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求索与耕耘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开始沉湎于钻研“语言与民俗”问题,并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有关“民俗语言学”著述,迄今约有二十年矣。期间,我发表的自认为比较重要的相关著述,一是1984年发表的被评论称之为“开创本学科的第一篇论文”的《民俗语言学发凡》;二是从1984年动笔开篇,1989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民俗语言学》;三是1991年发表的意在重新清理民俗语言学理论思路的学术论文——《民俗语言学新论》(载《民俗研究》1992年第1期,后收入邵敬敏主编的《文化语言学中国潮》,语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现在,十几年前那部《民俗语言学》的增订版如今也将出版。从“发凡”到“新论”,从《民俗语言学》到《民俗语言学》的增订版,堪视为我在这个学术领域求索、拓荒与耕耘的标志性履痕。
  值此《民俗语言学》的增订版行将仍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刊行之际,业已年逾“知天命之年”而又不甚理会“老之将至”依然故我的我,虽说未必很动情感而“感慨万千”,然总是有些话想交代一下。
  
  一
  
  大约十年前,我在《民俗语言学新论》的引言里谈到:“虽然她(民俗语言学)直接脱胎于民俗学与语言学的有机结合,但在人文科学领域所触及的却不仅仅限于这两个学科。而且,她的出现是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为现代科学背景和源头的。人们可以从各自的视点认识、利用她,但难以据此来完整、准确地阐释其学说的总体思想。近年里,一些学术文章或专科词典关于民俗语言学的说明,未免大都印有相关科学领域视点的痕迹。不断清理自身的理论,包括吸收新视点和必要的调整或否定,是科学发展与成熟的必然过程。在此,我们试图在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民俗语言学产生的科学背景及其基础理论,作一阶段性梳理和简要的阐释,相对初倡时的诸说而言,是为新论。”在这篇文章中,我重新对“民俗语言学”作了概括性阐述,那就是“以民俗语言和民俗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或可谓之民俗语言文化学。具体说,民俗语言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方法、材料,对语言、言语与社会习俗惯制等民间文化现象相互密切联系的形态(即民俗语言文化形态)、性质、规律、机制、源流等,进行双向、多方位考察研究,从而给予科学解释并指导应用的人文科学”。
  近来,在进一步修改增订《民俗语言学》为《民俗语言学》的增订版之际,我再次试图用比较简明的语言来表述这个概念,于是“简而言之,所谓民俗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中的民俗现象和民俗中的语言现象,以及语言与民俗相互关系及运动规律的一门实证性人文科学”。可以说,这一“简而言之”的概念表述,历经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初,几乎将近二十年的探索与思考。
  如今,还有一个老问题需要重新说明。那就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名称的“正名”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北师大钟敬文先生的一位研究生向我转达钟老的意见,“语言民俗学”才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老实讲,我一时颇感为难。因为,按照习惯说法,“语言民俗学”是从语言学视点和语言材料研究民俗学和民俗的;反之亦然,“民俗语言学”则应是从民俗学视点和民俗材料来研究语言学和语言。然而,用什么样的叫法来表示我们现实的这种双向、互动的学科呢?
  我曾在1996年的一份答问录里谈到过这个事情。我强调,民俗语言学是综合运用浯言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方法、材料,对语言、言语与社会习俗惯制等民间文化现象相互密切联系的形态(即民俗语言文化形态)、性质、规律、机制、源流等,进行双向、多方位考察研究,从而给予科学解释并指导应用的人文科学。所谓“双向、多方位”,包含着“互动”与“相互”的含义。当时我谈到,民俗语言学“既从民俗学视点研究语言,亦从语言方面探讨民俗学问题,重点在于两者涵化的产物——民俗语言文化。因而,民俗语言学又可称之为‘民俗语言文化学”’。在此语境条件前提之下,显然不好按照以往业已习惯的“相互交叉式”命名方法的程式,严格区别为“民俗语言学”和“语言民俗学”。如果需要突出哪一个视点的时候,也只能用特定的语境加以限定。
  
