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善于运用发展性理答,容易建构深入思考、对话的有效课堂。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语言积累、提高语文能力,学生的精神得以释放、成长,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得以实现。
关键词:发展性理答;对话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9-086-02
一、追问:纵式思考,变感知为理解
1.什么是追问
追问,即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紧接学生的回答而创设一些问题。
有时,当学生说出答案时,学生未必是真懂或懂得透彻。这时,教师有意来个“回马枪”,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而进为知其所以然。这里的追问有问个究竟、刨根究底的意思。
2.掌握追问,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打开“探照灯”
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中利用追问,击碎学生“全会”假象而开展教学的一个案例。事情是这样的:一次于老师外出上课,上课伊始,他按照惯例让先让学生读读《草》,看看哪儿不懂。没想到学生都说“懂”。原来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事先把每句诗的意思都说了一遍,于老师不动声色地问一名小女孩:“‘一岁一枯荣’中的两个‘一’有什么不同?”学生被问卡壳了,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课后,特级教师靳家彦充分肯定于老师的应变能力。
案例中学生课前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预习,知道了诗的大意,也可能“知道了”草很顽强,也就是“都懂了”。第一个“一”是“每一年”的一,第二个“一”是“一次”的意思,即每一年草都经历了一“枯”一“荣”。合起来,这数字背后包含的人文精神是:小草是坚强的。如果联系下一句承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能获得更丰厚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到:小草们被肆虐的烈火焚烧着之后,他们在与火的斗争中保存了生命的内核。第二年,他们在春风的召唤下,带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坚强地用自己的弱小身体破土而出,沐浴和煦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即便遭遇这样的灾难,小草却仍能“一岁一枯荣”,这是多么顽强!事实上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小草很顽强”,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必然的,学生预习那短暂的快餐阅读,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就不能说出个为什么。于是当于老师向学生发问时,学生说不出来了。
大师的机智理答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在阅读教学课中,不管学生的文本解读“好”还是“不好”,都应进行追问。这便如同打开了“探照灯”,用敏锐犀利的眼睛,透过课堂纷繁现象,看清现象后学生对文本的接触情况是否“又快又好”。就可以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走近文本。
二、探问:“水”到而“渠”成,为文本解读搭建梯子
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更进一步来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准确、全面、深刻为止”(李纯德)。这是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
请看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时片断:
师:你们说的,三年级学生也能看得出,是表面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到五年级,思考应该更深入一些。
师:林冲的为人处事,究竟哪一点非比他人?于老师在读两三遍时,读出林冲他藏而不露。再读两三遍,就发现他的人品、为人,可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师把这个字写在手心,鼓励学生也能读出林冲为人、人品最大的特点,读出这个字。
学生默读课文,没有举手的。
师:读书一定要从头至尾认真看一遍,在这个基础上,咱们要善于抓住重点段、关键的地方去读。因为一篇课文不可能都那么重要。
生读课文。
师:要了解一个人,要看写他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林冲的语言、动作?再找一找,哪些词是写林冲的语言、动作的?
学生找出了重点段,第三、四、七自然段,找出了关键词(师充分肯定学生找出的词重要)。师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重点词句。
集体交流所找的字:
生1:忍。
生2:让。
生3:谦。
生4:宽。
师:让。
当学生对于老师的问题束手无策时,可能的情况是老师的问题有深度,有思考性,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后才能回答上来。面对默读课文后的“学生的沉默”,于老师问学生:要了解一个人,要看写他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林冲的语言、动作?再找一找,哪些词是写林冲的语言、动作的?这样,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给学生搭好梯子,让学生逐级而上。学生找出了第三、四、七三个自然段,找到了关键词,最终从不同角度找到了和老师一样或相近的答案。可以看出,适时探问,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与文本继续深入对话,实现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次——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
三、转问:合作学习,促进文本个性解读的实现
转问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能代孩子回答,而应将问题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时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为了使某种情感引发大家的共鸣,也会出现转问。
请看王崧舟教学《长相思》片断:
师: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板书:身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身在何处?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那么山一程呢?
生3: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上?
生: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之上。
师: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在哪?
生4:船上。
师:好,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5:他的身可能在营账里边。
师:营帐里边,站着。
师:孩子们,作者的身在哪?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这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地方。他经过山海关外,他经过军营,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他的身在征途上。板书:在征途。
作者因为身在征途而长相思,师者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身之所在”,让我们形象化地感受到作者所经历的地方,所遭遇的困难。学生在互动式合作的学习中,丰富了对作者征战生活的理解。这是“转问”这一理答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在交流中,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走近了作者的生活世界。
四、反问:穿透语言文字表面形象,探索文本核心价值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这种无疑而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采用反问的形式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起他人的思考。
龙海敏老师在我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西门豹》的第二课时,请看王老师对反问的运用:
龙老师:难道西门豹真的相信河中有河伯吗?
