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实证分析入选“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高校的相关数据,发现台湾高校创业教育追求“学用合一”,其新进展表现在:以解决“学用落差”问题为导向设置创业教育组织,以跨领域学程为根基发展课程教学组织,以产学合作方式培养研发型“产业博士”和以竞争性经费补助实现高校优胜劣汰。借鉴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新进展经验,大陆高校应鼓励院系根据自身条件设置创业教育组织、建设好跨院系课程体系和把创业教育向研究生教育延伸。
关键词: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学用合一
为有效回应产业发展需求与顺应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趋势,1994年台湾政治大学商学院在整合管理、科技、法律领域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科技管理研究所,推进科技管理与智财管理人才培养和引领知识经济发展。[1]1995年,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开设了台湾地区最早的创业教育课程①——科技创业管理学程。[2]随后,台湾高校陆续成立“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中心、创新育成中心等创业教育组织。2012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推出“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下称“扎根计划”)②,并于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共遴选出35次“创新创业中心示范学校”和92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统称为“扎根计划高校”③。 “扎根计划”是台湾当局政府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进展,实施以来台湾高校创业教育有什么新变化?有哪些基本特点?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扎根计划高校”的相关数据,探讨上述问题,为完善大陆高校创业教育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经验。
一、“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及数据获取 根据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补助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作业要点》规定,实施“扎根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公私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品质、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合作及形塑高校创业氛围。“扎根计划”分为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和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两类子计划,每所高校只能申请一类子计划,其中申请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计划者需要设有负责整合研发、技术移转及育成功能的产学合作组织。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的评审依据是:课程规划方面提出高校以学程模式规划的整体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蓝图,课程执行与行政配合方面说明学校总体教学资源投入、课程作业流程、课程宣传及校务配合等,与产业实务结合方面有明确的业界师资授课及辅导机制的规划与结合、创业实践模拟及产学技术移转结合机制等,课程开设绩效方面说明高校以前在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的投入及执行效益,创业团队介接辅导绩效方面有已完成创新创业课程学员组成创业团队与校内外育成单位辅导实务的链接成效。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的申报内容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内容,并提出阶段性的课程设计,评审依据除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的依据之外,还有:组织管理方面有课程开设与发展、结合业师辅导、校园创业资金投入、研发技术支持与创业后育成等整体机制及配套措施;总体营运方面有推动创新创业中心的目标与实施策略、高校总体创新创业资源配套方式与效益分析、校园创业资金与校外资源结合机制及投入等;产业连结方面有产业端资源投入情况、合作机制规划及共同建立商品、技术与市场验证的连结机制;办理绩效方面要说明学校以前在创新创业资源的投入及执行成效;创业辅导方面要说明对创业团队的辅导机制。2013—2017年共有13所高校35次入选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和40所高校92次入选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剔除入选两类子计划的高校,共有43所高校入选“扎根计划”,具体高校名单为表5中40所加上表4中的中原大学、成功大学和高雄医学大学。
课题组分四步检索信息:第一步,以“扎根计划高校名称+创业教育”在“谷歌”中检索各“扎根计划高校”创业教育相关数据。第二步,进入各“扎根计划高校”官方网站,查找创业教育组织设置的具体数据。第三步,对创业教育组织设置不清晰的部分“扎根计划高校”,课题组通过电子邮件方式直接与该高校负责创业教育的机构取得联系,还通过台湾高校同仁获取相关数据。第四步,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华艺线上图书馆”、“台湾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和“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进一步核证前面三个步骤所获得的数据,并对所获取数据进行分析。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新特点
1.以解决“学用落差”问题为导向设置创业教育组织
2017年12月初台湾1111人力银行发布的一份有1248个有效样本的《职场学用落差现况调查》显示,高达54%的上班族表示首次就业“学非所用”,影响高校毕业生学用落差的原因从强到弱依次是“理论与实务差距大”(45.9%)、“一技之长不足以满足企业需求”(36.1%)及“学校课程的专业度不足”(26.7%),同时受访上班族认为高校教育对就业力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专业技能知识之养成”(52.2.%)、“学历是求职基本门槛”(39.4%)及“养成独立思考精神”(34.6%)。[3]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学用落差问题,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量的控管”、“质的提升”及“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育与产业的连结”三个方面的策略。这三个方面的策略都指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因此,台湾高校创业教育及创业教育组织设置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意识,追求學用合一。
具体而言,为解决学用落差问题、落实“学用合一”的教育目标,台湾高校在创业教育组织设置时有两种做法,一是成立全校性的创业教育组织,二是成立院、系、所层面的创业教育组织。其中全校性的创业教育组织方面,中原大学采用校企共建方式于2015年7月成立产业学院,统筹跨领域学程、就业学程、学生实习暨就业辅导相关事宜,目的是希望实现“企业用才第一哩路”与“大学育才最后一哩路”的无缝接轨。台湾大学于2015年3月成立了台湾地区第一个具有实体空间的虚拟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目的是打破原有的院系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多元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设计思考能力及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中山大学于2015年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希望大学生通过在小区内发展创业实践教育,培养面对未来挑战所需要的能力。逢甲大学于2016年5月成立跨领域设计学院,该学院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操作(Operate)为主要教学模式,落实国际顶尖大学所推动的CDIO课程,强化“创新”及“跨领域”的教学主轴,培养学生的发现并表述问题、理解问题的性质、团队合作及解决问题的学用合一能力,以及整合产业界资源与校内师资开展产学合作,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将专业应用于实务,培养就业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培养未来人力资源并获得多元企业或产品发展的建议。义守大学于2017年成立创新学院,目的是解决学习动机不强烈、急功近利选课或毕业后发现能力不符合市场需求等问题,引导教师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各项教学创新工作,通过团队合作研究培训学生多元化技能。2017年4月,中华大学与亚洲最具海外优势的创业教育机构——实践家教育集团共建实践家国际创业学院,目的是鼓励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学生来中华大学学习专业技能与修习“跨领域三创学程”,培养所谓“新南向政策”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台北医学大学于2018年2月成立跨领域学院,负责发展医疗外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培养具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即是在医学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跨领域教育。 院、系、所层面的创业教育组织。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为解决教学与实务之间的落差,以设计为核心,采用以实务课程为主、课堂讲授课程为辅的教学策略,打破传统以记忆、推演、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培养跨领域整合型创意产业人才,并结合产、官、学、研、民的力量,促进创意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发展。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社会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以研究创新、社会责任及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通过整合跨领域资源解决社会议题,改善社会生活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福祉,达成建构社会企业的目标。