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册《咏物七言律诗偶记》,内有梁鸿志以毛笔“长题”。梁鸿志(1882~1946),福建长乐人,字众异,光绪二十九年举人,京师大学堂毕业,曾担任段祺瑞执政府秘书长,抗战初附逆,参与筹组在南京成立的维新政府,“前汉奸”政府,简称“前汉”),并出任行政院长,后又担当随即成立的汪伪国民政府(“后汉”)监察院长。抗战胜利后,经审判被处以极刑。
卿本佳人。梁鸿志原以诗名世,他与出卖国家机密情报给日寇而较早获死罪的黄溶(字秋岳,1891—1937)相交尤密。两人同属闽侯才子,均出自近世大诗人陈衍(号石遗)门下,诗才出众,文采风流,被业内并称为“黄、梁”(见刘衍文著《黄秋岳与梁众异》,载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1月版《寄庐茶座》)。自负狂傲,甚好月旦他人的陈衍对黄溶(秋岳)与梁鸿志(众异)垂爱有加,曾盛赞其诗作“秋岳诗雅健可诵”(见《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一)、“众异诗益深挚”(《石遗室诗话》卷一)。然而,“世乱佳人还做贼”(陈寅恪作诗叹黄秋岳旬,载《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诗存》),此二人皆不自爱惜,接踵下水,并以同罪获刑,相继成为千古罪人。
梁鸿志本为宦门之后,其外祖父林寿图(1809—1885),号欧斋,曾佐助慈禧发动政变,后任陕西布政使,学识甚佳,工诗词,富藏书;其曾祖父梁章钜(1775~1849),字苣林,晚号退庵,学养更为淹博,著述宏丰,为清季著名文学家、学者、诗人。退庵先生与林则徐颇为相契,曾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但依然书生本色,为官清正。著名篆刻家陈巨来(字安持,1905—1984)在所撰《安持人物琐记·记梁众异》文中笔谈,梁鸿志府上甚清廉,他少时并无纨绔子弟之恶习,曾发愤读书,自强不息。与其兄赶考时,两人唯有一件蓝布长衫,兄穿上,他只好借穿一件才好进场(见《万象》2D02年1 2期),当时清贫状,由此管窥。
读连城撰文《粱鸿志生前死后》(见《子日丛刊》1948年第一辑)获悉,梁的官运起初并不亨通。早年做官时,他从未独当一面,如任段执政府秘书长,外表亦比较“斯文、平和”。《安持人物琐记·记梁众异》载,自做上维新政府行政院长这个“伪官”后,他开始变脸了——其祖上那廉洁、清正之气荡然无存,公然横征暴敛,对人更是睚眦必报。陈巨来云,其贪婪之态,每况愈上,愈演愈烈。其所贪,除少许应付生活开销外,悉数用以购置文玩、古籍、书画。不过,据旧上海名医陈存仁在《抗战时代生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书中云,梁鸿志也曾利用职权做过好事一桩:南京沦陷之后,国民政府在撤退前潜藏在朝天宫中的一批珍稀古物,被日本人发现,拟运至东京,但被梁鸿志以坚辞“行政院长“之职相要挟予以阻拦而得以保全。时人以此认为梁鸿志还不失为读书人的种子。陈巨来如此谓粱鸿志任汪伪高官时读书状“梁平日总是手不释卷,所作诗,内行一致佩服,认为仅次于郑海藏(孝胥),陈散原(三立)。故凡擅诗文者,有所求,即委为秘书或厅长也。”(《安持人物琐记·记梁众异》)
观《咏物七言律诗偶记》题记获知,此书原为梁鸿志曾祖父梁章钜旧藏,作者为清代大学者翁方纲,嘉庆十年(1805)写成。翁方纲,号苏斋,梁章钜业师,书写就翌年,他自做一序,连同书稿令门人吴嵩梁及谢学崇、谢学士兄弟同校,并在年内精刻而成。是书前端印有梁章钜收藏章两枚,一是“苣林珍藏”,另一为“长生无极之斋”,书后则有梁鸿志先伯祖梁逢臣(字吉甫,梁章钜之子,梁鸿志父梁恭辰之兄)连钤三印。梁鸿志考出,书中所批墨迹七处,有人误以为出自梁章钜手笔,实系梁逢臣留痕,其父与子遗墨,“外人不易辨也”。梁鸿志认为,此书刻成虽仅百四十年,但已为“人司罕见之书”。
梁鸿志对曾祖父梁章钜,可谓推崇备至。近读《子日丛刊》所刊“拾遗” 文《梁鸿志在西湖》悉,1 936年冬,作者曾前往梁鸿志小住的杭州湖滨寓所“与谈风月”,见客厅正中高悬梁章钜所书“福”、“寿”各大幅,左金冬心墨梅,右任渭长人物。梁日,“每至一处,必携先贤手迹张诸室“(见《子日丛刊》1948年第辑)。其景仰状,由此得见。
