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火光灿烂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牛仔真正见到夏之凡是在市政府礼堂,他们都被评为本市见义勇为英雄人物。当时两人之间只隔着不到一米的距离,彼此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握在一起。也许是两人当选的理由有些联系,趁着主持人面向观众慷慨陈词的时候,夏之凡扭头冲牛仔友好地笑了笑。如果是在往常,有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向自己示好,牛仔会感到受宠若惊。但是现在,他却从心里往外地反感夏之凡。如果不是站在台上,他甚至会毫不客气地呸他一口。牛仔憋住心里的火气,斜着眼睛看了夏之凡一眼,把头一扭,夏之凡就被结结实实地晒在那儿。牛仔的这个举动气坏了他的父亲刘文学,此时他正举着一台借来的数码相机咔嚓咔嚓抓拍儿子的精彩瞬间,如果刚才牛仔也能对夏之凡报以微笑,这将是一张非常完美的合影,可惜牛仔并不配合,以至他的这个完美的念头刚刚一闪便被迫结束。
  牛仔并不承认自己是个英雄,即使面对的是他从高中时代就崇拜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他的回答理所当然地被主持人认为是谦虚。牛仔说我不是谦虚,他扭头看了夏之凡一眼,接着说道:倒是有些人太不谦虚了,明明只是做了一点儿该做的本职工作,却这表那表,表得尽人皆知。牛仔这话有临场发挥的成份,却也是他一直憋在心里的怨气。对夏之凡,对在场的领导,对因了那次天灾而被表彰的所有人。
  这分明就是挑衅!主持人很机灵,当时就把话题岔过去。但夏之凡已经听出来了。他仔细地看了看牛仔,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不会超过二十二岁,可是他的眼神他的表情怎么就像历经了沧桑呢。
  成就牛仔和夏之凡英雄称号的是同一场灾难。
  去年的今天,牛仔所在的幸福城市场被大雪压塌,两米多宽的彩钢板从几十米高的地方塌落下来,一片连着一片,像巨大的多米诺骨牌。随之而来的是山呼海啸般崩塌的冰雪,这冰雪伴着白色的烟尘倾泄而下,像一个巨大的浪头直向牛仔的面门扑来……
  牛仔从没见过这等阵势,大惊之下,拽了妈就跑,什么钱盒啊!什么牛肉啊!什么都不要了,眼下最要紧的就是逃命。等他们跑出市场,回头再看,市场的顶棚已经塌落了一半,剩下的那一半也正被倒塌的这半扯拽着一片一片地往下塌,并发出巨大的咔咔声。惊魂未定的人们站在雪地里凝望着他们正在倒塌的市场,发出声声惊叫。牛仔感觉到母亲的身体在发抖,她一遍遍地念叨着,完了!全完了!牛仔不知道怎么安慰母亲,他握住母亲的手,一遍遍地说,妈,没事儿,啊!妈,没事儿!嘴上虽然这么说,心里却在一遍遍地问自己,怎么办?怎么办?以后怎么办?
  正在这时,得瑟糖从市场里钻出来,挥舞着他的长胳膊,冲着呆站着的人们大喊:快快快!鸡蛋膏被压住了!说完便跑到旁边的土杂店里拽了一根角铁,回身就往废墟里钻,钻得急急切切,以至棉裤都被剐开来,露出里面发黄起球的老棉花。血气方刚的牛仔岂能袖手旁观,于是也学着得瑟糖的样子拽了根角铁跟进去救人。
  在这个农贸市场里,业户与业户之间从不称名道姓,彼此间的称呼大多与其摆卖的东西有关,比如,牛仔他妈卖牛肉就叫牛肉,牛仔帮他妈卖牛肉就叫牛仔。卖鸡蛋的人姓高所以就叫鸡蛋膏……
  救出了雞蛋膏,大伙又齐心协力地往纵深里钻,又救出了其他十几个人。一个多小时后,当夏之凡带着救缓队拖着抢险器材赶来时,牛仔他们已经走在送鸡蛋膏去医院的路上。
  夏之凡到底是怎么救人的,都救了谁?牛仔没有看见,他对夏之凡的了解都来自当时报纸电视的报道。
  关于那场灾难的一切报道,电视的、报纸的、广播的,牛仔一个没有放过。看过了,心里便生出一些不平来。那些报纸电视在灾后一次次报道的不是市场设计上的缺陷,也不是业户的损失和死伤,而是一遍遍地强调这是天灾,强调人类战胜灾难的奇迹,歌颂这次抢险造就的英雄。他们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讲述夏之凡带领的救缓队在这次抢险中所面临的危险以及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厌其烦地反复报道这次灾难成就的英雄,英雄个人,英雄连队,英雄集体,以及这个英雄集体的上级,上级的上上级。这一切一切都成了他们一级一级不可磨灭的政绩,被上报,被表彰,被颂扬,被载入史册。甚至连中央电视台都拍摄了专题片反复播放。在这些报道中,牛仔听到最多的一个名字就是夏之凡,看到最多的画面就是夏之凡在镜头前描述当时的惊险场面。这让他非常反感。当时自己和许多业户也一样在倒塌的市场里几进几出地救人,但并没有觉出像报道中说的那样惊险可怕,可到了你夏之凡身上怎么就变得那么惊心动魄了呢?要说惊心动魄也是倒塌的那一刻惊心动魄才对呀!都过了一个多小时该塌的早就塌完了怎么还惊心动魄呢?还说怕墙塌?你怎么不怕天塌呢!
