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宅”家网课教学将疫情防控正能量转化为道德与法治课堂资源,其中,生命教育应成为值得珍视的德育契机。道德与法治的生命教育课堂可从滋养生命意识、守望生命成长和追寻生命价值三个维度探索生命教育的路径,助力学生从“守本心”感悟生命至上内涵,从“悟暖心”体会我与他人生命休戚与共关系,从“修正心”充盈有温度、力度的生命,坚定生命成长的足迹,培养学生健康生命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生命生长和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生命教育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对“生命的思考”分为三个层次:第八课“探问生命”是基础,第九课“珍视生命”是关键,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是目的。《敬畏生命》是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它是前一框对“生命可以永恒吗”思考探问的继承和升华,从思想层面到行为层面,再到价值层面逐层递进,实现对敬畏生命的认识。在疫情面前,不管是英勇无畏的逆行者們,还是宅家守候的普通人们,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敬畏生命不仅仅是对生与死的敬畏,更是对整个生命历程的敬畏。英雄们的逆行是为了让更多人生命得以延续的历程,普通人们的宅家是为了与亲人共同记录体验生命的历程。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金色年华,而生命教育是青春成长的底色和价值观教育的基石。尤其在重大疫情面前,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关怀教育显得重要而紧迫。同时,生命教育立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将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将生命教育作为深化疫情德育的重要途径。在此,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为例,作一探讨。
1 守“本心”:树立“生命至上”理念,滋养生命意识
守“本心”指的是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思考,学会用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生命。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一种“自觉意识”,包括“生命存在意识、生命感知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生命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生命自觉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因此,“本心”坚守,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成长中逐渐形成生命意识。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倡导: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鼓舞、唤醒,而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本领。[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激励、鼓舞、唤醒学生向上的心灵。结合对《敬畏生命》一课的分析,只有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和情感,根植理念内化于心,才能有积极的生命意识与态度。如能在上课伊始,以问激思,以思促情,以情导行,设疑、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唤醒内心的生命感、价值感,方能为学生生命健康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塑造健全与完善的人格。
教学“生命至上”,笔者选用“武汉疫情暴发,各地温暖驰援”这一新闻素材作为情境依托,播放视频《众志成城,为生命护航》。
视频片段:庚子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以武汉为中心点,在全国拉开;全国六千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心系武汉,全国各地为武汉捐赠善款、物资,助力疫情;志愿者们“逆行”在寂静的街区,成为这座城市的另一种“基础设施”;全国多城点亮夜空,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发声。
基于视频内容,设置问题一:“武汉疫情爆发和全国的爱心驰援,让你感受到了生命有何特点?”在平台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感悟生命的脆弱与艰难。笔者适时追问,设置问题二:“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帮助武汉人民,说明了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QQ群里针对该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关键时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这是真正伟大的民族”;“给武汉人民巨大帮助,不仅能够早日战胜疫情,更是一种力量上的支持,给予他们信心温暖”;“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强大,对生命的诠释”。进而学生发出对生命的感叹:生命如此坚强、力量、崇高与神圣。在各组交流完之后,设置问题三:“从社会各界对待生命的态度中,你悟出哪些道理?”此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上一层,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保有对生命敬畏的情怀。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深入领会生命至上不仅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发自内心地珍爱他人的生命。
在突破“生命至上这一目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这次共同战役中的感人镜头,精心设置三个层层递进、由浅及深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解读教材文本的内涵,更引发学生意识到过积极健康生活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树立生命至上理念,形成积极乐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让生命意识在学科滋养中唤醒。
