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婆今年60多岁,特别会过日子,口头禅是:成由勤俭败由奢。
记得刚结婚时,老公就给我打预防针,说婆婆很会过日子,看不惯大手大脚的人,要我在婆婆面前注意些。我想,老人家大多从苦日子过来的,节俭些也在情理之中。岂料,真正柴米油盐地过起来,才知道婆婆可不是一般的“过日子”,我的感觉是,从奔小康的大路上来了个急刹车。
婆婆仿佛天生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都可以物尽其用。一团旧毛线,可以织成做脏活用的手套;几块碎布,在缝纫机下变成了结实的鞋垫。即使我生下双胞胎儿子,婆婆在自豪与兴奋中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两个小家伙的棉袄、棉裤都是大人的旧衣服改成的。婆婆的理由是:会打扮的打扮十七八,不会打扮的打扮尿疙疤。当然,婆婆总是以身作则,她很少买新衣服,单位发的西服,是婆婆最齐整的服装;袜子破了,补补再穿。所以,我经常看见婆婆冬天穿着带补丁的丝袜。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一粒米一口汤也不许剩,即使面对的是她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宝贝孙子。不过,她不会和两个小东西讲“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的大道理,而是用“锄禾日当午”的古诗循循善诱。现在,如果儿子偶然看见我碗里有剩米,马上就会指出来,并学着婆婆的语气说:“粒粒皆辛苦啊。”平时,婆婆极少买馒头,都是买了面粉自己做,即使工作再忙再累。她的理由是:外面的不卫生。其实,是为了省钱。有一次她详细算过,自己做着吃,一袋面粉可以省20块钱。这一点,我比较支持,因为婆婆揉的馒头比外面的好吃多了。但我难以忍受的是,在婆婆家,剩菜哪怕是几片凉拌黄瓜也要留到下一顿吃完,鸡鸭鱼肉则无论剩几顿都要吃光。一向对婆婆的所作所为保持沉默的我,勇敢地站出来反对:这可是一家人的健康问题!我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抵制:引经据典和她老人家讲吃变质剩菜的危害,做菜时少做些,甚至趁收拾饭桌时把剩菜倒掉。婆婆发现后,便总是抢着收拾饭桌。后来见我仍不思悔改地寻找一切机会倒掉剩菜,她便明令我不准再倒。而且再吃饭的时候,她坚持把剩菜放到自己面前。老公孝顺,于是,经常可以看见他和婆婆抢剩菜吃的壮观场面。事实上,婆婆、公公都是有薪水的“公家人”,虽不是大富大贵,至少衣食无忧。我只能慨叹、郁闷。
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住在城里,婆婆在几十公里外的乡镇上班,见面的机会少,还过得去。从大前年,婆婆、公公退休,来城里买了房子,和我们天天在一起了。本来我自以为很节俭,可与婆婆比,还是显得太过奢侈,比如在外面吃饭次数太多(老公每次都喜欢叫上老人家一起去),比如我每个季节都买新衣服,比如我的化妆品竟然有十几瓶,比如我竟然每天喝牛奶……
于是,婆婆开始用她的方式改造我们。首先,婆婆坚决抵制一家人去饭馆吃饭,理由是外面的饭菜太贵,又不卫生。偶尔禁不住我和老公劝说,一起出去吃顿饭,每上一道菜,她马上就能估算出成本,并精确指出饭店赚了我们多少钱。还有,婆婆每次见我穿了新衣服、新鞋子,总要问清价格,然后,眼睛不眨就能算出可以换成几袋麦子……呵呵,忘了介绍,婆婆是从银行退休的。还有,每次见我穿了警服,总是称赞“你穿制服最漂亮”。我当然理解婆婆的苦心,时间久了,再买新衣服总觉得是种浪费,所以,我成了女同事中穿制服次数最多的一个。婆婆还利用各种机会回忆过去——今天,我们比地主过得都好;未来,两个孩子的教育开支将会很大啊!
