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焦虑症伴头晕患者的脑血流调节能力。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压、脑血流情况,对其脑血流调节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与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与卧位时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平均流速差异较大,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及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明显下降,与焦虑症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有关。
【关键词】焦虑症;头晕;脑血流调节能力
头晕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常见原因有精神性疾病、前庭系统功能紊乱、神经血管病变等;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出汗、呼吸困难、尿频尿急等表现;焦虑症伴头晕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易误诊及漏诊,导致患者未及时进行脑血流调节,危及患者生命[1]。本研究主要讨论了焦虑症伴头晕患者的脑血流调节能力,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脑血流调节能力进行分析。下面将本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共收治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30~56岁,平均年龄39.4±4.1岁;体重42~68kg,平均体重58.3±3.7kg;病程1~15年,平均病程4.1±3.9年。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脑血流检测时,应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避免脑血流速度受环境影响而变化;检查时,使患者情绪保持平稳,测量患者卧立位血压;检查深度为55mm左右,应用2MH探头探查到一侧大脑中动脉后,嘱咐患者安静平躺3min左右,然后在8s内迅速站起,保持平稳站立2min后,平躺观察3min,整个检查过程在14min内完成,通过颅脑超声仪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BFV);以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为基线,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与其比较。
1.3 观察指标
观察我院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较卧位时的差异等。
1.4 数据处理
初步录入数据时要保证数据的科学、真实性。将数据输入EXCEL(2010版)进行逻辑校对并分析,得出清洁数据后经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我院60例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与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我院60例患者卧立位时血压及脑血流的流速对比
注:我院60例患者卧立位时血压及脑血流的流速对比,P<0.05。
2.2 我院60例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较卧位时的差异分析,所有患者卧位时脑血流平均CBFV为4.17±3.98cm/s;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平均CBFV为12.5±8.6 cm/s;所有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与卧位时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科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症[2],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坐立不安,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还有头痛、头晕、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植物神经症状,其中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在焦虑症患者中占很大比例。焦虑症的患者常以头晕为主要原因就诊,焦虑症伴头晕的发生率较高。本研究主要针对焦虑症伴头晕患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观察我院60例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平均流速的差异,探寻其特殊的生理机制为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在我院60例患者中,由卧位变为立位后,在重力作用下,血压在20s内迅速上升,脑血流的流速也随之上升,卧位时平均血压为110.21±3.45 mm/Hg,立位后平均血压为120.35±4.51 mm/Hg;卧位时脑血流平均流速为4.17±3.98 cm/s,立位后脑血流平均流速为7.85±5.95 cm/s;说明机体自身的調节能使脑血流上升并维持在稳定水平,主要包括脑自动调节和自主神经调节。在血压下降至低点时,压力反射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和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血压迅速升高,脑血流也随血压反弹至超出卧位基线水平,该调节在立位后25s内基本完成[3]。由于心-脑血管调节的平衡,立位稳定后,脑血流维持在卧位基线水平或超出基线,该阶段脑自动调节起主要作用,可能的机制涉及神经源性学说、肌源性学说、内皮细胞源学说、代谢学说等[4]。所有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平均流速为12.5±8.6 cm/s,说明焦虑症伴头晕患者脑血流调节异常,可能是由于焦虑状态所导致的,异常的血流调节可引起患者发生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
综上所述,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平均流速差异较大,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及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明显下降,与焦虑症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有关。
参考文献
[1]杨乐,杨弋,何思源等.TCD卧立位脑血流检测协助诊治焦虑症患者1例报道[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7):1324-1325.
[2]邢英琦,郭珍妮,杨乐等.焦虑症患者临床治愈前后脑血流调节的变化[J].中国卒中杂志,2014,10(3):183-187.
[3]梁莹,吴少钗,许律琴等.焦虑症患者经颅多普勒频谱形态的检测[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32-133.
