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过日子”婆婆

来源 :祝你幸福·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婆今年60多岁,特别会过日子,口头禅是:成由勤俭败由奢。
  记得刚结婚时,老公就给我打预防针,说婆婆很会过日子,看不惯大手大脚的人,要我在婆婆面前注意些。我想,老人家大多从苦日子过来的,节俭些也在情理之中。岂料,真正柴米油盐地过起来,才知道婆婆可不是一般的“过日子”,我的感觉是,从奔小康的大路上来了个急刹车。
  婆婆仿佛天生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都可以物尽其用。一团旧毛线,可以织成做脏活用的手套;几块碎布,在缝纫机下变成了结实的鞋垫。即使我生下双胞胎儿子,婆婆在自豪与兴奋中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两个小家伙的棉袄、棉裤都是大人的旧衣服改成的。婆婆的理由是:会打扮的打扮十七八,不会打扮的打扮尿疙疤。当然,婆婆总是以身作则,她很少买新衣服,单位发的西服,是婆婆最齐整的服装;袜子破了,补补再穿。所以,我经常看见婆婆冬天穿着带补丁的丝袜。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一粒米一口汤也不许剩,即使面对的是她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宝贝孙子。不过,她不会和两个小东西讲“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的大道理,而是用“锄禾日当午”的古诗循循善诱。现在,如果儿子偶然看见我碗里有剩米,马上就会指出来,并学着婆婆的语气说:“粒粒皆辛苦啊。”平时,婆婆极少买馒头,都是买了面粉自己做,即使工作再忙再累。她的理由是:外面的不卫生。其实,是为了省钱。有一次她详细算过,自己做着吃,一袋面粉可以省20块钱。这一点,我比较支持,因为婆婆揉的馒头比外面的好吃多了。但我难以忍受的是,在婆婆家,剩菜哪怕是几片凉拌黄瓜也要留到下一顿吃完,鸡鸭鱼肉则无论剩几顿都要吃光。一向对婆婆的所作所为保持沉默的我,勇敢地站出来反对:这可是一家人的健康问题!我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抵制:引经据典和她老人家讲吃变质剩菜的危害,做菜时少做些,甚至趁收拾饭桌时把剩菜倒掉。婆婆发现后,便总是抢着收拾饭桌。后来见我仍不思悔改地寻找一切机会倒掉剩菜,她便明令我不准再倒。而且再吃饭的时候,她坚持把剩菜放到自己面前。老公孝顺,于是,经常可以看见他和婆婆抢剩菜吃的壮观场面。事实上,婆婆、公公都是有薪水的“公家人”,虽不是大富大贵,至少衣食无忧。我只能慨叹、郁闷。
  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住在城里,婆婆在几十公里外的乡镇上班,见面的机会少,还过得去。从大前年,婆婆、公公退休,来城里买了房子,和我们天天在一起了。本来我自以为很节俭,可与婆婆比,还是显得太过奢侈,比如在外面吃饭次数太多(老公每次都喜欢叫上老人家一起去),比如我每个季节都买新衣服,比如我的化妆品竟然有十几瓶,比如我竟然每天喝牛奶……
  于是,婆婆开始用她的方式改造我们。首先,婆婆坚决抵制一家人去饭馆吃饭,理由是外面的饭菜太贵,又不卫生。偶尔禁不住我和老公劝说,一起出去吃顿饭,每上一道菜,她马上就能估算出成本,并精确指出饭店赚了我们多少钱。还有,婆婆每次见我穿了新衣服、新鞋子,总要问清价格,然后,眼睛不眨就能算出可以换成几袋麦子……呵呵,忘了介绍,婆婆是从银行退休的。还有,每次见我穿了警服,总是称赞“你穿制服最漂亮”。我当然理解婆婆的苦心,时间久了,再买新衣服总觉得是种浪费,所以,我成了女同事中穿制服次数最多的一个。婆婆还利用各种机会回忆过去——今天,我们比地主过得都好;未来,两个孩子的教育开支将会很大啊!
  有时候,我真是想“起义”,不再听婆婆絮叨。可是,一想起结婚后婆婆亲闺女似的待我,给我做布鞋,给我织手套,帮我带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大夏天为了怕孩子吵我午休,抱着孩子到大街上去玩……我无数次感动得要把婆婆当亲妈看待。所以,我和婆婆怎么着也算人民内部矛盾,宜解不易结。再者,我和老公好歹都是警察,还解决不了这点儿矛盾?
