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绽放夜的花朵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一盏灯,别在黑暗的胸前,如徽章,如花朵,如指引,一盏就成为黑暗的核心。
   三月的一个黄昏,郊游路过京郊密云区太师屯镇的一个小山村。村中水泥铺路,路边的两家门前,香椿树刚刚滋出小小的芽苞。暮色降临,山风微寒,沿街的路灯亮了,金黄的灯光与夕阳的余晖融合,笼罩着依山势散布的院落屋舍,大雁翅膀造型的灯罩,一支鸟的队伍飞翔在小村的上空。有小狗跳跃着追车欢跑,村口的路灯与一株树冠庞大的栗子树相邻,两个老人在灯下聊天,几个人在旁边的场院跳广场舞。那些路灯,花朵一样,在夜色中开放,黑暗变得比纸还薄,比丝绸还柔和。后来,又经过两个村镇,都有路灯照明,行走在大山深处,与这些光在黝黑的山影中相遇又分别,如幻如梦。
   大山深处的村庄和城市没有区别,路灯应时而亮——生活真的明亮起来了。

2


   夜幕降临,谁不需要一盏灯呢?那是温暖的召唤,亲情相聚的指引,繁华祥和的抚慰与拥抱。简简单单的一盏灯,就能改变世界的表情,改变人的心情和行动。
   北京城亮起第一盏灯的时候,夜黑世乱。公元1888年,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花费重金,从海外购置了发电设备和电灯,作为奉献给慈禧太后寿诞的贺礼,安置在她的寝宫仪鸾殿里。当慈禧第一次看到不用油的灯时,那道光芒晃了她的眼睛。她喜欢这个新玩意儿,命令电灯要一直点着。
   这是北京城的第一盏电灯,作为独享物品,它悬挂在皇宫一室,照亮北京城的一隅,这簇小小的光团显得孤独而渺小。大殿之外,黑夜沉沉,外国列强正虎视眈眈要吞噬东方这块土地。而百姓之家,蜡烛、豆油灯的微弱光亮是黑夜唯一的眼睛,照着眼前恍恍惚惚的道路和身边的事物。
   电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寻找中国的光,成为中国仁人志士的追求。二十世纪初期,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领土频遭劫掠,外国侵略者加紧对中国实施政治控制和经济文化侵略。但紧闭国门的清政府,忙于内斗,拒绝西方新事物的进入。内忧外患,中国的光被压抑着,等待有人挖它、立它、释放它,让它和许多新鲜的、先进的事物一起,将中国唤醒,让中国亮起来、强起来。
   其实,洋人们想让中国有电有光,但这电和光要操纵在他们自己手里,作为他们照亮攫取中国财富的工具。在北京,德国最先开始了电力运作活动。先是在慈禧太后常住的清漪园设置了一套德国产的照明设备,安置在临近东宫门的电灯公所内,专供园内照明,借机取得了进入京师的许可。庚子事变后,德商趁清政府无暇顾及之机,趁乱设立所谓“北京西门子电气灯公司”,安装了发电机组,开始向东交民巷的使馆、洋行等机构供应电力。由此,外国势力在京城电力发展上占了先机,但他们仍不满足,持续增建设备,谋求扩张供电区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德国瑞记洋行向清政府提出在京师城厢经营送电业务30年专营权的要求。同时,英国商行也在京师频频活动,引进设备,欲开展电力业务。
   趁火打劫,步步为营,外国势力经济侵占、电力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这些被中国有识之士看破,并开始奋力抗击。1904年,清政府连续两次收到时任清政府记名御史、刑部员外郎史履晋的上书,力陈自办电业之重要,书中进言:“前闻有洋商在东交民巷使馆界内创设电灯,诚恐陆续推广,利权外溢。当约同志数人招集股款,拟在京师内外城自行立厂建灯……以保地方自治之权而便民用。”其言辞坦荡、忧愤、诚挚,为朝廷所动,该奏请被获准。同年,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奏办京师内外城电灯公司(后更名为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开始组建,公司声明,“不收官银一两,不借外债一文”,自此,北京百年电业民族化之路迈出了第一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于前门西顺城街建成电厂,向北京城供电,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电业开创者。
   北京城的光,干凈透亮,从一开始,就显出了自己的精气神。