  退一步讲,就算是惊心动魄也用不着这么铺天盖地反反复复地宣传啊!就为这牛仔对夏之凡有了不满,有了怨气!
  当然牛仔也是英雄,但他这个英雄却当得理不直气不壮。怎么能够理直气壮呢,当时市场里好多人都在齐心协力地救人,可到后来却只有他成了英雄,而带头去救人且砸破了脑袋的得瑟糖却什么都不是。这让牛仔非常过意不去。
  牛仔能成为英雄,应该感谢他爹刘文学。刘文学失业之前在单位里搞宣传,吹牛编扒样样在行,而且还写得一手马屁文章。可惜无论他怎么卖力地吹呀吹,单位还是黄了。失业后的他只得跟着老婆来市场里卖牛肉。可他哪里干得了这个,每天都想着怎么构思他的马屁文章,构思完了还想写下来,没地方发表就惦记起市场里的几块墙皮,百般软磨硬泡,终于申请下来。这下他可有了用武之地,每天都长在墙皮上,捧着草稿捏着粉笔写呀写,一块墙皮发表诗歌,一块墙皮发表散文,剩下的就发表杂文和快板。老婆那里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他也不帮忙。可惜他这么卖力地写呀写,却没在市场里培养出一个读者,他的烂文章大家没有一个爱看,这倒不是他说的小商小贩没品位,而是大伙实在看不惯他编瞎话。比如他把明明白白的墙皮硬说成是航空母舰,说自己正驾驶这艘幸福的航空母舰奔向成功的彼岸!这不是瞪眼儿扒瞎吗?你再有能耐还能把墙皮驾跑了?可刘文学不承认他这是在扒瞎,他摆出一副学者的模样,一只手小心地比画着,这是文学!文学来源于生活,但一定要高于生活。人家李白还写过“仰吞三山雪,横饮百川水”呢。你能说人家李白是扒瞎吗!   后来市场被大雪压塌,刘文学再也没有地方发表他的文章,于是就开始在儿子身上做文章,把儿子写得顶天立地,让牛仔想不当英雄都不行。
  偏偏牛仔不想当这个英雄。他之所以来参加这个表彰会就是想当众吐一吐心中的怨气,想当众把市场的情况说一说,可惜主持人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2
  这次表彰会,政府奖励给牛仔一台大彩电。对于这台彩电的归属,牛仔自有打算,那就是送人,至于送给谁,当然是得瑟糖。这也是他来参加表彰会的另一个原因,他想给得瑟糖弄点东西,让他高兴高兴。他一直觉得对不起得瑟糖,送他一台彩电多少能让自己心里安稳一些。
  市场没塌的时候,得瑟糖的摊位就在牛仔妈的对面,只经营一样东西:薄荷糖。每天得瑟糖都坐在他的摊位后面,手里举着小喇叭,有腔有调地叫卖:薄荷糖,薄荷糖,专治咳喘、喉炎、呕吐、头疼……因为市场里人声嘈杂,大伙听见的就是得瑟糖,得瑟糖,专治咳喘、喉炎……于是大伙就叫他得瑟糖。得瑟糖的个头不算高,臂展却长,有好事的人拿皮尺一量,我的妈呀!整整一米九零,比身高多出十五厘米。胳膊长手就大,左一挥右一挥,很有领袖的气势。可惜得瑟糖从小到大连个小组长都没当过,更不用说是领袖了。不过刘文学却说,得瑟糖是投错了行,要是他小时候练游泳或者拳击,说不定他就是中国的菲尔浦斯或者泰森。这话当然很让得瑟糖受用,有事没事总爱在墙皮跟前站一站,和刘文学聊几句。搞得刘文学逢人便说,得瑟糖老崇拜我了,是我的铁杆粉丝。可粉丝归粉丝,把彩电送给得瑟糖刘文学却死活不同意。
  就在牛仔和父亲争论的时候,夏之凡从后面大步流星地赶过来,牛仔把头一低装做没看见。倒是刘文学,笑颠颠地迎上去,咱们合个影怎么样?一边说一边从包里往外掏相机。夏之凡笑一笑,摆摆手说,算了吧,我又不是明星。转头对牛仔说,我还想问你呢,你们市场现在怎么样了,修好了没有?如果夏之凡不提市场,牛仔最多也就是不搭理他。可他偏偏提到了市场,这就触到了牛仔的痛处。牛仔冷冷地哼了一声,说道:你要是想知道就自己去看!现在就去!别忘了,那可是你战斗过的地方!夏之凡当然感觉到了牛仔的不友好,他尴尬地笑了笑,说好吧,抽空我一定去看看。
