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东:饰演焦裕禄,给我的内心照进一束光

来源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郭晓东主演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再一次让心怀百姓、舍生忘死的河南兰考原县委书记焦裕禄走进大众视野。该片根据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的回忆录拍摄,整部电影从女儿的视角全方位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焦书记。影片中出演焦裕禄的郭晓东感触颇深,称该部影片为自己“前半生最重要的作品”。
  采访郭晓东是在一个周六早上,头天夜里他才结束了剧组拍摄工作。为了不耽误剧组的拍摄工作,郭晓东只能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接受本刊的采访。他说:“很高兴接受采访,宣传《我的父亲焦裕禄》这部电影。希望让更多的人从影片中了解焦裕禄,感受到一个为党、为民无私奉献的好书记。”
  多年以前,本刊曾采访过郭晓东,那时他是一个刚刚被大家认可的青年演员。出身贫苦的他,为了实现理想,曾经一度“三天只吃了一袋方便面”。尽管生活艰苦,但他没有放弃,在梦想面前,生活的艰苦都微不足道。正因为这份坚持与执着,成就了今日的郭晓东。
  郭晓东深知一切得来不易,他会倾尽全力去饰演好每一个角色,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演员”这个称谓。对于工作、对于自己深爱事物的痴迷与狂热,也更接近了《我的父亲焦裕禄》中的原型—焦书记。
  如同光一样的人生楷模
  为了拍《我的父亲焦裕禄》,郭晓东减肥30斤,用了5个多月去体验生活,再苦再累,他都觉得值得,“我前半生所有的人生历练和拍戏经验,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让我来出演焦裕禄。我几乎调动了人生所有的力量和情绪来演这部戏,我希望自己所有的努力都能对得起‘焦裕禄’这三个字。”
  在遇到“焦裕禄”之前,郭晓东一直在苦苦寻觅,他一直渴望去演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爱、有包容、有温度、传递正能量”的角色,“这正是我要找的,我觉得内心一下就亮了起来,就像一束光,瞬间照了进来。他是人生的楷模,一个好党员、好干部,同时他又是个好儿子、好爸爸、好丈夫。”
  从最初的开心激动到紧张忐忑,再到沉浸享受,这是郭晓东从开始接戏到完成拍摄的整个心路历程。当他开始为表演而做功课时,他才真正遇到了挑战。“30年前,李雪健老师的那一版《焦裕禄》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丰碑之作。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拿捏尺度去诠释这个角色,才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就变成了他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
  正当郭晓东为了寻找更好的表现形式而疯狂做功课时,焦守云的一句话让他豁然开朗,找到了呈现角色的突破口。“二姐说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能够叫爸爸的时候,没有多叫几声! ”郭晓东突然明白,自己应该从“爸爸”这重身份来入手。
  “其实他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和芸芸众生中的爸爸、儿子、丈夫一样,他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他恰恰叫焦裕禄,只不过他的人性非常有光芒,他的内心非常有温度。他有悲悯之心,他的眼睛能看见别人的苦,看不见他自己的苦。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老百姓身上,可能有時候会忽略跟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但他的爱依然是存在的。我觉得我能在精神上理解焦裕禄,我觉得我特别懂他。”郭晓东说。
  想通了这一点,郭晓东觉得自己离焦裕禄更进了一步。
  尽管真实的传记性人物表演具有很大挑战,但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诠释,郭晓东很享受其中的过程,“我没有觉得压力大,也没有觉得累。我在享受人物当时的状态,因为我在生活着焦书记当初的生活。”
  在某一点上,郭晓东和焦裕禄是相似的,就是这股子“轴劲儿”。郭晓东自己也承认,他认为“轴”是一件特别好的事。“‘轴’是一种坚持,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永不言败的信念。不达目的不罢休,既然要做,就一定把事情做好。”
