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黄兴北上京城(下)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g_zhouwg_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胸怀坦荡,阐明建国主张
  孙中山从8月24日至9月17日,在北京停留25天。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与袁世凯的13次会谈,议题涉及国家面临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以及边疆形势等诸多问题。袁世凯与孙中山的每次会谈,均由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一人陪同。梁士诒在所著《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中透露:“每次谈话时间自下午四时至晚十时或十二时,更有谈至次晨二时者。每次会晤,只(孙中山)先生与袁世凯、梁士诒三人,屏退侍从。所谈皆国家大事,中外情形”。
  会谈中,袁世凯摆出诚恳的样子,显得十分“谦逊”,以获取孙中山的好感。袁一再表示:“谆谆以国家与人民为念,以一日在职为苦”,“诉党派竞争之苦”,声称:“俟国会召集,选出新总统后,鄙人亦可一息仔肩,退为国民,与诸君子共谋社会上之事业。”对孙中山的话,袁世凯常称:“所言极是”,即使两人偶有认识相异之处,袁也认真地表示:“贵论宏大,可以参考。”
  一次会谈后,孙中山在回行馆的路上问梁士诒:“我与项城谈话,所见略同。我之政见,彼亦多能领会。惟有一事,我到今尚疑,君为我释之。”孙接着说:“中国以农立国,倘不能于农民自身求彻底解决,则改革匪易。欲求解决农民自身问题,非耕者有其田不可。我说及此项政见时,以为项城必反对。孰知彼不特不反对,且肯定认为事所当然,此我所不解者也。”梁士诒回答:“公环游各国,目睹大地主之剥削,又生长南方,亲见佃者之苦,故主张耕者有其田。项城生长在北方,而北方多属自耕农,佃农者少之又少,故项城以为耕者有其田系当然也。” (廖大伟:《1912初试共和》,第153页)
  孙中山确对袁世凯留下了“绝无可疑之余地” 的良好印象,称赞袁“是很有肩膀的,很喜欢办事的,国民现在很难得这么一个人”,(《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45页)“故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练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85页)他对同志表示:袁总统可与为善,绝无不忠民国之意。国民对袁总统万不可存猜疑心,妄肆攻讦,使彼此诚意不孚,一事不可办,转至激迫总统为恶。黄兴与袁世凯会晤后也曾表示:袁“热心维持民国”,“实为今日第一人物”,对袁“经营国事,不辞劳怨”,“实所钦服”。(《黄兴集》,第301页)
  于是,孙中山推心置腹,畅所欲言,与袁世凯交谈得颇为投机。孙中山推崇袁说:“国民瞩望于公,不仅在临时政府而已,十年以内大总统非公莫属。”(《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68页)此间,孙中山曾在与人谈话中表示:“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为中国目前计,此十年内,似仍宜以袁氏为总统,我专尽力于社会事业,十年以后,国民欲我出来服役,尚不为迟。”(《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40页)孙中山还在宴会上说:“让项城作总统十年,练兵百万,我经营铁路设计,把铁路线延长二十万里,民国即可富强。”袁世凯则迎合孙中山的富国强兵的迫切愿望,说:“办路事君自有把握,若练精兵百万,恐非易易耳。”“我虽系历来做官,然所办之事,却以实业为第一大宗。”
  9月9日,袁世凯以总统身份发布命令:“富强之策,全藉铁路交通,亟宜从速兴筑。兹特授孙文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将拟筑之路先与各国商人商议借款招股事宜,按照将来参议院议决条例订定合同,报名政府批准,一面组织铁路总公司,以利进行。”(引自《政府公报》,命令第134号,1912年9月)
  在京期间,孙中山和黄兴无论与袁世凯的会谈中,或公开场合的言论中,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主张,积极地阐明对时局的观点。
  关于南北方的冲突、中央与各省的关系,黄兴在北京报界欢迎会上演讲称:“共和成立,此五族共和,南北现已统一,而尚有以为仍未实行统一者,并非南北不愿统一实现,在政府无一定政策,南方各省无从遵守,故似未统一。若中央将此策拟定,则南北行政自然统一矣。即现在政府,对内对外问题,因无一定政策,诸事似甚敷衍。”
  孙中山在答记者问时说:有关袁总统与参议院之多数党及各省都督的问题,“只须袁总统略为迁就,便可互相了解矣”。他认为,由中央简派各省都督,“即于中央不力。”“第一,中央派人,不见得尽是好的,而且难得见好。若都督与地方冲突起来,则地方人民抱怨中央,反生地方与中央之恶感,而且中央往往无相当之人可派。”“第二,都督即由民选,则地方上有不满意都督之处,他就来京依重中央的势力去牵制他。都督恐怕他们牵制,也就不能不借重中央。中央之权利,反能因此增大。”
  关于借款,孙中山指出:“目下财政困难,势不能不出借款之一途。但用途宜加详审,数目不可太多耳。”(《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27页)黄兴在北京国民捐会欢迎会上明确地批评说:“现政府概用外债,余非谓外债之必不可用也,然据要求条件观之,已足亡国而有余。吾国成于革命,而亡于外债可乎?”“我政府专借外债,以消耗于无形,而不谋生产事业,殊甚非计。”(《黄兴集》,第272页)
  关于裁军,孙中山强调,“宜南北同时举行”,反对只裁减南方军队。