按梁鸿志题记中“乙酉奏日曹靖陶兄得之乃以归余”句推知,此书于1 945年春先为曹靖陶所获,随即归入梁鸿志书斋。题识之际,苟延残喘的日寇尚未投降,梁氏在陈公博伪政府仍任高职(伪监察院长),心境还好,故文词俱佳,墨迹甚精。尽管此刻他还尚未触摸到死亡,但这应属“黄昏之笔”。几个月后的10月份,他便大祸临头被缉拿,又一年(1946)的11月即被正法。其北洋政府时同事兼老友章(士钊)大律师亲自出马辩护,也设能令他起死回生。一个读书人,不坐拥书城而专心治学,却“贪金钱、走偏门”,因而命丧黄泉,实属咎由自取。只可惜这骨子里的一身才气了。至于此书前一位藏家曹靖陶(1 904—1 975),号看云楼主,系安徽歙县人,亦为有影响的诗人,抗战期间寓居南京,与梁鸿志相知友善,转让此书,犹有“红粉赠佳人”之意。
读连城所撰文章《梁鸿志生前死后》知晓,梁身后家境甚为凄凉长子失踪,次子病亡,出嫁的女儿亦穷困潦倒,原本不和的两位遗孀更演化为锱铢必争的对冤家(见《子日丛刊》1948年第一辑)。黄萍荪也曾撰文透露,梁一命呜呼后,其家庭成员勾心斗角,争夺遗产甚剧,梁女曾向上海高等法院告发梁的两个姨太太隐匿本该没收的逆产,计,藏金条四百多根,辛弃疾、苏东坡、王安石等名家字画及古籍善本若干。对此,法院曾详加查询,但终无所获,遂告段落(参见《梁鸿志二三事》,载于《长乐文史资料》2005年第3辑)。
此册《咏物七言律诗偶记》,当为梁氏逆产之一。近读台湾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第五集,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卜书获悉,梁藏古籍,视为生命,在其入狱前,家人曾拟分散隐匿,他予以反对“如我幸而无事,仍当我有,如难逃死,也当以完璧奉之国家,何忍见其因迁移而致散佚?”担忧之事,终于发生。在他身陷图固后,其所藏书籍、字画尽失。闻讯,梁鸿志如丧考妣,自责不已,但欲哭无泪。此刻,其气数已将尽,正呈引颈受戮状,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空余终天之恨”。此书可能即由此际散出,但最初不知花落谁家。1953年,它在沪上为著名藏书家黄裳先生慧眼识得。又五十年,突现上海某拍卖公司古籍善本拍场,为笔者购归。堪称流传有序矣。
陈寅恪先生曾有言:“秋岳坐汉奸罪死,世人皆日可杀。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称上品,未可以人废言也。”(读黄秋岳《花随人圣庵摭忆》后赋诗短跋,载《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诗存》)今获观《咏物七言律诗偶记》中梁鸿志题识,想必读者亦存有同感。
卿本佳人。梁鸿志原以诗名世,他与出卖国家机密情报给日寇而较早获死罪的黄溶(字秋岳,1891—1937)相交尤密。两人同属闽侯才子,均出自近世大诗人陈衍(号石遗)门下,诗才出众,文采风流,被业内并称为“黄、梁”(见刘衍文著《黄秋岳与梁众异》,载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1月版《寄庐茶座》)。自负狂傲,甚好月旦他人的陈衍对黄溶(秋岳)与梁鸿志(众异)垂爱有加,曾盛赞其诗作“秋岳诗雅健可诵”(见《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一)、“众异诗益深挚”(《石遗室诗话》卷一)。然而,“世乱佳人还做贼”(陈寅恪作诗叹黄秋岳旬,载《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诗存》),此二人皆不自爱惜,接踵下水,并以同罪获刑,相继成为千古罪人。
梁鸿志本为宦门之后,其外祖父林寿图(1809—1885),号欧斋,曾佐助慈禧发动政变,后任陕西布政使,学识甚佳,工诗词,富藏书;其曾祖父梁章钜(1775~1849),字苣林,晚号退庵,学养更为淹博,著述宏丰,为清季著名文学家、学者、诗人。退庵先生与林则徐颇为相契,曾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但依然书生本色,为官清正。著名篆刻家陈巨来(字安持,1905—1984)在所撰《安持人物琐记·记梁众异》文中笔谈,梁鸿志府上甚清廉,他少时并无纨绔子弟之恶习,曾发愤读书,自强不息。与其兄赶考时,两人唯有一件蓝布长衫,兄穿上,他只好借穿一件才好进场(见《万象》2D02年1 2期),当时清贫状,由此管窥。