2 悟“暖心”:探寻“休戚与共”之道,守望生命成长
作为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坚守生命的“本心”,还要做一个精益求精的工匠之人,用匠心暖人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一场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发出来,才能触动心灵深处。那么,如何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以心暖心,润物细无声之中感悟“休戚与共”的生命之道?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堂,是传递爱的主阵地,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在娓娓道来之中,不断唤醒学生的内在能量,使之更接近自己的人性,让生命鲜活。
教育家李吉林在完善情境教育体系中,提出: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课堂、无情境不德育。[2]情境包含“情景”与“境地”。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创设营造各种富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体验从而提高认知水平,使课堂教学更有灵气、深度。
据此,教学“休戚与共”时,笔者通过《“疫”线暖心闻,患者真情独白》的短视频聚焦到某一位患者的独白,触动学生内心。
视频内容:一位新冠肺炎治愈者回想那段生死考验的经历,一度想写遗书,放弃治疗,是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与耐心开导,让他振作起来,才能战胜疫魔。患者治愈后,决定献出一份热血传递美好,让生命得以延续。
借助短视频,分两个角度提出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一是“如何评价帮助患者重拾信心的医护人员的行为?”“把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守护患者”;“为医护人员的行为点赞,这是一份使命与爱”;“温暖的举动让患者有信心战胜病情,让我们赞叹不已”。学生从责任、使命、关怀、与人为善等角度阐述观点,继而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生命,积极奉献社会;二是“如何评价这些捐献血浆治愈者的行为?”“挽救同胞的生命,让生命接续”“他们也是英雄,这是回馈社会的表现”。学生结合上一节坦然面对生死谈起,再谈到治愈者接受社会的善意,努力回馈社会,形成一种爱的循环。最后,教师肯定学生联系旧知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爱的循环”就是“休戚与共”,共同守护生命。再升华到国与国之间的“休戚与共”:国外援助中国抗疫物资清单;国外疫情告急,中国也无偿援助。从人与人到国与国之间都要做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对生命保有敬畏之情更深一层次的认识。 新教育强调,德育教人向善,善是社会的呼唤,也是人性的彰显。[3]生命,一定要有道德影响,才能促进生命的成长。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它承载着每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利用系列“善的力量”点睛,点明生命教育,点亮生命底色,点燃学生生命成长的火花——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通过疫情的现实素材,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敬畏生命,就是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懷,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休戚与共,最终走向道德的生活。
3 修“正心”:回归“生活本真”需求,追寻生命价值
守“本心”,悟“暖心”,方能塑“正心”修身。新教育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而回归“生活本真”则是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追寻生命价值,最终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终关怀,构建积极的人生轨迹。帮助学生在道德践行中提升生命担当与责任,这才是生命的价值体现,也是践行健康生活、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集中表现。
仍以“敬畏生命”为例。为教学“对生命怀有敬畏情怀”,设计“‘疫’线家书”这一环节,穿透疫情,让爱发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践行敬畏生命的真谛。所在班级詹同学连麦朗读《一笺浅浅信,几许深深情》:他的父亲是本地疾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作为流行病学的调查员,始终坚守奋斗在抗疫最前线。詹同学妈妈为丈夫手写一封家书,诉妻儿之思。通过身边战役先锋的故事,为学生接下来宣言接龙活动的开展铺垫情感基调。所谓岁月静好,我们能够平安在家,只因有人替我们逆向而行。
随后,笔者展示“我与你并肩共战役”线上宣言接龙内容。以“防控疫情我有责,我承诺……”的格式,在小程序上接龙践行敬畏生命具体的行动。学生以线上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表宣言,进行了一次传递生命美意的接力宣言,如:“抗击疫情我有责,我承诺积极应对,注意防护,注意卫生。”“抗击疫情我有责,我承诺定相信我的祖国,一定会战胜疫魔。”“抗击疫情我有责,我承诺会安心居家,不给祖国添乱。”最后,学生将自己的接龙宣言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小视频传到学习平台,作为课堂生成性资源。
通过课堂活动,从朗读“‘疫’线家书”到“我与你并肩共战役”线上宣言接龙活动,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抗“疫”之路,充盈生命,扩展生命的厚度,帮助学生在道德践行中提升生命担当与意识,明白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
总之,守“本心”、悟“暖心”、修“正心”,是生命成长的三种属性,也是学生课堂生长的过程。疫情之下,唤醒生命意识“扎根”;体验生命成长“生根”;实现生命价值“发芽”,最终使生命之花绽放,这是一种生命成长的真善美,也是生命教育的初心。
参考文献:
[1]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D].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
[2] 顾明远.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D].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12.