3


   谁不认识灯呢?但你真的了解一盏灯的经历吗?支撑它保持亮度的是什么?电,当然对,但不是全部。
   北京城有多少盏灯,有一个地方最清楚——北京市路灯管理中心。据路灯中心统计,北京城内现有路灯150万盏,乡村路灯不计其数。
   夜色中,灯如星,光如海,灯做了夜的主宰。电流无声,从四面八方沿着导线,从高山来,从平原来,从海边来,围绕着人,让千万盏灯饱满地亮、长久地照亮人的生活。是的,每一盏灯的背后,都连着一张庞大的电网。
   北京电网编织得艰难。清末,虽然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建起了发电厂,到中华民国时期,前门西城根电厂经历三次扩建,但仍满足不了京城的用电需要。1921年,石景山电厂开建。1922年从石景山到北京城区,建成了北京第一条33千伏输电供电线路,毗邻石景山电厂的模式口成为北京第一个全村通电村。但北京城依然频繁停电,电价又贵,普通百姓根本就用不起电,夜,仍然是飘荡着煤油味儿的夜。
   抗战期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被日寇强行改称为北平电业公司,日本人忙于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根本不考虑民用电。时任公司总经理,也是华商电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冯恕,愤而辞职,拒绝与日伪政府合作,闭门不出,以卖字为生。先贤可敬,以智识远见,以挽狂澜之力,让古都北京亮起来,让民族电力工业立起来,直至侵略者的威逼之下,亦保持了应有的气节尊严,给中国电力史注入了抵抗的意志。
   电力人坚信,电的开关,终有一天会重回人民手中!

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天亮了,灯也该亮了。
   但北京解放前夕,北京电力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破烂电网,而这个接手破烂电网的电力人立刻迎来第一次大考。
   这用电的第一个考验就在开国大典上——升国旗。在当时的科技条件和电力供应情况下,要按照“国旗下降,旗不准落地,升旗到顶,但不许冒顶”的要求,实现电动升旗。电动升旗,从来没有过!事关新中国的尊严与形象,既然电动,不停电是基本保障;既然要求明确了,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新中国电力工人的第一次考试全球瞩目。万无一失,电力人做到了!他们从地下,将两路电缆通到升降机旁,再由升降机通到天安门城楼的电钮控制器上,当毛泽东主席洪亮、豪迈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播全世界:“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之后,他按动升旗按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小小的按钮,对于北京电力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从这里开始,确保北京重大政治活动电力保障的任务成为一项使命。    毛主席一个气定神闲的动作,让新中国的旗帜迎风飘扬起来!这是北京电力史上光亮而自豪的一笔。电,给天安门广场增光添彩了。
   历史时刻增光添彩,日常过日子用电讲究的是安全稳定,特别是天安门地区的用电,比如那些灯,要保持最美最亮的状态。华灯初上,灯光勾勒出长安街的轮廓线,如梦如幻。195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0周年,十里长安街亮起了周恩来总理亲自参与设计的九孔棉桃灯。专门负责长安街华灯运维工作的陈春光,是华灯班第五代班长,灯是他的心尖上的花,253基华灯253朵花,日夜开在他心里。
   灯亮如花树,将中国之夜的灿烂呈现给全世界。国之亮度,一灯所瞩。“不让它有一点瑕疵,把天安门照美”,陈春光望着华灯说这话的时候,那些灯静静地亮着,一如当年。百姓们称呼陈春光和他的同事为 “京城掌灯人”,掌管这座城市的光明,这是温暖城市和人心的工作。其实,灯也是守夜人,日复日,夜继夜,当掌灯人和他的灯将星辰交给黎明,他们的使命也臻于圆满。时间在灯光中醒着,生命在灯光中流逝,即使灯盏暂时沉默,因为责任的加持,更清晰了自己的使命感。