中央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的主要目标是培育产业经济分析专业人才,并透过基础研究、产学合作、教学与推广教育等方式来培训相关人才及提供咨询建议,服务个人投资、企业和政府决策。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技术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的主要目标是借助产、官、学、研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和资源,对科技驱动创新与创业进行长期、系统化、融合学术理论与实务经验的深入研究,以科技驱动创新与创业的方式突破与超越当前的经营瓶颈,争取发展成为世界领先水平级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医药生技产业教学实习推动中心是以团队和项目为基础,增进学生对医药生技产业的创新与创业模式,以及商业运作实务的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积极推动医药生技产业发展。东海大学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于2006年成立,整合原属文学院的美术系和音乐系、原属工学院的建筑系和工业设计系以及农学院的景观系,结合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导向,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渠道,以培养能融合理论与实务、兼具科技、艺术知识与文化素养的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可见,无论是全校性的创业教育组织还是院、系、所层面的创业教育组织,其设立初衷都是弥合学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鸿沟”,解决长期以来的“学用落差”问题。
2.以跨领域学程为根基发展课程教学组织
在台湾,学程(teaching program)是指高校系所课程与科目之间的一种弹性课程组合或教学组织。[4]为了某个特定的教育目标,高校将系所现有性质接近或彼此相关的科目加以整合,有系统地组织成具有特别教育目的的学程,供学生修习。跨领域学程是高校在学系课程之外,通过整合课程资源,设置跨学系、跨学院甚至跨校的课程组合或教学组织,分为跨领域学位学程和跨领域学分学程。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于2007年起实施“跨领域学程计划”,通过经费补助方式推动高校(不含技专校院)开设跨领域学位学程及学分学程,培养跨领域人才。2013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又实施“课程分流计划”,高校在学术型课程外开设培养专业能力及经验的实务型课程,让学生选择符合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课程,提升就业力,同时调整学术导向的单一研究生培育模式,引进企业或公民营机构④参与合作规划产业人才需求课程。“跨领域学程计划”并入“课程分流计划”。高校开设跨领域学程的目的是培养切合产业需求的人才,缩短学用落差,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激活大学组织并提升大学竞争力。[5]“跨领域学程计划”重点资助健康医疗照护、文化创意、绿色能源、生物科技、观光旅游及精致农业六大新兴产业,以及海洋法政、科技管理服务、华语文教学研究、台湾与亚太区域研究、妇女研究与性别平等研究及新住民家庭经营等其他政策发展方向。2009-2012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共审核通过补助48所高校104次188個学程,见表1和表2。2013年、2014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审核通过29所高校39个和50所高校85个课程分流计划。[6]对比2009-2012年“跨领域学程计划”高校与2013-2017年“扎根计划高校”名单,整体来看,80%左右的“扎根计划高校”曾入选“跨领域学程计划”,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77.8%、80.6%、79.3%和81.5%。48所入选“跨领域学程计划”高校中,只有台中教育大学、台北教育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台北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世新大学、台湾文化大学、中正大学、彰化师范大学、暨南国际大学、台南大学、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元智大学、东吴大学14所没有入选“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在2009-2012学年188个受补助跨领域学程中,人文艺术类 59个,占比31.4%;工程制造类42个,占比22.3%;社科法商类28个,占比14.9%;医卫社福类24个,占比12.8%;科学类19个,占比10.1%;服务类14个,占比7.4%;教育类和农学类各1个,占比0.5%,共补助新台币9050万元。
台湾高校跨领域学程既有接受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经费补助的,也有高校自设的,且以高校自设的跨领域学程为主。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接受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补助的跨领域学程,2009年有工学院学士班和科技管理学院学士学位学程,2010年和2011年有工学院学士班,2012年有工学院学士班、科技管理学院学士学位学程及原子科学院学士班。而根据清华大学学程设置原则、设置程序,目前清华大学共设置了17个跨院系学分学程和2个跨校学程。[7]这些跨领域学程少则由2个院系共建,多则由6个院系共建,各学程均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并指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比如全球供应链与运筹管理学程的目标是开展与全球供应链与运筹管理国际化密切相关的课程教学,并强调以产学合作为教学特色,通过与供应链及全球运筹的国际公司及工研院产业学院的合作,培养具有产业供应链管理及运筹管理能力的人才,满足企业全球布局趋势所需。也有“扎根计划高校”在校级层面设置跨领域学院统筹全校的跨领域学程,如台北医学大学、逢甲大学。台北医学大学跨领域学院是培养具有数据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并同时兼具有医药专业知识技能的跨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开设人工智能学分学程、创新创业学分学程和新媒体学分学程。人工智能学分学程的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程序设计、知识探勘与管理、数据科学及大数据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课程,以应用于未来与自身医疗照护专业知识的链结。创新创业学分学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意设想、创新思维与设计及创业实践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辅以实务操作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发掘创业机会、强化创业认知、发展创业技能,让知识能够真正得到应用。新媒体学分学程的目标是向学生提供学习以数字内容、信息传播与科技艺术为主的第二专长,让学生能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将所学的各项能力在原有的专业领域中产生催化的效果,成为具有人文内涵、信息传播及媒体应用能力的跨领域人才。 总之,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实施跨领域学程计划和课程分流计划的目的是引导高校加快办理跨领域学程,改变以往高校课程与教学过于偏重学术理论的现象,强化产业实务与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以落实学用合一。同时,引导大学生应尽早选择走向学术研究或专业实务,有效衔接在校学习与毕业后就业,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为何而学和所学为何,毕业后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工作效能。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实施“跨领域学程计划”在先,实施“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在后,入选两个计划的高校高度重叠率说明跨领域学程对高校入选“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说明跨领域学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跨领域学程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创业教育组织的组成部分。
3.以产学合作方式培养研发型“产业博士”
产学合作是高校发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职能的重要方式,产学合作项目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台湾当局政府推动产学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建立多元调整产学机制,深化研发技术扩散;二是推动创新产学计划,强化产学研衔接;三是激励学研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8]推动产学合作的政府部門主要有教育、科技和经济等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角色是知识流动的促进者,主要任务为强化人才培养与研究发展,并且创建“亲产学合作环境”;科技行政部门的角色是创新知识的推动者,主要任务为强化创新技术、培育研发人才,推动产学合作计划与研发成果的推广;经济行政部门的角色是提升产业与产品价值的推动者,主要任务为协助厂商创造产业价值,并辅导创新育成。
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大学法》和《专科学校法》相关规定,于2006年12月颁布了《大专校院产学合作实施办法》,2012年2月修改为《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根据《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定义,产学合作是指为促进知识的累积及扩散,发挥高校的教育、训练、研发、服务功能,并裨益教育及经济发展,高校与政府机关、事业机构、民间团体及学术研究机构合作办理各类研发及其应用事项、各类人才培育事项或其他有关学校知识产权益的运用事项。研发及其应用事项包括专题研究、物质交换、检测检验、技术服务、咨询顾问、专利申请、技术移转、创新育成等,人才培育事项包括学生及合作机构人员各类教育、培训、研习、研讨、实习或训练等。实践中,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产学合作方面采取了分类措施。针对技专校院,2005年起,通过补助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来加速该类院校的研发成果产业化和实现产学合作成果反馈教学,发挥技专校院务实致用特色。根据技专院校分布、区域产业、产业公协会、地方政府与跨部会学研单位的资源与力量,全台湾地区共设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每个中心以一所科技大学为主,并结合若干所伙伴院校。6所中心科技大学为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高雄应用科技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和屏东科技大学。2017年4月,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出台《补助技专校院推动创新创业要点》,协助提升学生创新及就业力,鼓励创意启发及自造实作,并协助技专校院建置校园创业良好生态体系,培育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辅导创新研发成果商品化,提供创业完善支持系统。2014年一项对技专校院执行产学合作政策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政府的产学合作政策能够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有效增进学生实务知能、学习产业界新知、增加校外实习机会、有效累积职场实务经验、培养职场适应能力以及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然而一旦政府停止经费补助,学校持续配合产学合作的机率不高。[9]
