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习惯;阅读计划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和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1、美文阅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3、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的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个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 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参数”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间接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五、指导学生学会制定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资料。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鼓励学生养成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能独立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等。
(2)引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小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要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作者单位:新疆皮山县桑株镇第一小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习惯;阅读计划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和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1、美文阅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3、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的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个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 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参数”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间接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五、指导学生学会制定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资料。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鼓励学生养成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能独立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等。
(2)引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小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要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作者单位:新疆皮山县桑株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