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唐诗人元稹在《唐故险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评论杜甫时说:“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其时不仅在元稹的文章里谈到时人以“李杜”并称,我们翻检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皮日休、司空图……这些中晚唐著名诗人的诗文,都可寻到这样的称谓。新旧《唐书·杜甫传》也都说李白与杜甫齐名,“时号李杜”。那么,唐人何以会有“李杜”之谓呢?归纳起来,大致应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共同的思想,相近的性格
李白与杜甫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相近的性格特征。李白早年就迫切要求“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出蜀后,曾在湖北安陆寓居约十年之久。这期间,他不断上书给安州李长史、裴长史,荆州长史韩朝宗等人,渴望积极入世,参与政治,但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其中,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写给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的《与韩荆州书》,堪与员半千《陈情表》,王泠然《与御史高昌宇书》、《论荐书》等神采飞扬的干谒美文并肩媲美。他在这篇自荐书里说: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幸愿开张心颠,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李白是文大气纵横,豪情炽盛。他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和声誉,要凭借它去直取功名,而不像一般士人一样去走科举之路。天宝元年(742年),当他接到唐玄宗召他进京的诏书时,不禁得意地放声高歌:“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还在《将进酒》里大声歌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曾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里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里说:“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里说:“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李白只有傲骨,没有媚骨。他在天宝三载(744年)“恳求还山”后所写《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最末两句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才子传·李白传》还记载了在朝中李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李白《与韩荆州书》),“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的故事: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中拭吐.御乎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王谠《唐语林》卷五也记有李白在朝中抵忤权贵的故事,说李白去谒见一位宰相时,“封一版,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风波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线,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白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宰相竦然。”
上述《唐才子传》所记(当据唐人韦睿编《松窗录》及孟棨《本事诗》而来)和《唐语林》所记,在新旧《唐书》里也有相近叙述,虽说颇有些传奇的意味,却大体与李白的个性特征吻合。
杜甫在固守长安十年期间,坚持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理想,虽然屡屡受挫,壮志难酬,却依然意志不灭,其“一结高绝”:“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同上),将诗人一腔豪情壮志写得冲横决荡。
杜甫亦同李白一样以狂傲名世。他年轻时“以雄才为己任”,裘马轻狂,凌绝顶而小众山,自比“横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肃肃遗响”(杜甫《雕赋》)的巍巍大雕;至老则以狂夫自称。他在成都草堂寓居时曾作《狂夫》诗说:“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日唐书·杜甫传》记他在成都时竟借酒醉大瘫于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剑南两川节度使严武的床上,“登视武曰:严挺之(按严武之父)乃有此儿!”杜甫平时“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旧唐书》本传还说杜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其实就是说杜甫具有当时诗人的普遍气质:怙才自傲,壮浪纵恣,任性不羁,高旷不群,敢说敢为。杜甫“并不自以为是文质彬彬的圣人君子。” [1]他在《寄题江外草堂》诗里就坦诚地说:“我生性放诞”;在《宿凿石浦》诗里说:“鄙夫亦放荡”;在《壮游》诗里说:“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他天宝十二载(753年)于长安潦倒时所作的《醉时歌》更是激烈轩昂,悲慨豪放,横扫台省衮衮诸公、儒术孔丘,大张诗人意气、才子风流: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予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郭沫若说,读杜甫这首歌,“痛快淋漓,仿佛在读李白的作品。”[2]