读连城撰文《粱鸿志生前死后》(见《子日丛刊》1948年第一辑)获悉,梁的官运起初并不亨通。早年做官时,他从未独当一面,如任段执政府秘书长,外表亦比较“斯文、平和”。《安持人物琐记·记梁众异》载,自做上维新政府行政院长这个“伪官”后,他开始变脸了——其祖上那廉洁、清正之气荡然无存,公然横征暴敛,对人更是睚眦必报。陈巨来云,其贪婪之态,每况愈上,愈演愈烈。其所贪,除少许应付生活开销外,悉数用以购置文玩、古籍、书画。不过,据旧上海名医陈存仁在《抗战时代生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书中云,梁鸿志也曾利用职权做过好事一桩:南京沦陷之后,国民政府在撤退前潜藏在朝天宫中的一批珍稀古物,被日本人发现,拟运至东京,但被梁鸿志以坚辞“行政院长“之职相要挟予以阻拦而得以保全。时人以此认为梁鸿志还不失为读书人的种子。陈巨来如此谓粱鸿志任汪伪高官时读书状“梁平日总是手不释卷,所作诗,内行一致佩服,认为仅次于郑海藏(孝胥),陈散原(三立)。故凡擅诗文者,有所求,即委为秘书或厅长也。”(《安持人物琐记·记梁众异》)
观《咏物七言律诗偶记》题记获知,此书原为梁鸿志曾祖父梁章钜旧藏,作者为清代大学者翁方纲,嘉庆十年(1805)写成。翁方纲,号苏斋,梁章钜业师,书写就翌年,他自做一序,连同书稿令门人吴嵩梁及谢学崇、谢学士兄弟同校,并在年内精刻而成。是书前端印有梁章钜收藏章两枚,一是“苣林珍藏”,另一为“长生无极之斋”,书后则有梁鸿志先伯祖梁逢臣(字吉甫,梁章钜之子,梁鸿志父梁恭辰之兄)连钤三印。梁鸿志考出,书中所批墨迹七处,有人误以为出自梁章钜手笔,实系梁逢臣留痕,其父与子遗墨,“外人不易辨也”。梁鸿志认为,此书刻成虽仅百四十年,但已为“人司罕见之书”。
梁鸿志对曾祖父梁章钜,可谓推崇备至。近读《子日丛刊》所刊“拾遗” 文《梁鸿志在西湖》悉,1 936年冬,作者曾前往梁鸿志小住的杭州湖滨寓所“与谈风月”,见客厅正中高悬梁章钜所书“福”、“寿”各大幅,左金冬心墨梅,右任渭长人物。梁日,“每至一处,必携先贤手迹张诸室“(见《子日丛刊》1948年第辑)。其景仰状,由此得见。
按梁鸿志题记中“乙酉奏日曹靖陶兄得之乃以归余”句推知,此书于1 945年春先为曹靖陶所获,随即归入梁鸿志书斋。题识之际,苟延残喘的日寇尚未投降,梁氏在陈公博伪政府仍任高职(伪监察院长),心境还好,故文词俱佳,墨迹甚精。尽管此刻他还尚未触摸到死亡,但这应属“黄昏之笔”。几个月后的10月份,他便大祸临头被缉拿,又一年(1946)的11月即被正法。其北洋政府时同事兼老友章(士钊)大律师亲自出马辩护,也设能令他起死回生。一个读书人,不坐拥书城而专心治学,却“贪金钱、走偏门”,因而命丧黄泉,实属咎由自取。只可惜这骨子里的一身才气了。至于此书前一位藏家曹靖陶(1 904—1 975),号看云楼主,系安徽歙县人,亦为有影响的诗人,抗战期间寓居南京,与梁鸿志相知友善,转让此书,犹有“红粉赠佳人”之意。
读连城所撰文章《梁鸿志生前死后》知晓,梁身后家境甚为凄凉长子失踪,次子病亡,出嫁的女儿亦穷困潦倒,原本不和的两位遗孀更演化为锱铢必争的对冤家(见《子日丛刊》1948年第一辑)。黄萍荪也曾撰文透露,梁一命呜呼后,其家庭成员勾心斗角,争夺遗产甚剧,梁女曾向上海高等法院告发梁的两个姨太太隐匿本该没收的逆产,计,藏金条四百多根,辛弃疾、苏东坡、王安石等名家字画及古籍善本若干。对此,法院曾详加查询,但终无所获,遂告段落(参见《梁鸿志二三事》,载于《长乐文史资料》2005年第3辑)。
此册《咏物七言律诗偶记》,当为梁氏逆产之一。近读台湾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第五集,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卜书获悉,梁藏古籍,视为生命,在其入狱前,家人曾拟分散隐匿,他予以反对“如我幸而无事,仍当我有,如难逃死,也当以完璧奉之国家,何忍见其因迁移而致散佚?”担忧之事,终于发生。在他身陷图固后,其所藏书籍、字画尽失。闻讯,梁鸿志如丧考妣,自责不已,但欲哭无泪。此刻,其气数已将尽,正呈引颈受戮状,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空余终天之恨”。此书可能即由此际散出,但最初不知花落谁家。1953年,它在沪上为著名藏书家黄裳先生慧眼识得。又五十年,突现上海某拍卖公司古籍善本拍场,为笔者购归。堪称流传有序矣。
陈寅恪先生曾有言:“秋岳坐汉奸罪死,世人皆日可杀。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称上品,未可以人废言也。”(读黄秋岳《花随人圣庵摭忆》后赋诗短跋,载《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诗存》)今获观《咏物七言律诗偶记》中梁鸿志题识,想必读者亦存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