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连年来屡创新高,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由于传统的中学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以及高校新生自身的生理阶段,使高校新生在入校后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冲突,进而引发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剖析原因,并针对问题给予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新生;心理状况;对策研究
我国现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我国2019年本科院校1265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总计2688所,2019年在校普通本专科大学生共3031.53万,其中普通本专科新生为914.90万,比上一年增加123.91万人,增长15.67%,毕业生758.53万人[1]。近千万高中毕业生在同一时间离开温暖的呵护、被动的安排进入高度自主、自立的大学生活,从生理到心理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新的调整。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国内文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与冲突,对于正在准备着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正如201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看望同学们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么人生一年之春、一日之晨就是我们的大学时代,这是一个黄金的时期。”而大学新生就是早春、是清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关系到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希望、社会的安定,关系到数千万家庭的幸福与否。本文以天津某高校大一新生心理普查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在天津某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測试中,本科新生中具有心理困扰的占参加测试新生总数的28.2%,其中有中重度困扰的新生占参加测试新生总数的8.4%。研究生新生中有心理困扰的新生占参加测试新生总数的20.7%,其中有中重度困扰的新生占参加测试学生总数的5.2%。本科新生心理困扰集中在缺乏自信心、无法专注学习、无法面对来自家庭的过高期待、过于担忧未来而无法规划当下、总是在意周边的人等方面。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困扰还增加缺乏热忱、没有积极性等方面。
当下的高校新生一般是出生在千禧年之后的“零零后”独生子女,从24小时只以学习为任务的高中生活进入到要自己负责吃穿用度、自己规划时间安排、自己调节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活,自我意识在无形中得以提高,也因此高校新生开始思考诸如“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来大学”、“我来大学要干什么”、“我要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等可以体现自我能动性的问题。相较于高中时期,高校新生往往更为主动地加强对于自我的认知,但是由于社会经验尚浅、实践能力不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容易偏颇,具有片面性,容易尖端化、极端化。
高校新生普遍年纪在18、19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晚期,人的情绪特征青春期中较为明显、情感相对较为丰富,对于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可以做出迅速反应,情绪体验较为强烈。如果大学新生入学时在不能良好地适应,不良的情绪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大学阶段是青年情绪特征由波动性向稳定性过渡的阶段,有必要引导好大学新生的情绪发展。[2]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扩大中西部的招生计划以扶持中西部地区各项发展需要,大量的西部考生得以就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而原本也有许多大学生为了自己心仪的高校跨省、跨地区就读,这就意味着他们将离开生活十余年的环境,开始适应新的方言、新的饮食、新的民俗、新的气候等新的各种环境,而在适应过程中所造成的生理及心理冲突会造成高校新生的融入负担,尤其是从偏远地区到中东部发达地区上大学的新生和少数民族新生,更是会因为各方面巨大的差异而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农村和城镇家庭的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弱于来自城市家庭的新生,但在学习和环境方面的心理适应能力强于来自城市家庭的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弱于家庭经济优越的新生。[3]
二、高校新生在移动终端时代的心理状况
高校新生处于矛盾、多变、敏感的时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信息,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而这种心理问题大都具有隐蔽性,很难察觉。在当下新媒体、流媒体时代,每天各种繁杂的信息以爆炸形式投送到高校新生的手机上,在大数据高速运算下,大学生们尤其是新生们无法识别真伪,也无法看清信息背后的规律,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容易盲目轻信或全面否定,进而阻碍养成有效的批判性思维。相对于高中时期,高校新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加频繁地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而当下的信息精准反复投送容易高校新生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再三印证,一旦在实践中无法实现或后期信息发转会造成新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信心等造成怀疑、动摇、迷茫,进而可能造成新生非常偏激,只坚持自己想法,亦或是放弃自我思考,听之任之。
当下手游、网游的普及化,以及游戏中的刺激度与愉悦感,增强了高校新生的虚拟化人际交往,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可以是人们轻易获得成就感和充实感,但这样的人际交往半衰期很短而且无法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进而造成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的冲突。高校新生缺乏自制力,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产生冲突时会更加沉溺在虚幻时间中,而进一步减少在现实中的交往时间,长时间如此,高校新生将无法正常、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容易造成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障碍等问题,进而容易诱发心理问题。长期在虚拟空间中会造成高校新生无法获得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缺乏同理心、正确的价值观,往往容易在网上扩大舆论影响,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新生在这中间角色的转换也非常常见,施暴者在舆论倒戈的情况下,就会被反噬,成为最大受害者。被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无论是精神、情感、甚至是自身观念、信仰等,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如果排解不及时,极易诱发心理危机。[4]
三、高校新生心理健康对策 1.高校应建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二级学院也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并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心理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每个班级安排两名心理委员,每个宿舍安排一名心理信息员,构筑“学校—高校—班级—宿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下,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真正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减少或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伤害事件发生。