  好啊!到时候我给你当向导。
  回来的路上,刘文学做了妥协,同意将彩电送给得瑟糖。不过他说不能马上给他,要等几天,不然得瑟糖会以为是奖给他的,咱得让他知道这是咱送给他的,让他领咱的情。牛仔自然猜到父亲的心思。在这件事上,刘文学是理亏的,当初要写稿时,他正经采访过得瑟糖,他让牛仔把得瑟糖找到家里,自己坐在电脑前的转椅上,却给得瑟糖找了一个洗脚时才坐的小矮凳。两人一高一矮地坐着,一问一答。牛仔看不过去,要给得瑟糖换个高点儿的椅子,可刘文学不让,说椅子的底脚会把地板刮出道子,不好看。牛仔很生气,说就咱家这破地板,早就全是道了!得瑟糖怕爷俩因为这事吵吵起来,就说不用换。
  既然不用换,那就说正事,刘文学说他要把得瑟糖舍己救人的事写下来,送到报社,争取刊出来,不过他说这很麻烦,他还要经过艺术加工,以文学的表现方式把这种精神表现出来。
  谁知后来经过他的艺术加工和文学表现,得瑟糖就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他儿子牛仔。
  牛仔回到马路市场时,自家的棚子早已被风掀开,母亲站在一张木凳子上,一边骂该死的风,一边伸手拽着已经被风掀开的半面棚顶。而母亲没有拽住的另一半棚顶正呼呼拉拉地随风招摇。母亲不死心,一次次地伸手过去,却又一次次抓空,不是她够不着,而是棚布都风化了,一抓就碎,碎屑随风飞散开来,像雪花一样,落了他们满头满脸。
  幸福城市场是五年前盖起来的,所有的业户都一次性交足了二十年的租金,那是很大的一笔钱,在当时买个三四十平的单间绝对不是问题。可刚刚过了五年,市场便塌了,找谁谁都不管,问谁谁都说是天灾,偶尔有态度好的,答复也不过是正在研究。为了让他们尽快研究出结果,大伙真是什么办法都试过了,找工商局,给媒体打电话,去有关部门上访……一切努力失败之后,几十个业户又结伴爬上附近的高楼,扬言不给答复就跳下去。当时天上正飘着零星的雪花,气温是零下十几度,而在高楼顶上,气温则要低得多,风也很硬,吹到身上,像被棍子抽打一样疼。他们就那么站在楼顶上,看着下边黑压压的人群,望眼欲穿地等,等得人都冻僵了也没等到什么结果,真想不管不顾地跳下去,可跳下去又有什么用,摔死了谁会赔给你一分钱?摔残了谁能给你报销一分钱的医药费?还不是自己遭罪。没办法,他们只好又灰溜溜地下来,他们没有一个愿意去死。不能去死就只有在马路上摆摊,搭棚子。大伙恨死了这个终日扬着尘土,四周被垃圾包围着的马路市场,可他们又不得不在这个肮脏的马路市场里经营下去,他们要像守着自己的家园一样守在这里,看市场到底是修还是不修。偶尔开来一辆大一点的货车,大家都以为是拉材料的,都以为市场就要修了,几十岁的人了还像个孩子一样跟在汽车后面跑,看看它拉来的到底是什么,但每一次都是失望。为了能够熬过这漫长的一天又一天,大伙将时间分成了若干个时段,每十天半月为一个时段,比如到了月初,就骗自己说到了本月十五号就要修了,真的要修了。于是心里就有了一份并不遥远的期盼,待到了十五号,又骗自己说到月末就有信了,保证有信儿。语气十分肯定。可惜每个时段都让他们失望,但下一个时段又让他们充满希望。八号、十八号、二十八号,每个吉利的日子都不放过。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大家就这么一天天地熬过来。
  3
  母亲从凳子上跳下来,一边拍身上的灰,一边恨恨地说:这个破市场,真想一把火把它给点了!看他们还管不管?
