人很满意自己的创作,也能證明他与郎静山应该不是一般顾客的关系。郎静山和沈石蒂可能不仅熟稔,甚至可能是艺术上的朋友与同道。郎静山也肯定认同沈的创作手法和风格,才可能愿意成为沈的拍摄对象。大家都清楚,郎静山不仅是中国上海的优秀摄影家,同时也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摄影协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还是艺术摄影工作室的创业者,也是从照相馆里走出来的艺术家。他的肖像作品出现在沈石蒂的作品里意义绝非一般,如果有条件,可以继续追溯下去,继续梳理出沈石蒂更多有关艺术活动的资料。
  写到此处,笔者还要为此书的出版多说几句。本书整理发表的沈石蒂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也能管中窥貌,为研究上海海派文化增添了新的素材和依据,也是为一位被埋没60多年的上海摄影艺术家树碑立传。更有意义的是,本书的出版也为中国艺术人才理念的开拓提供了历史性命题。
  沈石蒂是一位摄影师,也是照相馆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中国传统的艺术概念千百年间在道与术的关系上,始终把道放在先,把术摆在后。沈石蒂的确以照相术谋生,为顾客拍肖像为职业,但是他的成就在今天看来完全有资格称得上艺术家却没有被认同和记载,应该是中国的这一文化理念在作怪。在中国,长期以来只有书法和某几种绘画技艺的作者才被视作为艺术家受到推崇和记载,其他有大量技术含量的工艺项目和作品皆被认为是工匠之作,充其量他们只是技艺高超的匠师,不足以留名。连为世界文化、人类文明提供了最精美艺术项目——中国瓷器的创作者,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多少可以谈及的人名。只有清代养心殿造办处官员唐英的文札和档案,成了中国清代瓷器高峰时期可以看到的仅有的史料,所有美轮美奂作品的创作者都被“康雍乾”字样所掩盖,实在令人扼腕。今天,我们再也无法复制这些作品时,马上就会想到:由于真正的作者在当时都处在工匠艺人这一社会地位,即使在造办处和画家们一起工作和创作,他们还是工匠,不是艺术家。我想沈石蒂现象,除了他本人的犹太人身份外,他不易为人所知,他的作品也一直没有被认为是艺术佳作的原因,就在于他只是一个以照相为生的摄影师。即使他给自己的照相馆起名为“上海美术照相馆”,他和他的成就也还是没能被我们记录。虽然今天我国已经接受了西方关于现代艺术的定义,相当尊重各类工艺项目的艺术定位和价值标准了,但是前几天,轰动一时的习近平主席赠送俄罗斯总统普京肖像作品的制作单位——江苏南通沈绣研究所的传承人仍明确表示找不到徒弟和接班人,甚至他们自己的亲属也不愿意再做此行当,因为此种技艺非十年之功不能入门入行,艰辛与清苦和国家艺术瑰宝的传承成了一对难解的矛盾。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现在更加要为沈石蒂现象和沈石蒂本人正名的理由了。
  尊重艺术作品的多元魅力,尊重艺术创作的多重性,从照相馆里也可以走出真正的艺术家,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起点。
其他文献
唱歌是人们抒怀娱情、表露心声的艺术活动,只有深刻理解作品、熟练把握词曲的特点,演唱起来才能够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歌词表达是歌唱表演的核心,本文从歌词预习、歌唱练习
幽幽白狐独舞丛中花雨连绵细水东流吟诗独唱醉人弦歌幽幽九尾自如雪片片花雨落心田及可引天上神鸟也可唤地下苍龙及条条水丝缠绕于臂间阵阵花雪瞬落于肩头“女子芳名?”急去寻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品目繁多,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常作为礼器、葬器、实用器,随着时代的变迁,玉器逐渐成为赏玩器、装饰器,显示身份的象征,至今仍受到文物艺术品爱好者的亲睐。  鱼在农业发明之前,与先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汉语中,鱼和“余”、“裕”同音,常常寓有富足有余之意,鱼的题材玉器最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已有发现,其题材一直延续至今,然而不同时代的鱼形玉器或纹饰、或雕工、或玉质都有着其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