针对大学校院,2014年8月,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推出“研发菁英计划”,出台《协助大学校院产学合作培育研发菁英计划补助作业要点》,2017年7月修改为《补助大学校院产学合作培育博士级研发人才计划作业要点》,协助高校提升博士研究生务实致用的研发能力,并争取企业或法人研究资源。要说明的是,该政策适应大学校院和技职校院,但不包括空中大学及军警校院。该政策有两个推动重点:一是高校根据其办学特色及区域重点产业,择优或重点支持产业研发领域,根据不同的招生对象,以学位学程方式与企业或法人合作培育博士级研发人才,并协助产业研究发展,建立高校与产业界共同指导博士学位论文的机制;二是通过课程改革、业界参与的方式,促使博士班学生到产业界进行实践研发。高校产学合作培养研发菁英有硕博士五年研发一贯模式、博士四年研发模式和跨部会合作培养博士生实务研发模式,三种模式均指向通过加强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用合一”的研发型“产业博士”。入选计划者每年可领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奖学金新台币20万元,最多可领100万元。还可另外申请高校和企业提供的奖学金,条件是在学期间必须有2年时间在学校修读学分,另外至少2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企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2014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共审核通过14所高校18个学程,2015年共审核通过21所高校24个学程,2016年共审核通过22所高校45个学程,见表3。⑤从入选2014年和2016年“研发菁英计划”高校名单看,22所高校中除云林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和台湾科技大学被排除在“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和“跨领域学程计划”申报之外,只有暨南国际大学和中正大学没有入选“扎根计划高校”、但也入选了“跨领域学程计划高校”,19所入选“研发菁英计划”高校同时入选了“创新创业扎根计划”或“跨领域学程计划”,重叠率为86.4%。
“研发菁英计划”以高校与企业共同承办学程的方式联合培养研发型“产业博士”。2014年、2016年入选“研发菁英计划”的19所高校(三所科技大学除外)共有57个学程,占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的学程总数的90.5%。从入选高校的学程看,台湾医药大学有7个,中央大学和交通大学各有6个,逢甲大学、中兴大学、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各有4个,亚洲大学和暨南国际大学各有3个,中山大学、阳明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中正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和成功大学各有2个,长庚大学、高雄医学大学、淡江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各有1个。这57个学程分布在生物医疗、电机信息、理工、人文社会及管理5个领域,其中生物医疗领域学程19个、电机信息领域学程14个、理工领域学程15个、人文社会和管理两个领域共8个。可见,“研发菁英计划”与“跨领域学程计划”的资助重点是一致的,主要是通过培养研发型“产业博士”服务台湾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比如交通大学“生技产业研发菁英学程”由交通大学生物科技学院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宣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健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鹤生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合作共建,目标是“订定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对于产业产生应用贡献价值,由产学双方紧密合作、规划并执行具有前瞻性及产业竞争力的研发主题”[10],造就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多赢成就。长庚大学生技产业博士学位学程是由长庚大学与联亚集团合作共建,采5年硕博一贯及4年博士修业等两种菁英培养模式,博士生从第三年起进入联亚集团接受产业实践训练,学习生技产业研发、生产技术、国际药物评估分析、法规等,可以用专利发明、技术报告等取代传统的研究论文发表并获得博士学位。可见,以产学合作方式培养研发型“产业博士”是台湾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动态,“研发菁英计划”学程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一种教学科研组织形式。 4.以政府竞争性经费补助实现优胜劣汰
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竞争型经费是指非常态性、稳定性的教育经费分配方式,由政府发布申报具体计划,高校提出相关计划书、展示优势、回避劣势,通过申报答辩等竞争性方式以获得更多经费资源。当前,台湾当局政府的竞争性经费分配思路是由目标导向转变为指标导向、由齐头均衡发展转向扶强奖优,具有积极的一面,比如高校有更多经费用来聘用教师、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添置仪器设备、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通过竞争方式建立高校优胜劣汰机制等。[11]但也有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高等教育发展现象,高校重申报轻使用,造成经费的不合理使用,也容易造成所谓的撰写申报书比赛,甚至不正当竞争等弊端。[12]
根据《补助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作业要点》(2016年修正案)规定,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的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两年最高补助新台币600万元,每年最高各新台币300万元;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两年最高补助新台币100万元,每年最高各新台币50万元⑥,获批立项的高校须自筹计划经费总额的10%以上。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计划第一年结束时将组织专家对计划绩效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分质性指标和量化指标两部分,评估结果与结案报告的执行情形将作为以后年度补助额度决定的参考依据,如果第一年没有完成量化指标的80%,教育行政部门将核减补助经费,还规定高校要按比例执行补助经费与自筹经费预算,且补助经费剩余款按原补助比例缴回。根据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扎根计划高校”名单,2012-2017年,共补助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新台币约2.65亿元,补助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新台币约1亿元。⑦表4中,13所高校中只有中原大学和成功大学2所高校连续4年入选,占比15.4%;中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逢甲大学6所高校连续3年入选,占比46.2%;东海大学、高雄医学大学、义守大学、台北医学大学4所高校连续2年入选,占比30.8%。从年度入选高校看,2014年10所入选高校在2016年就有2所被淘汰,占比20%。表5中,40所高校中只有大同大学、长荣大学、亚洲大学、政治大学、阳明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实践大学、铭传大学和静宜大学9所高校连续4年入选,占比22.5%%;大叶大学、长庚大学、中兴大学、东华大学、台东大学、台湾海洋大学、淡江大学7所高校3次入选,但只有大叶大学、长庚大学、东华大学、台东大学、淡江大学5所高校连续3年入选,占比12.5%。台湾医药大学、玄奘大学、屏东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大学、联合大学、淡江大学、慈济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义守大学、金门大学11所高校连续2年入选,占比27.5%;中华大学等13所高校只入选1年,占比32.5%。从年度入选高校看,2013年24所入选高校在2014年就有中兴大学、真理大学、东海大学3所被淘汰,占比12.5%⑧;2014年20所入选高校在2016年有金门大学、明道大学、宜兰大学、台湾艺术大学4所被淘汰,占比20.0%;2016年26所入选高校在2017年有长庚大学、南华大学、东华大学、辅仁大学4所被淘汰,占比15.4%。
可见,“扎根计划高校”的年度淘汰率在12.5%-20.0%,竞争性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对入选“扎根计划高校”起到了优胜劣汰的作用。中山大学、交通大学、逢甲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海洋大学、辅仁大学在“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实施前,就被认为是创业教育课程发展较为兴盛和稳定的高校。[13]“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实施后,这几所高校均入选“扎根计划高校”。根据“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实施绩效看,入选高校在竞争性经费支持下均有更卓越的表现。比如,2012年3所入选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共邀请150余位业师参与创业课程,培育1800余学生的创业知能,成立9家新创公司,9件创业团队与学校的技转合作项目,组成36支创业团队;22所入选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的高校共有230余位业师参与创业课程,培育3300余位学生,产出150余件创业计划书,培育34 队创业团队。[14]可见,竞争性经费补助在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建设发展中发挥了优胜劣汰的重要作用。
三、结论与启示