  这样的话,牛仔听过无数次,不光是母亲,市场里的其他人也说过,但谁都知道,这是气话。可气话有时却能讓人心里透进一丝光亮。心里有了一丝光亮的牛仔让母亲小声一点儿,说要是以后真着火了还不赖你!
  赖个屁!母亲白了牛仔一眼,走过去招呼顾客。
  母亲真的变了,以前她说话从不带一个脏字,可现在几乎张嘴就来。   顾客很挑剔,这块肥了,那块瘦了,好不容易挑好了一块又嫌刀茬切的不够齐,怕影响了食欲。母亲不耐烦,把肉往案板上一摔,你是什么大人物啊!这么难侍候!顾客脸上挂不住,说买你东西还急眼,真是有病!
  有病!神经病!母亲追出去,冲着人家走去的背影喊。牛仔看着她,心里隐隐地有些担心。
  有病的不光是母亲一个人,甚至有人比母亲病得还重。几乎是同一时间,市场里两个卖猪肉的家伙因为一个扔在地上的烟头而动起刀子,两败俱伤。在这个市场里,人们对烟头一类的东西特别特别的敏感,要是哪个人敢在市场里抽烟,那一定会有十几双眼睛盯着他,比防贼防得都紧。
  市场里发生的刑事案,再次让敏感的刘文学眼前一亮,他迅速掏出手机,很快各路媒体扛着长枪短炮纷纷涌来。刘文学近水楼台,领着他们来到案发现场,他站在摄像机前,一个手指向上一举,很有见地地说,一句话,没有文化,素质太差。仿佛是被打了兴奋剂,一句话说完,他又马上说了第二句第三句,像站在台上演讲一样。
  牛仔站在人群之外看着父亲拽着人家的麦克风不松手,羞得转身就走。牛仔最讨厌父亲这个样子,从他记事起,父亲就是这个样子,每每自己刚端起饭碗,他的长篇大论也随之而来,而且讲的都是一些大道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靠什么才能兴盛,靠的就是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就是要为中华之崛起……父亲说得慷慨激昂,一只手上下挥来挥去,常常地,牛仔一碗饭已经吃完,父亲还在那里滔滔不绝,举一反三。
  那天晚上,牛仔迟迟不肯回家,他讨厌父亲,不想见到他,不想和他呆在一个屋檐下,但他又实在无处可去。
  牛仔站在市场尽头的小桥上,倚着桥栏,看小桥下静静流动的黑水,看马路对面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回过头再看身后的马路市场,怎么看都觉得是两个世界。于是心里的不平便如雨后的春笋一样疯长出来。意外地,牛仔看见了夏之凡。
  夏之凡身着便装,如果不是他高人一头的个子,牛仔是不可能注意到他的。牛仔并不想和夏之凡搭话,他冷冷地看着他从自己身边走过去,走进市场。天黑,夏之凡并没有注意到牛仔,他一直向市场里走去,不时地抬头看头顶上私拉的电线,它们东一条西一条,如蜘蛛网一样。
  牛仔悄悄跟上去,和夏之凡保持着十几米的距离,他要看看夏之凡究竟想要干什么。夏之凡什么也没做,他从市场的这头走到那头,最后进了幸福城。幸福城现在已经清理干净,只剩下光秃秃的四面墙,夏之凡当然什么也看不到。
  牛仔就是在夏之凡走出幸福城的时候迎上去的,他装做突然发现夏之凡一样,嘴里咦了一声,说你怎么会来这里。夏之凡一愣,仔细辨认了一下才认出是和他一起参加过表彰会的牛仔。是你呀,你家住在附近吗?牛仔回头一指,说就那儿。夏之凡草草地往那个方向看了一眼,显然他对牛仔家住在哪里并不感兴趣。
