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春之都

来源 :游遍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uxu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敏的小店挤在西雅图的“PIKEPLACEMARKET”,里面并不起眼。相信每一个去过西雅图的旅客对于这一个必游之地是一定会去的。
  市场就在码头的对街,上百家各色各样不同的摊位和商店挤在一起,逛上一天都不会厌。光凭着这个市场,西雅图的可游性就高出洛杉矶太多,比较起旧金山来,稍稍又少了些气氛。
  ——三毛《阿富汗人哈敏妻子的项链》
  三毛走后,这个城市的浪漫形象又因为电影《西雅图不眠夜》而更加声名大噪。但在西雅图市区根本找不到相关的产品或是电影海报的图像标志。他所散发出来的浪漫味道是一股自然的呈现,没有经过媒体包装,也没有刻意炒作。
  西雅图位于华盛顿州普捷湾(Puget Sound),海岸线和湖岸线总长80公里。面积共有218平方公里,人口54万,而距离美国加拿大边境182公里。
  在西雅图,最受欢迎的城市观光娱乐点包括有西雅图中心和太空针、帕克市场、开拓者广场,著名的Nordstorm百货公司、星巴克咖啡等。
  喝咖啡,对于西雅图的人而言,是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就好像是阳光、空气、花和水一般,是自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不必赘述的一件事。


  西雅图这个浪漫的咖啡之都,平均每一百公尺就会看到一个Cafe这样的字眼,多到数不清的咖啡店,让游客也看到傻眼。
  在西雅图购物是一件令人喻快的事,小设计师精品店与Nordstrom、BonMarche这样的大百货公司并存,另外更有不得不提的帕克市场(PIKEPLACEMARKET)。
  三毛文中哈敏小店所在的帕克市场就屹立在西雅图市中心。
  这个由当地渔民自发组织的市场,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不仅保持了原来的特色,而且由于规划完善、商品齐全,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销售方式,现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有近九百万的游客会到此观光。
  帕克市场建筑简单平凡,从外表看来一点儿也不像TOP1的景点。
  当你走进这座有顶市场,晕黄的灯光投射在各类新鲜的鱼虾蟹,一阵阵问价报价的吵杂声不时钻进你的双耳,你会认为不过尔尔。但你可能会突然发现有什么异样:年轻有力的鱼贩正抓起一条大肥鱼往后面柜台扔去,空中接鱼的年轻鱼贩若是心情好,会做出乔丹跳篮式的拉鱼英姿。这空中抛接鱼的营业技巧正是享誉全球的西雅图飞鱼秀。
  帕克市场还有各式各样的新鲜海鲜、水果、蔬菜、鲜花、异国美食及特殊商店。这里还群聚着艺术家及街头表演者。
  在这里,你最大的感觉就是:轻松快乐。这里的商人们、表演者、艺术家、游客,都是面带笑容,充满活力的。这里和其他市场一样忙碌,人山人海,但是却多了一种其他市场没有的活力与乐趣。
  屡遭爱情挫折的三毛再次见到荷西后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温暖。对三毛来说,荷西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
  三毛执意要到撒哈拉沙漠去追梦。为了三毛,荷西先去了撒哈拉。找好工作,安置好两人简单的家,等待心情、浪漫想像的三毛。
  他们在撒哈拉沙漠结婚,滚滚的撒哈拉沙漠,成了他们的世外桃源。
  风尘滚滚的撒哈拉沙漠,蕴藏着三毛数不尽的飘泊故事。在这里,她不但成全了一个西班牙男子的爱情,更成全了自己的传奇。因为心中有爱,她生活得快乐,她把快乐写进文章,她成为流浪的传奇。她的爱情故事、婚姻生活,不但包裹着一层出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对照,还包裹着西班牙殖民地白人与沙哈拉威人共同生活在小镇的情景,以及镇外横亘着的时而安静沉默、时而风沙漫天的大漠风光。《撒哈拉的故事》一九七六年出版,这是三毛的第一本书,也被看作她此生的代表作。隔年,《哭泣的骆驼》出版,这两本书是三毛历久不衰的畅销之作。其后,三毛的作品再难以登上这两部的高峰。事实上,不只三毛本人无法超越自己,其他的华文作家在描述异国异地风俗文化,也难有此佳绩。那个撒哈拉的中国女子,成为顽强绽放在撒哈拉上的一朵奇葩,直到今天,她仍然是很多人难忘的梦罩落花……
  开始,沙漠居民在三毛的眼中“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他们就是沙漠里的一种产物,跟沙漠里的一块石头,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样,属于大自然。他们从不抱怨冷,从小抱怨热,也许知道世局,但并不关心。”因着原始的生活,磨去了三毛在都市里的那些小布尔乔亚的娇柔。
  继而,沙漠的整体生活方式,包括惊险的《荒山之夜》、邻居姑卡出嫁事件等,带给她很大的“文化惊骇”。最重要的是,1975年夏末初秋的撒哈拉沙漠,时局诡谲多变。三毛从未料想到在大漠生活与世无争的沙哈拉威人、在面对民族自决问题时,竟展现了极为复杂的人性争斗。
