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原诗,重点对梁宗岱译本和屠岸译本进行比较,提出诗歌翻译中应力图做到意韵兼顾。
关键词:分析;比较;意韵兼颐
中图分类号: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6—0032—011
一、引言
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的传统主题是爱情和友谊,莎翁十四行诗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传统内容。但也有所更新,他特别强调时间和死亡对青春和美貌所起的侵袭和破坏作用,相信只有不朽的诗歌、不可战胜的友谊与爱情的力量才能抵御这种侵袭和破坏。第18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诗,将这个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永久的魅力颇受译家青睐,对此诗的汉译从未停止过。
二、原诗分析与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十四行诗形成初期以歌咏爱情为主,后来题材发展越来越广泛,有对自然的歌颂、现实的揭露。这种最初以但丁和彼特拉克的作品为模型的体裁。在16世纪法国和意大利得到发展,并在英国开始采用这种体裁时达到了顶峰。十四行诗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the Italian or Pe-trarehan Sonnet)和“英国体”或“莎士比亚体”(the English or Shakespearian Sonnet)。前者的基本结构是由一个八行组(octave)和一个六行组(sestet)构成;后者由三个四行组(quatrain)和一个双行联韵组(cou-plet)构成。节奏都以抑扬格五音步最为常见。意体常见的韵式是前八行使用“抱韵”abba abba,后面六行的韵式比较灵活;莎体常用的韵式为abab,cdcd,e-fef,gg。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一生所著37部剧本,2首长篇叙事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并且不断得以重译,流传甚广。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新思潮,154首十四行诗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其中第18首主题鲜明,风格清新,寓意深邃,通篇以夏天为喻,说明了美借诗永存的道理。开篇即以“激问”的方式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既吸引读者,也强化了主题,激起了一系列对于时间、大自然变化、美的短暂,以及诗歌的永恒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原诗将爱人比作夏天,比喻新颖,不落俗套,英国的夏日天气指的是暮春和初夏,那是一个十分美好、可爱的季节,但诗人所歌颂的青年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可见爱人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全诗展现了抑扬格五音步的流畅节奏;韵式是abab cdcd efef gg,韵律优美,感情浓郁,结构严谨;内容曲折跌宕,引人人胜,反映了“起承转合”的关系,先是把自己的爱人比作夏天,继而感叹夏天短暂,美好的事物难以永存,以But开始是“转”,赞扬爱人的青春和美永在,最后两行是“合”,说明美借诗永存的道理。
莎翁十四行诗的中译除了有全译本,如在读者中广为流传的梁宗岱译本,屠岸译本,杨熙龄译本,曹明伦译本和辜正坤译本等,另外还有诸多散译,如方平、朱湘等的译文。对前几种全译本,辜正坤先生评论“梁译谨严,质切;屠译流畅、浅近;杨译平直、人时”;对曹译本,李赋宁先生在其序中认为其特点是“即确切又通畅,读来颇有诗趣”,本文主要选择梁宗岱译本和屠岸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an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屠岸 译
能不能让我把你比拟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结束得太快;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梁宗岱译
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从整体来看。两篇译文都是以诗译诗的佳作,译文行数都是14行,与原文保持一致;节奏上都以五个音组或五音顿代原文的五音步;但梁译每行字数一样,形式工整,韵式也保留同原文一致,仍然是abab cdcd efef gg;语言表达上,屠译用语平实,浅显易懂,梁译多用美化词语,梁译成稿于二十世纪30年代,有些用词现在看来不免有点陈腐,美化过度。总体来看,梁译译文忠实,格律严谨,但用语缺乏原作清新的风格。屠译给人清新感,但不及梁译整齐。屠译文在1981年出版后又几经重译,如前四行改译为“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夏季租出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暂”。较之“前译”,重译后音乐性更强。读来更朗朗上口。屠先生译莎十比亚十四行诗始1942年。呕心沥血了半个世纪,其成就之卓著,译文之精彩皆有目共睹,而其孜孜不倦、苦心探索之精神尤令人佩服。
三、诗歌翻译应做到意韵兼顾