  这个“轴”从郭晓东花了5个多月的时间做功课就可以看出来。那段时间,他推掉了其他工作,看了所有关于焦裕禄的资料,还去重走了焦裕禄走过的路。郭晓东采访了焦裕禄的工友,为了求真求实、还原历史,让焦裕禄的一点一滴都融入自己的血液,郭晓东把自己完完全全当成了他。他深入焦裕禄的家族里,做他曾经做过的事情,甚至还去了焦裕禄的老家,给他的爷爷奶奶上坟。
  一个普通的儿子、普通的父亲
  《我的父亲焦裕禄》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焦裕禄得知自己病情险恶,于是带着全家人回山东老家,看望自己的母亲。那一晚,焦裕禄是和母亲一起睡的。当看到剧本中这一情节时,郭晓东痛哭了好久,“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自己也是一样,平时工作繁忙抽不开身,和母亲唯一的一次拥抱,竟然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
  对于父母,郭晓东始终有说不出的内疚。
  当郭晓东第一次听到电影的主题曲时,也哭了很久,因为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说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都会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
  “我的父亲也是一个特别朴实的人。他是一个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的、非常朴实的农民。他一直跟我说,‘别人敬你一尺,你要敬人家一丈,要时时刻刻记住帮助过你的人’。”
  郭晓东一直铭记父亲的教导,他坦言自己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困,父亲常说:“不要跟别人攀比,你要跟自己比。”他非常感谢父亲的这句话。“让我能够有一个非常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周围所有的事和人。我很感谢父亲能够给我这样一种教育。”
  好的教育方式总是有相通之处,焦裕禄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像其他普通父亲一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电影中有一个桥段,焦裕禄的大女儿小梅毕业之后,可以利用“县委书记的女儿”这个身份,在县里做一个打字员或者营业员。焦裕禄对此坚决不同意,他斩钉截铁地表示“老百姓的孩子干什么,我的孩子就干什么”。后来小梅在大街上卖咸菜,强烈的自尊心让她觉得低人一等,所以非常不理解父亲,觉得委屈,更对父亲憋着一股怨气,不肯也不愿张嘴叫卖。焦裕禄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女儿的自尊,在一旁帮着她推车,陪着她站在大街上大声地叫卖……这些真实的故事通过郭晓东的演绎,一个鲜活的焦裕禄仿佛从银幕上跃然而下,他是人民的公仆,更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父爱的无私与伟大令观众动容。   当了父亲的郭晓东,对焦裕禄的育儿方式十分认同,他经常思考如何去做一个好父亲。“做父母需要学习,现在孩子11岁了,我希望他能够有一个非常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做一个正能量、有担当的人,将来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孩子,郭晓东也拥有着和那些普普通通的父亲一样的、“大众化的”希望。
  戏里戏外都是好丈夫
  影片中有个场景,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械厂研制出了直径2.5米的双筒提升机,创造了中国机械制造史上的第一次。这一天,焦裕禄喝醉了,抱着妻子痛哭流涕,说“情话”、跳舞。戏里的焦裕禄是个爱妻子的好丈夫,戏外的郭晓东也同样是个好丈夫。
  别看郭晓东平时十分老实,感觉不会主动去说甜言蜜语,但私底下,郭晓东也会和妻子说“我爱你”之类的情话,尽管他笑着对记者说自己是被逼的。他解释道“男人的爱可能跟女人的爱不一样。男人的爱更多的是用行动表达。女人的爱,有时候更喜欢直接用言语表达”。
  郭晓东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在公开场合没少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爱意。“秀恩爱而不自知”,堪称是撒得一手好狗粮。
  郭晓东和妻子程莉莎曾经上过一档夫妻类综艺。在节目中,郭晓东就直言不讳,“我们两个这么多年,都是一分开就睡得特别不好。”
  谈到夫妻恩爱的秘诀,郭晓东坦言,就是“相互包容、帮助,相互鼓励、学习,互相欣赏”。
  这次饰演焦裕禄,郭晓东曾多次表示自己减肥30斤,多亏了妻子的支持和帮助。