[3] 朱永新.新生命教育[J].教育,2019(11).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4)
关键词:生命教育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对“生命的思考”分为三个层次:第八课“探问生命”是基础,第九课“珍视生命”是关键,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是目的。《敬畏生命》是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它是前一框对“生命可以永恒吗”思考探问的继承和升华,从思想层面到行为层面,再到价值层面逐层递进,实现对敬畏生命的认识。在疫情面前,不管是英勇无畏的逆行者們,还是宅家守候的普通人们,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敬畏生命不仅仅是对生与死的敬畏,更是对整个生命历程的敬畏。英雄们的逆行是为了让更多人生命得以延续的历程,普通人们的宅家是为了与亲人共同记录体验生命的历程。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金色年华,而生命教育是青春成长的底色和价值观教育的基石。尤其在重大疫情面前,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关怀教育显得重要而紧迫。同时,生命教育立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将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将生命教育作为深化疫情德育的重要途径。在此,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为例,作一探讨。
1 守“本心”:树立“生命至上”理念,滋养生命意识
守“本心”指的是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思考,学会用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生命。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一种“自觉意识”,包括“生命存在意识、生命感知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生命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生命自觉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因此,“本心”坚守,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成长中逐渐形成生命意识。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倡导: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鼓舞、唤醒,而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本领。[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激励、鼓舞、唤醒学生向上的心灵。结合对《敬畏生命》一课的分析,只有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和情感,根植理念内化于心,才能有积极的生命意识与态度。如能在上课伊始,以问激思,以思促情,以情导行,设疑、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唤醒内心的生命感、价值感,方能为学生生命健康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塑造健全与完善的人格。
教学“生命至上”,笔者选用“武汉疫情暴发,各地温暖驰援”这一新闻素材作为情境依托,播放视频《众志成城,为生命护航》。
视频片段:庚子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以武汉为中心点,在全国拉开;全国六千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心系武汉,全国各地为武汉捐赠善款、物资,助力疫情;志愿者们“逆行”在寂静的街区,成为这座城市的另一种“基础设施”;全国多城点亮夜空,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发声。
基于视频内容,设置问题一:“武汉疫情爆发和全国的爱心驰援,让你感受到了生命有何特点?”在平台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感悟生命的脆弱与艰难。笔者适时追问,设置问题二:“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帮助武汉人民,说明了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QQ群里针对该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关键时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这是真正伟大的民族”;“给武汉人民巨大帮助,不仅能够早日战胜疫情,更是一种力量上的支持,给予他们信心温暖”;“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强大,对生命的诠释”。进而学生发出对生命的感叹:生命如此坚强、力量、崇高与神圣。在各组交流完之后,设置问题三:“从社会各界对待生命的态度中,你悟出哪些道理?”此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上一层,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保有对生命敬畏的情怀。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深入领会生命至上不仅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发自内心地珍爱他人的生命。
在突破“生命至上这一目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这次共同战役中的感人镜头,精心设置三个层层递进、由浅及深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解读教材文本的内涵,更引发学生意识到过积极健康生活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树立生命至上理念,形成积极乐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让生命意识在学科滋养中唤醒。
2 悟“暖心”:探寻“休戚与共”之道,守望生命成长
