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画的樟木头,灵水怀珠,山笑水欢;幽雅的观音山,仿佛是南天圣地,是百粤秘境,深洞藏宝。造化如此钟情于这片美丽的土地,慷慨地赐予东莞一块钟灵毓秀的美丽景致。
来到观音山,不知是入景里,还是入画里。抑或是景是画,亦画亦景。森林公园的一景一物,传说都是仙女留下的遗迹,盈盈袅袅的观音山,摇曳生姿,恍若传说中的仙山琼阁。
也许是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特别关照的缘故,这片18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林里面有1000多种植物,其中有10多种国家级珍贵濒危植物在这里生长,300多种动物在这森林里追逐……
一片片云霞缭绕在仙宫岭的周围,红日西斜,残阳如血,云霞如艳丽的流红,给树叶镀上了一层淡红色的色彩,红霞像是落在树林和草叶上。青山深处,有炊烟袅袅升起,顺着晚风斜斜飘过来,更为这画境增添一分缥缈与神秘的情趣。
山间云海,湖光潋滟,古岩绿痕,交错成一幅不染人世纤尘的画卷。此景只应天上有罢,直让人觉得多看一眼也是亵渎。
山刚水柔,若是有山无水,那么山再奇丽也不够灵动。
猛然有雷鸣般响声,挂在眼前的是观音山最美的景点:仙泉瀑布。如果是在山下往上望,仿佛是“瀑布之水天上来”,同行的东莞作协平章兄说,“这瀑布落差三百八十米……”。望观音山瀑布:三十六级瀑布从普渡溪顶端上飞落而下,奔流的瀑布水如飞珠溅玉,空灵澄澈,飘然落入下面的感恩湖,湖水轻波动青荇。从湖水抬眼望,满目葱茏迷蒙,远山如淡墨,薄薄涂染在天边。
山娉婷,水婀娜,岩沉静,恍如灵韵秀致的少女。她青山为衣,秀水为裳,她虽不是国色天香,却也清丽婉约。如仙子回眸,淡淡一笑,顾盼间,别有一番情韵在心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在智者眼里,水是灵动的,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是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穷。观音山以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命名,观音既是仁者也是智者,自然乐于与沉稳的山和灵动的水相伴。
读观音山之山,正如苏轼描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苍茫;近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这是一种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又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山是人与自然的观照物。
品观音山之水,水是温柔的,因此人们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水之悠长,好像爱情之天长地久;水之曲折,有如爱情之好事多磨;水之深广,仿佛爱情的深沉广远;水之波动,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澜。
读山与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水,如巨龙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仪态万千……
站在近万平方米的观音广场,无论鸟瞰樟木头镇妖娆多姿的全貌,还是远眺惠州、东莞、深圳美丽动人的夜色,都是绝佳的角度。净高三十三米,三千多吨重的观音圣像,端坐于山间,瓶中甘露洒遍人间。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江志存高远,眼光独到,他不仅守住了一座山,而且守住了“健康文化”。观音山因观音而扬名,是观音山的幸运;东莞有了观音山,是东莞人的福气。
环绕观音广场上的花岗岩《心经》碑刻,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御笔楷体书写的《般若波罗蜜心经》,笔力刚劲挺拔,结构绰约多姿,韵味高深莫测,可谓真正的字字珠玑,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诠释着佛家文化最精粹的智慧篇章。
观山,让人保持一种恬静悠然、芝兰瑶草般清素淡雅的心灵世界,维系一种空灵洁净的心灵环境。可以暂别尘事纷争,可以心无旁骛,神游太虚,如云飘逸。观水,心是平静的,平静的如桃花水,杳然而去;心是自由的,自由的如朗月清风,随处可游;心是从容的,从容得如花开花落,宠辱不惊。
此刻,身在观音山,心灵融化在翩然飞翔的白云中,与森林公园里的鸟与树为知己,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纵然谤言满天下,也不觉稍损;誉言满天下,也不觉稍益。在观音山,我读懂了山之仁慈和水的慧性,直到把山读得不再是那山,水不再是那水,人也不再是那人,正如《心经》所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岁月漫漫的流水涤过之后,只剩下一颗净明澄澈的赤子之心。
作者简介:
刘迪生,笔名笛子、阵雨。祖籍粤北,生于赣南。1999年5月加入广东作协。系广州市第七届文代会代表、广东省第二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代表。14岁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在国内报刊发表百余篇文章。著有《穿越南方》(诗集)、《从化传说》(民间故事集)和《从化踪迹》(散文集)。