上述实证分析“扎根计划高校”、“跨领域学程计划高校”和“研发菁英计划高校”相关数据表明,台湾高校创业教育追求“学用合一”,弥合高校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鸿沟”。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新进展表现在以解决“学用落差”问题为导向设置创业教育组织,以跨领域学程为根基发展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组织,以产学合作方式培养研发型“产业博士”和以竞争性经费补助实现高校优胜劣汰。在大陆,199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MBA项目中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通常被认为是高校创业教育的起点标志。[15]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后,教育部于2016年、2017年共遴选出200所“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从高校创业教育的时间和遴选示范高校的做法看,海峡两岸高校创业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99所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高校已成立或拟成立创业学院,超过5成的创业学院组织定位为普通院系,近3成定位为教辅机构,剩余的定位为管理机构。[16]另外,《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實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9项主要任务和措施,对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建设没有给予应有关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地也遇到不少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创业学院建设“虚化”,很多高校发文件或挂牌成立了创业学院,但也有不少创业学院仅仅停留在文件或牌子上。美国全球创业发展研究院(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业指数报告》显示,台湾地区综合得分59.5,位居全球第18、亚太地区第3,仅次于澳大利亚和香港。其中创业态度得分54.0,全球排名第22;创业能力得分54.8,全球排名第24;创业意愿得分69.6,全球排名第11。而中国大陆综合得分只有41.1,全球排名第43。[17]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业发展跟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而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又与创业教育组织关系紧密,本文认为台湾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在创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台湾创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借鉴台湾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设置经验,对完善大陆高校创业学院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具体来说,台湾高校创业教育新进展经验对大陆高校创业教育的参考意义有三个方面。第一,鼓励院系根据自身条件设置创业教育组织。目前高校创业学院无论定位是普通院系、教辅机构还是管理机构,都是作为高校内部的二级单位负责全校的创业教育,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难以调动其他院系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大陆高校要积极借鉴台湾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多样性的经验,鼓励所有院系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师资力量等条件设置具有本院系特色的创业教育组织,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且院系创业教育组织不受学校层面的创业学院管理。第二,抓好跨院系课程体系建设。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理念及创业教育必修课程政策指导下,高校普遍开设“创业基础”等课程作为全校所有本专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这类课程与专业课大多处于“两张皮”状态。真正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不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外加上一两门创业教育课程,而是以满足产业需求和培养跨领域人才为目标用跨学科思维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第三,创业教育向研究生教育延伸。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对象主要是本科生和专科生,研究生教育中的专业硕士或专业博士尚未提升到创业教育层面。台湾高校创业教育不仅仅面向本专科生,还面向研究生,培养“产业博士”,因此大陆高校创业教育不妨也向研究生教育延伸,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做好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教育。
注释:
①关于台湾地区创业教育课程的最早开设时间的另一种说法是1991年台湾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开办的创业管理学程,但该论文的摘要中又说1993年中山大学开设台湾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参见:陈建源.台湾大专院校创业教育与创业资源对于学生创业影响之研究[D].台中:逢甲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2008:4。
②台湾“大学校院”指一般大学和学院,不包括职业教育轨道的科技大学和科技学院。为便于理解,若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台湾高校包括大学校院和技专校院。
③2012年和2015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也遴选出“扎根计划高校”,但课题组在收集数据过程中通过多方努力仍未能获得准确名单。因此本文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如无特别说明,均忽略2012年、2015年数据,即该计划实际实施了6年,但本文只分析4年的数据。
④公民营机构“包括各直辖市政府及县 (市) 政府、学术机构、技术研发机构、公营事业及民营企业机构”,参见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补助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育成中心要点》。
⑤2014年和2016年有具体名单。2015年数据是根据当局政府“教育部”高教司2016年6月24日《高等教育业务报告》中提到的“截至104年度计核定4大领域21校42案280个名额”,与2014年数据对比后得出,但缺失具体名单。2017年3月22日,一份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中正大学有关2018学年度“产学合作培育研发菁英计划”博士学位学程申设作业的函中,正本高校名单与2016年核定通过的“研发菁英计划”高校名单一致。
⑥2012-2015年,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两年最高补助新台币500万元,每年最高各新台币250万元;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计划两年最高补助新台币60万元,每年最高各新台币30万元。
⑦2012年3所高校入选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22所高校入选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计子划。
本研究根据2014年、2016年、2017年数据,推断2015年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10所、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20个。
⑧根据《补助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作业要点》规定,每所高校当年只能申报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和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两类子计划中的一类,2013年入选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的台湾海洋大学、中华大学、逢甲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7所高校,在2014年入选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
参考文献:
[1]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发展沿革[EB/OL].http://tiipm.nccu.edu.tw/zh_tw/intro/intro1,2018-01-27.
[2][13]廖敏琇.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机构创业教育实施现况之研究[D].花莲:台湾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2008:60,96.
[3]1111人力银行.职场学用落差现况调查[EB/OL].https://www.1111.com.tw/news/surveyns_con.asp?ano=109836,2018-01-30.
[4]台湾师范大学教务处.学程是什么?[EB/OL].http://www.aa.ntnu.edu.tw/6intro/super_pages.php?ID=6intro6,2018-01-31.
[5]财团法人信息工业策进会.计划介绍[EB/OL].http://idp-moe.iiiedu.org.tw/intro.php,2018-01-31.
[6]台湾当局政府“教育部”青年发展署.“教育部”104年度施政目标与重点[J].https://www.yda.gov.tw/Content/Messagess/contents.aspx?&SiteID=5634 26067575657313&MmmID=653624307351623455&M SID=653624307670722071,2018-02-06.
[7]台湾清华大学.跨院系学程所跨院别一览表[EB/OL].http://my.nthu.edu.tw/~curricul/web/programs/details.htm,2018-02-01.
[8][9]刘素娟,钟任琴,等.大学产学合作模式探讨[J].朝阳学报,2016(21):57-71.
[10]生物科技学院.生科院生技产业研发菁英学程招生公告[EB/OL].http://exam.nctu.edu.tw/great/,2018-02-10.
[11]刘阿荣.竞争型经费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C].“人文、管理与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桃园:元智大学,2009.
[12]陈盈宏.竞争性经费分配机制之探讨——以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为例[J].(台湾)学校行政双月刊,2014(9):170-184.
[14]陈以亨,林思吟,陈先郡.三创教育之发展与推动——以台湾、芬兰、日本为例[J].创造学刊,2016(2):1-19.