  两人顺着市场向桥头走去,一路上夏之凡凭着职业敏感不停地指指点点,几乎没有停歇。
  刚才我在市场里看了一下,这里的安全隐患实在太多了。夏之凡指指头上,电线哪有这么拉的,都是私接的对不对,这胆子也太大了,敢私接电线,这要是着起火来还了得……
  夏之凡的声音铿锵有力,这让牛仔无形之中就有了压力,仿佛自己渺小得可以让他忽视。他小心地跟在夏之凡身后,想从他的话里探出一丝端倪,想让自己心里透出一丝光亮,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同情也会让他心里感到温暖,但理智的夏之凡不会同情他们,他的眼里只有那些安全隐患。
  这个市场必须坚决!马上!取缔!
  至于何时维修?他的回答更加简单明了。
  修?谁拿钱啊!
  夏之凡的话仿佛一块黑布在黑夜里将牛仔从头到脚地罩住,透不出一丝光亮。
  夏之凡只顧着查看头上那些电线的出处,却忽视了脚下固定棚子的一根根挣绳和埋在地上的一根根铁橛子。牛仔注意到了,却不想提醒他,他巴不得看他出丑。
  当夏之凡终于被一个铁橛子拌得摔倒时,牛仔没有扶他,而是转身走掉。
  4
  牛仔要去自己的摊位上看一看那半袋碎肉还在不在。这些碎肉是他留给得瑟糖的。
  马路市场刚刚形成的时候,得瑟糖也占了一小块地方卖他的薄荷糖。谁知干了没几天,地方就被旁边的人给抢去了,得瑟糖打不过人家,只好自认倒霉。于是他把摊子搬到了自行车上,每天在市场里穿梭着叫卖,得瑟糖、得瑟糖,专治咳喘、喉炎……不知不觉中,他头顶上的头发就掉光了,像老秃鹫一样。人也变得越来越神经,嘴里常常传经布道一样念叨一些警世名言,而且谁也不答理。即使被人问到头上,也不抬眼看人家,只管把大眼皮往下一耷拉,应付几个字骑车就走。到了晚上,等业户们都收摊回家之后,他仍然会呆在市场里,也不管有人没人,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叫卖。从东到西,再从西到东,把别人不要的菜叶、猪皮、鱼头一类的东西统统收拢起来,装进随身带着的一个大包里。有一次被牛仔无意中撞见,羞得他几乎把脑袋低到了裤裆里。从那以后,牛仔就有意把一些碎肉留给他,当然并不是当面给,怕他不好意思,而是在走之后把碎肉放在显眼的地方,以方便得瑟糖来捡。
  得瑟糖在救人时被砸破了脑袋,当时急着救人也没当回事,结果额角上落了一个指肚大小的疤。这个疤虽然长在得瑟糖的脑袋上,但却痒在牛仔心里,每每想起都让他脸红心跳。
  这个疤是救牛仔时伤的,当时牛仔一心想着救人,根本没注意周围,结果一根铝合金架子从旁边砸过来,等牛仔意识到不妙时已经晚了,千钧一发之际,得瑟糖猛扑过来拽了牛仔一把,结果牛仔毫发无伤,得瑟糖却被砸破了脑袋。