  二
  
  对于“民俗语言文化”这一“语言民俗学”和“民俗语言学”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本体,以及在“民俗语言学”理论框架的构建中,我先后试图从微观上进行各个分支领域的具体探讨,期望为这一学科的建设打下数个坚实的基点。其结果,则是陆续出版了《杂纂七种》(校注)《副语言习俗》《中国民间秘密语》《神秘数——中华民族数文化》《俗语古今——中国俗语学》《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发表了《论宗教与民俗语言文化》《论民俗语言学的应用研究》《略论语言与民俗的双向交流》《关于禅籍俗语言的民俗语源问题》《民俗语源探析》《地域性民间流行习语研究之我见》《略论生活交际语言的雅与俗》《语言文字规范与辨风正俗》《汉字文化的非主流形态:民俗字——汉语民俗字学略论》《“口彩”略论》《计算机网络的民俗语言现象》《源远流长、返朴归真的计算机网络副语言习俗——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身势情态语符号探析》《谎言辨析》等,一系列相关专题的论文。同时,主编、出版了《俚语隐语行话词典》《中国民俗语言学》《中国民俗语言文化丛书》《民俗语言文库》等合作性成果。这些,无疑地都充实着这门学科的建设,也为如今《民俗语言学》的增订版的适时问世营造了必要的前提话语环境,做了前期的理论准备。
  同时,求索、研究民俗语言学的历程,使我获得一个已经成为习惯性的学术思维方式,就是从语言切人展开研究的研究方法。由此生发开去,其直接的收获,就是在关于中国典当史的研究,关于中国传统保安史的研究,关于中国传统广告艺术史的研究,关于中国经纪人史的研究,关于中华民族虎文化史的研究,以及关于中国乞丐史的研究等一系列有关中国社会生活史、民俗专门史的研究过程中,获益匪浅。例如,我从《金瓶梅词话》的有关描述及其用语考证认为,中国的传统保安业——镖行,至迟在明代就已经形成了,而并非以往有的著作所认为的肇始于清代。而且,还根据有关文献认定,“镖行”、“保镖”之“镖”,本字应是“标”,与“锦标“同源,均出自传统的民间“竞标”游艺民俗。而这一收获,反过来也进一步充实了关于民俗语言学的民俗语源问题的研究。
  