[15]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与科学表述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81-186.
[16]朱家德.高校创业学院的组织特征分析——基于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实证数据[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49-53.
[17]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2018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Index[EB/OL].http://thegedi.org/ ,2018-02-08.
(責任编辑 钟嘉仪)
关键词: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学用合一
为有效回应产业发展需求与顺应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趋势,1994年台湾政治大学商学院在整合管理、科技、法律领域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科技管理研究所,推进科技管理与智财管理人才培养和引领知识经济发展。[1]1995年,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开设了台湾地区最早的创业教育课程①——科技创业管理学程。[2]随后,台湾高校陆续成立“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中心、创新育成中心等创业教育组织。2012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推出“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下称“扎根计划”)②,并于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共遴选出35次“创新创业中心示范学校”和92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统称为“扎根计划高校”③。 “扎根计划”是台湾当局政府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进展,实施以来台湾高校创业教育有什么新变化?有哪些基本特点?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扎根计划高校”的相关数据,探讨上述问题,为完善大陆高校创业教育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经验。
一、“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及数据获取 根据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补助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作业要点》规定,实施“扎根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公私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品质、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合作及形塑高校创业氛围。“扎根计划”分为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和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两类子计划,每所高校只能申请一类子计划,其中申请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计划者需要设有负责整合研发、技术移转及育成功能的产学合作组织。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的评审依据是:课程规划方面提出高校以学程模式规划的整体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蓝图,课程执行与行政配合方面说明学校总体教学资源投入、课程作业流程、课程宣传及校务配合等,与产业实务结合方面有明确的业界师资授课及辅导机制的规划与结合、创业实践模拟及产学技术移转结合机制等,课程开设绩效方面说明高校以前在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的投入及执行效益,创业团队介接辅导绩效方面有已完成创新创业课程学员组成创业团队与校内外育成单位辅导实务的链接成效。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的申报内容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内容,并提出阶段性的课程设计,评审依据除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的依据之外,还有:组织管理方面有课程开设与发展、结合业师辅导、校园创业资金投入、研发技术支持与创业后育成等整体机制及配套措施;总体营运方面有推动创新创业中心的目标与实施策略、高校总体创新创业资源配套方式与效益分析、校园创业资金与校外资源结合机制及投入等;产业连结方面有产业端资源投入情况、合作机制规划及共同建立商品、技术与市场验证的连结机制;办理绩效方面要说明学校以前在创新创业资源的投入及执行成效;创业辅导方面要说明对创业团队的辅导机制。2013—2017年共有13所高校35次入选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和40所高校92次入选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剔除入选两类子计划的高校,共有43所高校入选“扎根计划”,具体高校名单为表5中40所加上表4中的中原大学、成功大学和高雄医学大学。
课题组分四步检索信息:第一步,以“扎根计划高校名称+创业教育”在“谷歌”中检索各“扎根计划高校”创业教育相关数据。第二步,进入各“扎根计划高校”官方网站,查找创业教育组织设置的具体数据。第三步,对创业教育组织设置不清晰的部分“扎根计划高校”,课题组通过电子邮件方式直接与该高校负责创业教育的机构取得联系,还通过台湾高校同仁获取相关数据。第四步,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华艺线上图书馆”、“台湾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和“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进一步核证前面三个步骤所获得的数据,并对所获取数据进行分析。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新特点
1.以解决“学用落差”问题为导向设置创业教育组织
2017年12月初台湾1111人力银行发布的一份有1248个有效样本的《职场学用落差现况调查》显示,高达54%的上班族表示首次就业“学非所用”,影响高校毕业生学用落差的原因从强到弱依次是“理论与实务差距大”(45.9%)、“一技之长不足以满足企业需求”(36.1%)及“学校课程的专业度不足”(26.7%),同时受访上班族认为高校教育对就业力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专业技能知识之养成”(52.2.%)、“学历是求职基本门槛”(39.4%)及“养成独立思考精神”(34.6%)。[3]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学用落差问题,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量的控管”、“质的提升”及“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育与产业的连结”三个方面的策略。这三个方面的策略都指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因此,台湾高校创业教育及创业教育组织设置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意识,追求學用合一。
具体而言,为解决学用落差问题、落实“学用合一”的教育目标,台湾高校在创业教育组织设置时有两种做法,一是成立全校性的创业教育组织,二是成立院、系、所层面的创业教育组织。其中全校性的创业教育组织方面,中原大学采用校企共建方式于2015年7月成立产业学院,统筹跨领域学程、就业学程、学生实习暨就业辅导相关事宜,目的是希望实现“企业用才第一哩路”与“大学育才最后一哩路”的无缝接轨。台湾大学于2015年3月成立了台湾地区第一个具有实体空间的虚拟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目的是打破原有的院系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多元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设计思考能力及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中山大学于2015年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希望大学生通过在小区内发展创业实践教育,培养面对未来挑战所需要的能力。逢甲大学于2016年5月成立跨领域设计学院,该学院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操作(Operate)为主要教学模式,落实国际顶尖大学所推动的CDIO课程,强化“创新”及“跨领域”的教学主轴,培养学生的发现并表述问题、理解问题的性质、团队合作及解决问题的学用合一能力,以及整合产业界资源与校内师资开展产学合作,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将专业应用于实务,培养就业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培养未来人力资源并获得多元企业或产品发展的建议。义守大学于2017年成立创新学院,目的是解决学习动机不强烈、急功近利选课或毕业后发现能力不符合市场需求等问题,引导教师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各项教学创新工作,通过团队合作研究培训学生多元化技能。2017年4月,中华大学与亚洲最具海外优势的创业教育机构——实践家教育集团共建实践家国际创业学院,目的是鼓励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学生来中华大学学习专业技能与修习“跨领域三创学程”,培养所谓“新南向政策”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台北医学大学于2018年2月成立跨领域学院,负责发展医疗外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培养具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即是在医学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跨领域教育。 院、系、所层面的创业教育组织。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为解决教学与实务之间的落差,以设计为核心,采用以实务课程为主、课堂讲授课程为辅的教学策略,打破传统以记忆、推演、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培养跨领域整合型创意产业人才,并结合产、官、学、研、民的力量,促进创意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发展。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社会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以研究创新、社会责任及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通过整合跨领域资源解决社会议题,改善社会生活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福祉,达成建构社会企业的目标。中央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的主要目标是培育产业经济分析专业人才,并透过基础研究、产学合作、教学与推广教育等方式来培训相关人才及提供咨询建议,服务个人投资、企业和政府决策。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技术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的主要目标是借助产、官、学、研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和资源,对科技驱动创新与创业进行长期、系统化、融合学术理论与实务经验的深入研究,以科技驱动创新与创业的方式突破与超越当前的经营瓶颈,争取发展成为世界领先水平级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医药生技产业教学实习推动中心是以团队和项目为基础,增进学生对医药生技产业的创新与创业模式,以及商业运作实务的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积极推动医药生技产业发展。东海大学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于2006年成立,整合原属文学院的美术系和音乐系、原属工学院的建筑系和工业设计系以及农学院的景观系,结合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导向,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渠道,以培养能融合理论与实务、兼具科技、艺术知识与文化素养的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可见,无论是全校性的创业教育组织还是院、系、所层面的创业教育组织,其设立初衷都是弥合学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鸿沟”,解决长期以来的“学用落差”问题。
