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考虑面对少数的“差生”,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有收获,这才是老师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渗入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艺术、了解点数学理论,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所取舍,让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轻松学习,让“差生”有所收获,让效果显而易见,这才是成功的课堂、完美的教学。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差生”培养 情感教育 教学艺术
搞好中学数学教学既要面对全体学生,更不能忽视“差生”。平均发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举措,决不可偏废。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在从事数学教学时要多实践、多体会,变抽象为形象,由感观变直观,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差生”也能获得知识。笔者认为以下方面值得我们研究。
一、渗入情感教育
(一)三方融合。数学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少不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融合。一是知识的直接的传授,这个是根本的目的;二是技能的培养,既包含怎样接受知识,又包含学习数学的技能技巧,而这里的技能技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注重情感投入,那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对转化“差生”更合适、更重要。以上三个方面的融合,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而且会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转化“差生”、提高成绩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平等对待。首先要有像对待好生一样对待“差生”的想法才能付诸实际。对“差生”注入情感,他会看到你在尊重他,获得了平等的待遇,这样的“差生”会精神抖擞,激发兴趣,有想学好、学会数学的欲望。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加上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和课间、课外的耐心辅导,“差生”也会逐步转化为中等生,甚至一跃转化为优等生,从而提高全班的数学平均分。
(三)生动活泼。老师不可生硬简单地从事数学教学,可以灵活多变、生动活泼、机智敏锐地开展教学活动,这里其实就包含了情感教育。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都是倾注感情的,如果把这种感情多向“差生”投入一些,就会给“差生”以很多感染和鼓舞。现在的学生绝不是那么“木”的学生,只不过是兴趣取向的问题,这就要靠兴趣的调动、情感的激发。
(四)环境创设。环境创设对于转化“差生”也有极大的帮助。老师不妨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面前,数学非常有用,学数学很有意思,从而增强学习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如收入与支出就是正数与负数的关系。数学教学结合实际生活,对“差生”来说更容易接受。
(五)热爱学生。热爱学生虽然老生常谈,但对“差生”来说是送去温暖。只有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每个学生包括“差生”,视学生为自己的儿女,才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感情,容易亲近,从而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他所学的学科中,并形成一股力量。因此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倾注感情,而且要从思想、生活、情感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近老师、相信老师。这种情感就形成了互补,也就是老师倾注的情感在学生中得到了回应,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更让学生视老师为知己。如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提问、板书总是提问深一点的,也提问浅一点的,有针对性地面向好学生,也面向“差生”,激励学习,鼓励进步。对于“差生”只要“精诚所至”必能“金石为开”。一旦老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种真诚的爱就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好生向好,“差生”不差。当老师一走进课堂,所有学生都能围绕在老师周围问这问那,也有“差生”围在老师身边,喜欢听老师对问题的解答,不时也会蹦出一两个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会让老师感到意外,这样学生肯定会进步。
二、提高教学艺术
(一)风趣幽默的语言。教无止境,艺海无涯。如课堂中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既活跃了气氛,又传输了知识。在快乐中学习,就像做游戏一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何乐不为?老师的风趣会引来学生的笑容,老师也会感到快乐。老师的幽默也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他不会幽默但能懂得幽默,享受幽默带来的快意。老师的幽默让学生快乐,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差生”有他活跃的另一面,就是对风趣幽默感兴趣,所以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更能让“差生”从中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
(二)生动恰当的比喻。老师生动恰当的比喻,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心智、激发兴趣的作用。生动的比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会通过生动的比喻,变得容易接受、容易迁移,这叫触类旁通。恰当的比喻正因为恰当,必然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化理为趣。“差生”对生动的比喻容易接受,他会从那些故事里理解数学的道理。如“绝对值”一课。为解决学生易犯的毛病即|a|=a,就形象地告诉学生,要让a从围墙绝对值| |走出了,就要看a的体质如何(体质正负或零),体质强的(a≥0)直接出去,体质弱的(a<0),必须带上一根“筷子”(负号-),这样学生笑了,也掌握了知识。
(三)发挥主导作用。老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老师要善于点拨、启发学生,要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开发其智力,启发其思维。为消除初一学生接触负数就产生有理数深奥容易混乱的感觉,可以由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例如“摄氏温度零上与零下”、“收入与支出”,让学生结合实际认识负数,从而进一步了解其中的道理。老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对全体同学起作用,对“差生”多一些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引导,同样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重视“差生”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才能做到不让一个“差生”掉队。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差生”培养 情感教育 教学艺术
