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数字化影视技术不断发展,立体3D影视技术在此次发展浪潮中得以复苏,国内外团队相继推出各类立体电影与电视节目, 但由于立体3D技术门槛过高,在拍摄时经常出现立体画面成像差、周期长等问题,无法保证节目品质,由此带来的高成本已成为3D行业发展的绊脚石,如何寻找到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的3D节目生产解决方案已成为国内立体3D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
2012年6月,MANA 3D团队拍摄了国内第一部全实拍并具有完整故事性的3D纪录片《一花一世界》,本文将通过记录和分析团队在前期设备选择和运用、人员设置等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旨在完善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3D纪录片拍摄前期工作流程,为国内3D摄影团队在今后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提供思路。
拍摄流程
国外在立体3D拍摄上起步较早,对于立体3D拍摄的风险控制有一套完整的前期流程。在拍摄初期,类似于2D拍摄首先对剧本进行前期分析、现场考察,画出分镜头脚本,但与2D存在差异的是在立体拍摄时需要对分镜头脚本中的场景进行三维建模,通过三维软件模拟真实场景,立体3D设计师通过该模拟场景对每一个镜头分析并得出立体拍摄时所需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最终交由前期团队确定并形成包括有镜头运动、场面调度、3D画面效果等信息的“完整的”立体3D故事板,在拍摄过程中所有的工作将根据立体3D故事板所述进行开展,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在有效范围内降低拍摄过程中出现的成像错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拍摄镜头立体效果在控制调整范围之内,最终成片的立体效果与预估效果一致。另一方面,通过故事板中直观的数据,在现场中能减少测算和构思时间,提高拍摄效率,以降低实际拍摄成本。在诸多“好莱坞”大片中都采用类似的流程来进行拍摄,但对于国内团队来说,在前期策划中如果采用三维建模的方式来进行立体前期设计,很难承担起在时间周期、人员和经费上产生的成本。故目前国内团队大部分是在剧本形成以后,先进行前采、场景拍摄(2D或者照片),然后对重点镜头的立体3D效果进行设计,在现场实际拍摄时立体指导再进行场景测算,得出3D拍摄所需相关数据。
人员构成
S3D立体指导
立体拍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镜头的成像控制、景深线索都需要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整片立体效果的舒适并富有冲击力。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立体效果的调整在后期制作时是有一定调整范围的,如果在前期拍摄时没有进行严格把关,很有可能导致整部影片的失败。所以立体指导在团队中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角色,在实际拍摄时能根据团队整体的创作思路,高效地控制每一个镜头的立体成像,并能把控该镜头在后期调整时的可控范围,使最终成片的立体效果能与初步预估效果一致。
S3D导演
在国内环境中,由于成本或其他因素造成拍摄前期策划不够,在实际拍摄时对于全片的立体感效果构思、剧情的完整性、立体效果的连贯性等问题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立体导演来完成。S3D立体导演在现场拍摄时,通过和立体指导、摄像默契沟通,能快速响应各个场景在整片中立体感的表现方式, 以确保剧情上的完整性,并保证立体感在整体表现上富有感染力。
现场数据记录
MANA 3D立体团队借鉴国外经验,在前期配置了一名针对于立体的场记人员,该人员除记录常规数据外,还增加了场景关系记录和立体数据记录。在场景关系中记录摄像机、被摄物体、前后景等之间的位置关系,立体数据则记录汇聚面、摄像机相关参数、支架相关参数等。这些数据一方面能为后期制作时提供相关参考,另一方面团队通过这些数据进行经验总结,在后续将形成数据库,针对不同场景下的数据进行归档,这将成为团队的宝贵财富之一。
S3D摄像组
由于立体拍摄的特殊性,一个好的3D立体摄像师必定是从一个好的2D摄像师中诞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在硬件上,立体拍摄设备与2D设备有很大差异,对于摄像在设备上的掌握要求更为严格;其次,立体纪录片的前期拍摄周期和拍摄方式更趋于电影拍摄,成本上大大超2D拍摄,只有好的摄像组才能有效提高镜头拍摄成功率,降低片比,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最后,在立体拍摄时,摄像组能与立体导演、立体指导默契配合,快速完成针对3D立体的构图和3D场面的调度,拍摄出高品质的镜头。在此次《一花一世界》的拍摄过程中,摄像组平均每天拍摄50条左右高品质镜头,成像要求和画面质量都与预期效果一致。
设备选型
立体拍摄在设备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摄像器材还是灯光,在设备结构和设备数量上都有一些改变,对于设备成本上的控制也需要做出相关调整,MANA 3D团队根据此次拍摄要求,本着物尽其用的态度对不同设备进行了相关选型。