在对两首译作的整体评价中,屠译表达形式自然,节奏流畅,风格清新,准确传达了原诗的神韵气度,这和前文提到屠译几次易稿,不断加以改进是分不开的。辜正坤认为“梁译严谨,规行矩步,紧扣原诗,但拘谨,句式比较呆滞,缺乏莎士比亚原诗华美律动的诗风”。梁宗岱自己也说过。其译文“大体以直译为主”,说他“有一种暗昧的信仰,其实可以说是迷信,以为原作的字句和次序……,经过大诗人选定的字句和次序是至善至美的。如果译者能够找到适当对照的字眼和成语,除了少数文片上的地道的构造,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我用西文译中诗是这样,用中文译西诗也是这样,有时觉得反而比较能够传达原作的气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朱湘、方平也译过几首。他们都是用中国新诗体,极力模仿原诗音步、韵律,但人们读了之后,并不能产生“十四行诗是有严整格律的西方流行的抒情诗”的感觉。早期中国新诗人,如戴望舒、卞之琳、冯至、梁宗岱等,都有过十四行诗的创作,但不大成功,因而这一诗体未能流行,大约是生搬硬套欧化诗律的结果。辜正坤先生试行了一种归化的新办法,照顾汉语读者的期待视野,采用了中国诗歌传统中一韵到底的一元韵式,让中国的读者感到莎士比亚的诗行是中听的。表面看来,辜译莎作丢失了莎翁原来的形式,使之内化为汉诗,或者说有汉诗的味道。实际上,如果考虑读者的接受情况,结果是虽失此却顾了彼,这样看倒不是一种损失。由此可见,译家们为了这些优美诗行的翻译做出了巨大努力,使我们读者有幸看到更接近于原诗的面貌。
诗歌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因其精炼的语言、独特的形式、灵动的韵律、深刻的内涵,这些都是很难再现的。再加上汉英语言的巨大差异性,使得诗歌汉英互译的难度更大。读了两篇译文,我们能感受到两个译者都煞费苦心,几经思量才落笔成文。许渊冲先生曾提出过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但在实践中要做到三者皆备并非易事。译者往往会顾此失彼。文中所谈到的梁译和屠译两个译本,可以说都是力图做到“意韵兼顾”的佳译。为我们翻译英诗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榜样。但梁译中有一些地方因为要照顾韵脚,选词就很受局限。屠译和梁译都基本保持了原诗的结构,节数与行数与原诗一致;同时以顿(或称音组)来代替原诗的音步,重现了诗的流畅节奏。
四、结语
十四行诗第18首作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著名诗篇。无数译家前赴后继、试其身手,优秀译作层出不穷。正如上文已提到的,诗歌翻译尤其是汉译,要克服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完美地再现原诗的风格和意境,更需要译家付出巨大努力。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优秀的译作,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需要吸取前人之精华,创今人之辉煌。
关键词:分析;比较;意韵兼颐
中图分类号: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6—0032—011
一、引言
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的传统主题是爱情和友谊,莎翁十四行诗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传统内容。但也有所更新,他特别强调时间和死亡对青春和美貌所起的侵袭和破坏作用,相信只有不朽的诗歌、不可战胜的友谊与爱情的力量才能抵御这种侵袭和破坏。第18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诗,将这个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永久的魅力颇受译家青睐,对此诗的汉译从未停止过。
二、原诗分析与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十四行诗形成初期以歌咏爱情为主,后来题材发展越来越广泛,有对自然的歌颂、现实的揭露。这种最初以但丁和彼特拉克的作品为模型的体裁。在16世纪法国和意大利得到发展,并在英国开始采用这种体裁时达到了顶峰。十四行诗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the Italian or Pe-trarehan Sonnet)和“英国体”或“莎士比亚体”(the English or Shakespearian Sonnet)。前者的基本结构是由一个八行组(octave)和一个六行组(sestet)构成;后者由三个四行组(quatrain)和一个双行联韵组(cou-plet)构成。节奏都以抑扬格五音步最为常见。意体常见的韵式是前八行使用“抱韵”abba abba,后面六行的韵式比较灵活;莎体常用的韵式为abab,cdcd,e-fef,gg。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一生所著37部剧本,2首长篇叙事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并且不断得以重译,流传甚广。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新思潮,154首十四行诗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其中第18首主题鲜明,风格清新,寓意深邃,通篇以夏天为喻,说明了美借诗永存的道理。开篇即以“激问”的方式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既吸引读者,也强化了主题,激起了一系列对于时间、大自然变化、美的短暂,以及诗歌的永恒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原诗将爱人比作夏天,比喻新颖,不落俗套,英国的夏日天气指的是暮春和初夏,那是一个十分美好、可爱的季节,但诗人所歌颂的青年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可见爱人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全诗展现了抑扬格五音步的流畅节奏;韵式是abab cdcd efef gg,韵律优美,感情浓郁,结构严谨;内容曲折跌宕,引人人胜,反映了“起承转合”的关系,先是把自己的爱人比作夏天,继而感叹夏天短暂,美好的事物难以永存,以But开始是“转”,赞扬爱人的青春和美永在,最后两行是“合”,说明美借诗永存的道理。