  关于军民分治,孙中山在回答袁世凯的询问时说:“惟须规定一妥善之法,务使分治得宜,两方具有完全之责。然军权亦不可尽归都督,须由军长与士兵分掌之,庶免仍蹈专制故智。”(《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27页)孙中山和黄兴都认为此事在短期内难于实行,主张民政长“民选”,实行“有限的中央集权”。
  关于出兵解决西藏独立问题,孙中山对袁世凯说:“余极端反对以兵力从事,一旦激起外响,牵动内地,关系至大。故余主张两事:一、速颁待遇西藏条例。二、加尹昌衡宣慰使衔,只身入藏,宣布政府德意,令其自行取消独立。”(《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27-428页)
  关于迁都问题,孙中山力主迁都,他指出:“北京以地势论,本可为民国首都,故自明迄清俱无迁移。”“无如庚子以后,国权丧失,形式[势]一变,南北险要,荡若平夷。甚至以一国都城之内,外人留居,特画区域,炮台高耸,兵队环集,是无异陷于外人势力包围之中,被束缚其手足。”“故兄弟谓北京万不可居,将来须急速迁移。至于地点,则长安、开封、太原、武昌、南京,无之不可。”“盖图存在能自强,如不自强,即远至成都,贼亦能往。不过目前择一离外国人稍远,免于就近受缚如北京之地者,自由练兵,从容活动耳。”“今日世界各国,乃武装的和平。无事时不知感觉,一旦有事,北京政府只有坐以待毙。兄弟来京,认此为最大问题,二三日后,即将与袁总统详细协商。”(《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25-426)
  关于内阁人选问题,孙中山推举黄兴向袁世凯转达国民党理事会的建议,以赵秉均任国务总理,并推荐朱启钤、梁士诒分任内务、交通总长。
  孙中山、黄兴与袁世凯的会谈,并未深入探讨民国的施政纲领问题。而袁世凯却试图从会谈中获得最大的政治宣传效益,他指派梁士诒主持起草了一个“内政大纲”,以袁、孙、黄、黎共同宣言的形式于9月25日公开发布。内政大纲共八条,又称“八大政纲”,其内容是:
  (一)立国取统一制度。(二)主持是非善恶之真公道,以正民俗。(三)暂进收束武备,先储备海陆军人才。(四)开放门户,输入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厚民生。(五)提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于农林工商。(六)军事、外交、财政、司法、交通,采取中央集权主义,斟酌其余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权主义。(七)迅速整理财政。(八)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承认之根本。(上海《民立报》,1912年9月23日至25日)
  此“政纲”颁布之时,孙中山已离京南下,没有表示反对意见。黄兴致电袁世凯,称:“昨承示内政大纲八条,关系民国前途,极为重要。兴才识疏浅,于政治素少研究。然顾念大局,允宜亟定方针,睹兹伟画,实所赞同。”(《黄兴集》,第276页)
  三、不辞劳苦,关注民生建设
  在京期间,孙中山满腔热忱地投入繁忙的工作中,与各界各方面人士广泛接触,增进感情,交流意见,宣传民生主义。
  8月29日上午,孙中山出席北京广东公会召开的欢迎大会,他在会上发表演说,希望广东“对于政治应求良美,对于经济应求活动,对于军队应求拣[?]遣,保全地方治安,维持中央政府。”(《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20页)
  下午3时,孙中山在王宠惠的陪同下到万牲园,出席全国铁路协会召开的欢迎会。孙中山发表了《建筑铁路之重要》的演说,指出:“富强之道,莫如扩张实行交通政策。世人皆知农、工、商、矿为富国之要图,不知无交通机关以运输之,则着着皆失败。……故今日欲谋富国之策,非扩充铁路不可。”他还举例详细解说自己关于“十年建筑二十万里铁路”的道理。随后,孙中山又在万牲园参加了北京邮政协会举行的欢迎会,并做了《谋邮政之发达,以富国便民》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20-422页)
  当日,孙中山还出席了彭家珍、杨禹昌、张先培、黄之萌等辛亥革命四烈士灵枢迁葬万牲园的仪式。
  8月30日,孙中山在湖广会馆出席北京教育界召开的欢迎会,发表了《求建设之学问,为全国人民负责》的演说,指出:“盖学问为立国根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购来。”“今破坏已完,建设伊始,前日富于破坏之学问者,今当变求建设之学问。”“诸君今日于学问一途,尚当改良宗旨,着眼于文明,使中国学问与欧美并驾,则政治、实业自有天然之进化,将来中华民国庶可与世界各国同享和平。”“才智者既研究各种学问,有政治之能力,有政治之权势,则当用其学问为平民谋幸福,为国家图富强。诸君须知此后求学方针,乃期为全国人民负责任,非为一己攘利权。”(《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22-423页)
  8月31日,孙中山出席参议院举行的欢迎会,他发表讲话,阐明民国首都不应设在北京的主张。
  9月,孙中山不顾劳累,依然在京频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赴京期间,孙中山专门抽出时间,实地考察由詹天佑主持设计的、从北京到张家口的京张铁路。
  9月6日下午,孙中山游览了十三陵,当晚宿于列车上。
  7日晨4时,孙中山乘车离京,于10时30分抵达张家口。
  他出席了张家口各界举行的欢迎大会,在演说中再次呼吁“五族一家”,指出:“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革去专制,建设共和,人人脱去奴隶圈,均享自由平等之幸福,实中国四千年来历史所未有。……但共和国家,既以人民为主体,则国家为人人共有之国家;既为人人共有之国家,则国家之权利,人人当共享,而国家之义务,人人亦当共担。界无分乎军、学、农、工、商,族无分乎汉、满、蒙、回、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51页)
  下午1时30分,孙中山离开张家口, 在宣化稍作停留,再到八达岭,停车参观铁路。当晚,孙中山在南口住宿。