来到观音山,不知是入景里,还是入画里。抑或是景是画,亦画亦景。森林公园的一景一物,传说都是仙女留下的遗迹,盈盈袅袅的观音山,摇曳生姿,恍若传说中的仙山琼阁。
也许是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特别关照的缘故,这片18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林里面有1000多种植物,其中有10多种国家级珍贵濒危植物在这里生长,300多种动物在这森林里追逐……
一片片云霞缭绕在仙宫岭的周围,红日西斜,残阳如血,云霞如艳丽的流红,给树叶镀上了一层淡红色的色彩,红霞像是落在树林和草叶上。青山深处,有炊烟袅袅升起,顺着晚风斜斜飘过来,更为这画境增添一分缥缈与神秘的情趣。
山间云海,湖光潋滟,古岩绿痕,交错成一幅不染人世纤尘的画卷。此景只应天上有罢,直让人觉得多看一眼也是亵渎。
山刚水柔,若是有山无水,那么山再奇丽也不够灵动。
猛然有雷鸣般响声,挂在眼前的是观音山最美的景点:仙泉瀑布。如果是在山下往上望,仿佛是“瀑布之水天上来”,同行的东莞作协平章兄说,“这瀑布落差三百八十米……”。望观音山瀑布:三十六级瀑布从普渡溪顶端上飞落而下,奔流的瀑布水如飞珠溅玉,空灵澄澈,飘然落入下面的感恩湖,湖水轻波动青荇。从湖水抬眼望,满目葱茏迷蒙,远山如淡墨,薄薄涂染在天边。
山娉婷,水婀娜,岩沉静,恍如灵韵秀致的少女。她青山为衣,秀水为裳,她虽不是国色天香,却也清丽婉约。如仙子回眸,淡淡一笑,顾盼间,别有一番情韵在心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在智者眼里,水是灵动的,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是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穷。观音山以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命名,观音既是仁者也是智者,自然乐于与沉稳的山和灵动的水相伴。
读观音山之山,正如苏轼描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苍茫;近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这是一种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又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山是人与自然的观照物。
品观音山之水,水是温柔的,因此人们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水之悠长,好像爱情之天长地久;水之曲折,有如爱情之好事多磨;水之深广,仿佛爱情的深沉广远;水之波动,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澜。
读山与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水,如巨龙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仪态万千……
站在近万平方米的观音广场,无论鸟瞰樟木头镇妖娆多姿的全貌,还是远眺惠州、东莞、深圳美丽动人的夜色,都是绝佳的角度。净高三十三米,三千多吨重的观音圣像,端坐于山间,瓶中甘露洒遍人间。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江志存高远,眼光独到,他不仅守住了一座山,而且守住了“健康文化”。观音山因观音而扬名,是观音山的幸运;东莞有了观音山,是东莞人的福气。
环绕观音广场上的花岗岩《心经》碑刻,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御笔楷体书写的《般若波罗蜜心经》,笔力刚劲挺拔,结构绰约多姿,韵味高深莫测,可谓真正的字字珠玑,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诠释着佛家文化最精粹的智慧篇章。
观山,让人保持一种恬静悠然、芝兰瑶草般清素淡雅的心灵世界,维系一种空灵洁净的心灵环境。可以暂别尘事纷争,可以心无旁骛,神游太虚,如云飘逸。观水,心是平静的,平静的如桃花水,杳然而去;心是自由的,自由的如朗月清风,随处可游;心是从容的,从容得如花开花落,宠辱不惊。
此刻,身在观音山,心灵融化在翩然飞翔的白云中,与森林公园里的鸟与树为知己,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纵然谤言满天下,也不觉稍损;誉言满天下,也不觉稍益。在观音山,我读懂了山之仁慈和水的慧性,直到把山读得不再是那山,水不再是那水,人也不再是那人,正如《心经》所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岁月漫漫的流水涤过之后,只剩下一颗净明澄澈的赤子之心。
作者简介:
刘迪生,笔名笛子、阵雨。祖籍粤北,生于赣南。1999年5月加入广东作协。系广州市第七届文代会代表、广东省第二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代表。14岁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在国内报刊发表百余篇文章。著有《穿越南方》(诗集)、《从化传说》(民间故事集)和《从化踪迹》(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