莎翁十四行诗的中译除了有全译本,如在读者中广为流传的梁宗岱译本,屠岸译本,杨熙龄译本,曹明伦译本和辜正坤译本等,另外还有诸多散译,如方平、朱湘等的译文。对前几种全译本,辜正坤先生评论“梁译谨严,质切;屠译流畅、浅近;杨译平直、人时”;对曹译本,李赋宁先生在其序中认为其特点是“即确切又通畅,读来颇有诗趣”,本文主要选择梁宗岱译本和屠岸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an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屠岸 译
能不能让我把你比拟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结束得太快;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梁宗岱译
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从整体来看。两篇译文都是以诗译诗的佳作,译文行数都是14行,与原文保持一致;节奏上都以五个音组或五音顿代原文的五音步;但梁译每行字数一样,形式工整,韵式也保留同原文一致,仍然是abab cdcd efef gg;语言表达上,屠译用语平实,浅显易懂,梁译多用美化词语,梁译成稿于二十世纪30年代,有些用词现在看来不免有点陈腐,美化过度。总体来看,梁译译文忠实,格律严谨,但用语缺乏原作清新的风格。屠译给人清新感,但不及梁译整齐。屠译文在1981年出版后又几经重译,如前四行改译为“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夏季租出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暂”。较之“前译”,重译后音乐性更强。读来更朗朗上口。屠先生译莎十比亚十四行诗始1942年。呕心沥血了半个世纪,其成就之卓著,译文之精彩皆有目共睹,而其孜孜不倦、苦心探索之精神尤令人佩服。
三、诗歌翻译应做到意韵兼顾
在对两首译作的整体评价中,屠译表达形式自然,节奏流畅,风格清新,准确传达了原诗的神韵气度,这和前文提到屠译几次易稿,不断加以改进是分不开的。辜正坤认为“梁译严谨,规行矩步,紧扣原诗,但拘谨,句式比较呆滞,缺乏莎士比亚原诗华美律动的诗风”。梁宗岱自己也说过。其译文“大体以直译为主”,说他“有一种暗昧的信仰,其实可以说是迷信,以为原作的字句和次序……,经过大诗人选定的字句和次序是至善至美的。如果译者能够找到适当对照的字眼和成语,除了少数文片上的地道的构造,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我用西文译中诗是这样,用中文译西诗也是这样,有时觉得反而比较能够传达原作的气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朱湘、方平也译过几首。他们都是用中国新诗体,极力模仿原诗音步、韵律,但人们读了之后,并不能产生“十四行诗是有严整格律的西方流行的抒情诗”的感觉。早期中国新诗人,如戴望舒、卞之琳、冯至、梁宗岱等,都有过十四行诗的创作,但不大成功,因而这一诗体未能流行,大约是生搬硬套欧化诗律的结果。辜正坤先生试行了一种归化的新办法,照顾汉语读者的期待视野,采用了中国诗歌传统中一韵到底的一元韵式,让中国的读者感到莎士比亚的诗行是中听的。表面看来,辜译莎作丢失了莎翁原来的形式,使之内化为汉诗,或者说有汉诗的味道。实际上,如果考虑读者的接受情况,结果是虽失此却顾了彼,这样看倒不是一种损失。由此可见,译家们为了这些优美诗行的翻译做出了巨大努力,使我们读者有幸看到更接近于原诗的面貌。
诗歌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因其精炼的语言、独特的形式、灵动的韵律、深刻的内涵,这些都是很难再现的。再加上汉英语言的巨大差异性,使得诗歌汉英互译的难度更大。读了两篇译文,我们能感受到两个译者都煞费苦心,几经思量才落笔成文。许渊冲先生曾提出过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但在实践中要做到三者皆备并非易事。译者往往会顾此失彼。文中所谈到的梁译和屠译两个译本,可以说都是力图做到“意韵兼顾”的佳译。为我们翻译英诗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榜样。但梁译中有一些地方因为要照顾韵脚,选词就很受局限。屠译和梁译都基本保持了原诗的结构,节数与行数与原诗一致;同时以顿(或称音组)来代替原诗的音步,重现了诗的流畅节奏。
四、结语
十四行诗第18首作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著名诗篇。无数译家前赴后继、试其身手,优秀译作层出不穷。正如上文已提到的,诗歌翻译尤其是汉译,要克服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完美地再现原诗的风格和意境,更需要译家付出巨大努力。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优秀的译作,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需要吸取前人之精华,创今人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