5


   灯亮着,人心就安宁。灯盏背后的大电网,保障着灯稳稳地亮。
   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家用电器进入百姓家,社会用电急剧增加,电力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工商业和百姓用电,“拉闸限电”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应运而起的电力“9511”工程,在两年内解决了北京市乃至华北地区严重缺电状况,北京城从此告别“拉闸限电”的历史。灯下的孩子们再也不会点着蜡烛做作业了。
   北京,迎来了不夜灯、不夜天,成为彻底的不夜城。
   灯不仅亮着,而且越亮越有人情味,遇到阴天下雨、雾霾等极端天气,它能根据实际天气明亮程度,对路灯的开闭时间进行微调,自动开关。路灯上安装有光敏探头,一旦发现照度不够,立刻向路灯中心报警,路灯中心根据情况调整路灯开启的时间。这样懂事听话的灯,谁不爱呢?
   曾经在北京门头沟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攀岩探险,在密林中迷路,失去联络。三天之后,他隐约望见深山谷底似有光亮,遂不顾一切爬向那里。原来光亮之处是一户只有两位老人的家。事后得知,这里本已全村搬迁出去,但两位老人喜欢山居,重又回来,当地电力部门了解之后,为便于他们生活,又联合当地政府,为仅有这一户人家的地方恢复了送电。
   从深远偏僻的大山褶皱之中的寥寥几户人家,到生存环境恶劣的雪域高原,一盏灯亮了,生活便真的亮起来了。光,不仅是光,还是温暖,是改变生活的绵绵力量。生活在哪里,光就照到哪里,就是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生动诠释。
   新世纪的北京之夜,大地流光溢彩,这是一座不夜之城,一座繁华之城,一座祥和之城。一张绿色电网,让北京城不仅灯无数、夜长亮,更让它成为一座动力十足的能量之城。
   京郊一处特高压工地,一群穿蓝绿工装的人在荆棘、栎树、白蜡条,还有叫不上名字的草木中穿行。他们要让一堆钢铁在山上安家,草本植物将同闪亮的角铁做邻居街坊。當一截截角铁站成一座铁塔,银色的身影,闪耀月亮的光芒,满山的草木都矮了。
   铁塔们相跟着走上山顶,石头长城与输电线路比肩而立,平地崛起了一个个新高峰。一群建设者,站成夕阳的剪影,比近处的铁塔矮小,比远处的线路高大。这个形象,符合他们的生活,简单、普通、沉默,却拥有绵绵不绝的力量,像那些随时准备点燃的灯盏,饱含缄默的力量。
   年复一年,70多个春秋,而今的北京电力已非同昔比。在前门电厂原址上,现在的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是首都最大的公用事业单位,负责北京地区1.6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电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电力销售和供电服务工作。北京电网作为京津唐电网的一部分,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向北京输送电力的通道。可喜的是,从2020年7月1日起,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第一批北京冬奥会场馆和配套服务设施将率先用上绿色电能,将来的比赛场馆将100%实现清洁能源供电。
   电网在扩大升级、电能构成在丰富扩展、电力技术在更新迭代,而今的电,已经不仅仅让电灯亮起来,而是点亮生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
   灯,在陪伴、在帮助,延伸着白昼的长度,加倍给予人类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熠熠闪光的生活在亮亮堂堂中流过。

