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省际边界地区处于国家政策“盲区”,在政策的同步实施上面存在延滞性和差异性,影响省际边界地区整体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本文通过以实现省际边界地区政策同步性为出发点进行考虑探索,深入分析了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财政、税收、产业等方面政策的差异性以及因政策不协调产生的不良后果,提出了产业合作、加强规划、对接交流、打破阻隔等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政策的同步性。
【关键词】省际边界地区 苏鲁豫皖 政策同步 协调配合
一、引言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包括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徐州市,山东省的临沂市、枣庄市、济宁市、菏泽市和日照市,河南省商丘市,安徽省宿州市和淮北市。从产业结构来看,地区城市产业结构雷同,主要依靠消耗物质、不断投入生产要素和使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但是资源能源出现危机,生态环境遇到问题,发展新局面与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是非常紧迫的。
目前,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所在的淮海经济区,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但长期以来,省际边界地区处于国家政策“盲区”,仅靠自身力量开展合作十分困难,淮海经济区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省际竞争大于跨省合作,区域合作仍徘徊在较低层次。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国多数学者也对省际边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步性做过研究与考察。但是,区域存在差异性,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和政策执行效果大相径庭,并且对于省际边界地区农村的政策调查、实施度情况缺乏了解,本论文针对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政策同步性进行调查研究与思考,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政府政策的关注点与转移点以及监管力度、城市合作与竞争的现状、人才的素质培养等角度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有效促进边界地区政策的同步,促进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
二、政策差异对边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失衡
省际边界地区的区域产业具备向边界区域相互扩散或者集聚的特征,这反映出地理位置的临近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地方不重视边界区域的经济发展,仅仅将目光局限于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限制了地方财政投入到边界地区,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并减缓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仅仅不利于自身边界地区的发展,而且也对邻域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经济发展失衡的状态。
(二)产业结构趋同
省际边界地区大多位于同一自然区域内,具有相同的自然环境、天气条件与地质构造,这些相同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大部分地区拥有相同的自然资源,而且相比较其他地区来说,资源更加丰富,开发条件更为优越。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城市区域资源禀赋相近,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反而具有相似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条件,如果采取行政手段和地方保护措施,容易造成产业结构同质化的问题突出,影响龙头企业的数量,造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三)区域协调与合作机制不完善
省际边界地区大多距离各自的经济、行政中心较远,由于行政界线的刚性制约与地方利益的束缚,地区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甚至还可能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相同,导致各城市盲目竞争,未能明确城市的特色功能,未能实现区域的整体效应,并且争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现象越发激烈,各行政区对各自地区的政策认知存在局限,对区外相邻区域存在排斥心理等问题都导致了区域的重复建设较多,没有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共享作用。
三、实现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政策同步的对策
(一)加强产业协作配合,推动产业布局一体
产业结构的相似性是阻碍苏鲁豫皖省际交界地区城市合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只有摒弃了隶属于不同省份的固有想法,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政策的同步。巩固徐州和济宁的产业龙头地位,徐州和济宁作为该区域内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要率先发展起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保证产业能够有条不紊地转移与承接。根据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其成为实现合作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各个边界地区城市应该将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游作为旅游发展的两大重点,加强产业发展合作,建立旅游合作的互惠关系。发挥区位优势,培育若干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低成本要素和原材料资源优势,同时作为边界地区紧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应该主动承接国内外装备制造企业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好丰富的农土特产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二)加强城市统一规划,准确定位城市功能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的每个城市应该根据各自的基础和发展优势,将区域的整体情况作为考察点,调整完善各自未来的发展战略,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与城市定位,加强各城市的规划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开放的区域系统,保证生产要素能够自由地流动,充分考虑各城镇的现状经济结构、资源条件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城镇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促进因素。
(三)加快交通对接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实现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政策同步必须抓住国家编制“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机遇,通过建立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来突破行政区域长久以来的隔阂,提高各城市的通达度,从而达到实现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畅通流动的目标。加快构建内外畅达的交通网络速度,尤其是加强跨省的交通建设,实现交通互联互通;应该积极构建面向苏北、鲁南、豫北“一体”的开放性的交通结构体系,通过交通设施的延伸,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和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从而提高对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政策同步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
(四)打破行政界线阻隔,实现政策稳定同步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可以成立区域经济发展合作组织,取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积极配合。首先,要明确成立合作组织的目的与意义,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的合作组织要基于“十三五”规划、淮海经济区等战略,结合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发挥整体大于局部的作用,要求各地区打破行政隔阂,树立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次,要赋予成立的合作组织相应权利,使合作组织的存在不仅仅是个形式,日能够真正提高办事效率,与此同时要积极扩大合作面,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水电、资源开发和企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合作;再次,合作组织应该在政策逐步协同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合作机制,制订出相应的准则、规则;最后各地方政府成员应该按照规定积极参与协作工作,保证组织正常运行,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赢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雪,韩增林,赵林等.省际边缘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与形成机理——以鄂豫皖贛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5):21-27.
