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wxl3554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成因,找出了四大对策来防止两极分化,分别是审视教材,用活教材;激发动机,诱发兴趣,立足课堂,去除浮华;分层教学,体现个性差异。
  【关键词】小学数学;两极分化;成因;对策
  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少数人的发展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作为一线的老师面对新课改的“后遗症”——两极分化现象的凸显,我们应在实践中迈出坚实的脚步以行动改变现状,努力搜寻切实可行的途径来弥补如今新课改带来的不和谐,进而最大程度上缩小两极分化现象。
  一、小学数学两极分化情况分析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之一。这个理念至少让我明白了两点:一是教师不能放松任何一个学生,要让所有的孩子得到发展。二是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为了这个理念和追求,我们的一线老师为此花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但几年新课程实施下来,两极分化的现象不但没有减少,似乎变得更加严重了。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确实在加剧,我们应对这个现象予以密切关注,通过深入的观察思考与认真扎实的研究,解决如此严峻的现实问题。
  二、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人的差异性是永恒的,两极分化问题以前也有,但为什么在新课程中特别突出?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呢?有人认为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的因素主要在于老师,在于老师不正确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否定了其他的一些因素。那老师真的要承担所有的责任吗?和教材的变革一点关系都没有吗?还是和其他哪些因素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
  1. 教材原因
  (1)新教材难以适应的跳跃性
  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虽然趋于生活化,情境图很漂亮,教材内容更吸引学生,但在选择有些教学材料时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过高地估计了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的认知水平,让很多教师难以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2)教学内容的提前与相对难度增加
  新课改很大程度是要改革原有教材中难、偏、繁、杂的教学内容。比如新增加的《数学广角》原是课外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有难度的,原来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掌握,但现在却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教学中好的学生一节课就能掌握,差的学生四五节课还补不过来;又如一年级教材就引入了统计和“认识时间”,难度相当于三年级的数学,三年级下册的“认识时间”难度相当于四年级的下册。所以教学内容的实际增加和教学时间的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3)辅助教材多样,干扰教师的目标定位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各种辅助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师的目标到底是以教材为准还是以教辅材料为准呢?于是,“靠上不靠下”成了老师教学的法宝,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可以说辅助教材的不规范和与教材的不配套也是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的一个隐性因素,干扰很大,但却难以被觉察。
  2. 教师原因
  (1)教师“培优补差”意识的缺失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多教师以为新理念一来,原来好的传统做法都是不对的,我们不再像过去一样重视知识与技能了,追求的是一种热闹的课堂氛围,眼中只留下了那些敢于发表意见的优等生。教师如果缺乏整体观念,没有原有的“培优补差”意识,也会加剧两极分化。
  (2)教师理解教材能力的缺乏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要让教师放弃教了这么多年的老教材,重新理解新教材,重新备教案、制作课件等等,这些都给老师们带来不少压力和挑战。这也间接造成了教师对教材理解能力的不足,以至于常常过度拔高要求,造成两极分化加剧。
  (3)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中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如果探究学习操作不好,就會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成为教学的旁观者。这样,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就可能会造成两极分化扩大。
  3. 学生自身原因
  (1)家庭的早期教育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其精神世界的开拓者。但学习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理念新,家庭氛围民主,善于鼓励孩子学习;文化层次低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表现为松懈和被动教育。学生提前出现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起点差距大了。
  (2)学生的学习行为
  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是否明确是主要原因,而由此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学生养成了预习习惯,能主动思考,努力理解,提前消化一些问题,能带不懂的问题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在数学课堂上,这些同学能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大胆开口,勇于实践,效果就好。而另一些同学沉默少言、羞于开口,懒于实践,效果则相反。同时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新教材。
  三、减少两极分化的对策
  1. 审视教材,用活教材——堵住两极分化的源头
  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1)合理重组,体现科学
  恰当地重组教材,教师不能唯书而教,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更适合学生实现知识链接?我们应把具有极强类同关系的内容适当调整,注意揭示知识之间本质属性,将整体结构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实现迁移。
  (2)分步呈现,提高效率
  如果情景图中有大量的对话、丰富的图案,教师必须分步呈现教材的情景图,对情景图进行“再加工”,增加故事性,分层分步叙述情景图的内容、对话,减少学生理解的困难。
  2. 激发动机,诱发兴趣,防止“两极分化”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是防止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立足课堂,去除浮华——铲除两极分化滋生的土壤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都会让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牢牢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把“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学透用好,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凭理性打造真实,让课改远离“浮躁”,从而缓解两极分化。