2.以跨领域学程为根基发展课程教学组织
在台湾,学程(teaching program)是指高校系所课程与科目之间的一种弹性课程组合或教学组织。[4]为了某个特定的教育目标,高校将系所现有性质接近或彼此相关的科目加以整合,有系统地组织成具有特别教育目的的学程,供学生修习。跨领域学程是高校在学系课程之外,通过整合课程资源,设置跨学系、跨学院甚至跨校的课程组合或教学组织,分为跨领域学位学程和跨领域学分学程。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于2007年起实施“跨领域学程计划”,通过经费补助方式推动高校(不含技专校院)开设跨领域学位学程及学分学程,培养跨领域人才。2013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又实施“课程分流计划”,高校在学术型课程外开设培养专业能力及经验的实务型课程,让学生选择符合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课程,提升就业力,同时调整学术导向的单一研究生培育模式,引进企业或公民营机构④参与合作规划产业人才需求课程。“跨领域学程计划”并入“课程分流计划”。高校开设跨领域学程的目的是培养切合产业需求的人才,缩短学用落差,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激活大学组织并提升大学竞争力。[5]“跨领域学程计划”重点资助健康医疗照护、文化创意、绿色能源、生物科技、观光旅游及精致农业六大新兴产业,以及海洋法政、科技管理服务、华语文教学研究、台湾与亚太区域研究、妇女研究与性别平等研究及新住民家庭经营等其他政策发展方向。2009-2012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共审核通过补助48所高校104次188個学程,见表1和表2。2013年、2014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审核通过29所高校39个和50所高校85个课程分流计划。[6]对比2009-2012年“跨领域学程计划”高校与2013-2017年“扎根计划高校”名单,整体来看,80%左右的“扎根计划高校”曾入选“跨领域学程计划”,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77.8%、80.6%、79.3%和81.5%。48所入选“跨领域学程计划”高校中,只有台中教育大学、台北教育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台北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世新大学、台湾文化大学、中正大学、彰化师范大学、暨南国际大学、台南大学、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元智大学、东吴大学14所没有入选“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在2009-2012学年188个受补助跨领域学程中,人文艺术类 59个,占比31.4%;工程制造类42个,占比22.3%;社科法商类28个,占比14.9%;医卫社福类24个,占比12.8%;科学类19个,占比10.1%;服务类14个,占比7.4%;教育类和农学类各1个,占比0.5%,共补助新台币9050万元。
台湾高校跨领域学程既有接受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经费补助的,也有高校自设的,且以高校自设的跨领域学程为主。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接受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补助的跨领域学程,2009年有工学院学士班和科技管理学院学士学位学程,2010年和2011年有工学院学士班,2012年有工学院学士班、科技管理学院学士学位学程及原子科学院学士班。而根据清华大学学程设置原则、设置程序,目前清华大学共设置了17个跨院系学分学程和2个跨校学程。[7]这些跨领域学程少则由2个院系共建,多则由6个院系共建,各学程均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并指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比如全球供应链与运筹管理学程的目标是开展与全球供应链与运筹管理国际化密切相关的课程教学,并强调以产学合作为教学特色,通过与供应链及全球运筹的国际公司及工研院产业学院的合作,培养具有产业供应链管理及运筹管理能力的人才,满足企业全球布局趋势所需。也有“扎根计划高校”在校级层面设置跨领域学院统筹全校的跨领域学程,如台北医学大学、逢甲大学。台北医学大学跨领域学院是培养具有数据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并同时兼具有医药专业知识技能的跨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开设人工智能学分学程、创新创业学分学程和新媒体学分学程。人工智能学分学程的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程序设计、知识探勘与管理、数据科学及大数据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课程,以应用于未来与自身医疗照护专业知识的链结。创新创业学分学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意设想、创新思维与设计及创业实践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辅以实务操作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发掘创业机会、强化创业认知、发展创业技能,让知识能够真正得到应用。新媒体学分学程的目标是向学生提供学习以数字内容、信息传播与科技艺术为主的第二专长,让学生能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将所学的各项能力在原有的专业领域中产生催化的效果,成为具有人文内涵、信息传播及媒体应用能力的跨领域人才。 总之,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实施跨领域学程计划和课程分流计划的目的是引导高校加快办理跨领域学程,改变以往高校课程与教学过于偏重学术理论的现象,强化产业实务与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以落实学用合一。同时,引导大学生应尽早选择走向学术研究或专业实务,有效衔接在校学习与毕业后就业,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为何而学和所学为何,毕业后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工作效能。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实施“跨领域学程计划”在先,实施“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在后,入选两个计划的高校高度重叠率说明跨领域学程对高校入选“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说明跨领域学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跨领域学程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创业教育组织的组成部分。
3.以产学合作方式培养研发型“产业博士”
产学合作是高校发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职能的重要方式,产学合作项目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台湾当局政府推动产学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建立多元调整产学机制,深化研发技术扩散;二是推动创新产学计划,强化产学研衔接;三是激励学研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8]推动产学合作的政府部門主要有教育、科技和经济等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角色是知识流动的促进者,主要任务为强化人才培养与研究发展,并且创建“亲产学合作环境”;科技行政部门的角色是创新知识的推动者,主要任务为强化创新技术、培育研发人才,推动产学合作计划与研发成果的推广;经济行政部门的角色是提升产业与产品价值的推动者,主要任务为协助厂商创造产业价值,并辅导创新育成。
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大学法》和《专科学校法》相关规定,于2006年12月颁布了《大专校院产学合作实施办法》,2012年2月修改为《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根据《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定义,产学合作是指为促进知识的累积及扩散,发挥高校的教育、训练、研发、服务功能,并裨益教育及经济发展,高校与政府机关、事业机构、民间团体及学术研究机构合作办理各类研发及其应用事项、各类人才培育事项或其他有关学校知识产权益的运用事项。研发及其应用事项包括专题研究、物质交换、检测检验、技术服务、咨询顾问、专利申请、技术移转、创新育成等,人才培育事项包括学生及合作机构人员各类教育、培训、研习、研讨、实习或训练等。实践中,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产学合作方面采取了分类措施。针对技专校院,2005年起,通过补助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来加速该类院校的研发成果产业化和实现产学合作成果反馈教学,发挥技专校院务实致用特色。根据技专院校分布、区域产业、产业公协会、地方政府与跨部会学研单位的资源与力量,全台湾地区共设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每个中心以一所科技大学为主,并结合若干所伙伴院校。6所中心科技大学为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高雄应用科技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和屏东科技大学。2017年4月,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出台《补助技专校院推动创新创业要点》,协助提升学生创新及就业力,鼓励创意启发及自造实作,并协助技专校院建置校园创业良好生态体系,培育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辅导创新研发成果商品化,提供创业完善支持系统。2014年一项对技专校院执行产学合作政策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政府的产学合作政策能够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有效增进学生实务知能、学习产业界新知、增加校外实习机会、有效累积职场实务经验、培养职场适应能力以及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然而一旦政府停止经费补助,学校持续配合产学合作的机率不高。[9]
