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画作为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赋予艺术更加生动且具有活力的元素。本文介绍了刘依农书画继承传统与创新的画风、传统绘画的理念以及刘依农独特的绘画意境。
关键词:刘依农中国画;艺术;创新;特色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31-2一、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一)注重传统画风,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
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传统,在认真研究传统的基础上,给自己的风格形成奠定良好的根基。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融会自然、寻导生活乃是其一。他在生活中体悟自然,师法自然,为自己创造出了丰富的技法。其二,他注重立意,通过对自然的体悟,追求意境,达到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刘依农的山水画雄强浑厚、峻重老苍,深沉健壮,充分表现出了传统的山水风貌。其三,他注重布局,在自然中“搜尽奇峰打草稿”,注重画面的气势而达到奇中之不奇、平中之不平的境界。其四,他注重笔墨,讲究骨气墨韵的变化,浓艳有致,形神兼备,墨趣横生,飘逸酣畅。
(二)刘依农的绘画是一个“承变和创变”的过程
承变即对前人已变之精神的吸承。刘依农画家的艺术生命之所以永存,可贵之处正在于能创作出不同于他人而风格独具的艺术作品,而这又不是无根无脉的,而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别具匠心的思路引导,运用独到之笔墨,方能描绘出新颖而深邃的作品。刘依农的绘画继承传统的笔墨,博采众家之长,画出独具自己特色的绘画。其1956年的《孙中山先生故居》,前景是树,后为故居,中景是广阔的田畴,翌年的《石岐市郊》和《阜峰文笔》又一定程度予人看到刘氏所着重的是绘画的记录性功能。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以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大自然的真善美和人生感悟及艺术理念。
二、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能正确认识传统绘画理念
(一)传统为我所用理念
刘依农画家清醒地认识传统是现代山水画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如何为我所用,是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了一定的时代风貌和地方特点。他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创造出适合内容需要的表现技法而别具一格。80年代初以斧劈方式画出的《郑成功游剑门诗意图》,色彩怡人的《花发江边二月情》等就颇予人看到其对传统,尤其是对北宋的把握。在其《秋零漂泊》作品画面中仅有一位流浪街头的穷人,他蜷坐在地上,表情湮没在双膝后,脚下一片凋零的枯叶,类似题材的还有四五幅作品,市井百姓的生活状况跃然纸上。返回故乡的刘依农又将目光移向了家乡的风景,画中呈现的石岐市郊、孙中山故居、阜峰文笔、西山的木棉等景象,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山历史变迁的记录。刘依农画家能正确认识传统绘画理念,深入生活,在与自然的体悟中,创造出与古人、今人不同的风格。
(二)刘依农的绘画作品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刘依农1917年出生于广东中山沙溪溪角乡,1936年,他考入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之后又转赴香港美学院继续学习,在岭南派巨匠黄少强、黎雄才、赵少昂、叶少秉、何漆园的亲自指导下研修人物、素描,向“汉字新碑”的获誉者吴子复学习书法。在众多大师的艺术熏陶下,又吸取了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的技法,融中西技法于一炉,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山水写意绘画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独到的特色。刘依农笔下的《湖山烟雨》山水,浑厚、平实而妙得天趣。既有一定写实的成分,但又不是对自然物象纯客观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练之后的再创造。在看似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在自然含蓄中蕴含着阳刚之气,他的《寒江独钓》运笔线条如行云流水,苍劲朴拙,笔法凝练简约却意趣盎然,笔墨纵逸豪放、雄健磅礴。他驾驭笔墨的能力、驾驭写意技巧的能力是惊人的。对于他来说,作品返璞归真、雄健苍劲,在笔墨自由挥洒中已经达到了“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
三、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绘画意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融、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强烈的形象感染了画家。刘依农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夕阳归棹急》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至于气韵生动,即是刘依农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道人相伴老僧归》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才能气韵生动。形神是中国画创作必须展现的,不然画面会没有趣味,没有意境。所以画中国画应该多下工夫,用心去琢磨,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样创作才会水到渠成,意境也就自然动人了。
四、结语
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特点,第一是“意境”美。他的笔墨具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意欲韶秀,笔长尖细,用力筋韧,用墨光洁;意欲苍老,笔重而劲,墨主焦;意欲淋漓,笔顺爽朗流利,一气连接,墨当浓淡湿化。第二,刘依农所作之图,皆充满诗意。刘依农笔下的墨竹更是画家的精神气质的表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何等的人格力量啊!这是画,亦是诗;这是竹,亦是人,亦是清官、英雄形象,亦是刘依农的精神画像。刘依农所作的《西山木棉》《长洲烟雨》《山雨欲来风满楼》,画中意趣深邃,他笔下的山川清雄奇富,变幻无穷,所用散锋笔墨,所作山形山质似有若无,苍苍茫茫,浑然天成,画出了画家对祖国山河的真挚热爱的情感,如此画境是画亦是诗。刘依农画中的韵律主要生于物象的体面层次的丰富变化关系,如果画中有这般境界,可谓画中有诗境。画中有情则有诗意,诗意诗境皆备则“画中有诗”也,“画中有诗”的画即为有“意境”之画,突显出刘依农先生写实、热爱故土、追求艺术而淡薄名利的纯朴之心。
参考文献:
[1]陈继春.岭南画派与中山[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0.