2.根据对全体新生进行的心理普查的结果,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个体。对于筛查出的无明显问题但需要注意预防的学生,高校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要密切关注,如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疏导,若效果不明显或发现心理问题迅速恶化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部门,由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疏导;对于筛查出的有较为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经过高校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观察、确定后,建立高危个体心理健康档案,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立即开展约谈工作,及时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
3.对于一年级新生,通过典型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文化、紀律、成才和专业等教育工作,有效地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在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让他们充分了解社会需要、专业发展以及自身特长,从而端正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制定恰当的学习措施,帮助新生以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规划学业和职业生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以知识宣传为基础,通过公告栏、报纸、网络等多种途径,大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助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进行预防性教育,例如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讲座等。通过举办一些学生活动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们在活动中发挥专长,调动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调整心态,进而明确学习、生活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
可利用高校学生会或学生心理协会开展的一些活动主题鲜明、过程精彩、效果显著。校园心理情景剧是指在校园环境下,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一种心理团体辅助方式。校园心理剧对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着很好的作用。在心理情景剧大赛中,学生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贴近大学生活心理剧,获得了一次让自己感悟自信,获得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广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重要进程。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开发学生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同学们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感,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提高心理素质。
5.依据心理健康测量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特别要关注特殊群体,尤其要关注来自偏远贫穷的农村经济困难生,经济压力常导致他们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并引起情绪焦虑,高校通过助学金、贷款、勤工助学等资助体系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通过开展素质拓展等形式的活动,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
6.坚持并加强对学生会、心理协会学生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明确并强化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在与身边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同学以朋辈关怀和帮助,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同学情况及时向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反映,切实做到深入同学生活,关注身边每一位同学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姜楚涵.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
[3].范萍,简荣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8(04).
[4].王露.网络化时代新媒体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及运用路径探究[J].科教导刊.2020(09).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
关键词:高校新生;心理状况;对策研究
我国现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我国2019年本科院校1265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总计2688所,2019年在校普通本专科大学生共3031.53万,其中普通本专科新生为914.90万,比上一年增加123.91万人,增长15.67%,毕业生758.53万人[1]。近千万高中毕业生在同一时间离开温暖的呵护、被动的安排进入高度自主、自立的大学生活,从生理到心理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新的调整。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国内文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与冲突,对于正在准备着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正如201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看望同学们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么人生一年之春、一日之晨就是我们的大学时代,这是一个黄金的时期。”而大学新生就是早春、是清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关系到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希望、社会的安定,关系到数千万家庭的幸福与否。本文以天津某高校大一新生心理普查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在天津某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測试中,本科新生中具有心理困扰的占参加测试新生总数的28.2%,其中有中重度困扰的新生占参加测试新生总数的8.4%。研究生新生中有心理困扰的新生占参加测试新生总数的20.7%,其中有中重度困扰的新生占参加测试学生总数的5.2%。本科新生心理困扰集中在缺乏自信心、无法专注学习、无法面对来自家庭的过高期待、过于担忧未来而无法规划当下、总是在意周边的人等方面。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困扰还增加缺乏热忱、没有积极性等方面。
当下的高校新生一般是出生在千禧年之后的“零零后”独生子女,从24小时只以学习为任务的高中生活进入到要自己负责吃穿用度、自己规划时间安排、自己调节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活,自我意识在无形中得以提高,也因此高校新生开始思考诸如“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来大学”、“我来大学要干什么”、“我要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等可以体现自我能动性的问题。相较于高中时期,高校新生往往更为主动地加强对于自我的认知,但是由于社会经验尚浅、实践能力不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容易偏颇,具有片面性,容易尖端化、极端化。
高校新生普遍年纪在18、19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晚期,人的情绪特征青春期中较为明显、情感相对较为丰富,对于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可以做出迅速反应,情绪体验较为强烈。如果大学新生入学时在不能良好地适应,不良的情绪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大学阶段是青年情绪特征由波动性向稳定性过渡的阶段,有必要引导好大学新生的情绪发展。[2]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扩大中西部的招生计划以扶持中西部地区各项发展需要,大量的西部考生得以就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而原本也有许多大学生为了自己心仪的高校跨省、跨地区就读,这就意味着他们将离开生活十余年的环境,开始适应新的方言、新的饮食、新的民俗、新的气候等新的各种环境,而在适应过程中所造成的生理及心理冲突会造成高校新生的融入负担,尤其是从偏远地区到中东部发达地区上大学的新生和少数民族新生,更是会因为各方面巨大的差异而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农村和城镇家庭的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弱于来自城市家庭的新生,但在学习和环境方面的心理适应能力强于来自城市家庭的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弱于家庭经济优越的新生。[3]