[2]柯文前,陆玉麟,俞肇元等.多变量驱动的江苏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经济学报,2013,68(6):802-812.
[3]许吉黎,韩玉刚,张化文.安徽省省级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及优化路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2):49-55.
【关键词】省际边界地区 苏鲁豫皖 政策同步 协调配合
一、引言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包括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徐州市,山东省的临沂市、枣庄市、济宁市、菏泽市和日照市,河南省商丘市,安徽省宿州市和淮北市。从产业结构来看,地区城市产业结构雷同,主要依靠消耗物质、不断投入生产要素和使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但是资源能源出现危机,生态环境遇到问题,发展新局面与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是非常紧迫的。
目前,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所在的淮海经济区,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但长期以来,省际边界地区处于国家政策“盲区”,仅靠自身力量开展合作十分困难,淮海经济区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省际竞争大于跨省合作,区域合作仍徘徊在较低层次。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国多数学者也对省际边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步性做过研究与考察。但是,区域存在差异性,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和政策执行效果大相径庭,并且对于省际边界地区农村的政策调查、实施度情况缺乏了解,本论文针对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政策同步性进行调查研究与思考,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政府政策的关注点与转移点以及监管力度、城市合作与竞争的现状、人才的素质培养等角度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有效促进边界地区政策的同步,促进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
二、政策差异对边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失衡
省际边界地区的区域产业具备向边界区域相互扩散或者集聚的特征,这反映出地理位置的临近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地方不重视边界区域的经济发展,仅仅将目光局限于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限制了地方财政投入到边界地区,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并减缓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仅仅不利于自身边界地区的发展,而且也对邻域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经济发展失衡的状态。
(二)产业结构趋同
省际边界地区大多位于同一自然区域内,具有相同的自然环境、天气条件与地质构造,这些相同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大部分地区拥有相同的自然资源,而且相比较其他地区来说,资源更加丰富,开发条件更为优越。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城市区域资源禀赋相近,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反而具有相似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条件,如果采取行政手段和地方保护措施,容易造成产业结构同质化的问题突出,影响龙头企业的数量,造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三)区域协调与合作机制不完善
省际边界地区大多距离各自的经济、行政中心较远,由于行政界线的刚性制约与地方利益的束缚,地区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甚至还可能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相同,导致各城市盲目竞争,未能明确城市的特色功能,未能实现区域的整体效应,并且争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现象越发激烈,各行政区对各自地区的政策认知存在局限,对区外相邻区域存在排斥心理等问题都导致了区域的重复建设较多,没有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共享作用。
三、实现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政策同步的对策
(一)加强产业协作配合,推动产业布局一体
产业结构的相似性是阻碍苏鲁豫皖省际交界地区城市合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只有摒弃了隶属于不同省份的固有想法,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政策的同步。巩固徐州和济宁的产业龙头地位,徐州和济宁作为该区域内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要率先发展起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保证产业能够有条不紊地转移与承接。根据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其成为实现合作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各个边界地区城市应该将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游作为旅游发展的两大重点,加强产业发展合作,建立旅游合作的互惠关系。发挥区位优势,培育若干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低成本要素和原材料资源优势,同时作为边界地区紧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应该主动承接国内外装备制造企业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好丰富的农土特产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二)加强城市统一规划,准确定位城市功能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的每个城市应该根据各自的基础和发展优势,将区域的整体情况作为考察点,调整完善各自未来的发展战略,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与城市定位,加强各城市的规划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开放的区域系统,保证生产要素能够自由地流动,充分考虑各城镇的现状经济结构、资源条件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城镇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促进因素。
(三)加快交通对接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实现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政策同步必须抓住国家编制“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机遇,通过建立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来突破行政区域长久以来的隔阂,提高各城市的通达度,从而达到实现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畅通流动的目标。加快构建内外畅达的交通网络速度,尤其是加强跨省的交通建设,实现交通互联互通;应该积极构建面向苏北、鲁南、豫北“一体”的开放性的交通结构体系,通过交通设施的延伸,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和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从而提高对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政策同步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
(四)打破行政界线阻隔,实现政策稳定同步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可以成立区域经济发展合作组织,取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积极配合。首先,要明确成立合作组织的目的与意义,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的合作组织要基于“十三五”规划、淮海经济区等战略,结合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发挥整体大于局部的作用,要求各地区打破行政隔阂,树立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次,要赋予成立的合作组织相应权利,使合作组织的存在不仅仅是个形式,日能够真正提高办事效率,与此同时要积极扩大合作面,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水电、资源开发和企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合作;再次,合作组织应该在政策逐步协同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合作机制,制订出相应的准则、规则;最后各地方政府成员应该按照规定积极参与协作工作,保证组织正常运行,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赢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雪,韩增林,赵林等.省际边缘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与形成机理——以鄂豫皖贛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5):21-27.
[2]柯文前,陆玉麟,俞肇元等.多变量驱动的江苏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经济学报,2013,68(6):802-812.
[3]许吉黎,韩玉刚,张化文.安徽省省级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及优化路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2):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