  这件事,牛仔不止一次地和父亲讲过,他说要不是得瑟糖那天伤的人就是我了。他之所以这样反复地和父亲提起这件事,其实是有目的的,他想让父亲好好写写得瑟糖,他相信父亲有这个能力,他即使凭空捏造都能捏造得很好,何况这是真人真事,只要父亲能用心整理一下,把得瑟糖树立成英雄应该不算什么难事。如果他成了英雄,那他窘迫的生活也许就能有所改变。父亲答应了他。他把这事悄悄告诉给得瑟糖,想让穷困潦倒的得瑟糖看到希望。果然,那些天里,得瑟糖的脸色变得红润起来,腰板甚至都挺直了一些。可是,让牛仔万万没想到的是,父亲居然不顾事实,大搞歪理邪说,把英雄的帽子硬生生地扣在了他的头上。   不等牛仔看清摊上的碎肉还在不在,就听见得瑟糖由远而近的叫卖声,得瑟糖、得瑟糖,专治咳喘、喉炎、呕吐、头痛……
  得瑟糖看见牛仔,突然就一脸兴奋,哎!牛仔!告诉你一件好事情,市场就要修了,这是真事儿,千真万确!牛仔知道他又在瞎说,一年来,他已经听了太多这样的话,可结果呢,每一次都让他失望。
  见牛仔没什么反应,得瑟糖又往前凑了凑,我说的可是真的,你别不相信,就这几天的事儿。牛仔摆摆手,说别蒙人了,赶紧去卖你的得瑟糖吧!得瑟糖龇牙笑了一下,说今天可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值得纪念。牛仔问是什么日子,得瑟糖说市场倒塌整整一年啊!你说我是不是应该纪念纪念。牛仔问他怎么纪念?得瑟糖把脸凑过來,像个告密者一样把嘴巴凑到牛仔的耳边,这是天机,天机不可泄露。
  说不清为什么,牛仔只觉得得瑟糖今天有一些特别,但到底是哪里特别又一时想不出。直到得瑟糖走后他才想起来,得瑟糖今天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居然笑了,整整一年,自从市场倒塌后牛仔就没见得瑟糖笑过。他每天见到的都是一个板着面孔只悲不喜的得瑟糖,可今天得瑟糖居然笑了,而且好象很兴奋。这让牛仔突然警觉起来,他追过去,没有追到得瑟糖,却追到了他卖货的自行车,它就那么孤零零地停靠在一张破烂的案板前,寒酸而破败。牛仔简单地看了一下,什么都在,包括那个小喇叭,却独独找不见得瑟糖。牛仔拿起小喇叭,得瑟糖!得瑟糖!你在哪呢?
  我在这儿!得瑟糖像从地底下钻出来一样突然站在牛仔面前,腋下夹着一捆破烂的棚布。满脸的得意之色。
  你要干嘛?
  做大事!救你们于水火!得瑟糖说得理直气壮,然后就像个壮士一样雄纠纠地向黑暗里走去。
  牛仔意识到了什么,抬腿去追,追了几步却又站住,也许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严重。
  火是从牛仔身后着起来的,就在得瑟糖刚刚走去的方向。黑暗中突然而起的火光让牛仔猛然一惊,回头望去,一堆篝火正熊熊燃烧,而得瑟糖就站在火堆旁边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
  得瑟糖!不等牛仔话音落地,就见得瑟糖已经飞起一脚向火堆踢去,顿时火花四散,一片光明……
  牛仔愣在那里,奇怪,他一点都没有感到悲伤,也没想去把火扑灭。相反,却盼着这场火着得更大一些,再大一些……
  只是很短的时间,十几间棚子便接连燃烧起来,像一条火龙奔腾跳跃、蜿蜒扭动,仿佛它在这个市场里已经蛰伏了很久,现在终于冲将出来……
  看着灿烂的由远而近的火光,牛仔依然没有惊慌,他举起小喇叭,有腔有调地喊起来,夏之凡!夏之凡……他要把市场着火的消息告诉他,他知道他还没有走远,你不是英雄吗?那就赶紧回来救火吧!