[2]百问.继承中国书法还是以碑为好———浅谈刘依农的书法艺术[N].中山日报,2010-25.
关键词:刘依农中国画;艺术;创新;特色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31-2一、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一)注重传统画风,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
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传统,在认真研究传统的基础上,给自己的风格形成奠定良好的根基。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融会自然、寻导生活乃是其一。他在生活中体悟自然,师法自然,为自己创造出了丰富的技法。其二,他注重立意,通过对自然的体悟,追求意境,达到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刘依农的山水画雄强浑厚、峻重老苍,深沉健壮,充分表现出了传统的山水风貌。其三,他注重布局,在自然中“搜尽奇峰打草稿”,注重画面的气势而达到奇中之不奇、平中之不平的境界。其四,他注重笔墨,讲究骨气墨韵的变化,浓艳有致,形神兼备,墨趣横生,飘逸酣畅。
(二)刘依农的绘画是一个“承变和创变”的过程
承变即对前人已变之精神的吸承。刘依农画家的艺术生命之所以永存,可贵之处正在于能创作出不同于他人而风格独具的艺术作品,而这又不是无根无脉的,而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别具匠心的思路引导,运用独到之笔墨,方能描绘出新颖而深邃的作品。刘依农的绘画继承传统的笔墨,博采众家之长,画出独具自己特色的绘画。其1956年的《孙中山先生故居》,前景是树,后为故居,中景是广阔的田畴,翌年的《石岐市郊》和《阜峰文笔》又一定程度予人看到刘氏所着重的是绘画的记录性功能。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以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大自然的真善美和人生感悟及艺术理念。
二、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能正确认识传统绘画理念
(一)传统为我所用理念
刘依农画家清醒地认识传统是现代山水画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如何为我所用,是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了一定的时代风貌和地方特点。他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创造出适合内容需要的表现技法而别具一格。80年代初以斧劈方式画出的《郑成功游剑门诗意图》,色彩怡人的《花发江边二月情》等就颇予人看到其对传统,尤其是对北宋的把握。在其《秋零漂泊》作品画面中仅有一位流浪街头的穷人,他蜷坐在地上,表情湮没在双膝后,脚下一片凋零的枯叶,类似题材的还有四五幅作品,市井百姓的生活状况跃然纸上。返回故乡的刘依农又将目光移向了家乡的风景,画中呈现的石岐市郊、孙中山故居、阜峰文笔、西山的木棉等景象,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山历史变迁的记录。刘依农画家能正确认识传统绘画理念,深入生活,在与自然的体悟中,创造出与古人、今人不同的风格。
(二)刘依农的绘画作品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刘依农1917年出生于广东中山沙溪溪角乡,1936年,他考入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之后又转赴香港美学院继续学习,在岭南派巨匠黄少强、黎雄才、赵少昂、叶少秉、何漆园的亲自指导下研修人物、素描,向“汉字新碑”的获誉者吴子复学习书法。在众多大师的艺术熏陶下,又吸取了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的技法,融中西技法于一炉,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山水写意绘画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独到的特色。刘依农笔下的《湖山烟雨》山水,浑厚、平实而妙得天趣。既有一定写实的成分,但又不是对自然物象纯客观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练之后的再创造。在看似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在自然含蓄中蕴含着阳刚之气,他的《寒江独钓》运笔线条如行云流水,苍劲朴拙,笔法凝练简约却意趣盎然,笔墨纵逸豪放、雄健磅礴。他驾驭笔墨的能力、驾驭写意技巧的能力是惊人的。对于他来说,作品返璞归真、雄健苍劲,在笔墨自由挥洒中已经达到了“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
三、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绘画意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融、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强烈的形象感染了画家。刘依农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夕阳归棹急》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至于气韵生动,即是刘依农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道人相伴老僧归》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才能气韵生动。形神是中国画创作必须展现的,不然画面会没有趣味,没有意境。所以画中国画应该多下工夫,用心去琢磨,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样创作才会水到渠成,意境也就自然动人了。
四、结语
刘依农的中国画作品特点,第一是“意境”美。他的笔墨具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意欲韶秀,笔长尖细,用力筋韧,用墨光洁;意欲苍老,笔重而劲,墨主焦;意欲淋漓,笔顺爽朗流利,一气连接,墨当浓淡湿化。第二,刘依农所作之图,皆充满诗意。刘依农笔下的墨竹更是画家的精神气质的表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何等的人格力量啊!这是画,亦是诗;这是竹,亦是人,亦是清官、英雄形象,亦是刘依农的精神画像。刘依农所作的《西山木棉》《长洲烟雨》《山雨欲来风满楼》,画中意趣深邃,他笔下的山川清雄奇富,变幻无穷,所用散锋笔墨,所作山形山质似有若无,苍苍茫茫,浑然天成,画出了画家对祖国山河的真挚热爱的情感,如此画境是画亦是诗。刘依农画中的韵律主要生于物象的体面层次的丰富变化关系,如果画中有这般境界,可谓画中有诗境。画中有情则有诗意,诗意诗境皆备则“画中有诗”也,“画中有诗”的画即为有“意境”之画,突显出刘依农先生写实、热爱故土、追求艺术而淡薄名利的纯朴之心。
参考文献:
[1]陈继春.岭南画派与中山[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0.
[2]百问.继承中国书法还是以碑为好———浅谈刘依农的书法艺术[N].中山日报,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