有时候,我真是想“起义”,不再听婆婆絮叨。可是,一想起结婚后婆婆亲闺女似的待我,给我做布鞋,给我织手套,帮我带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大夏天为了怕孩子吵我午休,抱着孩子到大街上去玩……我无数次感动得要把婆婆当亲妈看待。所以,我和婆婆怎么着也算人民内部矛盾,宜解不易结。再者,我和老公好歹都是警察,还解决不了这点儿矛盾?
我们针对婆婆过分节俭的问题,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一整套应对方案。指导方针是:我们吃穿用度能省则省,减少浪费。具体措施是:再买了衣服鞋帽,对婆婆的报价一律打5折,超过500块的,直接打3折,包括给婆婆买的衣服。当然,针对婆婆对我的渗透,我也开始进行反渗透,包括有意识陪婆婆逛街,让婆婆与时尚零距离接触;为婆婆添置一些高档衣服,使婆婆的衣橱逐渐丰盈起来。其实,婆婆是个“衣服架子”,稍做打扮便气度不凡。还有,再到饭店去吃饭,不让婆婆有知道价格的机会,提前嘱咐服务员保密。值得一提的是,趁公公、婆婆查出血压血脂偏高之后,我们及时找出罪魁祸首是剩菜,婆婆虚心接受我们的意见,一些油腻肉汤、蒜黄瓜,彻底从剩菜队伍里消失。如此这般,一家人其乐融融。
可是,一个偶然事件让我们彻底露了馅。去年,因眼底渗血,婆婆的视力受了影响,但舍不得买好药。我和老公就到药店给她买了一种特效药,138元一盒,按照既定方针说是38元。并且告诉婆婆,如果管用,我们再买。婆婆吃完一个疗程,感觉效果不错,不想让我们再破费,就自己去了药店。人家一说价格,婆婆以为是欺骗老年人,怒气冲冲地给儿子打了电话。于是,真相揭穿了。婆婆举一反三,意识到我们已经“欺骗”她很久,于是,认真地和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说到最后,大家都眼含热泪。
从此,我和婆婆的“智斗”彻底结束。昨天,我和老公翻存折的时候发现,自打婆婆退休来到城里,我的存款涨了许多。嘻嘻,感谢婆婆。
记得刚结婚时,老公就给我打预防针,说婆婆很会过日子,看不惯大手大脚的人,要我在婆婆面前注意些。我想,老人家大多从苦日子过来的,节俭些也在情理之中。岂料,真正柴米油盐地过起来,才知道婆婆可不是一般的“过日子”,我的感觉是,从奔小康的大路上来了个急刹车。
婆婆仿佛天生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都可以物尽其用。一团旧毛线,可以织成做脏活用的手套;几块碎布,在缝纫机下变成了结实的鞋垫。即使我生下双胞胎儿子,婆婆在自豪与兴奋中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两个小家伙的棉袄、棉裤都是大人的旧衣服改成的。婆婆的理由是:会打扮的打扮十七八,不会打扮的打扮尿疙疤。当然,婆婆总是以身作则,她很少买新衣服,单位发的西服,是婆婆最齐整的服装;袜子破了,补补再穿。所以,我经常看见婆婆冬天穿着带补丁的丝袜。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一粒米一口汤也不许剩,即使面对的是她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宝贝孙子。不过,她不会和两个小东西讲“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的大道理,而是用“锄禾日当午”的古诗循循善诱。现在,如果儿子偶然看见我碗里有剩米,马上就会指出来,并学着婆婆的语气说:“粒粒皆辛苦啊。”平时,婆婆极少买馒头,都是买了面粉自己做,即使工作再忙再累。她的理由是:外面的不卫生。其实,是为了省钱。有一次她详细算过,自己做着吃,一袋面粉可以省20块钱。这一点,我比较支持,因为婆婆揉的馒头比外面的好吃多了。但我难以忍受的是,在婆婆家,剩菜哪怕是几片凉拌黄瓜也要留到下一顿吃完,鸡鸭鱼肉则无论剩几顿都要吃光。