[4]曲同庆.不同体位脑血流变化对多系统萎缩的诊断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2(6):59-60,61.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焦虑症伴头晕患者的脑血流调节能力。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压、脑血流情况,对其脑血流调节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与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与卧位时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平均流速差异较大,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及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明显下降,与焦虑症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有关。
【关键词】焦虑症;头晕;脑血流调节能力
头晕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常见原因有精神性疾病、前庭系统功能紊乱、神经血管病变等;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出汗、呼吸困难、尿频尿急等表现;焦虑症伴头晕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易误诊及漏诊,导致患者未及时进行脑血流调节,危及患者生命[1]。本研究主要讨论了焦虑症伴头晕患者的脑血流调节能力,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脑血流调节能力进行分析。下面将本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共收治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30~56岁,平均年龄39.4±4.1岁;体重42~68kg,平均体重58.3±3.7kg;病程1~15年,平均病程4.1±3.9年。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脑血流检测时,应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避免脑血流速度受环境影响而变化;检查时,使患者情绪保持平稳,测量患者卧立位血压;检查深度为55mm左右,应用2MH探头探查到一侧大脑中动脉后,嘱咐患者安静平躺3min左右,然后在8s内迅速站起,保持平稳站立2min后,平躺观察3min,整个检查过程在14min内完成,通过颅脑超声仪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BFV);以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为基线,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与其比较。
1.3 观察指标
观察我院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较卧位时的差异等。
1.4 数据处理
初步录入数据时要保证数据的科学、真实性。将数据输入EXCEL(2010版)进行逻辑校对并分析,得出清洁数据后经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我院60例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与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我院60例患者卧立位时血压及脑血流的流速对比
注:我院60例患者卧立位时血压及脑血流的流速对比,P<0.05。
2.2 我院60例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较卧位时的差异分析,所有患者卧位时脑血流平均CBFV为4.17±3.98cm/s;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平均CBFV为12.5±8.6 cm/s;所有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与卧位时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科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症[2],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坐立不安,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还有头痛、头晕、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植物神经症状,其中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在焦虑症患者中占很大比例。焦虑症的患者常以头晕为主要原因就诊,焦虑症伴头晕的发生率较高。本研究主要针对焦虑症伴头晕患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观察我院60例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平均流速的差异,探寻其特殊的生理机制为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在我院60例患者中,由卧位变为立位后,在重力作用下,血压在20s内迅速上升,脑血流的流速也随之上升,卧位时平均血压为110.21±3.45 mm/Hg,立位后平均血压为120.35±4.51 mm/Hg;卧位时脑血流平均流速为4.17±3.98 cm/s,立位后脑血流平均流速为7.85±5.95 cm/s;说明机体自身的調节能使脑血流上升并维持在稳定水平,主要包括脑自动调节和自主神经调节。在血压下降至低点时,压力反射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和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血压迅速升高,脑血流也随血压反弹至超出卧位基线水平,该调节在立位后25s内基本完成[3]。由于心-脑血管调节的平衡,立位稳定后,脑血流维持在卧位基线水平或超出基线,该阶段脑自动调节起主要作用,可能的机制涉及神经源性学说、肌源性学说、内皮细胞源学说、代谢学说等[4]。所有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平均流速为12.5±8.6 cm/s,说明焦虑症伴头晕患者脑血流调节异常,可能是由于焦虑状态所导致的,异常的血流调节可引起患者发生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
综上所述,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平均流速差异较大,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及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明显下降,与焦虑症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有关。
参考文献
[1]杨乐,杨弋,何思源等.TCD卧立位脑血流检测协助诊治焦虑症患者1例报道[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7):1324-1325.
[2]邢英琦,郭珍妮,杨乐等.焦虑症患者临床治愈前后脑血流调节的变化[J].中国卒中杂志,2014,10(3):183-187.
[3]梁莹,吴少钗,许律琴等.焦虑症患者经颅多普勒频谱形态的检测[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32-133.
[4]曲同庆.不同体位脑血流变化对多系统萎缩的诊断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2(6):5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