《新唐书·杜甫传》说杜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虽然略而贬义,但却透露出唐人何以会将杜甫与李白并称的一条根本原因,即他们都是素有经世济国抱负的理想主义者,都同样自信自负,激昂青云,任性率真,豪放不羁,热烈地鼓吹和张扬作为人存在于社会的永恒价值——人格、理想、个体精神、生命张力与青春浪漫气息。李白与杜甫用他们的歌唱展示出人文主义的唐代的最可宝贵的价值之所在。所以,今人也十分赞同李、杜并称,将他俩视作“盛唐气象”的双子星座。
二、一样的忧国,一样的忧民
杜甫在唐代诗人中,是忧国忧民,特别是忧民恤民的典范(这一点论者甚夥,此不赘言)。而李白诗歌虽然多数可归入浪漫主义的范畴,但其主旨也有歌颂爱国主义、抨击社会腐败的一面,这是必须正视的。何况李白也有不少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题材。它们热切地关注国运民生,深刻地反映人民苦难,其《丁都护歌》为这方面的代表作。歌云: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贯。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苦。
是诗以乐府旧题写凄苦时事,事先就定下了悲情基调。诗歌极写纤夫劳动生活的沉重艰辛,且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造成惊心动魄的感官效果,在人民性上并不输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古风》其三十四、《秋浦歌十六首》其十四等也都是这样的佳构。
李白与杜甫—样,都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宽广的人文胸怀,关心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诚如王运熙、杨明先生所识:开元、天宝年间,“经过一批诗人的共同努力,我国古典诗歌关心政治、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不仅得到恢复,而且有了重大发展。而李白与杜甫,则是其中的光辉旗帜。”,[3]看来,仅在忧国忧民一项,“李杜”并称也是古今皆然,无可争辩的。
三、友情的长久,美丽的永恒
李白与杜甫相知相交,是中国诗坛的千古佳话。据闻一多先生《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证,李、杜初交是在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被群小谗毁而辞别长安,经商州大道,于三五月间在洛阳与杜甫相会,“遂相从如弟兄耳。”[4]当年秋,李、杜相约漫游梁宋故地(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高适也参加了进来。他们三人性格相近,情趣一致,或登高眺远,极目寒芜;或弯弓冻泽,呼鹰逐兔;或放马平川,寻古探幽;或煮酒投壶,高唱《大风》;或臧否时事,纵论今古……杜甫后来在《遣怀》中回忆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状藻思,得我色敷腴”,表现出对这段时光的依恋之情。
郭沫若先生还根据李、杜留下的互相唱和怀念的诗篇指出:李、杜“不仅趣味相投,而且信仰接近。在一同饮酒赋诗,六博畋猎;也在一同求仙访道,并准备采药还丹。杜甫第—首《赠李白》的七绝,便是当时李杜二人的合影。”[5]“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有云:‘怜君(指李白)如弟兄’;又云:‘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看来他们好像比兄弟还要亲热。他们在一道的时候分不开手,不在一道的时候便终日怀念。”[6]
杜甫现存一千四百四十余首诗中,直接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就有十首,如果算上涉及李白的其他诗篇,即达将近二十首之多。而李白有关杜甫的诗今虽仅存四首,却首首情深意长,显示出一种真挚温馨的情谊。李白有—首题为《戏赠杜甫》的诗,郭沫若先生认为过去一直“被人误解得厉害”。全诗如下: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于日卓午。
借问别来大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旧唐书·杜甫传》说:“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并齐,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对此,郭沫若先生评论道:
这真是活天冤枉。诗的后二句的一问一答,不是李白的独白.而是李杜两人的对话。再说详细一点,“别来大瘦生”是李白发问,“总为从前作诗苦”是杜甫的回答。这样很亲切的诗,却完全被专家们讲反了。……唐代以诗歌取士.做诗的人们因用心做诗而致身体瘦削.并不是什么丑事。……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这和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一绝,直可以说是一唱一和。[7]
杜甫的《赠李白》写道: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沙愧葛洪。
痛饮狂敢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首诗将李白与杜甫这对意气相投,心心相印的好友嗜酒如命并借酒跋扈,傲视万物的气概生动地层现出来,当如“李白与杜甫的双人合像。”[8]
李白有很多酒友、诗友,如在东鲁生活期间结成“竹溪六逸”,在长安时期结成“饮中八仙”。但是,与李白最贴心、最灵犀相通的还是杜甫。杜甫有《饮中八仙歌》说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极赞李白上不臣君王,下不事权贵,粪土王侯,浮云富贵的独立人格与磊落襟怀。而李白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隋。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说“怀念杜甫的情绪竟如汶水一样长流不断,有鲁酒也不能忘情,有齐歌也不足取乐。这情谊还不算真挚吗?”[9]
真挚的友谊,美好的回忆,一直荡漾在李白与杜甫这两大诗人胸间,成为他们积极进取,万难不屈的一种源源动力。所以,从唐以后直至今天,人们都以“李杜”并称,以纪念这对志同道合的诗友、战友,歌颂友情的长久,美丽的永恒。
注释:
[1][2][5][6][7][8][9]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第308页,310页,157页,156页,162—164页,309页,16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3)《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第226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4]闻一多:《唐诗杂论》,第43页,大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一、共同的思想,相近的性格
李白与杜甫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相近的性格特征。李白早年就迫切要求“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出蜀后,曾在湖北安陆寓居约十年之久。这期间,他不断上书给安州李长史、裴长史,荆州长史韩朝宗等人,渴望积极入世,参与政治,但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其中,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写给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的《与韩荆州书》,堪与员半千《陈情表》,王泠然《与御史高昌宇书》、《论荐书》等神采飞扬的干谒美文并肩媲美。他在这篇自荐书里说: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幸愿开张心颠,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李白是文大气纵横,豪情炽盛。他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和声誉,要凭借它去直取功名,而不像一般士人一样去走科举之路。天宝元年(742年),当他接到唐玄宗召他进京的诏书时,不禁得意地放声高歌:“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还在《将进酒》里大声歌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曾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里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里说:“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里说:“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李白只有傲骨,没有媚骨。他在天宝三载(744年)“恳求还山”后所写《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最末两句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才子传·李白传》还记载了在朝中李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李白《与韩荆州书》),“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的故事: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中拭吐.御乎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王谠《唐语林》卷五也记有李白在朝中抵忤权贵的故事,说李白去谒见一位宰相时,“封一版,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风波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线,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白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宰相竦然。”
上述《唐才子传》所记(当据唐人韦睿编《松窗录》及孟棨《本事诗》而来)和《唐语林》所记,在新旧《唐书》里也有相近叙述,虽说颇有些传奇的意味,却大体与李白的个性特征吻合。
杜甫在固守长安十年期间,坚持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理想,虽然屡屡受挫,壮志难酬,却依然意志不灭,其“一结高绝”:“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同上),将诗人一腔豪情壮志写得冲横决荡。
杜甫亦同李白一样以狂傲名世。他年轻时“以雄才为己任”,裘马轻狂,凌绝顶而小众山,自比“横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肃肃遗响”(杜甫《雕赋》)的巍巍大雕;至老则以狂夫自称。他在成都草堂寓居时曾作《狂夫》诗说:“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日唐书·杜甫传》记他在成都时竟借酒醉大瘫于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剑南两川节度使严武的床上,“登视武曰:严挺之(按严武之父)乃有此儿!”杜甫平时“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旧唐书》本传还说杜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其实就是说杜甫具有当时诗人的普遍气质:怙才自傲,壮浪纵恣,任性不羁,高旷不群,敢说敢为。杜甫“并不自以为是文质彬彬的圣人君子。” [1]他在《寄题江外草堂》诗里就坦诚地说:“我生性放诞”;在《宿凿石浦》诗里说:“鄙夫亦放荡”;在《壮游》诗里说:“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他天宝十二载(753年)于长安潦倒时所作的《醉时歌》更是激烈轩昂,悲慨豪放,横扫台省衮衮诸公、儒术孔丘,大张诗人意气、才子风流: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予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郭沫若说,读杜甫这首歌,“痛快淋漓,仿佛在读李白的作品。”[2]
《新唐书·杜甫传》说杜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虽然略而贬义,但却透露出唐人何以会将杜甫与李白并称的一条根本原因,即他们都是素有经世济国抱负的理想主义者,都同样自信自负,激昂青云,任性率真,豪放不羁,热烈地鼓吹和张扬作为人存在于社会的永恒价值——人格、理想、个体精神、生命张力与青春浪漫气息。李白与杜甫用他们的歌唱展示出人文主义的唐代的最可宝贵的价值之所在。所以,今人也十分赞同李、杜并称,将他俩视作“盛唐气象”的双子星座。
