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学习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助于他们开动大脑,锻炼思维,形成必要的知识技能。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数学老师往往只注重课本习题册以及参考资料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特征,升华教学内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习到的知识。以下,我将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从“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一、分析比较,培养能力
比较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数学这门以数字计算研究为主的课程。学生通过比较一些数的计算方法的异同,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多种运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应用新的数学计算方法。
比如,在教课时,我采取了分析比较的教学方法。首先为了使同学们正确地理解,什么是数的整除?我举出了两个例子来进行比较:动物园里的饲养员阿姨要给园里的五只猴子分香蕉,请大家开动脑筋,帮助阿姨,现在一共有十五只香蕉,那么要怎么平均分给这五个猴子呢?一个猴子可以分到几根香蕉呢?听到问题后,大家积极思考,画在本子上算出每个猴子可以分到三根香蕉。接着我提出:如果现在一共有十七根香蕉,又该如何分给猴子呢?大家陷入了困惑,发现多出来的两根香蕉没有办法分了。然后,我告诉大家,在第一次的分配过程中,每个猴子都可以得到三个香蕉,十五除以五等于三,是“整除”,而在第二次的分配中,剩下两个,所以不是“整除”。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了“整除”的概念和它的现实应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让他们从生活中体验数学。
二、抽象概括,提高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众多的相似的数学概念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混乱。很多数学名词的概念只是相差几个字,但是表示的意义却有天壤之别,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造成概念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抽象概括出各个概念的相同之处,然后再區分其不同,提高同学们的思维意识。
比如,在介绍“质数、合数”这两个概念时,首先,我让同学们在本子上写出1到20各个数的因数,然后请他们根据因数的个数不同,对1到20个数进行分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们通过交流,有的分为两种,奇数和偶数;有的根据因数的单、偶分为两种等。然后我带着同学们看书上的分类方法,并提出最合理的分类是按照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0和1。然后我让同学们写下自己的身份证号,然后同桌交换判断对方身份证号最后两位是质数还是合数,同学们积极参加,更加清楚地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通过老师的抽象概括,使同学们对于质数和合数的相同点、不同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的总结,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概念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提高对相似概念的理解记忆,更好地运用概念进行解题。
三、判断推理,深化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老师所教的内容,一些相关的拓展的题目也应该有所接触,要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这就要求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判断推理,更加深刻地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
比如,为了培养同学们的推理判断能力,在综合复习时,我特意提出了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应用本节所学的整除知识,首先,我提出问题:现在有若干本书,需要摆上书架,如果摆成三个一排,那么正好一本不多一本不少;如果摆成五个一排,那么最后一排少两本;如果摆成七个一排,那么最后一排少四本。请问一共有多少书呢?同学们听到这个问题,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思维也变得混乱起来,我接着解释道:大家不用害怕,跟着我的思路慢慢判断推理,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排成三个一排,书正好不多不少,说明书的总数可以被三整除,排成五个一排,最后一排少两个,说明总数除以五余三,排成七个一排,最后一排少四个说明总数除以七余三。那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列出式子:总数=3×5×7 3=108所以书的总数是108,如果不清楚的话,我们可以来检测一下108可以被三整除;108除以五等于二十一余三,就是最后第二十二排三本书,前二十一排都是五本书;108除以七等于十五余四,就是最后十六排四本书,前十五排都是七本书。对不对?学生们都点点头,明白如何计算这样的题目了。通过我带着同学们一点点判断,一点点地推理,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应该如何利用整除计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同学们一点点地进行判断,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深化思维,能够举一反三,更加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意识,深化思维,教师应该抓住教学特征,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其他有效教学方法,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知识,并拓展应用到更广的方面。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心小学 江苏】
一、分析比较,培养能力
比较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数学这门以数字计算研究为主的课程。学生通过比较一些数的计算方法的异同,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多种运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应用新的数学计算方法。
比如,在教课时,我采取了分析比较的教学方法。首先为了使同学们正确地理解,什么是数的整除?我举出了两个例子来进行比较:动物园里的饲养员阿姨要给园里的五只猴子分香蕉,请大家开动脑筋,帮助阿姨,现在一共有十五只香蕉,那么要怎么平均分给这五个猴子呢?一个猴子可以分到几根香蕉呢?听到问题后,大家积极思考,画在本子上算出每个猴子可以分到三根香蕉。接着我提出:如果现在一共有十七根香蕉,又该如何分给猴子呢?大家陷入了困惑,发现多出来的两根香蕉没有办法分了。然后,我告诉大家,在第一次的分配过程中,每个猴子都可以得到三个香蕉,十五除以五等于三,是“整除”,而在第二次的分配中,剩下两个,所以不是“整除”。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了“整除”的概念和它的现实应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让他们从生活中体验数学。
二、抽象概括,提高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众多的相似的数学概念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混乱。很多数学名词的概念只是相差几个字,但是表示的意义却有天壤之别,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造成概念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抽象概括出各个概念的相同之处,然后再區分其不同,提高同学们的思维意识。
比如,在介绍“质数、合数”这两个概念时,首先,我让同学们在本子上写出1到20各个数的因数,然后请他们根据因数的个数不同,对1到20个数进行分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们通过交流,有的分为两种,奇数和偶数;有的根据因数的单、偶分为两种等。然后我带着同学们看书上的分类方法,并提出最合理的分类是按照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0和1。然后我让同学们写下自己的身份证号,然后同桌交换判断对方身份证号最后两位是质数还是合数,同学们积极参加,更加清楚地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通过老师的抽象概括,使同学们对于质数和合数的相同点、不同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的总结,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概念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提高对相似概念的理解记忆,更好地运用概念进行解题。
三、判断推理,深化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老师所教的内容,一些相关的拓展的题目也应该有所接触,要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这就要求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判断推理,更加深刻地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
比如,为了培养同学们的推理判断能力,在综合复习时,我特意提出了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应用本节所学的整除知识,首先,我提出问题:现在有若干本书,需要摆上书架,如果摆成三个一排,那么正好一本不多一本不少;如果摆成五个一排,那么最后一排少两本;如果摆成七个一排,那么最后一排少四本。请问一共有多少书呢?同学们听到这个问题,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思维也变得混乱起来,我接着解释道:大家不用害怕,跟着我的思路慢慢判断推理,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排成三个一排,书正好不多不少,说明书的总数可以被三整除,排成五个一排,最后一排少两个,说明总数除以五余三,排成七个一排,最后一排少四个说明总数除以七余三。那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列出式子:总数=3×5×7 3=108所以书的总数是108,如果不清楚的话,我们可以来检测一下108可以被三整除;108除以五等于二十一余三,就是最后第二十二排三本书,前二十一排都是五本书;108除以七等于十五余四,就是最后十六排四本书,前十五排都是七本书。对不对?学生们都点点头,明白如何计算这样的题目了。通过我带着同学们一点点判断,一点点地推理,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应该如何利用整除计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同学们一点点地进行判断,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深化思维,能够举一反三,更加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意识,深化思维,教师应该抓住教学特征,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其他有效教学方法,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知识,并拓展应用到更广的方面。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