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与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之间的问题日益显著,不仅直接影响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肆意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生态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党和国家以及全球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本文从树立确切的生态保护思维方式入手,切实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前沿问题,以及国际秩序下的新构建。
关键词:生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技术运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一齐提了出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而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所处的重要位置,报告中也明确的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这项重大举措让我们也认识到生态文明正式提上国家建设日程,以及它重要性的体现。
一、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是构建生态文明的直接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其呈现的规律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的理论逻辑关系。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准确的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就警告了世人,我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在观念中树立大局的思想观念,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以牺牲全体人类的利益做代价。要想树立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就要协调共处。
若是全人类要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就要多留意生态环境出现的危机、环境中产生的污染物以及物种的灭绝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少思量到“人”的差别或者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深层次领域去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若是消除生态环境中的所存在的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究其根本而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
系所存在的文化观念的危机,而自然环境的问题本源就在于陈旧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所表示为形态上支配的生产模式、损耗以及社会制度。当下的生态危机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产生冲突的产物,也是成人与利益之间冲突的结果。
二、生态学在制度下非理性的运行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技术在整个的社会生活中的所呈现的作用很庞大,是鞭策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主要原动力。然而,技术不受控制的开发,也使得全球成了机械的设备,架空了它的存在意义。人们成为了机器的配件和物质的附属品。技术批判在西方生态学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焦点,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技术批判同制度批判紧紧地结合了起来,从而直接提出了激进的社会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西方的生态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科学技术中非理性的运用所带来的危害不仅是侵害了人们自身,同时人类社会也将陷于苦痛之中。而生产工具的理性致使正常的人际交往结构遭到了破坏,个人成为了有组织的个人,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隔阂。于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技术上的非理性运用不仅侵害了人类所生活的领域,乃至连带了文化、社会和人格这三个层次的方面。因此如果从现实世界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要得到其自身存在的定见,以及成长的新契机,就必需着手从敦促生活中文化的方面去开拓。
在我看来,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长期必须要去遵从的一项工作,就是重新阅读马克思、重新审思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重新去理解马克思所要表达的世界观革命。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无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真正能够理解生态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才能从他的理论框架和原则中重新解读内容,才是我们最应该遵循的基本的前沿问题。
三、建设国际文明新秩序的基本方针:和谐共存
当前,有关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所涉及的问题都面临着十分严酷的考验。有些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视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一既定事实,打着人权主义的幌子而去干涉别国内政,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文化“侵略”,抢夺人才资本所维持的竞争现状,推行“新干涉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要改变文明的价值观,就要从对立向对话转变,从冷战思维向和谐思维转化。建立新的文明价值观,尊重文化多样性,从而构建国际间的文化新秩序。
另一方面,要想建设和谐世界就要做到:在政治方面,创立公平、公道的国际政治新规则,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协调关系;在经济方面,建设同等划一、合赢、繁荣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和谐全球化的构建供应物质保障;在安全方面,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维护世界恒久和平与安全;在文化方面,在相互配合、开拓发展的基础上创立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国际文化新格局;在生态方面,创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关系,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所以,建立和谐的国际文化新秩序,维护世界生态环境的发展,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认并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现代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全球范围内既定存在的事实和理念。是当国际关系发展到现阶段敦促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客观须要。人类的发展在各国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不断变化中大步迈进。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都是在历史中孕育而生的,都为其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历史不断前进奉献了重要的功能,都有它们所存在的缘由和价值,都是平等共存的,也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二)促进公平正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形成
现今正处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时代,国际经济贸易以及政治格局在国际文化的格式中存在着重要的作用。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也有着紧密的关联。这同样是创建和谐的国际文化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所提议的国际新秩序,其目标是涵盖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方面,是完整的整体。只要看清和谐世界是建立在利益和文化冲突上的最低限额的问题,才能共建和平与安宁的世界。
(三)在制度和规则上推动文明对话的建立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各种文明和文化之间都擦出了新的火花。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要途经文化交流带动政治、经济的发展这条必经之路。可以这样说,增强文明对话,是当前全球一体化时期下人类文明前进和发展的必要步骤。而加强全球化观念,推进全球治理是凭靠了国际法律的实力,肯定了全球治理的职责,创建安定、和谐的世界秩序以及安全的全球互助规模。每一个国家都可以自主规划其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让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都得以正常运行。维护和重视各方面的资源,就要充分施展不同方面力量的作用,从而为加快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平等对话做出贡献。
(四)实现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多种文明共同发展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各民族文明和文化要想要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以及成为全球文化多样化环境中的活跃分子,都只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从根本上完善和发展文化领域里共性的制度理念,以及自由平等的组织观念,使之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保持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并且能够确保各民族的文化保持活力。无论何种文明或者文化,都不能够依靠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实力,去拦阻、霸凌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发扬。只有促进各个国家实现和谐发展,削弱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共同鞭策各民族文化的跃进,才能真正迎来和谐世界。(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嘉美.论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J].2009
