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师因不同班级、学生而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构思和教法。“异构”包含了不同教师各自的性格、智慧、教学风格和语言组织,它能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师的授课水平。
一、“同课异构”的意义
1.“同课异构”能深刻体现“以生为本”的宗旨。每个年级大致分为实验班、重点班、平行班和艺术班四类,但语文学科不分层次类,考纲要求一致,对学生授课内容也应保持一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学生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不同。那么对于所教知识也有不同的认知,所以要保持完全一致是不现实的,而“异构”正是针对学生的自身特征而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宗旨。
2.“同课异构”能充分展示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能够达到完美的统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使用较高难度的“质疑解疑法”,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而后进生就不适用,他们在学习中或浅尝辄止,或等老师给答案,或态度不端,如此就很难发现问题,收获甚微。笔者对两个实验班施行“质疑解疑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表现为以前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会提问了,深入文本了,有所思考体悟。这种方法就是“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逼”学生找问题,尽管是“逼”出来的,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学习而得。“异构”对教师要求较高,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还要查找相当多的资料,甚至还要有灵活应对的能力。
3.“同课异构”能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教学的浅层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积蓄力量。平行班、艺术班学生的白卷、白书,不听讲无不引人深思:为什么不愿学?为什么不愿做?不会、听不懂,老师讲的是“天书”,出的题是“鬼题”。“异构”既是针对学生而言,我们为什么不能教得简单点、通俗易懂点,题出得分层点,学生学得轻松点?如果我们真能按学生层类去落实“同课异构”,相信学生会有收获。我们的思想、设计和操作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同课异构”的做法
1.集体备课统一“同课”内容、目标。对于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集体备课时,共同讨论该课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理清知识上的障碍。如《论语十则》一文,我们共同确定背诵章节,重点讲那几章,每章中阐述的道理,达成共识后,下去各自准备该课教案。
2.教师各自展示教学设计,各抒己见。参与“同课异构”的两位教师各自展示教学设计,并阐明设计理由,然后其他教师谈自己的看法,作适当修改补充。如讲《朱子语类》的导入,李老师课前板书了三个内容:一“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的《观书有感》诗歌中写出了什么景?悟出什么哲理?二、“天理、人欲”。三、课题、朱熹、要求。
而笔者却认为:《观书有感》仅仅是为了引出朱熹和读书方法,所以设计为“该诗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这样导入既把朱熹导入新课,又把文中主要内容“读书方法”引入新课,而且也提醒学生本节学习的主要问题,可谓“一石三鸟”。
3.共同听课、谈反思,再提高。听课不仅听内容,更侧重处理共同内容的方法,在不同的方法中引发思考和感悟,从而得到启发。同是《朱子语类》,李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课件让学生看,略微穿插几个问题。这种课看似热闹,容量大,实质上教师、文本、课件、学生四个因子就像四张纸,没有并为一张,缺少整体感,学生也没有什么收获。而崔老师讲这一课,抓住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征,先让学生疏通字词知识,并设计题目落实知识,然后再逐句分析内容,直至让学生分析出文章讲述的关于“读书方法”、“天理和人欲”的内容。该方法看似老套,但很实用,不是“填鸭式”,也不是“播放式”,而是“自主式”,诵读、回答、做题、思考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通过这两节课的比较看出,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而其他老师谈“异构”,也是有效的补充,即“异教”,就是自己在处理该课时的具体做法及得失,通过“异构”“异教”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同课异构”是分层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运用时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练有所得。
沈利晓,教师,现居河南洛宁。
一、“同课异构”的意义
1.“同课异构”能深刻体现“以生为本”的宗旨。每个年级大致分为实验班、重点班、平行班和艺术班四类,但语文学科不分层次类,考纲要求一致,对学生授课内容也应保持一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学生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不同。那么对于所教知识也有不同的认知,所以要保持完全一致是不现实的,而“异构”正是针对学生的自身特征而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宗旨。
2.“同课异构”能充分展示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能够达到完美的统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使用较高难度的“质疑解疑法”,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而后进生就不适用,他们在学习中或浅尝辄止,或等老师给答案,或态度不端,如此就很难发现问题,收获甚微。笔者对两个实验班施行“质疑解疑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表现为以前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会提问了,深入文本了,有所思考体悟。这种方法就是“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逼”学生找问题,尽管是“逼”出来的,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学习而得。“异构”对教师要求较高,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还要查找相当多的资料,甚至还要有灵活应对的能力。
3.“同课异构”能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教学的浅层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积蓄力量。平行班、艺术班学生的白卷、白书,不听讲无不引人深思:为什么不愿学?为什么不愿做?不会、听不懂,老师讲的是“天书”,出的题是“鬼题”。“异构”既是针对学生而言,我们为什么不能教得简单点、通俗易懂点,题出得分层点,学生学得轻松点?如果我们真能按学生层类去落实“同课异构”,相信学生会有收获。我们的思想、设计和操作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同课异构”的做法
1.集体备课统一“同课”内容、目标。对于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集体备课时,共同讨论该课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理清知识上的障碍。如《论语十则》一文,我们共同确定背诵章节,重点讲那几章,每章中阐述的道理,达成共识后,下去各自准备该课教案。
2.教师各自展示教学设计,各抒己见。参与“同课异构”的两位教师各自展示教学设计,并阐明设计理由,然后其他教师谈自己的看法,作适当修改补充。如讲《朱子语类》的导入,李老师课前板书了三个内容:一“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的《观书有感》诗歌中写出了什么景?悟出什么哲理?二、“天理、人欲”。三、课题、朱熹、要求。
而笔者却认为:《观书有感》仅仅是为了引出朱熹和读书方法,所以设计为“该诗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这样导入既把朱熹导入新课,又把文中主要内容“读书方法”引入新课,而且也提醒学生本节学习的主要问题,可谓“一石三鸟”。
3.共同听课、谈反思,再提高。听课不仅听内容,更侧重处理共同内容的方法,在不同的方法中引发思考和感悟,从而得到启发。同是《朱子语类》,李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课件让学生看,略微穿插几个问题。这种课看似热闹,容量大,实质上教师、文本、课件、学生四个因子就像四张纸,没有并为一张,缺少整体感,学生也没有什么收获。而崔老师讲这一课,抓住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征,先让学生疏通字词知识,并设计题目落实知识,然后再逐句分析内容,直至让学生分析出文章讲述的关于“读书方法”、“天理和人欲”的内容。该方法看似老套,但很实用,不是“填鸭式”,也不是“播放式”,而是“自主式”,诵读、回答、做题、思考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通过这两节课的比较看出,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而其他老师谈“异构”,也是有效的补充,即“异教”,就是自己在处理该课时的具体做法及得失,通过“异构”“异教”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同课异构”是分层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运用时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练有所得。
沈利晓,教师,现居河南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