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师生互动,在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使教育的诸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师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胡锦涛总书记在科学发展观的阐述中也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育的人文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教育学生,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构建和谐课堂。
关键词:以人为本 师生互动 和谐课堂
新课程改革进入校园这么多年了,但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偶尔发现有的教师仍沉迷于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一言堂的注入式教学之中。他们习惯于“讲授”,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课堂里只充斥着主角的台词,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和激情,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成了课堂中的“木偶”或“看客”。甚至有的教师把参考书中的每个方面一股脑儿的全抛出来,是煎饼、窝窝头,还是馒头、面包,学生你自己就看着办吧。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教师到头来连他自己讲的什么也不知道,更别说怎样讲的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这门功课感觉枯燥乏味,于是上课成了学生最头疼的事。即使上了,学生也只是“混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就是人与人、人与文本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作用,和谐统一。
那么,怎样才能使师生互动,搭建起和谐课堂的平台,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呢?
一、尊重学生,积极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行为对待学生,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激动、焦虑的情绪,缺乏自信心,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效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留点“面子”,让他们能“抬起头来”做人。这也是教师应具的职业道德和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学困生”。所谓的“学困生”,是指智力因素正常而学习成绩滞后或学习习惯缺失的学生。成绩差是“学困生”的主要表现。而正是由于成绩差,他们也就成了教师特殊“照顾”的对象:轻者被教师大声训斥,重者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他们的人格。特别是在考试之后,“学困生”成了教师的出气筒:语文老师叫出来训斥一顿,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奚落一番。更有甚者变本加厉,让学生在教室后面站着听讲……如此这般,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留给他们的只是极度的自卑。因此,这些孩子上课连头也不敢抬,更别说积极思考问题、参与教学活动了。他们完全成了课堂上的“局外人”。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其师”,必须对学生施以爱。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海洋中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更多的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使他们能在教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五根手指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家里有两个孩子还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缺失,更何况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呢?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所以,教师要具备学生的心灵,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师生才能互相理解,才能建立起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没有宽容,就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爱,就没有师生互动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如果教师的教学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善于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激趣。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产生理解、信任、轻松、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而教书育人需要这种融洽的教学氛围。
因此,教师要创造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感觉“妙不可言”。进而不知不觉地爱上所学功课,使自己“动”起来。
三、巧设问题,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 应该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社会生活,巧妙地设计,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又能够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求知的渴望被激发后,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参与其中、合作互动起来。
那么,教师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互动起来呢?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问题的预设要紧扣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切忌问之无物。
2.、问题的预设要小而精,切忌大而空。
3.、问题的预设要从内容到形式,切忌瞒天过海,杂乱无章。
4.、问题的预设要面向全体,切忌是优秀学生表演的筹码。
5.、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切忌越俎代庖。
四、体验成功,催生学生“乐”学的欲望。
心理学家盖滋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追求成功的需要。一次成功,必将推动第二次成功。所以,教师应提供给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或是“有益的偏心”;或是难度不大,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或是在某个方面有特长,能大显身手等等,让他们借助这些机会都能在课堂中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受到愉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盲目的互动其效果适得相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师生互动”的实质理解得不够,对互动学习的目的、动机、應用范围和过程没有认真地分析,认为一堂课中没有师生互动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了。因此,随意的互动,胡乱的讨论,殊不知,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互动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查一查就能掌握了,还用互动吗?这样的互动,有之名,而无之实,只是形式罢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该互动的互动,不用互动的自行解决就行了。
参考文献:
〔1〕胡佐勇.教育环境的和谐共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俞冬伟. 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课堂对话意识与师生关系重构〔J〕 宁波教科网 2005-6-21
〔3〕张剑,李明辉.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失真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 2007,(1)
〔4〕王霞.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教师天地.2005(2)
关键词:以人为本 师生互动 和谐课堂
新课程改革进入校园这么多年了,但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偶尔发现有的教师仍沉迷于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一言堂的注入式教学之中。他们习惯于“讲授”,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课堂里只充斥着主角的台词,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和激情,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成了课堂中的“木偶”或“看客”。甚至有的教师把参考书中的每个方面一股脑儿的全抛出来,是煎饼、窝窝头,还是馒头、面包,学生你自己就看着办吧。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教师到头来连他自己讲的什么也不知道,更别说怎样讲的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这门功课感觉枯燥乏味,于是上课成了学生最头疼的事。即使上了,学生也只是“混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就是人与人、人与文本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作用,和谐统一。
那么,怎样才能使师生互动,搭建起和谐课堂的平台,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呢?
一、尊重学生,积极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行为对待学生,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激动、焦虑的情绪,缺乏自信心,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效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留点“面子”,让他们能“抬起头来”做人。这也是教师应具的职业道德和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学困生”。所谓的“学困生”,是指智力因素正常而学习成绩滞后或学习习惯缺失的学生。成绩差是“学困生”的主要表现。而正是由于成绩差,他们也就成了教师特殊“照顾”的对象:轻者被教师大声训斥,重者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他们的人格。特别是在考试之后,“学困生”成了教师的出气筒:语文老师叫出来训斥一顿,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奚落一番。更有甚者变本加厉,让学生在教室后面站着听讲……如此这般,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留给他们的只是极度的自卑。因此,这些孩子上课连头也不敢抬,更别说积极思考问题、参与教学活动了。他们完全成了课堂上的“局外人”。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其师”,必须对学生施以爱。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海洋中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更多的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使他们能在教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五根手指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家里有两个孩子还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缺失,更何况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呢?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所以,教师要具备学生的心灵,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师生才能互相理解,才能建立起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没有宽容,就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爱,就没有师生互动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如果教师的教学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善于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激趣。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产生理解、信任、轻松、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而教书育人需要这种融洽的教学氛围。
因此,教师要创造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感觉“妙不可言”。进而不知不觉地爱上所学功课,使自己“动”起来。
三、巧设问题,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 应该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社会生活,巧妙地设计,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又能够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求知的渴望被激发后,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参与其中、合作互动起来。
那么,教师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互动起来呢?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问题的预设要紧扣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切忌问之无物。
2.、问题的预设要小而精,切忌大而空。
3.、问题的预设要从内容到形式,切忌瞒天过海,杂乱无章。
4.、问题的预设要面向全体,切忌是优秀学生表演的筹码。
5.、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切忌越俎代庖。
四、体验成功,催生学生“乐”学的欲望。
心理学家盖滋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追求成功的需要。一次成功,必将推动第二次成功。所以,教师应提供给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或是“有益的偏心”;或是难度不大,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或是在某个方面有特长,能大显身手等等,让他们借助这些机会都能在课堂中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受到愉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盲目的互动其效果适得相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师生互动”的实质理解得不够,对互动学习的目的、动机、應用范围和过程没有认真地分析,认为一堂课中没有师生互动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了。因此,随意的互动,胡乱的讨论,殊不知,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互动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查一查就能掌握了,还用互动吗?这样的互动,有之名,而无之实,只是形式罢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该互动的互动,不用互动的自行解决就行了。
参考文献:
〔1〕胡佐勇.教育环境的和谐共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俞冬伟. 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课堂对话意识与师生关系重构〔J〕 宁波教科网 2005-6-21
〔3〕张剑,李明辉.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失真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 2007,(1)
〔4〕王霞.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教师天地.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