针对大学校院,2014年8月,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推出“研发菁英计划”,出台《协助大学校院产学合作培育研发菁英计划补助作业要点》,2017年7月修改为《补助大学校院产学合作培育博士级研发人才计划作业要点》,协助高校提升博士研究生务实致用的研发能力,并争取企业或法人研究资源。要说明的是,该政策适应大学校院和技职校院,但不包括空中大学及军警校院。该政策有两个推动重点:一是高校根据其办学特色及区域重点产业,择优或重点支持产业研发领域,根据不同的招生对象,以学位学程方式与企业或法人合作培育博士级研发人才,并协助产业研究发展,建立高校与产业界共同指导博士学位论文的机制;二是通过课程改革、业界参与的方式,促使博士班学生到产业界进行实践研发。高校产学合作培养研发菁英有硕博士五年研发一贯模式、博士四年研发模式和跨部会合作培养博士生实务研发模式,三种模式均指向通过加强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用合一”的研发型“产业博士”。入选计划者每年可领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奖学金新台币20万元,最多可领100万元。还可另外申请高校和企业提供的奖学金,条件是在学期间必须有2年时间在学校修读学分,另外至少2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企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2014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共审核通过14所高校18个学程,2015年共审核通过21所高校24个学程,2016年共审核通过22所高校45个学程,见表3。⑤从入选2014年和2016年“研发菁英计划”高校名单看,22所高校中除云林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和台湾科技大学被排除在“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和“跨领域学程计划”申报之外,只有暨南国际大学和中正大学没有入选“扎根计划高校”、但也入选了“跨领域学程计划高校”,19所入选“研发菁英计划”高校同时入选了“创新创业扎根计划”或“跨领域学程计划”,重叠率为86.4%。
“研发菁英计划”以高校与企业共同承办学程的方式联合培养研发型“产业博士”。2014年、2016年入选“研发菁英计划”的19所高校(三所科技大学除外)共有57个学程,占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的学程总数的90.5%。从入选高校的学程看,台湾医药大学有7个,中央大学和交通大学各有6个,逢甲大学、中兴大学、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各有4个,亚洲大学和暨南国际大学各有3个,中山大学、阳明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中正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和成功大学各有2个,长庚大学、高雄医学大学、淡江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各有1个。这57个学程分布在生物医疗、电机信息、理工、人文社会及管理5个领域,其中生物医疗领域学程19个、电机信息领域学程14个、理工领域学程15个、人文社会和管理两个领域共8个。可见,“研发菁英计划”与“跨领域学程计划”的资助重点是一致的,主要是通过培养研发型“产业博士”服务台湾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比如交通大学“生技产业研发菁英学程”由交通大学生物科技学院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宣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健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鹤生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合作共建,目标是“订定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对于产业产生应用贡献价值,由产学双方紧密合作、规划并执行具有前瞻性及产业竞争力的研发主题”[10],造就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多赢成就。长庚大学生技产业博士学位学程是由长庚大学与联亚集团合作共建,采5年硕博一贯及4年博士修业等两种菁英培养模式,博士生从第三年起进入联亚集团接受产业实践训练,学习生技产业研发、生产技术、国际药物评估分析、法规等,可以用专利发明、技术报告等取代传统的研究论文发表并获得博士学位。可见,以产学合作方式培养研发型“产业博士”是台湾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动态,“研发菁英计划”学程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一种教学科研组织形式。 4.以政府竞争性经费补助实现优胜劣汰
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竞争型经费是指非常态性、稳定性的教育经费分配方式,由政府发布申报具体计划,高校提出相关计划书、展示优势、回避劣势,通过申报答辩等竞争性方式以获得更多经费资源。当前,台湾当局政府的竞争性经费分配思路是由目标导向转变为指标导向、由齐头均衡发展转向扶强奖优,具有积极的一面,比如高校有更多经费用来聘用教师、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添置仪器设备、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通过竞争方式建立高校优胜劣汰机制等。[11]但也有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高等教育发展现象,高校重申报轻使用,造成经费的不合理使用,也容易造成所谓的撰写申报书比赛,甚至不正当竞争等弊端。[12]
根据《补助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作业要点》(2016年修正案)规定,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的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两年最高补助新台币600万元,每年最高各新台币300万元;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两年最高补助新台币100万元,每年最高各新台币50万元⑥,获批立项的高校须自筹计划经费总额的10%以上。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计划第一年结束时将组织专家对计划绩效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分质性指标和量化指标两部分,评估结果与结案报告的执行情形将作为以后年度补助额度决定的参考依据,如果第一年没有完成量化指标的80%,教育行政部门将核减补助经费,还规定高校要按比例执行补助经费与自筹经费预算,且补助经费剩余款按原补助比例缴回。根据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扎根计划高校”名单,2012-2017年,共补助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新台币约2.65亿元,补助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新台币约1亿元。⑦表4中,13所高校中只有中原大学和成功大学2所高校连续4年入选,占比15.4%;中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逢甲大学6所高校连续3年入选,占比46.2%;东海大学、高雄医学大学、义守大学、台北医学大学4所高校连续2年入选,占比30.8%。从年度入选高校看,2014年10所入选高校在2016年就有2所被淘汰,占比20%。表5中,40所高校中只有大同大学、长荣大学、亚洲大学、政治大学、阳明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实践大学、铭传大学和静宜大学9所高校连续4年入选,占比22.5%%;大叶大学、长庚大学、中兴大学、东华大学、台东大学、台湾海洋大学、淡江大学7所高校3次入选,但只有大叶大学、长庚大学、东华大学、台东大学、淡江大学5所高校连续3年入选,占比12.5%。台湾医药大学、玄奘大学、屏东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大学、联合大学、淡江大学、慈济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义守大学、金门大学11所高校连续2年入选,占比27.5%;中华大学等13所高校只入选1年,占比32.5%。从年度入选高校看,2013年24所入选高校在2014年就有中兴大学、真理大学、东海大学3所被淘汰,占比12.5%⑧;2014年20所入选高校在2016年有金门大学、明道大学、宜兰大学、台湾艺术大学4所被淘汰,占比20.0%;2016年26所入选高校在2017年有长庚大学、南华大学、东华大学、辅仁大学4所被淘汰,占比15.4%。
可见,“扎根计划高校”的年度淘汰率在12.5%-20.0%,竞争性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对入选“扎根计划高校”起到了优胜劣汰的作用。中山大学、交通大学、逢甲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海洋大学、辅仁大学在“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实施前,就被认为是创业教育课程发展较为兴盛和稳定的高校。[13]“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实施后,这几所高校均入选“扎根计划高校”。根据“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实施绩效看,入选高校在竞争性经费支持下均有更卓越的表现。比如,2012年3所入选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共邀请150余位业师参与创业课程,培育1800余学生的创业知能,成立9家新创公司,9件创业团队与学校的技转合作项目,组成36支创业团队;22所入选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的高校共有230余位业师参与创业课程,培育3300余位学生,产出150余件创业计划书,培育34 队创业团队。[14]可见,竞争性经费补助在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建设发展中发挥了优胜劣汰的重要作用。
三、结论与启示