  4. 分层教学,体现个性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方式,是减少两极分化加剧最好的做法。教学时主要做好两个分层:练习与批改。练习是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数学练习。教师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供学生自主选择:A级,基本题,模仿性练习,要求全班学生都必须掌握;B级,提高题,发展性练习,为数学中等和中等以上水平学生设计的练习题;C级,深化题,创造性练习,为数学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设计的练习题。这类题目不要求人人会做,但鼓励人人思考、探索。为了减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的作业改评也要有个性化。批改时,对优秀生的作业应高标准、严要求;对中等生的作业要具体指出错误所在;对差生的作业要尽量面批面改,像应用题、图形之类错误,还得当面订正示范。讲评时,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以正面表扬为主进行讲评。表扬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批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不点名,不讽刺挖苦。
其他文献
关键词:家国同构;身家国同构;当代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3.03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138-03  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文库》中的一本专著《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笔者初看该书题目认为是一种应用性研究,可阅后发现该书作者不仅仅
摘 要:协同创新理论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在共同的目标下互相协同,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以达到各要素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可以借鉴和引入协同创新理论。在“毛中特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堂教学系统各主体、各要素的协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
【摘 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更能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特别适合近年来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形式的“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小学阶段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很有意义,应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显著效果。  【关键
【摘 要】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既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又需要教师精益求精地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巧妙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注重合作交流,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课堂教学  上好数学课,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为之奋斗的终身目标,也是全身心探究的中心课题。那么,如何上好每一节数学课,使学生从心底里喜欢
【摘 要】在“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校通过确立一个指导思想、制定两层发展目标、实施三种研究方法、达到四项研究成效、落实五点调研基础、探索六条实施途径的策略,基于“承传统,育君子”的办学理念,借助“竹文化”的传播途径和文化载体,使“竹文化”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学生成长为具有竹子品质的祖国接班人。  【关键词】“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竹文化”校本
【摘 要】质疑与求知是问题思维的起点,创意与研究是创新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文本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了基于综合实践课的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路径:创设平等关系,焕发学生的质疑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交流平台,触发学生的创意点;创设身边话题,启发学生的研究点。  【关键词】问题
摘 要: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颠覆性批判,发现了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决定作用,对市民社会本质的追寻使马克思从法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对作为市民社会本质的私有财产的批判分析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私有财产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大工业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运动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  关键词:唯物史观; 市民社会; 所有制; 生产关系  DOI:1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以语言表达的学习为主线,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出路。以《除三害》磨课历程为例,总结课堂教学实践。关注多种体裁的文体,重视课文中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  【关键词】语言表达;语文教学;选读课文;文本  一、案例背景  语文教学姓“语”,这已经成为共识。在教学之中,关注言语本身,关注语言表达,让文本语言“增值”,以学习语言为主线,带动对课文
【摘 要】对蔡某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进行教育并获得成功,归因于教师的宽容、理解、鼓励——这些支持性策略对学困生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工作中需要用爱心去体验学生的情感经历,既要具有教师的思想高度,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转化学困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建立成为蔡某转变的动力。蔡某的转变经历带来有益的教育启示。  【关键词】捕捉闪光点;理解;沟通;教育启示  一、个案基本情况 
【摘 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落实合作学习的实效,注重文本的延伸与拓展,以促进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活力;开放;延伸;学习型;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延伸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