二、一样的忧国,一样的忧民
杜甫在唐代诗人中,是忧国忧民,特别是忧民恤民的典范(这一点论者甚夥,此不赘言)。而李白诗歌虽然多数可归入浪漫主义的范畴,但其主旨也有歌颂爱国主义、抨击社会腐败的一面,这是必须正视的。何况李白也有不少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题材。它们热切地关注国运民生,深刻地反映人民苦难,其《丁都护歌》为这方面的代表作。歌云: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贯。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苦。
是诗以乐府旧题写凄苦时事,事先就定下了悲情基调。诗歌极写纤夫劳动生活的沉重艰辛,且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造成惊心动魄的感官效果,在人民性上并不输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古风》其三十四、《秋浦歌十六首》其十四等也都是这样的佳构。
李白与杜甫—样,都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宽广的人文胸怀,关心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诚如王运熙、杨明先生所识:开元、天宝年间,“经过一批诗人的共同努力,我国古典诗歌关心政治、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不仅得到恢复,而且有了重大发展。而李白与杜甫,则是其中的光辉旗帜。”,[3]看来,仅在忧国忧民一项,“李杜”并称也是古今皆然,无可争辩的。
三、友情的长久,美丽的永恒
李白与杜甫相知相交,是中国诗坛的千古佳话。据闻一多先生《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证,李、杜初交是在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被群小谗毁而辞别长安,经商州大道,于三五月间在洛阳与杜甫相会,“遂相从如弟兄耳。”[4]当年秋,李、杜相约漫游梁宋故地(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高适也参加了进来。他们三人性格相近,情趣一致,或登高眺远,极目寒芜;或弯弓冻泽,呼鹰逐兔;或放马平川,寻古探幽;或煮酒投壶,高唱《大风》;或臧否时事,纵论今古……杜甫后来在《遣怀》中回忆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状藻思,得我色敷腴”,表现出对这段时光的依恋之情。
郭沫若先生还根据李、杜留下的互相唱和怀念的诗篇指出:李、杜“不仅趣味相投,而且信仰接近。在一同饮酒赋诗,六博畋猎;也在一同求仙访道,并准备采药还丹。杜甫第—首《赠李白》的七绝,便是当时李杜二人的合影。”[5]“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有云:‘怜君(指李白)如弟兄’;又云:‘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看来他们好像比兄弟还要亲热。他们在一道的时候分不开手,不在一道的时候便终日怀念。”[6]
杜甫现存一千四百四十余首诗中,直接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就有十首,如果算上涉及李白的其他诗篇,即达将近二十首之多。而李白有关杜甫的诗今虽仅存四首,却首首情深意长,显示出一种真挚温馨的情谊。李白有—首题为《戏赠杜甫》的诗,郭沫若先生认为过去一直“被人误解得厉害”。全诗如下: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于日卓午。
借问别来大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旧唐书·杜甫传》说:“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并齐,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对此,郭沫若先生评论道:
这真是活天冤枉。诗的后二句的一问一答,不是李白的独白.而是李杜两人的对话。再说详细一点,“别来大瘦生”是李白发问,“总为从前作诗苦”是杜甫的回答。这样很亲切的诗,却完全被专家们讲反了。……唐代以诗歌取士.做诗的人们因用心做诗而致身体瘦削.并不是什么丑事。……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这和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一绝,直可以说是一唱一和。[7]
杜甫的《赠李白》写道: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沙愧葛洪。
痛饮狂敢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首诗将李白与杜甫这对意气相投,心心相印的好友嗜酒如命并借酒跋扈,傲视万物的气概生动地层现出来,当如“李白与杜甫的双人合像。”[8]
李白有很多酒友、诗友,如在东鲁生活期间结成“竹溪六逸”,在长安时期结成“饮中八仙”。但是,与李白最贴心、最灵犀相通的还是杜甫。杜甫有《饮中八仙歌》说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极赞李白上不臣君王,下不事权贵,粪土王侯,浮云富贵的独立人格与磊落襟怀。而李白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隋。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说“怀念杜甫的情绪竟如汶水一样长流不断,有鲁酒也不能忘情,有齐歌也不足取乐。这情谊还不算真挚吗?”[9]
真挚的友谊,美好的回忆,一直荡漾在李白与杜甫这两大诗人胸间,成为他们积极进取,万难不屈的一种源源动力。所以,从唐以后直至今天,人们都以“李杜”并称,以纪念这对志同道合的诗友、战友,歌颂友情的长久,美丽的永恒。
注释:
[1][2][5][6][7][8][9]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第308页,310页,157页,156页,162—164页,309页,16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3)《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第226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4]闻一多:《唐诗杂论》,第43页,大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