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傅山是明末清初书坛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人物,对其在医学与书法领域的成就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绘画深入的研究却陈善可乏。本论文以傅山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绘画作品为切入点,探究其绘画的特点与风格,结合历史资料与文献,对傅山绘画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傅山;山水画;以书入画
一、傅山生平背景及绘画作品类别与风格
中国凡是乱世,学术思想脱离了封建统治的约束,反而会呈现出长足发展的态势。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宋元鼎革和明末清初这两个时期的绘画发展背景与趋势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外族入侵,汉民族政权颠覆,动荡的时局和文化的冲击使得文人们纷纷在诗书画中寻求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绘画风貌的诞生。然而明末清初之际,较之宋元鼎革不同,经过了宋元明三代的文化积淀,古典资源异常丰富,致使画坛的呈现的风貌也更加多元化。此时的画家,身上都有不可磨灭的时代痕迹,反映在其作品中就是都包含着极为深刻的精神内涵。
阳曲傅先生,山,字青竹,改字青主,别署公之,它亦曰朱衣道人,又字音庐。生于明末清初之际,明亡为道士。在《傅青主先生事略》中提及“康熙戊午诏举博学鸿博(时年七十又四),称疾,以死拒不入城”以为气节之士。青主诗书画皆备、儒释道俱佳,且医术拳法都为高超。然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平、医学、文学与书法方面。绘画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杂揉的身份造就了他超越时风的审美情趣。他的绘画与当时的“正统派”、“个性派”都拉开了一定距离,借用郭兹的评价便是“不摹古,不逢时”。尽管画风奇崛,却仍难掩文人本质。
傅山的山水画风貌奇崛凝练却有含蓄简括,既有悲枪、荒寒、凄苦之意;又有慷慨、豪迈、坚定、之气。从其册页画中尤见其笔意纵姿情超,以骨力和意趣取胜。而奇特的构图则体现了傅山特有的审美意趣,他的册页画多选取萧疏或奇险的景致,内容题材的内涵非常丰富,笔力清劲而且笔墨不拘,整个画面富有极强的平面与装饰之感,这是与传统文人画最大的区别之处。傅山的思想虽深受儒学影响,但他在儒家一直争论的“理气”问题上独有见解。他的山水画作品,就是摒弃了繁复的皴法,以最为单纯的中锋勾勒的线性和侧锋的小斧劈结合,简单的概括出山石的结构,画面的整体构图也是极为简略舒达,这都有着道家“道法自然”“守静抱朴”的朴素的哲学思想。由此可见,傅山的思想体系符合明中期形成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一脉。这些矛盾的思想尽可能在其笔墨中得到了新的融合:对绘画内涵的丰富叠加,对笔墨语言的删减梳理,对现实景观在精神世界的重构,都完整的结合在了他的山水画作品当中,引人深思。
二、书法表现手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
傅山的书法习临各家旁采众长,传统面貌可见一斑。楷书和行书主要是以颜真卿为主,同时向上寻根溯源到钟荣、王羲之,还兼容了篆隶的笔法。同时他在这些篆隶的基础上融入草书的起承关系,形成独创性的个人书法风貌。傅山的书法讲究“势”的变化,不论是笔势的变化,还是结体之间气势的流动,都对傅山的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傅山的书法与绘画的表现形式是有区分的,书法的气息略为旷达豪放,画作的气息则更宁静平和。“以书入画”是继“以诗入画”后中国传统绘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傅山的绘画中有了“显”和“隐”的书法性。
三、傅山山水画的师承关系
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历来讲究传承关系,明末清初的画坛更是极其重视绘画渊源。明代后期,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并且确立了南宗在当时画坛的正统地位。这就使得晚明的画家多以董、巨和元四家为宗要,以“仿”为主的绘画形式成为主流。总体上来说,明代的绘画有着极为明显的“模古”的特征。
虽然傅山从未留下关于自身绘画的只言片语,但他在《哭子诗十四首》中写其子傅眉“画则北宋时放笔颠险,层峦瀑布,可惊可喜”。哭子诗内有哭画一首,当于画境侏锚相称。”同时右侧有清代文人李保询的笺注:“寿毛全师北宋,看似平易,实在奇崛也”。这些题跋都明确的指出傅眉的山水画师承北宋,而傅眉的山水画受其父影响深远,这也能从侧面证实傅山山水画的也必定师从北宋。后世的学者都认为,从傅山山水画作中的笔墨以及开合关系来看,傅山自上承接了五代北宋的荆浩、关全两家,并且在博采众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变化独创。
四、傅山山水画研究总结和意义
本文将傅山的山水画作品进行研究,通过解读他的山水画,分析其社会功用与绘画价值,精神意义与现实价值,构图模式与笔墨语言。再从画作中总结它们共同拥有的特征,对傅山的山水画风貌进行整体的归纳分析。同时从傅山的众多诗词题跋以及傅山对笔墨、构图、意境、设色和画面效果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入手,推断出傅山的际遇和人际关系以及纪游历程,从而分析出他作品中的应酬画和“心画”,再进而推断出不同的山水作品在反映画家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所起的不同作用。同时,注重技法层面的分析,从临摹绢本的宋画的个人体验和揣摩明清笔意的实践角度出发,分析其绘画材料对山水画呈现效果的影响。
以傅山山水画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让我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傅山此人,让我在今后无论是思想还是技法上可以都更好的借鉴从中所学到的东西。绘画的内在精神,绘画的书写性,绘画的表意性,都是在这次研究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侯文正.傅山论书画[M].山西:三晋出版社,2015.09.
[2]赵琰哲.觚觚拐拐自有性-傅山画意及寻源[J].中国书画,2017.01.
[3]白谦慎.傅山的世界[M].上海:三联书店,2006.