6


   你看“电”这个字形,像不像微型电路图?形意相配。一条条线路,在大地上画出新的经纬,能源无声地四处奔涌,隐秘地澎湃。它们有时要曲折地前行,以塔为支点,随势定位,遇山登高,遇水跨越,无可阻挡。
   听一位电力调度员讲过,他出差夜航,从空中俯瞰大地,灯火闪烁,如另一片魔幻天空,令他陡生自豪感。人飞在两个“天空”之间,但知道哪里是真正的家,因为大地银河在遥远地呼唤,比星星更近、更亮、更繁华。
   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十四亿人口,家家有灯,夜夜闪亮,这是一项多么宏伟的工程!北京城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以灯为号,持灯的使者们将黑夜与白昼紧密连接,他们走到的地方,就是光明扎根之处。
  (本文为北京文联庆祝建党百年特约原创文学作品)
  责任编辑 张颐雯
其他文献
完全是因为家庭的团聚, 我放弃了自己酷爱的出版行业, 在七月一个酷热难耐的日子里,从一个省会城市,进入北京的金融系统工作。工作地点就在北京金融街的“通泰大厦”。   刚到北京,我住的地方离金融街挺远,得先坐地铁13号线到西直门,再换2号线到复兴门,两边还都要走上一段路程,对于我这个自从工作以来,到单位上班都是5分钟的路程、走着都能到的人来说,真是天大的考验啊。我每天几乎都是跑着上班,唯恐迟到。生活
【摘要】在手机摄影与网络分享融合的时代,大众日常摄影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大众摄影从仪式化转向日常化,从私人使用转向媒介化的公开分享与社交,改变了“什么是可以拍摄/展示的”的社会惯习。数字时代的大众日常摄影确立了一种普通、平庸的影像文化范式,以自我表征的方式参与媒体公共文化,这是对大众日常经验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发现与确认。然而,当大众日常摄影与分享越来越无处不在,占据优先性、本体性位置,其就
一   当年,父亲的小眼放着光芒得意地说,他在苏北老家只读了初一,就考上了南京水利學校。还说当时的校长是个猪头三,横竖不同意在他报考的表格上盖章推荐,他是自己用萝卜头刻了一个校长的私章盖上去的。   这是发生在解放前的往事,也算是父亲对旧社会压制人才成长的一种反抗吧。   当然,如果没有这个事关命运的萝卜头,也就没有后来父亲那段激情燃烧的治淮岁月了。二   70年前的苏北到处是一片荒凉,由
1   哈强从东莞赶回家,办理完父亲的后事,已是二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正猛,一时半会儿回不了广东,只能懒在家里。眨眨眼,就到了七月初,疫情之下,外贸萧条,那边公司尚无订单,复工遥遥无期。无奈之下,他决定跟小舅进山。   进山是去当牛倌。      小舅钱永辉,在冷烟大坂雪线下,放养着三百多头牦牛。   年前一见面,他就抓着哈强的手说,小强啊,你总算回来了,再不回来,我就到东莞去抓你!  
二月里  我站在运河边喊河  惊动了河边柳  枝条芽尖绿中点点泛红  随喊河声摇曳  二月里  我站在运河边喊河  河身上的冰就发黑了  冰裂炸纹  竟有清澈的河水溢出  蒸腾出淡淡的雾气  润泽我  那喊河的声音  一下子便清脆起来  喊河  喊来二月的抖动  喊河  喊出南风的呼应  她温柔地拂来  伴着喊河的激昂  轻轻脱去一冬的污垢  带来丝丝春意  二月风光变  运河的燃灯舍利塔  伸直
期刊
法老有一座金字塔  二百三十万块粗粝的石块  垒着欲望、权力、生死  垒着灵魂和永世未解的谜  神秘的甬道通往星际的迷航  据传有万千的宇宙波  会在合适的时候聚集在它的   能量场  我有一座尖字阁  尘埃里隐藏着人世间的爱恨   情仇  一点也不比它少  当我与它站成一排的位置  吉萨高原上的砂砾就在身边   聚拢  我的背影也有了一座三角的   模样  从远山采来巨石  在星际唤来慈航  十
期刊
【摘要】社交媒体上的疗愈视频日益流行,这类视频不仅带给受众类似“奇怪的满足感”的审美感受,而且引发学界对社交媒体上的审美范畴迷因进行反思。文章用康德美学理论和网络观察法来探讨这些图像的观看与延伸轨迹,试图在类似转发、点赞等假定被动性过程中恢复受众的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判断不仅是社会关系的日常碎片,还是基于互动形成和转化为群体判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范畴迷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分享,而是一个由共享观
【摘要】当前国际话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但“西强东弱”的不平衡话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势下,兴起于西方的建设性新闻为我国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传播、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选项和可能性。建设性新闻本土化发展成果,在融入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改善国际涉华舆论生态、有效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之中,有着现实
张鲁镭  元宝刚二十出头,他要结婚了。  小艾隔着窗户递进去一只苹果,元宝吭哧一口,苹果下去一半儿,有奶白色的汁液在他牙齿间翻滚。小艾开心得咯咯乐。她又从兜里掏出个梨递过去,一只滋味清甜果肉细腻的雪花梨。  看元宝吃完,小艾摸出一根火腿肠往他嘴里塞,火腿肠有小胳膊粗,双汇牌的。元宝吃得直打嗝,小艾兴奋地蹦起来,她变戏法似的又递进去一个咸菜疙瘩,足有拳头那么大。元宝苦着脸,我的活祖宗!小艾把嘴噘得老
一   三叔是我们家的一个疮。   三叔是个发明家,自封的,他这么说,我们也不好否认。三叔曾经有份体面的工作,人民教师,教小学生。和三婶结婚后,就辞了职,谁劝也不听。为这事儿,我奶奶拎着笤帚疙瘩追了他两条街,最后体力不支,躺在当街浑身抽搐。我三叔回头看了一眼,以为我奶奶装的,就远远地喊:“妈你快起来,多丢人?”我奶奶还是抽搐。三叔这才慌了,把奶奶背到镇卫生所,医生说是中风了。   从那以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