  自从接了这部影片,郭晓东就开始积极运动、控制饮食,“每天真的只吃一点点”。减肥的过程很艰难,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经常会问他要不要吃点东西。每当这时,郭晓东总毫不犹豫地拒绝。于是,妻子就会在家里想招儿“诱惑”一下他,知道他喜欢炸鸡,就故意在他面前啃。郭晓东会立刻“抗议”,大呼“这个诱惑太残忍了”。
  抵御美食的诱惑特别艰难、特别痛苦,但郭晓东的意志十分坚定,于是妻子也加入他的阵营,帮助他减肥。在此期间,家里所有人都陪他吃得十分清淡。后来甚至“家里都不敢炖肉了,怕干扰到我,中途一旦要是坚持不住,就等于前功盡弃了” ,郭晓东很感激地说道。
  最终,郭晓东减肥成功,从81公斤减至66公斤,足足瘦了30斤!所有人都替他高兴,他自己也很激动,因为“在外形上又离焦裕禄更近了一步”。
  除了互相帮助,郭晓东觉得互相鼓励和欣赏也是夫妻恩爱的重要原因。当程莉莎看了《我的父亲焦裕禄》之后,“激动得无法平复”,她看着屏幕上的这个男人,“竟然有点儿分不清,他是徐俊雅的丈夫焦裕禄,还是我的丈夫郭晓东”。
  程莉莎怀着激动、崇拜的心情,在朋友圈发了一篇很长的影评。“很感动、很触动,却无从表达,所有语言都显得有点儿轻易。‘焦裕禄’,如雷贯耳、光芒万丈的三个字,晓东说,他是怀着敬畏之心走进这个名字的,他说他想做的,就是不愧对这个名字”。在感谢了一众主创之后,程莉莎也不忘对老公郭晓东再一次深情表白和直白夸赞,“郭晓东版的焦裕禄,真好!请允许我先偷偷地骄傲一会儿!”
  郭晓东看到妻子的朋友圈之后,也同样感到骄傲,他为自己得到同是专业演员的妻子的认可而感到开心。“她是人艺演员,她看到了我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在拍戏期间碰到问题,我们就打电话,一聊就两三个小时。因为大家都是专业演员,就会一起想办法解决。她经常帮着我做人物分析,我们俩一起深入地探讨。这些戏其实都是我们在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中一起完成的。”
  “每个人的努力背后,都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去面对,一起去默默奉献”,这也是郭晓东拍完电影后最深的感触之一,因为他自己是这样,而焦书记也是这样。焦书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家中全靠他的妻子徐俊雅来操持,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她不仅要抚养6个孩子,还要照顾病重的焦裕禄。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焦书记工作起来多少都会有所羁绊。
  “一声焦书记,一世为公仆”。焦书记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的肝病折磨,在风里、雨里坚持度过了120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120多个大队,跋涉5000余里,摸清了风沙、盐碱和内涝。他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正是在郭晓东的思考、体会和用心塑造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优秀的党的干部,同时也展现了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焦裕禄的平凡一面,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温暖立体的焦裕禄。
其他文献
任何政策在推行伊始,都会有质疑的声音,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当我们在一种生活模式中待得越久,就越会抱守“既得利益”,哪怕收获已经越来越少,仍然不肯跳出原有框架。当“双减”政策逼迫父母抛弃原有的教育方式时,各种担忧甚至质疑,恰巧暴露了父母在教育中的误区。  以下是“双减”政策推行后,父母常见的4种担心,我们特别邀请专家来解析,希望帮助父母看到引发这些顾虑背后的深层原因,真正了解政策、看见自己、理解孩子,
期刊
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对王海妱来说是件麻烦事。有时候说了一大通,对方寻思半天还是无法完全理解,因为王海妱的工作“新”到无法拥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最后没辙了,她就这样解释:“嗯,我其实是给企业当‘保姆’的。”  其实这种说法过谦了。王海妱创办的宁海县企业服务中心,是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在全国县级综合性服务平台中,这是独一无二的荣誉。平台的架构设计和运营模式,引发全国各地纷纷仿效,仅在平
期刊