  我们针对婆婆过分节俭的问题,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一整套应对方案。指导方针是:我们吃穿用度能省则省,减少浪费。具体措施是:再买了衣服鞋帽,对婆婆的报价一律打5折,超过500块的,直接打3折,包括给婆婆买的衣服。当然,针对婆婆对我的渗透,我也开始进行反渗透,包括有意识陪婆婆逛街,让婆婆与时尚零距离接触;为婆婆添置一些高档衣服,使婆婆的衣橱逐渐丰盈起来。其实,婆婆是个“衣服架子”,稍做打扮便气度不凡。还有,再到饭店去吃饭,不让婆婆有知道价格的机会,提前嘱咐服务员保密。值得一提的是,趁公公、婆婆查出血压血脂偏高之后,我们及时找出罪魁祸首是剩菜,婆婆虚心接受我们的意见,一些油腻肉汤、蒜黄瓜,彻底从剩菜队伍里消失。如此这般,一家人其乐融融。
  可是,一个偶然事件让我们彻底露了馅。去年,因眼底渗血,婆婆的视力受了影响,但舍不得买好药。我和老公就到药店给她买了一种特效药,138元一盒,按照既定方针说是38元。并且告诉婆婆,如果管用,我们再买。婆婆吃完一个疗程,感觉效果不错,不想让我们再破费,就自己去了药店。人家一说价格,婆婆以为是欺骗老年人,怒气冲冲地给儿子打了电话。于是,真相揭穿了。婆婆举一反三,意识到我们已经“欺骗”她很久,于是,认真地和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说到最后,大家都眼含热泪。
  从此,我和婆婆的“智斗”彻底结束。昨天,我和老公翻存折的时候发现,自打婆婆退休来到城里,我的存款涨了许多。嘻嘻,感谢婆婆。
其他文献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由于发病率高,该病被称做“妇女第一瘤”。据调查,在35岁以上妇女中,至少有20%的人长有子宫肌瘤,但大多数患者未能及时发现。而不少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子宫肌瘤后又都会紧张,她们常常问道:得了子宫肌瘤,还会怀孕吗?怎样治疗?需要不需要手术?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主要由不成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故又称为子宫平滑肌瘤。  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证明
期刊
“夏打盹”在医学上也称为“夏季倦怠症”,由于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人体大量排汗,而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又得不到及时补充所导致。  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作用主要是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因此,人体一旦缺钾,不仅精力和体力下降,而且耐热能力也会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四肢酸软无力,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松弛软瘫,尤以下肢最为明显,称为缺钾软瘫。严重时,会导致人体内酸碱平衡失调、代谢紊乱、心
期刊
又是一年。  还好还好,今年,阳历年和阴历年在一个月之内一气呵成,大有一鼓作气之感。这对于一个患有年节热闹综合征的中年妇女来说,是个福利。  “过年过节,比上班还累”,我估计多数的女性都知道这背后的信息量:要打扫卫生、买年货、备礼物、备钱,还要带着孩子回夫君老家,与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点头寒暄,当然,说的大部分都是废话……  写到这儿,我扭头问我女儿:你喜欢过年吗?  “这个嘛……还行,过年了,
期刊
和许多跟着外婆、奶奶长大的八零后一样,我小时候最亲近的人是外婆。外婆在川西平原农村长大,身高不到1米5,只有小学文化,她的三个孙女却分别进入了浙江大学、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里燃烧着小火焰。  外婆家是平房,青瓦白墙,有个四四方方的小院,院子里一棵石榴树、一台石磨,养着两只老母鸡。我的幸福童年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度过的:爸妈去上班,我就在外婆家玩。炎热的夏天,玩
期刊
老年人    老人可经常喝一些核桃仁粥、黑芝麻粥、松子仁粥等。这些食物对于预防和辅助治疗便秘,都是不错的选择。  核桃粥:核桃肉30~50克,去皮捣烂。粳米50克,加水煮粥,粥熟后加入核桃肉,即可食用。早晚各服一次。核桃肉性味甘温,有壮腰补肾、润肠通便的功效。  注意:湿热体质或近期湿热较甚者,中气不足胃下垂者,不宜服用。    女人    红薯糖水:红薯500克,削皮切成小块,加水适量煮,待红薯
期刊
严父慈母的教育失败了  朋友萧萧是个两岁男孩的妈妈。萧萧本来性格就非常温柔,又十分喜爱孩子,一向主张实施民主和温和的教育方法。  萧萧的老公大军则认为:家庭教育必须有一个人唱白脸,尤其是男孩会比较顽皮,不能太娇宠,得有一个人让孩子害怕,将来才不至于无法无天。  于是,从孩子出生起,夫妻俩就确定了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的教育分工。  比如,孩子看到咳嗽时喝的那种甜甜的糖浆,心血来潮想要喝,萧萧就哄着说
期刊
100次“对不起”  睡前路易完成益智游戏大闯关,我一时手快替他按下“结束”键,捅了马蜂窝。路易很生气,无法退回重来,他要求再玩一大关。一大关时间太久,我还是按之前的约定把iPad拿走了。好在我有法宝,应对他升级的愤怒。  “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我跟你说100次‘对不起’吧!”  这是我们表达歉意、安抚对方情绪的法宝。  路易以前不愿说“对不起”,有点拉不下面子,这样在社交场合很吃亏。  “
期刊
朋友说她六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她常发脾气。  她家住五楼,没有电梯。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她不允许女儿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会弄脏衣服。但再一次下楼时,女儿又那样,屡说屡犯,她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女儿当着她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袖子下面经常是脏的。
期刊
很多人一到盛夏时节,就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和身体日渐消瘦的不良反应一“苦夏”。这时候,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看着他们胃口大开的样子,一定很有成就感!本期菜品:口水鱼片、韩式南瓜粥。口水鱼片所用鲢鱼温中益气,促进食欲;南瓜粥营养丰富,放冰箱冷藏再吃,口感特好。    口水鱼片    用料花鲢鱼(又名鳙鱼、胖头鱼)一条(约1000克),淀粉两大匙,油炸花生仁约半两,熟白芝麻两大匙,老姜一小块,蒜一
期刊
有人这样总结过孩子与家长不同阶段的关系:孩子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轻蔑期,30岁之前进入理解期,40岁之前是回报期,50岁才能真正与父母成为知己。不管这是不是真理,问题的确存在着——孩子嫌父母唠叨,脑筋老化;家长抱怨儿女越来越自作主张,“完全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或者是工作的压力,或者是生活的琐碎,或者是身体不适,当下的家长们普遍少了点儿心平气和,即使意识到沟通的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