成本核算:从设备价格到人员配置
从摄影器材本身来考虑,3D拍摄主要分为支架拍摄和一体机拍摄两种方式。支架拍摄在成像控制、画面质量等方面优于一体机,但就目前设备市场租售价格来看,一体机价格远远低于支架拍摄的架构,并且从人员配置需求来看,相同效率下,支架拍摄所需人员将是一体机拍摄的2—3倍。所以成本上显而易见,在一定的要求范围之内,一体机成本远低于双机拍摄成本。
现场效率:快速精确成像
在前期拍摄时,出于立体成像控制的要求,在拍摄效率上需要重新做出评估,如果采用双机支架拍摄,现场需要对支架进行安装调整,但由于支架本身物理误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可规避的,这势必会降低前后期的生产效率。一体机的出现则避免了支架拍摄时因物理原因所造成的立体成像的各项问题,如Z轴和Y轴有偏移、双机不同步等,并且在汇聚控制上一体机的操作便利性远胜于支架拍摄,虽然如此,但目前因为技术原因,一体机仅仅在拍摄效率上优于双机支架拍摄,但一体机的确是立体拍摄的一个发展趋势。针对于大量以电视为播出平台的纪录片来说,低成本高效率的一体机完全能满足目前的需要,所以在此次拍摄过程中,团队选用一体机方式来进行拍摄。 播出平台:高清效果
通过对一体机各项指标的研究,综合电视台播出技术要求,目前市场上所流行的3D摄录一体机完全能达到电视台播出的图像质量指标。
实时监看:监视器
立体拍摄现场需要对拍摄镜头实时上监,通过监看对立体的画面构图、汇聚面、立体深度做一个前期拍摄的立体感预估,立体指导根据监视所给的立体画面,初步判断该画面在不同终端下所表现出的立体效果,以保证成像安全及后期可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有各类型、不同尺寸屏幕的收看终端,这类终端在立体成像时所表现出的景深和成像范围是不一致的,立体指导需要根据自身丰富的经验判断出来画面是否适应最终收看终端,当然,现场也可接入各类型有代表性的收看终端来直观感受立体效果。在此次拍摄中,MANA 3D团队使用了25英寸BT3DL2550MC立体监视器和47英寸 LG 3D电视机。
三脚架
一体机在成像范围上劣于双机支架拍摄,所以成像范围的局限性造成了在拍摄特写和全景镜头时只能采用一体机的镜头长焦端来进行,为了保证长焦拍摄时机身的稳定,三脚架、云台的选择就变的尤为重要。
灯光:3D等于光+光+光
与2D相比,在灯光需求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为了突显层次关系,更多的灯光将是立体拍摄时不可避免的选择。此次《一花一世界》拍摄在被拍摄方会议室进行,各方面空间比较局促,我们采用了2.5K的阿莱镝灯为主光源(高色温的2.5K两只、1.2K两只、575一只;低色温的650聚光灯作为补充)。
现场实拍
场景介绍
此次拍摄地点被安排在会议室,空间范围比较狭小,根据一体机成像范围要求,团队成员对场景进行重新构建, 并测算出各项被拍摄物体之间的距离,形成完整的数据表格提交给摄像和3D立体指导,摄像和立体指导通过沟通和计算,形成大致的不同景别拍摄时被摄物体与摄像机之间的拍摄距离,使实际拍摄时能快速进行判断。导演能过脚本分板,确定各项拍摄内容,并与摄像和立体指导根据立体成像要求确认构图,在保证剧情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下,立体指导和导演对整片的立体效果进行初步设计。
上图为《一花一世界》现场拍摄场景平面图。
全景
大部分一体机在设计时采用40mm左右的广角端镜头,这种设计导致在空间受限制的区域内很难展现出全景,通过运动镜头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全景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在拍摄运动镜头时,需要保证像差的在一定安全范围之内。在实际外景拍摄时,如果需要进行全景拍摄,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摄像机C值调高,减小最近端与最远端的像差比,保证前后景成像。
中景
一体机成像范围设计上比较适合中景的表现,并且在纪录片中中景镜头比重最大,这也是选择使用一体机拍摄纪录片的原因之一。中景在立体效果表现时的自由度较高,出入屏镜头可根据剧情来灵活设定,为了更好地突显中景镜头的立体层次关系,可通过布景和灯光设计来实现,以达到最佳立体效果。
近景
大部分一体机成像距离在1.2米左右,近景镜头在拍摄时距离势必会小于1.2米的极限值,通过将摄像机往后移动,采用长焦段进行构图的方式,就能比较完美的表现近景镜头。
抓拍
根据团队的拍摄经验,3D纪录片抓拍时会出现各类问题,因为抓拍过程中需要快速地进行机位切换、镜头焦段变换、汇聚会改变等操作,就目前技术而言,还无法达到此类拍摄要求。如果为了保证镜头的完整,可通过多机位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拍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
总结
通过《一花一世界》纪录片的拍摄,团队对于拍摄过程中各项流程的确定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说明,对于各类不同镜头的把控也有一定经验。在立体拍摄过程中,只有团队互相协作,导演、摄像及立体指导通过不断沟通,各司其职,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立体影片的全流程拍摄制作。与此同时,通过此次拍摄,对于之前所存在的一些疑问也有了不同的见解,以下是关于立体拍摄流程中两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摄像师能否替代立体3D立体指导?