一向对婆婆的所作所为保持沉默的我,勇敢地站出来反对:这可是一家人的健康问题!我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抵制:引经据典和她老人家讲吃变质剩菜的危害,做菜时少做些,甚至趁收拾饭桌时把剩菜倒掉。婆婆发现后,便总是抢着收拾饭桌。后来见我仍不思悔改地寻找一切机会倒掉剩菜,她便明令我不准再倒。而且再吃饭的时候,她坚持把剩菜放到自己面前。老公孝顺,于是,经常可以看见他和婆婆抢剩菜吃的壮观场面。事实上,婆婆、公公都是有薪水的“公家人”,虽不是大富大贵,至少衣食无忧。我只能慨叹、郁闷。
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住在城里,婆婆在几十公里外的乡镇上班,见面的机会少,还过得去。从大前年,婆婆、公公退休,来城里买了房子,和我们天天在一起了。本来我自以为很节俭,可与婆婆比,还是显得太过奢侈,比如在外面吃饭次数太多(老公每次都喜欢叫上老人家一起去),比如我每个季节都买新衣服,比如我的化妆品竟然有十几瓶,比如我竟然每天喝牛奶……
于是,婆婆开始用她的方式改造我们。首先,婆婆坚决抵制一家人去饭馆吃饭,理由是外面的饭菜太贵,又不卫生。偶尔禁不住我和老公劝说,一起出去吃顿饭,每上一道菜,她马上就能估算出成本,并精确指出饭店赚了我们多少钱。还有,婆婆每次见我穿了新衣服、新鞋子,总要问清价格,然后,眼睛不眨就能算出可以换成几袋麦子……呵呵,忘了介绍,婆婆是从银行退休的。还有,每次见我穿了警服,总是称赞“你穿制服最漂亮”。我当然理解婆婆的苦心,时间久了,再买新衣服总觉得是种浪费,所以,我成了女同事中穿制服次数最多的一个。婆婆还利用各种机会回忆过去——今天,我们比地主过得都好;未来,两个孩子的教育开支将会很大啊!
有时候,我真是想“起义”,不再听婆婆絮叨。可是,一想起结婚后婆婆亲闺女似的待我,给我做布鞋,给我织手套,帮我带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大夏天为了怕孩子吵我午休,抱着孩子到大街上去玩……我无数次感动得要把婆婆当亲妈看待。所以,我和婆婆怎么着也算人民内部矛盾,宜解不易结。再者,我和老公好歹都是警察,还解决不了这点儿矛盾?
我们针对婆婆过分节俭的问题,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一整套应对方案。指导方针是:我们吃穿用度能省则省,减少浪费。具体措施是:再买了衣服鞋帽,对婆婆的报价一律打5折,超过500块的,直接打3折,包括给婆婆买的衣服。当然,针对婆婆对我的渗透,我也开始进行反渗透,包括有意识陪婆婆逛街,让婆婆与时尚零距离接触;为婆婆添置一些高档衣服,使婆婆的衣橱逐渐丰盈起来。其实,婆婆是个“衣服架子”,稍做打扮便气度不凡。还有,再到饭店去吃饭,不让婆婆有知道价格的机会,提前嘱咐服务员保密。值得一提的是,趁公公、婆婆查出血压血脂偏高之后,我们及时找出罪魁祸首是剩菜,婆婆虚心接受我们的意见,一些油腻肉汤、蒜黄瓜,彻底从剩菜队伍里消失。如此这般,一家人其乐融融。
可是,一个偶然事件让我们彻底露了馅。去年,因眼底渗血,婆婆的视力受了影响,但舍不得买好药。我和老公就到药店给她买了一种特效药,138元一盒,按照既定方针说是38元。并且告诉婆婆,如果管用,我们再买。婆婆吃完一个疗程,感觉效果不错,不想让我们再破费,就自己去了药店。人家一说价格,婆婆以为是欺骗老年人,怒气冲冲地给儿子打了电话。于是,真相揭穿了。婆婆举一反三,意识到我们已经“欺骗”她很久,于是,认真地和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说到最后,大家都眼含热泪。
从此,我和婆婆的“智斗”彻底结束。昨天,我和老公翻存折的时候发现,自打婆婆退休来到城里,我的存款涨了许多。嘻嘻,感谢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