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鞋垫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zx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双鞋垫,是母亲留给我最珍贵的遗物。十多年来,我一直把它小心地放在抽屉底层,想念母亲的时候,便找到这双鞋垫暖一暖心灵。
  周末,在收拾衣物之余,看到抽屉底层的花鞋垫,心中涌起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双鞋垫,是母亲留给我最珍贵的遗物。十多年来,我一直把它小心地放在抽屉底层,想念母亲的时候,便找到这双鞋垫暖一暖心灵。
  母亲11年前便离世了,这是我做儿子的最大的痛苦。母亲是我的希望,也是一家人的希望。
  母亲在世时,不仅是寨子上懂文化、知书达理的妇女,而且心灵手巧,能够做各种花色的鞋垫,很讨寨邻喜欢。而母亲宽厚待人的良好品德,一直伴随她终身,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
  我珍藏的这双鞋垫在当今物质富足的社会看似很平凡,可它却见证着和母亲一样的女性特有的真善美与勤劳节俭之风范。
  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七十年代的生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缺吃少穿、生活艰苦的烙印。苦涩的童年,一双棉鞋要穿上几年,鞋底儿薄了,加固鞋底,鞋帮坏了,找块布头补一补。
  当我再长大一点的时候,开始读书了,母亲便开始为我缝制鞋垫,用旧布头叠成几层,一针一线的像纳鞋底一样用密密麻麻的针线纳起来,这样的鞋垫比较耐穿,母亲的针线活很细,那功夫一般的家庭主妇都比不上。我上大专的那三年,不管是单鞋,还是棉鞋,都有替洗的鞋垫。刷得干干净净的鞋垫,让我走过了许多艰难的路,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
  我不知道,我現在珍藏的这双鞋垫母亲耗用了多少时间,我只知道她总是戴着老花镜为我缝制。我不知道这鞋垫上留下了她多少深情的眼神,但我知道鞋垫上的一针一线,都是母亲对生活的热爱,针针线线凝结着她对儿女的无限深情厚意,饱含着她对儿女的殷殷思念与嘱咐,寄托着她对儿女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
  母亲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对母亲的思念一直藏在深处,没事的时候我会从抽屉底层拿出鞋垫看看,这鞋垫成了我心中极珍贵的纪念品,它一直陪伴着我,时时刻刻在修正着我前进的脚步,它永远闪亮在我的心底。
其他文献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是家族代代相传的风尚,它体现了家族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它是整个家族气质的表现。早在《南史》卷二十二中就有“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中就提到了“家风”是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良好的家风是家族成员一代一代积累而来,在俗世的生活中点滴浸润中形成的。  本文是一位普通的家庭近十年来过春节的活动,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一家人聚
期刊
2018年2月15日,是农历新年。也是合家团圆,除旧迎岁的时刻。在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中过一个欢乐吉祥的中国年,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期盼。在此,小编找了一些名人过年的逸闻旧事与大家分享。  老舍过年最爱春联 胡哥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素爱中国的对联艺术,尤其喜爱春联,在过年的时候,老舍曾经多次写春联,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老舍还曾经专门写文章称颂春联的特色,在文章中,他欣喜地写道:“欢度春节,要贴春联。大红的纸
期刊
2017年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这位活了112岁的国宝级老人,留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他有光的一生,还有他最为世人称道的传奇爱情。而这个爱情故事的女主角,就是被称为“九如巷的张二小姐”的张允和。  她与周有光相识、相知、相爱、相伴长达78年,跨越了四分之三个世纪。历经风雨人生,他们的婚姻为世人呈现了爱情最美的样子。  幸福不是你给的,是我们一起创造的  1909
期刊
1967年,文革开始后的第一个春节,国务院宣布全国不放假,“革命化春节”一直持续到1979年。图为1967年春节。  上海玻璃机器厂的倡议书  1967年伊始,18岁的青年工人章仁兴所在的上海玻璃机器厂动员人们不回家,就地“抓革命,促生产”。上海玻璃机器厂总是得风气之先:第一个成立工人造反队、第一个夺了厂里的权。这一切,皆因出了个潘国平。潘国平曾与“四人帮”主犯王洪文共同发起成立了“工总司”,即上
期刊
天之万象,地之万物。凭此,架构一部长诗,慢慢读来,渐入佳境。诗中所言:“俯仰须长歌,七亿载已逝。七亿载非小数,然皆在石中藏。十二乃‘王’,王之背后,藏日月而‘易’。”  做人要正,是天命。人是血肉之躯,因之要强大、无私:“山海,山乃从一块石头开始的海,起始于一滴水。水是石头之血,石头乃水之骨头。血养骨,骨养性,性养血。把山海引入胸怀,人也海阔天空。”  探源求本,归于善根,也许是诗人的潜在用心。在
期刊
贵州省政协一马文骏  鸡鸣三遍犬续更,  感恩戴德效忠诚。  千秋大业百年梦,  惶惕仍宜竖耳听。  满江红·除夕感慨  贵阳—张圣清  暖暖林城,年夜宴,阳光食府。除旧岁,众亲团聚,举杯共祝。美酒佳肴情似海,欢颜悦色言如注。愿神州,崛起在环球,擎天柱。  筵席散,山水处。人欲醉,门千户。看新春晚会,动情无数。焰火华灯红满树,香车宝马通村路。快赶超,建设好农村,家家富。  诗两首  毕节—韦永正 
期刊
生命如花,花开花落都是精彩。生命如树,冬去春来挺拔依旧。芳华是青春的高峰,一时的芳华,一生的香,追忆芳华。  傍晚饭后,喜欢一个人卷在沙发上静静地发呆。这时手机上跳出老友沪玲发的一群十五六岁的青年在山边合影的照片。我对着这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回忆着,却怎么也认不全。想着把它放到群里,考考大家的眼力。不一会儿,答案出来了,35个人的姓名一一对上,连遮住大半个脸的女孩也被找出。这就是当年的我们,还
期刊
春节临近,很多人可能都不约而同赶回老家,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迎接春节的到来。一家人欢聚一堂,吃年夜饭,话家常,看春晚。但对于徐梦一家来说,这几年春节,他们却热衷于带着父母一大家子“打飞的”去旅行、她说,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趁着春节假期让他们好好轻松轻松。  “连哄带骗”出国旅游  徐梦和丈夫都是“80后”,宁波本地人。平时工作很忙,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工作10余年,几乎都没有请过假。丈夫开了一家设
期刊
提起往事,母亲常常含着泪水说:不容易啊!人在最困难绝境时,要用坚强的毅力去战胜困难,你才是个成功者。  我的母亲曾宪驻是曾国荃的玄孙女。1948年中秋节,母亲与父亲俞六生结婚。父亲在解放前就与舅舅曾宪楠、姨妈曾宪菇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母亲生下我,没有奶,常用米汤代替。当时生活十分艰难,既要带小孩又要谋生活。白天,母亲在军鞋厂做鞋,把我放在箩筐里。晚上,她在屋里用钢板刻蜡纸来维持母子生活。提起
期刊
如果回到最悠久的传统中去寻找“民歌”和“民谣”,我们会发现它们本是同源之水,如今也是殊途同归。在原始社会里,先民在狩猎、祭祀、求偶等活动中创造了最原初的音乐。歌为心声,古已有之。那么应该如何定义我们时代的民歌?  现代民歌的滥觞,则要追溯到台湾民歌运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台湾政治经济的西化,“现代主义”成了当时文艺界的主流,而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空虚,导致当时的台湾“本土化”运动愈演愈烈。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