如果摄像师替代立体3D指导,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工作量上摄像师在原有2D的工作量上将增加立体前期设计、立体现场把控、立体构图、立体灯光设计、立体后期修复与合成等工作,将远超于2D时代摄像师所进行的工作。其次,针对立体的各项其他指标,如收看终端、立体各项设备的选型所牵涉的技术内容与摄像师之前所了解的内容大相径庭。综上所述,摄像师是不可能替代3D立体指导的。
软件能否替代3D指导?
目前比较常见的S3D计算软件有:
RealD Professional Stereo Calculator
Stereo Base and Depth Of Field Calculator
iRiS S3D StereoScopic Base and Disparity Calculator
此类软件主要通过固定的计算公式,对不同镜头、不同前后景距离进行换算,得出双机之间的瞳距,通过计算所得的数值从技术角度来说是不存在太大问题的,但这些值只是以一种固定形式换算得来,在充满创意的拍摄过程中,这种计算软件将不可能满足拍摄需求的,更多地将是人为进行立体设计并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立体指导通过自身经验进行立体创意性的调整,使全片立体感拥有自己独立的风格。
本文通过记录MANA3D团队在拍摄3D纪录片《一花一世界》时,在硬件使用、人员配置等方面的思考,分享我们的工作经验,努力完善适合中国的高效低成本的3D纪录片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我们今后也会在立体成像、立体构图以及3D立体支架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另作者之一,施伟先生正在撰写关于立体制作全流程方面的书籍。
2012年6月,MANA 3D团队拍摄了国内第一部全实拍并具有完整故事性的3D纪录片《一花一世界》,本文将通过记录和分析团队在前期设备选择和运用、人员设置等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旨在完善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3D纪录片拍摄前期工作流程,为国内3D摄影团队在今后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提供思路。
拍摄流程
国外在立体3D拍摄上起步较早,对于立体3D拍摄的风险控制有一套完整的前期流程。在拍摄初期,类似于2D拍摄首先对剧本进行前期分析、现场考察,画出分镜头脚本,但与2D存在差异的是在立体拍摄时需要对分镜头脚本中的场景进行三维建模,通过三维软件模拟真实场景,立体3D设计师通过该模拟场景对每一个镜头分析并得出立体拍摄时所需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最终交由前期团队确定并形成包括有镜头运动、场面调度、3D画面效果等信息的“完整的”立体3D故事板,在拍摄过程中所有的工作将根据立体3D故事板所述进行开展,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在有效范围内降低拍摄过程中出现的成像错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拍摄镜头立体效果在控制调整范围之内,最终成片的立体效果与预估效果一致。另一方面,通过故事板中直观的数据,在现场中能减少测算和构思时间,提高拍摄效率,以降低实际拍摄成本。在诸多“好莱坞”大片中都采用类似的流程来进行拍摄,但对于国内团队来说,在前期策划中如果采用三维建模的方式来进行立体前期设计,很难承担起在时间周期、人员和经费上产生的成本。故目前国内团队大部分是在剧本形成以后,先进行前采、场景拍摄(2D或者照片),然后对重点镜头的立体3D效果进行设计,在现场实际拍摄时立体指导再进行场景测算,得出3D拍摄所需相关数据。
人员构成
S3D立体指导
立体拍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镜头的成像控制、景深线索都需要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整片立体效果的舒适并富有冲击力。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立体效果的调整在后期制作时是有一定调整范围的,如果在前期拍摄时没有进行严格把关,很有可能导致整部影片的失败。所以立体指导在团队中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角色,在实际拍摄时能根据团队整体的创作思路,高效地控制每一个镜头的立体成像,并能把控该镜头在后期调整时的可控范围,使最终成片的立体效果能与初步预估效果一致。
S3D导演
