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民族素质。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可见,素质教育是一件事关大局、事关未来、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兴衰的大事。
在我们的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渗透素质教育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的具体探索。
第一,利用我们中华民族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而使其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力量的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民族遗产,还有众多震撼世界的科技成就。如领先于世界的天文学成就:商朝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唐朝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了子午线长度。领先于世界的数学方面的成就:西周初年商高讲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要早1100多年。在地震预报方面,东汉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此外,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主要标志,它们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对这些文化成就,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讲授中国古代科技史时,教师可把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列成表格,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才落伍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情,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利用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或当地的革命遗址、爱国主义纪念馆来教育学生向英雄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民族英雄、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件件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他们或是留下豪言壮语、或是留下感人事迹供后人来学习和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它们灵活加以发挥和运用。如我在讲授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一节内容时,就通过利用“戚家军”的严明軍纪,如规定:击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奋勇前进;鸣锣该退,就是前面有金有银,也要坚决撤退;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战绩;戚继光的名言“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使学生不但知道“戚家军”在抗倭时奋勇争先、不怕牺牲的事迹,而且还懂得“封侯有价,爱国无价”的道理,进而触动学生的爱国心。再如讲授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敌后抗战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观看资料片《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抗战题材的影片,还在课堂组织学生听《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等抗日救亡歌曲,让学生在视听上感受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誓死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让学生自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使学生们切身体会到日本侵略者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光政策”,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和凶残,而且也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有像五壮士这样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三,利用历史教材中所出现的名画、名篇、名句、诗词,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感受,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达到美的教育、美的享受。
在中外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名画,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朝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北宋号长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图》、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及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名篇,如中国古代的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元曲,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句,如西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明朝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抗日名将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及张白忠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对这些名画、名篇、名句教师在教学教程中,可以结合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去感受,从而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要渗透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地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合理地加以引导和发挥。
在我们的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渗透素质教育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的具体探索。
第一,利用我们中华民族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而使其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力量的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民族遗产,还有众多震撼世界的科技成就。如领先于世界的天文学成就:商朝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唐朝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了子午线长度。领先于世界的数学方面的成就:西周初年商高讲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要早1100多年。在地震预报方面,东汉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此外,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主要标志,它们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对这些文化成就,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讲授中国古代科技史时,教师可把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列成表格,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才落伍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情,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利用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或当地的革命遗址、爱国主义纪念馆来教育学生向英雄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民族英雄、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件件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他们或是留下豪言壮语、或是留下感人事迹供后人来学习和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它们灵活加以发挥和运用。如我在讲授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一节内容时,就通过利用“戚家军”的严明軍纪,如规定:击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奋勇前进;鸣锣该退,就是前面有金有银,也要坚决撤退;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战绩;戚继光的名言“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使学生不但知道“戚家军”在抗倭时奋勇争先、不怕牺牲的事迹,而且还懂得“封侯有价,爱国无价”的道理,进而触动学生的爱国心。再如讲授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敌后抗战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观看资料片《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抗战题材的影片,还在课堂组织学生听《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等抗日救亡歌曲,让学生在视听上感受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誓死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让学生自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使学生们切身体会到日本侵略者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光政策”,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和凶残,而且也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有像五壮士这样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三,利用历史教材中所出现的名画、名篇、名句、诗词,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感受,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达到美的教育、美的享受。
在中外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名画,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朝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北宋号长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图》、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及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名篇,如中国古代的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元曲,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句,如西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明朝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抗日名将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及张白忠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对这些名画、名篇、名句教师在教学教程中,可以结合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去感受,从而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要渗透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地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合理地加以引导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