[4]薛永年主编.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07.
[5](美)希文巴内特.艺术写作简明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傅山;山水画;以书入画
一、傅山生平背景及绘画作品类别与风格
中国凡是乱世,学术思想脱离了封建统治的约束,反而会呈现出长足发展的态势。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宋元鼎革和明末清初这两个时期的绘画发展背景与趋势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外族入侵,汉民族政权颠覆,动荡的时局和文化的冲击使得文人们纷纷在诗书画中寻求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绘画风貌的诞生。然而明末清初之际,较之宋元鼎革不同,经过了宋元明三代的文化积淀,古典资源异常丰富,致使画坛的呈现的风貌也更加多元化。此时的画家,身上都有不可磨灭的时代痕迹,反映在其作品中就是都包含着极为深刻的精神内涵。
阳曲傅先生,山,字青竹,改字青主,别署公之,它亦曰朱衣道人,又字音庐。生于明末清初之际,明亡为道士。在《傅青主先生事略》中提及“康熙戊午诏举博学鸿博(时年七十又四),称疾,以死拒不入城”以为气节之士。青主诗书画皆备、儒释道俱佳,且医术拳法都为高超。然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平、医学、文学与书法方面。绘画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杂揉的身份造就了他超越时风的审美情趣。他的绘画与当时的“正统派”、“个性派”都拉开了一定距离,借用郭兹的评价便是“不摹古,不逢时”。尽管画风奇崛,却仍难掩文人本质。
傅山的山水画风貌奇崛凝练却有含蓄简括,既有悲枪、荒寒、凄苦之意;又有慷慨、豪迈、坚定、之气。从其册页画中尤见其笔意纵姿情超,以骨力和意趣取胜。而奇特的构图则体现了傅山特有的审美意趣,他的册页画多选取萧疏或奇险的景致,内容题材的内涵非常丰富,笔力清劲而且笔墨不拘,整个画面富有极强的平面与装饰之感,这是与传统文人画最大的区别之处。傅山的思想虽深受儒学影响,但他在儒家一直争论的“理气”问题上独有见解。他的山水画作品,就是摒弃了繁复的皴法,以最为单纯的中锋勾勒的线性和侧锋的小斧劈结合,简单的概括出山石的结构,画面的整体构图也是极为简略舒达,这都有着道家“道法自然”“守静抱朴”的朴素的哲学思想。由此可见,傅山的思想体系符合明中期形成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一脉。这些矛盾的思想尽可能在其笔墨中得到了新的融合:对绘画内涵的丰富叠加,对笔墨语言的删减梳理,对现实景观在精神世界的重构,都完整的结合在了他的山水画作品当中,引人深思。
二、书法表现手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
傅山的书法习临各家旁采众长,传统面貌可见一斑。楷书和行书主要是以颜真卿为主,同时向上寻根溯源到钟荣、王羲之,还兼容了篆隶的笔法。同时他在这些篆隶的基础上融入草书的起承关系,形成独创性的个人书法风貌。傅山的书法讲究“势”的变化,不论是笔势的变化,还是结体之间气势的流动,都对傅山的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傅山的书法与绘画的表现形式是有区分的,书法的气息略为旷达豪放,画作的气息则更宁静平和。“以书入画”是继“以诗入画”后中国传统绘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傅山的绘画中有了“显”和“隐”的书法性。
三、傅山山水画的师承关系
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历来讲究传承关系,明末清初的画坛更是极其重视绘画渊源。明代后期,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并且确立了南宗在当时画坛的正统地位。这就使得晚明的画家多以董、巨和元四家为宗要,以“仿”为主的绘画形式成为主流。总体上来说,明代的绘画有着极为明显的“模古”的特征。
虽然傅山从未留下关于自身绘画的只言片语,但他在《哭子诗十四首》中写其子傅眉“画则北宋时放笔颠险,层峦瀑布,可惊可喜”。哭子诗内有哭画一首,当于画境侏锚相称。”同时右侧有清代文人李保询的笺注:“寿毛全师北宋,看似平易,实在奇崛也”。这些题跋都明确的指出傅眉的山水画师承北宋,而傅眉的山水画受其父影响深远,这也能从侧面证实傅山山水画的也必定师从北宋。后世的学者都认为,从傅山山水画作中的笔墨以及开合关系来看,傅山自上承接了五代北宋的荆浩、关全两家,并且在博采众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变化独创。
四、傅山山水画研究总结和意义
本文将傅山的山水画作品进行研究,通过解读他的山水画,分析其社会功用与绘画价值,精神意义与现实价值,构图模式与笔墨语言。再从画作中总结它们共同拥有的特征,对傅山的山水画风貌进行整体的归纳分析。同时从傅山的众多诗词题跋以及傅山对笔墨、构图、意境、设色和画面效果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入手,推断出傅山的际遇和人际关系以及纪游历程,从而分析出他作品中的应酬画和“心画”,再进而推断出不同的山水作品在反映画家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所起的不同作用。同时,注重技法层面的分析,从临摹绢本的宋画的个人体验和揣摩明清笔意的实践角度出发,分析其绘画材料对山水画呈现效果的影响。
以傅山山水画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让我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傅山此人,让我在今后无论是思想还是技法上可以都更好的借鉴从中所学到的东西。绘画的内在精神,绘画的书写性,绘画的表意性,都是在这次研究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侯文正.傅山论书画[M].山西:三晋出版社,2015.09.
[2]赵琰哲.觚觚拐拐自有性-傅山画意及寻源[J].中国书画,2017.01.
[3]白谦慎.傅山的世界[M].上海:三联书店,2006.
[4]薛永年主编.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07.
[5](美)希文巴内特.艺术写作简明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