在国内环境中,由于成本或其他因素造成拍摄前期策划不够,在实际拍摄时对于全片的立体感效果构思、剧情的完整性、立体效果的连贯性等问题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立体导演来完成。S3D立体导演在现场拍摄时,通过和立体指导、摄像默契沟通,能快速响应各个场景在整片中立体感的表现方式, 以确保剧情上的完整性,并保证立体感在整体表现上富有感染力。
现场数据记录
MANA 3D立体团队借鉴国外经验,在前期配置了一名针对于立体的场记人员,该人员除记录常规数据外,还增加了场景关系记录和立体数据记录。在场景关系中记录摄像机、被摄物体、前后景等之间的位置关系,立体数据则记录汇聚面、摄像机相关参数、支架相关参数等。这些数据一方面能为后期制作时提供相关参考,另一方面团队通过这些数据进行经验总结,在后续将形成数据库,针对不同场景下的数据进行归档,这将成为团队的宝贵财富之一。
S3D摄像组
由于立体拍摄的特殊性,一个好的3D立体摄像师必定是从一个好的2D摄像师中诞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在硬件上,立体拍摄设备与2D设备有很大差异,对于摄像在设备上的掌握要求更为严格;其次,立体纪录片的前期拍摄周期和拍摄方式更趋于电影拍摄,成本上大大超2D拍摄,只有好的摄像组才能有效提高镜头拍摄成功率,降低片比,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最后,在立体拍摄时,摄像组能与立体导演、立体指导默契配合,快速完成针对3D立体的构图和3D场面的调度,拍摄出高品质的镜头。在此次《一花一世界》的拍摄过程中,摄像组平均每天拍摄50条左右高品质镜头,成像要求和画面质量都与预期效果一致。
设备选型
立体拍摄在设备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摄像器材还是灯光,在设备结构和设备数量上都有一些改变,对于设备成本上的控制也需要做出相关调整,MANA 3D团队根据此次拍摄要求,本着物尽其用的态度对不同设备进行了相关选型。
成本核算:从设备价格到人员配置
从摄影器材本身来考虑,3D拍摄主要分为支架拍摄和一体机拍摄两种方式。支架拍摄在成像控制、画面质量等方面优于一体机,但就目前设备市场租售价格来看,一体机价格远远低于支架拍摄的架构,并且从人员配置需求来看,相同效率下,支架拍摄所需人员将是一体机拍摄的2—3倍。所以成本上显而易见,在一定的要求范围之内,一体机成本远低于双机拍摄成本。
现场效率:快速精确成像
在前期拍摄时,出于立体成像控制的要求,在拍摄效率上需要重新做出评估,如果采用双机支架拍摄,现场需要对支架进行安装调整,但由于支架本身物理误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可规避的,这势必会降低前后期的生产效率。一体机的出现则避免了支架拍摄时因物理原因所造成的立体成像的各项问题,如Z轴和Y轴有偏移、双机不同步等,并且在汇聚控制上一体机的操作便利性远胜于支架拍摄,虽然如此,但目前因为技术原因,一体机仅仅在拍摄效率上优于双机支架拍摄,但一体机的确是立体拍摄的一个发展趋势。针对于大量以电视为播出平台的纪录片来说,低成本高效率的一体机完全能满足目前的需要,所以在此次拍摄过程中,团队选用一体机方式来进行拍摄。 播出平台:高清效果
通过对一体机各项指标的研究,综合电视台播出技术要求,目前市场上所流行的3D摄录一体机完全能达到电视台播出的图像质量指标。
实时监看:监视器
立体拍摄现场需要对拍摄镜头实时上监,通过监看对立体的画面构图、汇聚面、立体深度做一个前期拍摄的立体感预估,立体指导根据监视所给的立体画面,初步判断该画面在不同终端下所表现出的立体效果,以保证成像安全及后期可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有各类型、不同尺寸屏幕的收看终端,这类终端在立体成像时所表现出的景深和成像范围是不一致的,立体指导需要根据自身丰富的经验判断出来画面是否适应最终收看终端,当然,现场也可接入各类型有代表性的收看终端来直观感受立体效果。在此次拍摄中,MANA 3D团队使用了25英寸BT3DL2550MC立体监视器和47英寸 LG 3D电视机。
三脚架
一体机在成像范围上劣于双机支架拍摄,所以成像范围的局限性造成了在拍摄特写和全景镜头时只能采用一体机的镜头长焦端来进行,为了保证长焦拍摄时机身的稳定,三脚架、云台的选择就变的尤为重要。
灯光:3D等于光+光+光
与2D相比,在灯光需求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为了突显层次关系,更多的灯光将是立体拍摄时不可避免的选择。此次《一花一世界》拍摄在被拍摄方会议室进行,各方面空间比较局促,我们采用了2.5K的阿莱镝灯为主光源(高色温的2.5K两只、1.2K两只、575一只;低色温的650聚光灯作为补充)。
现场实拍
场景介绍