上述实证分析“扎根计划高校”、“跨领域学程计划高校”和“研发菁英计划高校”相关数据表明,台湾高校创业教育追求“学用合一”,弥合高校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鸿沟”。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新进展表现在以解决“学用落差”问题为导向设置创业教育组织,以跨领域学程为根基发展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组织,以产学合作方式培养研发型“产业博士”和以竞争性经费补助实现高校优胜劣汰。在大陆,199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MBA项目中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通常被认为是高校创业教育的起点标志。[15]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后,教育部于2016年、2017年共遴选出200所“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从高校创业教育的时间和遴选示范高校的做法看,海峡两岸高校创业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99所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高校已成立或拟成立创业学院,超过5成的创业学院组织定位为普通院系,近3成定位为教辅机构,剩余的定位为管理机构。[16]另外,《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實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9项主要任务和措施,对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建设没有给予应有关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地也遇到不少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创业学院建设“虚化”,很多高校发文件或挂牌成立了创业学院,但也有不少创业学院仅仅停留在文件或牌子上。美国全球创业发展研究院(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业指数报告》显示,台湾地区综合得分59.5,位居全球第18、亚太地区第3,仅次于澳大利亚和香港。其中创业态度得分54.0,全球排名第22;创业能力得分54.8,全球排名第24;创业意愿得分69.6,全球排名第11。而中国大陆综合得分只有41.1,全球排名第43。[17]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业发展跟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而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又与创业教育组织关系紧密,本文认为台湾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在创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台湾创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借鉴台湾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设置经验,对完善大陆高校创业学院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具体来说,台湾高校创业教育新进展经验对大陆高校创业教育的参考意义有三个方面。第一,鼓励院系根据自身条件设置创业教育组织。目前高校创业学院无论定位是普通院系、教辅机构还是管理机构,都是作为高校内部的二级单位负责全校的创业教育,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难以调动其他院系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大陆高校要积极借鉴台湾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多样性的经验,鼓励所有院系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师资力量等条件设置具有本院系特色的创业教育组织,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且院系创业教育组织不受学校层面的创业学院管理。第二,抓好跨院系课程体系建设。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理念及创业教育必修课程政策指导下,高校普遍开设“创业基础”等课程作为全校所有本专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这类课程与专业课大多处于“两张皮”状态。真正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不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外加上一两门创业教育课程,而是以满足产业需求和培养跨领域人才为目标用跨学科思维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第三,创业教育向研究生教育延伸。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对象主要是本科生和专科生,研究生教育中的专业硕士或专业博士尚未提升到创业教育层面。台湾高校创业教育不仅仅面向本专科生,还面向研究生,培养“产业博士”,因此大陆高校创业教育不妨也向研究生教育延伸,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做好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教育。
注释:
①关于台湾地区创业教育课程的最早开设时间的另一种说法是1991年台湾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开办的创业管理学程,但该论文的摘要中又说1993年中山大学开设台湾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参见:陈建源.台湾大专院校创业教育与创业资源对于学生创业影响之研究[D].台中:逢甲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2008:4。
②台湾“大学校院”指一般大学和学院,不包括职业教育轨道的科技大学和科技学院。为便于理解,若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台湾高校包括大学校院和技专校院。
③2012年和2015年,台湾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也遴选出“扎根计划高校”,但课题组在收集数据过程中通过多方努力仍未能获得准确名单。因此本文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如无特别说明,均忽略2012年、2015年数据,即该计划实际实施了6年,但本文只分析4年的数据。
④公民营机构“包括各直辖市政府及县 (市) 政府、学术机构、技术研发机构、公营事业及民营企业机构”,参见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补助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育成中心要点》。
⑤2014年和2016年有具体名单。2015年数据是根据当局政府“教育部”高教司2016年6月24日《高等教育业务报告》中提到的“截至104年度计核定4大领域21校42案280个名额”,与2014年数据对比后得出,但缺失具体名单。2017年3月22日,一份当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中正大学有关2018学年度“产学合作培育研发菁英计划”博士学位学程申设作业的函中,正本高校名单与2016年核定通过的“研发菁英计划”高校名单一致。
⑥2012-2015年,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两年最高补助新台币500万元,每年最高各新台币250万元;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计划两年最高补助新台币60万元,每年最高各新台币30万元。
⑦2012年3所高校入选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22所高校入选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计子划。
本研究根据2014年、2016年、2017年数据,推断2015年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10所、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20个。
⑧根据《补助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作业要点》规定,每所高校当年只能申报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和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两类子计划中的一类,2013年入选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发展子计划的台湾海洋大学、中华大学、逢甲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7所高校,在2014年入选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
参考文献:
[1]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发展沿革[EB/OL].http://tiipm.nccu.edu.tw/zh_tw/intro/intro1,2018-01-27.
[2][13]廖敏琇.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机构创业教育实施现况之研究[D].花莲:台湾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2008:60,96.
[3]1111人力银行.职场学用落差现况调查[EB/OL].https://www.1111.com.tw/news/surveyns_con.asp?ano=109836,2018-01-30.
[4]台湾师范大学教务处.学程是什么?[EB/OL].http://www.aa.ntnu.edu.tw/6intro/super_pages.php?ID=6intro6,2018-01-31.
[5]财团法人信息工业策进会.计划介绍[EB/OL].http://idp-moe.iiiedu.org.tw/intro.php,2018-01-31.
[6]台湾当局政府“教育部”青年发展署.“教育部”104年度施政目标与重点[J].https://www.yda.gov.tw/Content/Messagess/contents.aspx?&SiteID=5634 26067575657313&MmmID=653624307351623455&M SID=653624307670722071,2018-02-06.
[7]台湾清华大学.跨院系学程所跨院别一览表[EB/OL].http://my.nthu.edu.tw/~curricul/web/programs/details.htm,2018-02-01.
[8][9]刘素娟,钟任琴,等.大学产学合作模式探讨[J].朝阳学报,2016(21):57-71.
[10]生物科技学院.生科院生技产业研发菁英学程招生公告[EB/OL].http://exam.nctu.edu.tw/great/,2018-02-10.
[11]刘阿荣.竞争型经费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C].“人文、管理与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桃园:元智大学,2009.
[12]陈盈宏.竞争性经费分配机制之探讨——以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为例[J].(台湾)学校行政双月刊,2014(9):170-184.
[14]陈以亨,林思吟,陈先郡.三创教育之发展与推动——以台湾、芬兰、日本为例[J].创造学刊,2016(2):1-19.
[15]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与科学表述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81-186.
[16]朱家德.高校创业学院的组织特征分析——基于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实证数据[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49-53.
[17]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2018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Index[EB/OL].http://thegedi.org/ ,2018-02-08.
(責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