生:不是,西门豹想去救这个姑娘。
师:哪怕姑娘是美女西施,西门豹也会说——
……
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了解了孩子们眼中的文本背后:
老百姓看到河伯娶媳妇是假的,骗人钱财的。
水中没有神仙,没有河伯。
西门豹要惩治巫婆、官绅。
师引导学生感受西门豹的这种方法,不会让老百姓反对,教育了老百姓;又惩治了巫婆、官绅。学生自然感受到了西门豹方法的巧妙。
上述教学片断,教者适时反问,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象看本质。可以说,教者适时反问,显示了作者较强的理答能力和较强的驾驭文本、课堂的能力,避免了当前一些看似热闹的文本浅读现象,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抓住文章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发展性理答;对话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9-086-02
一、追问:纵式思考,变感知为理解
1.什么是追问
追问,即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紧接学生的回答而创设一些问题。
有时,当学生说出答案时,学生未必是真懂或懂得透彻。这时,教师有意来个“回马枪”,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而进为知其所以然。这里的追问有问个究竟、刨根究底的意思。
2.掌握追问,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打开“探照灯”
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中利用追问,击碎学生“全会”假象而开展教学的一个案例。事情是这样的:一次于老师外出上课,上课伊始,他按照惯例让先让学生读读《草》,看看哪儿不懂。没想到学生都说“懂”。原来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事先把每句诗的意思都说了一遍,于老师不动声色地问一名小女孩:“‘一岁一枯荣’中的两个‘一’有什么不同?”学生被问卡壳了,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课后,特级教师靳家彦充分肯定于老师的应变能力。
案例中学生课前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预习,知道了诗的大意,也可能“知道了”草很顽强,也就是“都懂了”。第一个“一”是“每一年”的一,第二个“一”是“一次”的意思,即每一年草都经历了一“枯”一“荣”。合起来,这数字背后包含的人文精神是:小草是坚强的。如果联系下一句承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能获得更丰厚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到:小草们被肆虐的烈火焚烧着之后,他们在与火的斗争中保存了生命的内核。第二年,他们在春风的召唤下,带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坚强地用自己的弱小身体破土而出,沐浴和煦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即便遭遇这样的灾难,小草却仍能“一岁一枯荣”,这是多么顽强!事实上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小草很顽强”,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必然的,学生预习那短暂的快餐阅读,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就不能说出个为什么。于是当于老师向学生发问时,学生说不出来了。
大师的机智理答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在阅读教学课中,不管学生的文本解读“好”还是“不好”,都应进行追问。这便如同打开了“探照灯”,用敏锐犀利的眼睛,透过课堂纷繁现象,看清现象后学生对文本的接触情况是否“又快又好”。就可以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走近文本。
二、探问:“水”到而“渠”成,为文本解读搭建梯子
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更进一步来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准确、全面、深刻为止”(李纯德)。这是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
请看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时片断:
师:你们说的,三年级学生也能看得出,是表面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到五年级,思考应该更深入一些。
师:林冲的为人处事,究竟哪一点非比他人?于老师在读两三遍时,读出林冲他藏而不露。再读两三遍,就发现他的人品、为人,可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师把这个字写在手心,鼓励学生也能读出林冲为人、人品最大的特点,读出这个字。
学生默读课文,没有举手的。
师:读书一定要从头至尾认真看一遍,在这个基础上,咱们要善于抓住重点段、关键的地方去读。因为一篇课文不可能都那么重要。
生读课文。
师:要了解一个人,要看写他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林冲的语言、动作?再找一找,哪些词是写林冲的语言、动作的?
学生找出了重点段,第三、四、七自然段,找出了关键词(师充分肯定学生找出的词重要)。师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重点词句。
集体交流所找的字:
生1:忍。
生2:让。
生3:谦。
生4:宽。
师:让。
当学生对于老师的问题束手无策时,可能的情况是老师的问题有深度,有思考性,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后才能回答上来。面对默读课文后的“学生的沉默”,于老师问学生:要了解一个人,要看写他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林冲的语言、动作?再找一找,哪些词是写林冲的语言、动作的?这样,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给学生搭好梯子,让学生逐级而上。学生找出了第三、四、七三个自然段,找到了关键词,最终从不同角度找到了和老师一样或相近的答案。可以看出,适时探问,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与文本继续深入对话,实现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次——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
三、转问:合作学习,促进文本个性解读的实现
转问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能代孩子回答,而应将问题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时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为了使某种情感引发大家的共鸣,也会出现转问。
请看王崧舟教学《长相思》片断:
师: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板书:身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身在何处?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那么山一程呢?
生3: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上?
生: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之上。
师: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在哪?
生4:船上。
师:好,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5:他的身可能在营账里边。
师:营帐里边,站着。
师:孩子们,作者的身在哪?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这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地方。他经过山海关外,他经过军营,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他的身在征途上。板书:在征途。
作者因为身在征途而长相思,师者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身之所在”,让我们形象化地感受到作者所经历的地方,所遭遇的困难。学生在互动式合作的学习中,丰富了对作者征战生活的理解。这是“转问”这一理答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在交流中,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走近了作者的生活世界。
四、反问:穿透语言文字表面形象,探索文本核心价值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这种无疑而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采用反问的形式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起他人的思考。
龙海敏老师在我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西门豹》的第二课时,请看王老师对反问的运用:
龙老师:难道西门豹真的相信河中有河伯吗?
生:不是,西门豹想去救这个姑娘。
师:哪怕姑娘是美女西施,西门豹也会说——
……
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了解了孩子们眼中的文本背后:
老百姓看到河伯娶媳妇是假的,骗人钱财的。
水中没有神仙,没有河伯。
西门豹要惩治巫婆、官绅。
师引导学生感受西门豹的这种方法,不会让老百姓反对,教育了老百姓;又惩治了巫婆、官绅。学生自然感受到了西门豹方法的巧妙。
上述教学片断,教者适时反问,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象看本质。可以说,教者适时反问,显示了作者较强的理答能力和较强的驾驭文本、课堂的能力,避免了当前一些看似热闹的文本浅读现象,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抓住文章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