[2]王淑芳.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精神生产力理论与国际文化新秩序构建.[J].201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995
[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C].2004
关键词:生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技术运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一齐提了出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而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所处的重要位置,报告中也明确的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这项重大举措让我们也认识到生态文明正式提上国家建设日程,以及它重要性的体现。
一、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是构建生态文明的直接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其呈现的规律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的理论逻辑关系。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准确的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就警告了世人,我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在观念中树立大局的思想观念,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以牺牲全体人类的利益做代价。要想树立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就要协调共处。
若是全人类要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就要多留意生态环境出现的危机、环境中产生的污染物以及物种的灭绝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少思量到“人”的差别或者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深层次领域去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若是消除生态环境中的所存在的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究其根本而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
系所存在的文化观念的危机,而自然环境的问题本源就在于陈旧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所表示为形态上支配的生产模式、损耗以及社会制度。当下的生态危机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产生冲突的产物,也是成人与利益之间冲突的结果。
二、生态学在制度下非理性的运行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技术在整个的社会生活中的所呈现的作用很庞大,是鞭策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主要原动力。然而,技术不受控制的开发,也使得全球成了机械的设备,架空了它的存在意义。人们成为了机器的配件和物质的附属品。技术批判在西方生态学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焦点,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技术批判同制度批判紧紧地结合了起来,从而直接提出了激进的社会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西方的生态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科学技术中非理性的运用所带来的危害不仅是侵害了人们自身,同时人类社会也将陷于苦痛之中。而生产工具的理性致使正常的人际交往结构遭到了破坏,个人成为了有组织的个人,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隔阂。于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技术上的非理性运用不仅侵害了人类所生活的领域,乃至连带了文化、社会和人格这三个层次的方面。因此如果从现实世界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要得到其自身存在的定见,以及成长的新契机,就必需着手从敦促生活中文化的方面去开拓。
在我看来,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长期必须要去遵从的一项工作,就是重新阅读马克思、重新审思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重新去理解马克思所要表达的世界观革命。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无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真正能够理解生态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才能从他的理论框架和原则中重新解读内容,才是我们最应该遵循的基本的前沿问题。
三、建设国际文明新秩序的基本方针:和谐共存
当前,有关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所涉及的问题都面临着十分严酷的考验。有些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视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一既定事实,打着人权主义的幌子而去干涉别国内政,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文化“侵略”,抢夺人才资本所维持的竞争现状,推行“新干涉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要改变文明的价值观,就要从对立向对话转变,从冷战思维向和谐思维转化。建立新的文明价值观,尊重文化多样性,从而构建国际间的文化新秩序。
另一方面,要想建设和谐世界就要做到:在政治方面,创立公平、公道的国际政治新规则,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协调关系;在经济方面,建设同等划一、合赢、繁荣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和谐全球化的构建供应物质保障;在安全方面,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维护世界恒久和平与安全;在文化方面,在相互配合、开拓发展的基础上创立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国际文化新格局;在生态方面,创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关系,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所以,建立和谐的国际文化新秩序,维护世界生态环境的发展,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认并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现代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全球范围内既定存在的事实和理念。是当国际关系发展到现阶段敦促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客观须要。人类的发展在各国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不断变化中大步迈进。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都是在历史中孕育而生的,都为其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历史不断前进奉献了重要的功能,都有它们所存在的缘由和价值,都是平等共存的,也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二)促进公平正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形成
现今正处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时代,国际经济贸易以及政治格局在国际文化的格式中存在着重要的作用。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也有着紧密的关联。这同样是创建和谐的国际文化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所提议的国际新秩序,其目标是涵盖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方面,是完整的整体。只要看清和谐世界是建立在利益和文化冲突上的最低限额的问题,才能共建和平与安宁的世界。
(三)在制度和规则上推动文明对话的建立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各种文明和文化之间都擦出了新的火花。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要途经文化交流带动政治、经济的发展这条必经之路。可以这样说,增强文明对话,是当前全球一体化时期下人类文明前进和发展的必要步骤。而加强全球化观念,推进全球治理是凭靠了国际法律的实力,肯定了全球治理的职责,创建安定、和谐的世界秩序以及安全的全球互助规模。每一个国家都可以自主规划其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让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都得以正常运行。维护和重视各方面的资源,就要充分施展不同方面力量的作用,从而为加快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平等对话做出贡献。
(四)实现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多种文明共同发展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各民族文明和文化要想要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以及成为全球文化多样化环境中的活跃分子,都只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从根本上完善和发展文化领域里共性的制度理念,以及自由平等的组织观念,使之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保持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并且能够确保各民族的文化保持活力。无论何种文明或者文化,都不能够依靠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实力,去拦阻、霸凌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发扬。只有促进各个国家实现和谐发展,削弱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共同鞭策各民族文化的跃进,才能真正迎来和谐世界。(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嘉美.论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J].2009
[2]王淑芳.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精神生产力理论与国际文化新秩序构建.[J].201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995
[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