  强劲的西北风加速了火势的蔓延,很快大火就吞噬了小半个市场。过火的棚子全都在猛烈地燃烧,窜起的火苗又燎着了上方的电线,爆出一丛丛蓝色的火花,火花散开来,像一条条金色的小蛇飞蹿着奔向四面八方……
  牛仔站在那里,像欣赏节日的烟花一样欣赏这灿烂的火光。
  〔特约责任编辑 李羡杰〕
其他文献
1  胡四的棺材铺算不上房子,只是个敞棚,四根木桩揳入地面,上面安了三架木梁,麦草苫顶。看上去像个瓜棚,却又有瓜棚比不得的体面。胡四放了一挂鞭,请村里几个帮工喝了酒,向全村宣布:胡四棺材铺开业了。  胡四是农民身份,职业木匠。十余年里,从背着斧、凿、刨、锯一类的木工家什走村串户做家具,到在大队木匠铺做职业木匠,几乎都在刨花里游弋。胡四从不过问地里的活儿,人们除了看到他的衣服、头发或者眉梢粘着木屑,
期刊
天冷了  我也要穿上棉坎肩  套上棉靴子  而且也得戴口罩  也得坐车了  如果我戴了帽子  也不能说我装  人看重于人的  在于像谁  或不像谁  而我天性里的东西  都是人所缺的  不管是谁  我吼一嗓子  都得听着  如果两腿站立  或爱或憎  我至少付出  一半的忠诚  秋 收  小女孩弯下腰  从地上抱起一个  两个,三个  蓦地  她后背又跳上去一個  走到一座金色的房屋  她的腰再也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飘雪的时候  飘雪的时候,总会想起童年  心,就在变小  北风一吹,记忆的雪团  把往事紧紧抱在一起  那些生活的缝隙里  絮满了,厚厚的棉花  岁月的全身,打满了补丁  一层挨着一层  阻挡饥饿日子里,咬出的漏洞  母亲,总是坐在夜色里  熬着一盏油灯  准备几粒犬吠  仔细检查,黑暗里的皱褶  用一缕灯光做丝线  抽出温暖  再把贫穷一一缝好  这些密密麻麻的针脚  足以,御一生的寒  茧  
期刊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闰五月,北京。  盛夏时节,暑意正浓。阵阵热浪从温暖的南方大地涌向了京城。作为这个帝国的主宰者,满洲人在舒适的关内定居了一百五十余年,早已适应了这里的气候。但是这股热浪实在难耐,宫廷内外纷纷叫苦不迭,只在桌前坐了一会儿便大汗淋漓的嘉庆皇帝不得不暂停奏章的批阅,来到相对阴凉的书房稍微解暑。这炎热的天气,使得皇帝格外想念关外故土的干爽清凉。他曾亲自到过盛京,也在父皇口中听说过
期刊
伏季休渔期又到了。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乡渔政所于所长突然住进了医院。  所里就剩下小王了。张乡长把小王找到办公室,说,老于住院这段时间,你要严管死守,不能让一条船出海。千万要管住了,船靠码头,人上岸,这是上边一再强调的,千万别捅娄子。  就这样,去兴隆港码头执行巡查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在了小王肩上。  小王临危受命,不但没感到压力,反而挺兴奋,因为在老于手底下干了三个月,总觉得处处被动,支派一样,
期刊
多浪刀牧场的秋天  我在这儿歇歇身子  一匹倦马在离我不远的山岗上  清风挤压草木的味道  秋天的小野果  相信一个陈旧的逻辑  在背着旋律行走的阳光中  红是一种等来的责任  做一片好树叶  在旷野里称呼五颜六色  一个好身材  披上一件大红衣裳  挖药材的女人  名叫完玛草  她翻过一道山梁  回到了牧场  她是今天手把手  教我打酥油的人  她一笑,露出上下整齐的白牙  她说一些朴素的话  
期刊
它们突然的叫声闯入了我的梦乡  此起彼伏的呼喊从天空中传来  这是迷路的候鸟团队  行走在世人仰望的地方  拥有无垠的舞台  那里是天空啊,任何方向都没有坎坷  任何方向都是正确  它们引领季风,节气  转动的火热向日葵  它们在我的蜗居上空徘徊很久了  它们的恐慌不是夜晚能够掩盖住的  它们繁杂的讨论,就是一场黎明前的会议  我只是床上的梦想者  此刻却在黑暗中见证了:  夜色封锁整个世界  飞
期刊
1999年3月2日,我在阅读大批来稿和信件时,有一封来自河南日报社老干部处写给本报的信,拆开一看,不觉眼前一亮。寄信人是原河南日报社资深编辑王秉亭。这位建国前从山东荣成
制定了青饲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Developed green forage corn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