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转化,促研训工作效能的提升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3372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北京市关于学科课程改进意见和中高考制度改革等教育领域重大改革措施的推出,吹响了未来教育体制重大变革的集结号,教育处在从数量发展转变到质量提升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课程体系发生重大变革,教师素养亟待提升。新形势下,作为“教师之师”的研训员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不断提高研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
  一、研训员角色的转化
  目前,培训和教研在功能定位上基本趋于融合。因此,培训机构在工作机制上也更加强化资源整合,强调以“研训一体”的方式整体推进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研训员必须具备对“导研训专家”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对自身角色的转型和功能重新定位。
  1.由基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
  传统的研训工作往往更注重个体的经验,忽视教师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一些教研员不能突出自己的“研究者”角色。现在,我们提倡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规范的研究方式,实现问题的解决,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大量事实的提炼,最终形成科学、理性的判断。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对于一线学校的指导,会更有说服力,更具实效性。
  2.由师生相授转向研修伙伴
  研训员往往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佼佼者,因此在开展研训工作时常常不自觉地以学术权威自居,充当着“专家”“领导”与“检查者”的角色。新时期,研训员与一线教师的指导关系不能再停留在简单的师生相授、师徒关系上。研训员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
  研训员还要强化资源意识,充分意识到参训教师本身就是良好的培训资源。要重视骨干引领、伙伴互助作用的发挥。可以将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通过帮扶,引领新教师成长;建立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坊,吸引年轻教师加入学习团队,围绕一定的专题开展伙伴研修,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
  二、研训工作内容的转化
  1.由关注课堂转向关注课程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研训员要加强对课程内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努力做好新课程的服务、指导工作。要能对全区中小学学校课程的建设情况有宏观的把握,比较清楚每一所学校的特点,能够给他们的课程建设以恰当的定位,并指导学校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尽可能帮助学校解决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学校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还要积极推进教研活动课程化。要能根据本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合理开发研训课程,将传统零散的教研活动课程化。课程设计主要包括“需求”“主题”和“课程”三个核心要素。“需求”是起点和基础,“主题”是研训的灵魂与核心,“课程”是研训的实体,不仅仅是一节节课,也包括课程的逻辑结构和组织形式。
  2.由研究“以教为主”转向“教学并重”
  以往的研训工作更多的是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的学缺乏有效的关注。当前,我国新一轮课改特别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强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开放式学习,基于主题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学校老师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否更科学、准确地为学生未来规划给予专业的指导,十分关键。因此,要求教研员必须把过去重视研究教、为教服务的工作重点,转向研究学、为学服务。这可以说是现代研训工作重心的一个根本性转变。
  3.由关注“点”转向关注“面”
  要从传统研训工作单纯的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关注一节课的艺术性、关注考试,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研究以及服务区域和学校发展转变。研训工作需要宽阔的视野,要在更完整的意义上去研究教学改革和发展问题,既能立足于教材教法,又能关注到教学的全过程,考虑到教学质量的全要素。同时,研训工作既要面向课堂、学生、教师,还要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对一个区域的教育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引领。也就是说,要从过去的一个点的研究,逐渐向整个面的研究去拓展;从关注教学的某一个要素,转向关注教学的全要素。
  三、研训工作方式的转化
  1.由关注个体转向关注群体
  传统教研活动惯常的做法是到一所学校去,请一两位教师上几节公开课,课后大家一起评课,之后教研员再布置一下近期工作就完事了。这样的教研活动,大家都将目光关注到做课教师的身上,教师自己的压力很大。另外,区级公开课往往又事先经过了教研员的指导,因此现场交流发言时大家多是肯定优点,回避问题。
  教研和培训面对的都是教师群体,研训员要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本学科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特点、存在的短板,知道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个性的问题,然后面向某一层次的教师,通过分层培训开展主题研修活动。要特别注重发挥团队中同伴互助、伙伴研修的作用,形成学习共同体,最后实现团队的整体提升。
  2.由“单方培训”转向“三级联动”
  面对教师人数多、需求差异大、逐一指导难的区情,需要转变研修观、资源观,建立大协作研修模式,探索区级、协作区、学校三级联动深度研修机制,实现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区域研修优势互补。尤其要在联片教研、研修基地校的建设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切实改变传统的单打一式的研修方式,实现由点向面的转化。
  区域研修面向全区,通过教研、培训的融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联片教研、研修基地校关联区域研修和校本研修,满足中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区域研修的有效补充;校本研修则是解决学校的真实问题,研训员可以深入到学校,通过研讨、交流、磨课、评课等解决教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由“面授为主”转向“深度互动”
  传统培训多以面授为主,理论讲授的内容较多,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求。因此,研训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培训模式,将基于伙伴研修的学科工作坊式培训、指向持续改进的跟进式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着眼新教师課堂改进的会诊式培训模式等引入到研训工作中,强化培训中的深度互动和体验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研训工作是一项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长期系统工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因此更需要一支专业的研训队伍来做。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研训员,必须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不断适应角色职能的变化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工作策略和工作行为的重大转变,推动研训工作走向更加专业化的道路。
其他文献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教育要发展,就必须重视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明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原本作为生理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这种特征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才能的基础,其外在表现为性格、意志等.现在,“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而区域活动,通过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提供有支持价值的玩具和材料,可以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以游戏的
期刊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通
期刊
一、引言  《红楼梦》自其问世至今以别具一格的语言,独特的写作手法,吸引着国内外读者竞相解读,不断探索。从民俗这一视角研究就是对《红楼梦》的又一次探索。  二、红楼梦中的有型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诸如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寓居交通等传统习惯的承袭。在《红楼梦》中,作者对当时当地的各种物质民俗进行了丰富的描绘。  《红楼梦》中的一些服饰,有的承袭明代,有的则开满清礼服新
期刊
之前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BBC《中国式教育》这部纪录片的诞生绝非一时兴起,前有耶鲁蔡美儿的《虎妈战歌》,后有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数学、科学、阅读三科全部全球第一,除去“中国制造”,“中国式教育”的神秘面纱也引起了西方国家极大的兴趣。所以便有了这部拍摄时长达400多个小时,从筹备之初就用心良苦的“真人秀”。之所以用这个词是因为这当中的确是有些许“作秀”的成分,但抛开这些,客观地看待这部片子,还是有
期刊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
期刊
所谓装饰画其实是一种绘画的表现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的、具体的形、色彩、线条进行夸张、简化的变形和有序的排列,使画面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产生高于生活原形的美感体验。装饰画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本身,将一些重复图象进行有序地排列之后,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抽象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所以给人一种纯粹体验美感的空间。教师在幼儿园中的使用各类创意性装饰画进行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效果,引发幼儿兴趣。  一、幼儿创
期刊
有人说没当过母亲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我说没当过班主任的教师不是真正的教师。有人说做教师难,做班主任更难。我说做班主任难,做一位开心幸福的班主任更难。  班主任们每天大致都是日理万机,筋疲力尽,但最后不同的班主任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班主任觉得付出得到了回报,得到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认同,挺开心;但大多数班主任怨声载道,怒火中烧,觉得学生很可恶,不懂事,不听话,孺子不可教也,很委屈。  造成这种感受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了儿童成长的需要,所以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但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理念不清、体验不深、流程不畅等一些弊端,怎样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呢?文章以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这门课程的认知、领悟,浅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教学理念,凸现生活气息  品德与生活课程
期刊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需要探索。皮亚杰认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所以我认为,操作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这项区域活动的兴趣。我们要通过区域活动物质材料的刺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维持幼儿的兴趣,引起探索、再探索的愿望,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