  9月8日上午10时,孙中山到达清河,参观织呢厂。工人们在大楼前扎起一座牌楼,两侧贴出一副对联,一边是“恭祝民国万岁”,另一边是“欢迎中山先生”。厂内的工人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下午,孙中山返回京城。
  孙中山在京期间,曾收到山西都督阎锡山邀请他访问山西的电报。9月1日,孙中山回电称:“此次来京,本拟游晋,以领诸同志大教。乃先辱蒙电招,感激无似。一俟事竣,即当奉命。”(《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30-431页)随后,阎锡山派代表到京,专程迎接孙中山赴晋。为答谢阎锡山的热诚邀请,并考察正太铁路、山西煤矿,以及娘子关等地的状况,孙中山决定17日离京前往太原。
  9月17日,在北京前门火车站举行了欢送孙中山的隆重仪式。代国务总理赵秉均和各部总长都到车站为孙中山送行。袁世凯还特派程克等人专程护送孙中山赴晋。
  中午12时,孙中山及其随行人员魏宸组、胡秉柯、居正、朱卓文、张继、刘信等登上列车,站台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孙中山向送行的人们不断挥手致谢。12时20分,孙中山一行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山西。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其他文献
知识产权问题贯穿于档案馆利用服务始终。本文结合档案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在分析档案馆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知识产权政策、版权管理岗位、版权预算、档案用户
民国北京,大学林立,各领风骚,而燕京大学以其特殊的教会背景及优异的办学质量,在民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燕京大学作为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教会大学,其自然有培养传教人才的使命,而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则是承担此使命的载体,并形成在民国神学教育领域与南京金陵神学院并立的南北“双峰对峙”。  从汇文大学神科到燕京大学宗教学院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15年的汇文大学神科,该神科是北京、天津、通
朝核试验后,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严厉谴责了朝鲜的挑衅行为,并拟对朝鲜进行经济制裁和拦截朝鲜的船只。从奥巴马和美国政府官员的言行分析,美国仍将会对朝鲜采取
近年来,围绕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成功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回顾建国以来执政能力的基本理论和历史进程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基本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在实践上为
摘要:本文首先对档案是否能够长久保存进行了分析,接着以档案生命周期曲线图为据探讨了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并对超越档案静态保存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档案工作 静态保存 档案介质  档案工作是一项超长时间跨度的工作。这个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档案保存上。因为档案保存可以跨越几代人,可以跨越多次社会变迁。这个特点使得档案保存成为档案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檔案因为保存不当而损毁,档案的其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规划的介绍,就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首都档案工作需要加强服务、增强档案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力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速、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档案部门对产生的问题作出及时应答、引导新兴科技示范区档案工作、加强档案干部建设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论述,以期首都档案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  关键词:世界城市 首都 档案工作    一、建设世界城市为首都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平
我叫郭刚,今年70岁。40多年前,正值十年动乱期间,我虽然只是北京铁路分局北京内燃机务段的一名极普通的火车司机,却有一段极不寻常的经历。那是1970年的初夏,我有幸第一次担当专列任务。所谓专列是专用列车的简称,正式意义的专列是指专运,在当时,有资格乘坐专列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和其他中央认为有需要的人。  我担当的第一次专运任务是一趟由时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任方毅、交通部副部长郭鲁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