  三
  
  现在,应当交代一下初版的《民俗语言学》与如今增订版的《民俗语言学》有何异同。
  囿于时间关系,不允许对初版的《民俗语言学》作比较理想的较大修改和删订,如适当改变结构和改换例证材料、插图等等。所作的,主要是这么几项。
  一是换掉了原来的“绪论”,删去了原来的“余论”部分,把换掉的原来的“绪论”和删去的原有的“余论”均收入附编,既可展现原貌,又可供有关读者研究中参阅。
  二是增加了部分章节,使得全书更为充实,更具有概论性质。在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必要的充实,是这次修订的基点和重点。如增加了第五章《民俗语源探析》,第十一章《民间秘密语(隐语行话)》,第十八章《宗教与民俗语言文化》,第十九章《传统商业招徕标识与市声民俗》。
  同时,在有关部分,分别充实了以节为单位的内容。如第二章的第五节《汉语民俗字学说略》,第九章的第四节《民间流行习语》和第五节《民间流行习语与社会时尚》,第十二章的第四节《返朴归真的计算机网络副语言习俗》,第十四章的第六节《计算机网络生活中的数语言习俗》,第十七章的第四节《数字化时代的言语时尚》。
  增加的几节之中,有三节是与计算机网络民俗语言文化现象有关的内容。之所以没将其列为专章,主要考虑还难以构成比较完整的专章体系内容,因而根据具体内容分别充实到有关专章里去了。可以说,计算机网络出现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业已及时地进入了民俗语言学的研究视野。民俗语言学不仅是“历时的”学问,更是关注现实社会语言生活的“共时的”学科。 三是注意学术著作规范的惯例,进一步充实了附编的内容。主要就是《本书部分“关键词”(名词术语)检索》。
  尽管《民俗语言学》的增订版还很不尽如人意,至少我自己就是这么认为的,但在目前还没有一个更好的读本问世的情况下,仍然算是“暂付阙如”。虽然我本人一时很难再分出时间撰写同类专著,不过,我最期望的是能有其他人撰写的更新、更好的同类专著行世。“江山代有才人出”,学问之道尤其如此。我热切地盼望着。
其他文献
《南方人物周刊》评出当代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首先让人不明白的是名单如此之长,据说在美国这样一个公共事务任由大众以及学者们评说的国度,被“公”认为“知识分子”的也只有寥寥数人,一家早不久的杂志就开始从事“公共”知识分子的批发生意,不免令人既惊且喜,感慨于我泱泱中华,连“公共知识分子”都能一拍脑袋就想出50名。  什么东西多了都不免要贬值,尤其是这“公共”名单里混入数位通俗读物作家,或许会让
期刊
《圣经》与“普法”    向:先谈谈你的两本书吧。我记得,《创世记》里的故事在《万象》杂志连载时,好像题为《尘土亚当》?  冯:是的。但是作为书名,一个多卷本的开篇,为了跟后边各卷的篇章衔接,觉得还是依照传统叫《创世记》的好。  向:你在前言中说,关于《圣经》的版本文字、历史和思想背景,拟另文讨论。这里能谈一点吗?还有,《圣经》早有中文译本,且被广泛接受,为什么还要重译呢?  冯:《圣经》对于现代
期刊
八十年前,清华学校成立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无任、陈寅恪为导师,号称“国学研究院”。国学院建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名师荟萃、人才卑出,且正值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之际,因而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产生了相当影响。不久前,清单失学历史系召开“清华国学研究院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讨论会”,邀请一些中青年学者就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里发表部分学者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期刊
历史学家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Five Epochs of Civilization:WorldHistory as Emerging in Five Civilizations,以下简称《文明史》)出版以后,在史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争论蜂起。事实上本书从传播学视角论述世界文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人们将它放到传播学书架或历史书架上都完全有自己的理由。  一种理论的建构往往有自己的核心理论
期刊
宽堂冯其庸先生积十数年之功倾力完成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于 2005年元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墨色正文和朱色批语组成,共计160万字,书前彩色书影及印章20幅,书中彩色工笔画插图30幅,封面雅致,装帧大气,印制上乘。本书以其体式的包容性、内容的集成性展现出丰厚的学术涵量和作者的大家风范。  我们可以从文化品位、学术内涵和治学精神诸方面来认识这部新著(冯评本)对读书界和学术界的
期刊
我今年96岁,“好读书”的癖习依然未改。近读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梁吉生教授的新著《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不觉“欣然忘食”,衷心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一读,因为它揭示了“南开现象”的秘密:私人创办的南开大学、中学、小学,为什么能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局势的风云变幻中岿然不动,发展壮大,成为今日的巍巍南开。  冯友兰在其所著《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的作者自序
期刊
1895年,青年军官温斯顿·邱吉尔有幸与威廉·哈考特爵士共进午餐。席间,邱吉尔谦恭地问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老资格的维多利亚时代政治家答道:“我亲爱的温斯顿,我漫长一生的经验使我深信,什么也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邱吉尔著,第30页)  当时那种一切平安无事的情绪又岂止是充盈在英伦上空?那几乎是整个欧洲共有的心态。奥地利诗人安岑格鲁贝尔更把这种无忧无虑的情绪概括成简洁的
期刊
问:最近,文化台独活动越来越明目张胆,两岸中国人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待台独理论家的去中国化话语的?  林:文化台独是一个逐渐兴起的势头,要消解它,单向的批评或骂它,是无效的,需要回过头去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汉人到台湾拓垦几百年的历史,需要去了解台湾的孤儿意识、悲情意识是如何出现的。最近中央台播出了《沧海百年》电视剧,我大体看了,演得不错。如果能用闽南话配音在台湾播出,影响会很好的。这些东
期刊
法美两国从来不曾交战,法国堪称是美国最古老的盟友,但法美关系长期不和又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于可以说法国始终是一个“反美主义”最为强烈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法美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尖锐对立愈发刺激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追问。  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菲利普·罗杰著,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美利坚敌人:法国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以下简称为《美利坚敌人》)一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菲利普·罗杰声言,他早在9·
期刊
在人们的印象中,元诗在中国诗史上很没有地位。大多数人都以为中国的这个由异族建立的王朝肯定是一个文化落后、荒芜,生活困苦的时代,更不会有什么辉煌的诗篇。然而读过厚达七百多页的《元诗史》后,这种印象在我本人有了大翻盘似的改变。  首先,元朝是我国自秦汉以来,惟一一个没有文字狱的朝代。它虽然和清朝一样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建的封建王朝,却没有像满清人那样,入关后为了彻底征服汉人强行剃发易服的暴虐行径,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