  三毛《哭泣的骆驼》,是大漠生活给她的最后一课。三毛离开了撒哈拉,她是最后撤走的四位外籍妇女之一。
其他文献
2008自驾线路之(4)    河源境内满目青翠,被誉为东江河畔的“绿色明珠”。“山青、水秀、泉美、洞幽、石奇”是河源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这里还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凡遇中原战乱,一批批移民进入岭南,他们与当地土著相互融合,逐步形成客家文明。  现在,河源已形成了以万绿湖等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游,以苏家围客家乡村为代表的客家文化游,以热龙温泉、天上人间为代表的温泉文化游,以黄龙岩畲族风情
期刊
“香巴拉”是藏语音译,意为“极乐园”,是佛教徒向往的理想净土。我们要去朝拜然乌湖、来古冰川、米堆冰川,这里就是我们心中的香巴拉。  “遗失在人间的蓝宝石”然乌湖、西藏面积最大最宽的来古冰川、“中国六大最美冰川之一”的米堆冰川,均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与八一地区波密县之间,距离成都1377公里,距离拉萨765公里,这个无论从成都还是拉萨出发,都需要在川藏线上历经无数艰险才能到达的圣地,是那么遥远而神
期刊
由云南磨憨口岸出境,背着包混迹于各色老外中,沿湄公河一路向南。宽宽窄窄的河道像悠缓的音乐漫过老挝土地。每个人似乎都行色匆匆,大概如我,一门心思想要直奔湄公河以南的天堂——四千美岛。  四千美岛与海无关,而是湄公河上的岛。  由北至南流经老挝的湄公河、在接近老、柬边境,有段约50公里长的河道特别宽,雨季时最宽达到14公里,这时的湄公河很难说它不是湖而是河了。而旱季河水退落,这段河道便因“瘦身”而现出
期刊
欧洲土地上,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1990年柏林墙拆除,两德重归统。  今天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残墙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这段残墙伫立在腓特烈大街十字路口的…角,比邻历史上著名的查理检查站,紧挨着查
期刊
在国外流浪三年后,1970年三毛返回台北,在母校文化学院教德语。重回台湾的三毛认识了第二位让她动了结婚念头的男人,并很快论及婚嫁,三毛甚至把家从文化学院搬到了山下的民生社区,她还在台湾当时颇有派头的欣欣餐厅请朋友吃饭,被认为是结婚宴。然而不久就发现这位画家已有家室。  后来三毛在网球场认识了一名在台湾工作的德裔中年男子,当这位年长十几岁的男友向她求婚时,三毛对他的依恋让她产生了与之共度一生的念头,
期刊
三毛终于安定下来。1981年5月9日,她结束流浪,返台定居,并与父母住在南京东路133巷。因为荷西的死,这时的三毛个性有很大变化,虽然她天生的一份纯真、对生活周遭的敏锐反应还在,但或许经过这样的悲痛,已经将以前较稚气的一面收敛了起来。她的作品从此没有了阳光。  有乡镇小调的沙仑海滩是三毛经常去的。  著名的沙仑海滩位于台北西北20公里处的淡水,是一个曾受欧风洗礼的渔港,至今港内还保留着好些西方建筑
期刊
读文化学院,三毛开始轰轰烈烈地恋爱,舍命地读书,做家教,写《雨季不再来》。这里,三毛经历了一场恋爱,算得上是真正的初恋。那时候,她总是讲一句话:“我不管这件事有没有结局,过程就是结局,让我尽情的去,一切后果,都是成长的经历,让我去——。”  三毛说自己对文化学院才子——舒凡,“如同耶稣的门徒跟从耶稣一样,他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我的心第一次受到爱情的煎熬。其实,现在想想,那不能称之为爱情,而只是
期刊
摩洛哥,离三毛当年住的阿雍镇,只有四十公里的距离。  1975年夏末初秋的撒哈拉沙漠,诡谲多变。土著沙哈拉威人要求民族自决,情势越来越激烈。一天,荷西神色凝重地回家后,开车带三毛上街,镇上的外围建筑物,一道道白墙流着红色的血字。而在他们的周围,种种敌意的迹象已经显露。海牙国际法庭裁决,西属撒哈拉享有民族自决权利。摩洛哥国王哈珊召募志愿兵,向撒哈拉“和平进军”。游击队有两千多人,赶到边界去堵截摩洛哥
期刊
不是战斗、不是冒险、更不是旅行,也许是一种际遇,一种历练,更多的,或者是生活。  从来没有人会认为伊拉克是现在可以去旅游的国度,但眼睛看到的,亲身经历的,镜头记录的,却分明是硝烟弥漫下的一种真实的生活,风土人情和这个国度曾经拥有古巴比伦灿烂文明的痕迹……这些片段,让我站在一年前的记忆之处重新回望。但愿更多的人了解战火硝烟下的伊拉克人的真实生活。    自由的机场    那次去伊拉克,行程本身,是比
期刊
来撒哈拉沙漠前,三毛就曾一个人去阿尔及利亚旅行,只是没进入沙漠。  三毛常常深入大漠的一段时间,是在婚前。那时,初抵神秘辽阔的大地,她要看看,在这片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人们为什么同样能有生命的喜悦和爱憎。但三毛自己当时的经济能力,除了在风沙里带了食物和水旅行之外,连租车的钱都花不起。但她常常跟送水车去旅行,大半是由大西洋边开始,到了阿尔及利亚附近,又往下面绕回来,去一次总得二千多里路。《收魂记》就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