搞好中学数学教学既要面对全体学生,更不能忽视“差生”。平均发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举措,决不可偏废。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在从事数学教学时要多实践、多体会,变抽象为形象,由感观变直观,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差生”也能获得知识。笔者认为以下方面值得我们研究。
一、渗入情感教育
(一)三方融合。数学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少不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融合。一是知识的直接的传授,这个是根本的目的;二是技能的培养,既包含怎样接受知识,又包含学习数学的技能技巧,而这里的技能技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注重情感投入,那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对转化“差生”更合适、更重要。以上三个方面的融合,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而且会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转化“差生”、提高成绩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平等对待。首先要有像对待好生一样对待“差生”的想法才能付诸实际。对“差生”注入情感,他会看到你在尊重他,获得了平等的待遇,这样的“差生”会精神抖擞,激发兴趣,有想学好、学会数学的欲望。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加上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和课间、课外的耐心辅导,“差生”也会逐步转化为中等生,甚至一跃转化为优等生,从而提高全班的数学平均分。
(三)生动活泼。老师不可生硬简单地从事数学教学,可以灵活多变、生动活泼、机智敏锐地开展教学活动,这里其实就包含了情感教育。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都是倾注感情的,如果把这种感情多向“差生”投入一些,就会给“差生”以很多感染和鼓舞。现在的学生绝不是那么“木”的学生,只不过是兴趣取向的问题,这就要靠兴趣的调动、情感的激发。
(四)环境创设。环境创设对于转化“差生”也有极大的帮助。老师不妨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面前,数学非常有用,学数学很有意思,从而增强学习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如收入与支出就是正数与负数的关系。数学教学结合实际生活,对“差生”来说更容易接受。
(五)热爱学生。热爱学生虽然老生常谈,但对“差生”来说是送去温暖。只有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每个学生包括“差生”,视学生为自己的儿女,才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感情,容易亲近,从而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他所学的学科中,并形成一股力量。因此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倾注感情,而且要从思想、生活、情感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近老师、相信老师。这种情感就形成了互补,也就是老师倾注的情感在学生中得到了回应,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更让学生视老师为知己。如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提问、板书总是提问深一点的,也提问浅一点的,有针对性地面向好学生,也面向“差生”,激励学习,鼓励进步。对于“差生”只要“精诚所至”必能“金石为开”。一旦老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种真诚的爱就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好生向好,“差生”不差。当老师一走进课堂,所有学生都能围绕在老师周围问这问那,也有“差生”围在老师身边,喜欢听老师对问题的解答,不时也会蹦出一两个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会让老师感到意外,这样学生肯定会进步。
二、提高教学艺术
(一)风趣幽默的语言。教无止境,艺海无涯。如课堂中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既活跃了气氛,又传输了知识。在快乐中学习,就像做游戏一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何乐不为?老师的风趣会引来学生的笑容,老师也会感到快乐。老师的幽默也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他不会幽默但能懂得幽默,享受幽默带来的快意。老师的幽默让学生快乐,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差生”有他活跃的另一面,就是对风趣幽默感兴趣,所以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更能让“差生”从中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
(二)生动恰当的比喻。老师生动恰当的比喻,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心智、激发兴趣的作用。生动的比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会通过生动的比喻,变得容易接受、容易迁移,这叫触类旁通。恰当的比喻正因为恰当,必然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化理为趣。“差生”对生动的比喻容易接受,他会从那些故事里理解数学的道理。如“绝对值”一课。为解决学生易犯的毛病即|a|=a,就形象地告诉学生,要让a从围墙绝对值| |走出了,就要看a的体质如何(体质正负或零),体质强的(a≥0)直接出去,体质弱的(a<0),必须带上一根“筷子”(负号-),这样学生笑了,也掌握了知识。
(三)发挥主导作用。老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老师要善于点拨、启发学生,要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开发其智力,启发其思维。为消除初一学生接触负数就产生有理数深奥容易混乱的感觉,可以由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例如“摄氏温度零上与零下”、“收入与支出”,让学生结合实际认识负数,从而进一步了解其中的道理。老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对全体同学起作用,对“差生”多一些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引导,同样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重视“差生”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才能做到不让一个“差生”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