作为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坚守生命的“本心”,还要做一个精益求精的工匠之人,用匠心暖人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一场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发出来,才能触动心灵深处。那么,如何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以心暖心,润物细无声之中感悟“休戚与共”的生命之道?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堂,是传递爱的主阵地,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在娓娓道来之中,不断唤醒学生的内在能量,使之更接近自己的人性,让生命鲜活。
教育家李吉林在完善情境教育体系中,提出: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课堂、无情境不德育。[2]情境包含“情景”与“境地”。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创设营造各种富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体验从而提高认知水平,使课堂教学更有灵气、深度。
据此,教学“休戚与共”时,笔者通过《“疫”线暖心闻,患者真情独白》的短视频聚焦到某一位患者的独白,触动学生内心。
视频内容:一位新冠肺炎治愈者回想那段生死考验的经历,一度想写遗书,放弃治疗,是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与耐心开导,让他振作起来,才能战胜疫魔。患者治愈后,决定献出一份热血传递美好,让生命得以延续。
借助短视频,分两个角度提出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一是“如何评价帮助患者重拾信心的医护人员的行为?”“把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守护患者”;“为医护人员的行为点赞,这是一份使命与爱”;“温暖的举动让患者有信心战胜病情,让我们赞叹不已”。学生从责任、使命、关怀、与人为善等角度阐述观点,继而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生命,积极奉献社会;二是“如何评价这些捐献血浆治愈者的行为?”“挽救同胞的生命,让生命接续”“他们也是英雄,这是回馈社会的表现”。学生结合上一节坦然面对生死谈起,再谈到治愈者接受社会的善意,努力回馈社会,形成一种爱的循环。最后,教师肯定学生联系旧知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爱的循环”就是“休戚与共”,共同守护生命。再升华到国与国之间的“休戚与共”:国外援助中国抗疫物资清单;国外疫情告急,中国也无偿援助。从人与人到国与国之间都要做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对生命保有敬畏之情更深一层次的认识。 新教育强调,德育教人向善,善是社会的呼唤,也是人性的彰显。[3]生命,一定要有道德影响,才能促进生命的成长。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它承载着每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利用系列“善的力量”点睛,点明生命教育,点亮生命底色,点燃学生生命成长的火花——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通过疫情的现实素材,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敬畏生命,就是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懷,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休戚与共,最终走向道德的生活。
3 修“正心”:回归“生活本真”需求,追寻生命价值
守“本心”,悟“暖心”,方能塑“正心”修身。新教育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而回归“生活本真”则是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追寻生命价值,最终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终关怀,构建积极的人生轨迹。帮助学生在道德践行中提升生命担当与责任,这才是生命的价值体现,也是践行健康生活、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集中表现。
仍以“敬畏生命”为例。为教学“对生命怀有敬畏情怀”,设计“‘疫’线家书”这一环节,穿透疫情,让爱发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践行敬畏生命的真谛。所在班级詹同学连麦朗读《一笺浅浅信,几许深深情》:他的父亲是本地疾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作为流行病学的调查员,始终坚守奋斗在抗疫最前线。詹同学妈妈为丈夫手写一封家书,诉妻儿之思。通过身边战役先锋的故事,为学生接下来宣言接龙活动的开展铺垫情感基调。所谓岁月静好,我们能够平安在家,只因有人替我们逆向而行。
随后,笔者展示“我与你并肩共战役”线上宣言接龙内容。以“防控疫情我有责,我承诺……”的格式,在小程序上接龙践行敬畏生命具体的行动。学生以线上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表宣言,进行了一次传递生命美意的接力宣言,如:“抗击疫情我有责,我承诺积极应对,注意防护,注意卫生。”“抗击疫情我有责,我承诺定相信我的祖国,一定会战胜疫魔。”“抗击疫情我有责,我承诺会安心居家,不给祖国添乱。”最后,学生将自己的接龙宣言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小视频传到学习平台,作为课堂生成性资源。
通过课堂活动,从朗读“‘疫’线家书”到“我与你并肩共战役”线上宣言接龙活动,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抗“疫”之路,充盈生命,扩展生命的厚度,帮助学生在道德践行中提升生命担当与意识,明白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
总之,守“本心”、悟“暖心”、修“正心”,是生命成长的三种属性,也是学生课堂生长的过程。疫情之下,唤醒生命意识“扎根”;体验生命成长“生根”;实现生命价值“发芽”,最终使生命之花绽放,这是一种生命成长的真善美,也是生命教育的初心。
参考文献:
[1]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D].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
[2] 顾明远.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D].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12.
[3] 朱永新.新生命教育[J].教育,2019(11).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