孩子将来能否在职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更好地面对和适应这个社会,不仅与知识、技能有关,还与心理资本有关。2021年,本刊邀请知名积极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关梅林博士,讲述如何培养和开发儿童的心理资本。  之前的专栏中,我们讨论了潜在的心理资本中的感恩、情绪智力、心流、正念、意志力、创造力,今天继续讨论另外一种重要的潜在心理资本—积极信念。  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告诉一所公立小
期刊
“道”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本源和机理。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父母想把教育孩子的劲儿使到点子上,悟道是前提。2021年,本刊邀请著名教育专家赵刚老师,帮您解析家庭教育之道。  教育是有关人的事业,而人的成长需要等待。教育是慢的艺术,家庭教育亦然。教育孩子,需要父母不急不躁,潜下心来心无旁骛;需要舒缓的节奏,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等待就是捕捉教育契机。有时候,等待与否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分水岭。
期刊
每个孩子都经历着从出生开始的性发育和性探索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给予合适的性教育内容,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应对孩子各种与性有关的行为,是每个家庭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  看了上一期的专栏文章,也许父母会惊讶于色情制品带来的巨大风险,然而,色情制品之所以能在当今时代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和网络的发达密不可分。网络就像一个神秘的山洞,里面有可能藏着财富,更有可能藏着
期刊
即便已经长大,结婚并成为母亲,我们依然希望自己风雨中像个大人,阳光下像个孩子。如何永葆一颗孩童般单纯、快乐又昂扬向上的心?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获得者毛芦芦娓娓道来……  小红枣对她爸爸是能施魔法的。  看!她对爸爸伸出一根小手指,再轻轻地往下指了指,爸爸立马就朝她蹲下了身子。  她笑着,提起右腿,搁在爸爸右肩上,再提起左腿,搁在爸爸左肩上,那根小手指再轻轻往上一扬,她整个人就被爸
期刊
古时候,人们倾吐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就会找一棵有洞的树,对着树洞说出来。如今,一些遭遇痛苦的人把网络平台当成了树洞,“树洞行动救援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上寻找并挽救那些想要轻生的人,让我们来听听志愿者们挽救孩子生命的故事。  与年轻后浪相遇  初识可乐时,我已在树洞救援团经过了近两年的成长,现在有幸成为地区的负责人。除了日常救援工作之外,我还负责对所在地区申请报名的志愿者成员进行首轮联络和筛
期刊
她做公众号,他来讲故事,孩子们的心被故事融化了,而夫妻俩的心也被孩子们暖到了。  “迷途爸爸”的小心机,用故事拉近亲子关系  “有一只大灰狼叫乌鲁。有一天,他走进了午睡林。‘天啊!’一看到樹林里的情景,可把乌鲁高兴坏了……”2021年6月,在女儿多多的幼儿园毕业典礼上,高山受学校邀请给孩子们讲故事。  故事里,大灰狼乌鲁在午睡林发现了一群正在睡觉的小猪,于是,他跑去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朋友们。没想到
期刊
亲子游戏是亲子交往的重要形式,在情感沟通的同时,培养了儿童早期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亲子游戏是儿童适应社会环境、与人交往的基础,让儿童在欢乐中学会了做人做事。  女儿前前4岁那年的夏天,我和妻子带她去姐姐家做客。  那天本来打算出去吃饭,没想到大人们聊得很投机,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谁都不愿出去,最后决定就在家待着,自己下厨做饭。  大人们争先恐后钻进了厨房,两个孩子则蜷在沙发上看电视。我虽然厨艺一般,
期刊
近年来,打拐行动成效显著。对父母来说,找回被拐的孩子无疑是幸运又幸福的,但当孩子被找回后,很多家庭却发现“伊人归来已不同”,如何让找到的孩子真正回家成了新的难题。  自2009年公安部推进全国“打拐”专项行动以来,多省份先后集中办案、多地协同破案,建立全国被拐儿童DNA数据库,打拐行动效果显著,越来越多的家庭团圆。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新挑战。  有些孩子不能接受自己被拐的事實,有的不愿回到亲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