二、高校新生在移动终端时代的心理状况
高校新生处于矛盾、多变、敏感的时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信息,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而这种心理问题大都具有隐蔽性,很难察觉。在当下新媒体、流媒体时代,每天各种繁杂的信息以爆炸形式投送到高校新生的手机上,在大数据高速运算下,大学生们尤其是新生们无法识别真伪,也无法看清信息背后的规律,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容易盲目轻信或全面否定,进而阻碍养成有效的批判性思维。相对于高中时期,高校新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加频繁地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而当下的信息精准反复投送容易高校新生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再三印证,一旦在实践中无法实现或后期信息发转会造成新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信心等造成怀疑、动摇、迷茫,进而可能造成新生非常偏激,只坚持自己想法,亦或是放弃自我思考,听之任之。
当下手游、网游的普及化,以及游戏中的刺激度与愉悦感,增强了高校新生的虚拟化人际交往,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可以是人们轻易获得成就感和充实感,但这样的人际交往半衰期很短而且无法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进而造成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的冲突。高校新生缺乏自制力,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产生冲突时会更加沉溺在虚幻时间中,而进一步减少在现实中的交往时间,长时间如此,高校新生将无法正常、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容易造成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障碍等问题,进而容易诱发心理问题。长期在虚拟空间中会造成高校新生无法获得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缺乏同理心、正确的价值观,往往容易在网上扩大舆论影响,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新生在这中间角色的转换也非常常见,施暴者在舆论倒戈的情况下,就会被反噬,成为最大受害者。被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无论是精神、情感、甚至是自身观念、信仰等,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如果排解不及时,极易诱发心理危机。[4]
三、高校新生心理健康对策 1.高校应建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二级学院也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并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心理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每个班级安排两名心理委员,每个宿舍安排一名心理信息员,构筑“学校—高校—班级—宿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下,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真正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减少或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伤害事件发生。
2.根据对全体新生进行的心理普查的结果,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个体。对于筛查出的无明显问题但需要注意预防的学生,高校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要密切关注,如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疏导,若效果不明显或发现心理问题迅速恶化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部门,由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疏导;对于筛查出的有较为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经过高校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观察、确定后,建立高危个体心理健康档案,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立即开展约谈工作,及时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
3.对于一年级新生,通过典型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文化、紀律、成才和专业等教育工作,有效地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在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让他们充分了解社会需要、专业发展以及自身特长,从而端正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制定恰当的学习措施,帮助新生以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规划学业和职业生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以知识宣传为基础,通过公告栏、报纸、网络等多种途径,大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助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进行预防性教育,例如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讲座等。通过举办一些学生活动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们在活动中发挥专长,调动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调整心态,进而明确学习、生活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
可利用高校学生会或学生心理协会开展的一些活动主题鲜明、过程精彩、效果显著。校园心理情景剧是指在校园环境下,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一种心理团体辅助方式。校园心理剧对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着很好的作用。在心理情景剧大赛中,学生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贴近大学生活心理剧,获得了一次让自己感悟自信,获得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广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重要进程。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开发学生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同学们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感,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提高心理素质。
5.依据心理健康测量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特别要关注特殊群体,尤其要关注来自偏远贫穷的农村经济困难生,经济压力常导致他们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并引起情绪焦虑,高校通过助学金、贷款、勤工助学等资助体系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通过开展素质拓展等形式的活动,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
6.坚持并加强对学生会、心理协会学生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明确并强化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在与身边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同学以朋辈关怀和帮助,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同学情况及时向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反映,切实做到深入同学生活,关注身边每一位同学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姜楚涵.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
[3].范萍,简荣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8(04).
[4].王露.网络化时代新媒体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及运用路径探究[J].科教导刊.2020(09).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