此次拍摄地点被安排在会议室,空间范围比较狭小,根据一体机成像范围要求,团队成员对场景进行重新构建, 并测算出各项被拍摄物体之间的距离,形成完整的数据表格提交给摄像和3D立体指导,摄像和立体指导通过沟通和计算,形成大致的不同景别拍摄时被摄物体与摄像机之间的拍摄距离,使实际拍摄时能快速进行判断。导演能过脚本分板,确定各项拍摄内容,并与摄像和立体指导根据立体成像要求确认构图,在保证剧情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下,立体指导和导演对整片的立体效果进行初步设计。
上图为《一花一世界》现场拍摄场景平面图。
全景
大部分一体机在设计时采用40mm左右的广角端镜头,这种设计导致在空间受限制的区域内很难展现出全景,通过运动镜头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全景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在拍摄运动镜头时,需要保证像差的在一定安全范围之内。在实际外景拍摄时,如果需要进行全景拍摄,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摄像机C值调高,减小最近端与最远端的像差比,保证前后景成像。
中景
一体机成像范围设计上比较适合中景的表现,并且在纪录片中中景镜头比重最大,这也是选择使用一体机拍摄纪录片的原因之一。中景在立体效果表现时的自由度较高,出入屏镜头可根据剧情来灵活设定,为了更好地突显中景镜头的立体层次关系,可通过布景和灯光设计来实现,以达到最佳立体效果。
近景
大部分一体机成像距离在1.2米左右,近景镜头在拍摄时距离势必会小于1.2米的极限值,通过将摄像机往后移动,采用长焦段进行构图的方式,就能比较完美的表现近景镜头。
抓拍
根据团队的拍摄经验,3D纪录片抓拍时会出现各类问题,因为抓拍过程中需要快速地进行机位切换、镜头焦段变换、汇聚会改变等操作,就目前技术而言,还无法达到此类拍摄要求。如果为了保证镜头的完整,可通过多机位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拍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
总结
通过《一花一世界》纪录片的拍摄,团队对于拍摄过程中各项流程的确定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说明,对于各类不同镜头的把控也有一定经验。在立体拍摄过程中,只有团队互相协作,导演、摄像及立体指导通过不断沟通,各司其职,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立体影片的全流程拍摄制作。与此同时,通过此次拍摄,对于之前所存在的一些疑问也有了不同的见解,以下是关于立体拍摄流程中两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摄像师能否替代立体3D立体指导?
如果摄像师替代立体3D指导,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工作量上摄像师在原有2D的工作量上将增加立体前期设计、立体现场把控、立体构图、立体灯光设计、立体后期修复与合成等工作,将远超于2D时代摄像师所进行的工作。其次,针对立体的各项其他指标,如收看终端、立体各项设备的选型所牵涉的技术内容与摄像师之前所了解的内容大相径庭。综上所述,摄像师是不可能替代3D立体指导的。
软件能否替代3D指导?
目前比较常见的S3D计算软件有:
RealD Professional Stereo Calculator
Stereo Base and Depth Of Field Calculator
iRiS S3D StereoScopic Base and Disparity Calculator
此类软件主要通过固定的计算公式,对不同镜头、不同前后景距离进行换算,得出双机之间的瞳距,通过计算所得的数值从技术角度来说是不存在太大问题的,但这些值只是以一种固定形式换算得来,在充满创意的拍摄过程中,这种计算软件将不可能满足拍摄需求的,更多地将是人为进行立体设计并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立体指导通过自身经验进行立体创意性的调整,使全片立体感拥有自己独立的风格。
本文通过记录MANA3D团队在拍摄3D纪录片《一花一世界》时,在硬件使用、人员配置等方面的思考,分享我们的工作经验,努力完善适合中国的高效低成本的3D纪录片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我们今后也会在立体成像、立体构图以及3D立体支架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另作者之一,施伟先生正在撰写关于立体制作全流程方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