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nt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校通过确立一个指导思想、制定两层发展目标、实施三种研究方法、达到四项研究成效、落实五点调研基础、探索六条实施途径的策略,基于“承传统,育君子”的办学理念,借助“竹文化”的传播途径和文化载体,使“竹文化”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学生成长为具有竹子品质的祖国接班人。
  【关键词】“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根据“承传统,育君子”的办学理念,通过学校和教师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此培育出符合学生德育教育的校本内容。在“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从全局着眼,重点突破,优化方法,丰富活动,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具体开发与实施的策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确立一个指导思想
  借助“竹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外延,实现教育从“知识”向“文化”的转变,展开竹文化的道德教育,“以竹养德”,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文化培育,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二、制定两层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竹文化的奥秘,从而扩大视野、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竹品质。
  (二)分目标
  1. 科研目标
  通过对竹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开发出适合环市西路小学德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并探讨有效的实施途径。
  2. 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认识竹子并产生兴趣,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协调发展,促进其个性成长;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竹的品性,学习竹子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
  3. 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开展,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等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积累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经验,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4. 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在校园内形成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出一条“以竹养德”的新路,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形成。
  三、实施三种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竹文化的文献资料,结合学校资源与学科进行整合。
  (二)行动研究法
  针对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采取有效的策略。
  (三)经验总结法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对行为与现象进行剖析,经验总结。
  四、达到四项研究成效
  (一)开发特色的校本课程
  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竹韵》。它可读性强,内容广,便于实施操作。以竹为中心,整合学科知识,将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感受竹的魅力。《竹韵》内容辐射文学、音乐、绘画、写作、设计等各个方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有着较强的动手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竹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学生品质素养得到提升
  把“竹文化”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由于注重对竹文化环境的渲染,在多个学科的课堂上实施竹文化的内容的教学,学生们耳濡目染,能够较好地感受、理解竹子所蕴含的精神和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专业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给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执行者”向“决策者”过渡,激发了教师自学发展的需要,构筑起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四)学校品牌特色得到发展
  2014年11月,学校光荣地被评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和荔湾区科技项目《荔湾区中小学德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优秀课题实验学校。这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品牌的发展。
  五、落实五点调研基础
  (一)确立校本的思路框架
  “竹文化”校本课程的思路框架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来制定的。“竹与艺术”“竹与文学”“竹与生活”“竹与环境”等四个章节来体现“竹文化”的物质延续和精神内涵。
  (二)构建校本的开发内容
  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从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出发考虑,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来确立校本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方案的。为此,学校从班队活动、品德、语文、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入手,结合各学科课程特点,收集竹文化的相关资料,并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校内外德育活动以及学科渗透,形成“爱竹、颂竹、学竹”的主流,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悟与教育。
  (三)坚持以生为本的校本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教师,应当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的潜能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体现和张扬,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四)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这是检验一所学校是否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条件。评价内容包括对课程体系的评价、对实施过程的评价、对实施成果的评价。评价标准遵循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否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五)营造校内特色氛围
  为了让师生浸润在浓郁的竹文化氛围中,各班级的宣传阵地也充分运用了竹形进行装饰,每个教室里都展示了与竹有关的书画作品及美文名句。师生们只要踏进校门,就时时与竹为邻,处处与竹相伴,受竹品竹德的感染与启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六、探索六条实施途径
  (一)品德课程
  “竹”以其虚心文雅、朴实无华的素质和坦诚无私、高风亮节的品格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的依托和载体,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品德课程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低、中、高年段分别以竹子与生态、竹子与生活、竹子与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将竹文化和品德课程有机整合。
  (二)语文课程
  “竹”是语文写作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种素材。在我国文学史中,历代咏竹赋竹的佳作,难以计数,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竹文学。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让学生展开一系列的写作练习,加深对“竹文化”的认识。
  (三)艺术课程
  “赏”竹、“画”竹、“听”竹、“唱”竹。一方面通过欣赏名家名作帮助学生了解竹画作品,通过摄竹、画竹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欣赏我国传统竹制乐器的演奏,学唱一两首关于竹的歌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修养品位。
  (四)综合实践
  学校建成了竹园,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围绕“走进竹的世界”,设计了“竹子与饮食文化”“竹子与民风习俗”等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竹的知识,并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对竹的外形特点、烹饪方法、营养价值等,让学生对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活动课程
  在“竹文化”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学习“正直”“谦虚”“坚韧”“合作”“奉献”“向上”等品质,以激励班集体进步。通过“竹文化”故事分享会,《孟宗哭竹》懂得孝顺与感恩、《竹神的传说》学会无私奉献、《竹报平安》做人要像竹一样刚强坚韧。每年的寒暑假、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都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做孝顺竹”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好地传承“孝”和“感恩”这些传统美德。
  (六)环境课程
  校园环境是育人的第三课堂,学校形成了以“品竹园”为代表的系列文化景观,如:品竹园——园内种有数十种竹子,在婆娑的竹影中可以看到“品竹”二字。在此赏竹,既可欣赏其秀美之外形,感受徜徉竹林之惬意,又可领悟内蕴丰厚之竹品;泼墨台——这是竹园深处的一处小景,与园中的“养竹记”石碑相呼应。见贤驿——这是校道旁供师生小憩之所。丝竹隅——这既是竹制作乐器的展示,也是环市西小乐手们表演的舞台。在这里展示了用竹制作的吹奏与弹拨乐器,如:笛子、葫芦丝、竹笙、二胡等。春笋石——在校道最显眼处,放置了外形如破土而出的春笋的一座文化石,上面雕刻着“茁壮”二字,彰显“竹文化”校园环境建设之风。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
  [2]韩晓蓉.以竹为媒建设校本课程凸显学校特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26).
  [3]戴湖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6).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以育人为本,管理以学生为本,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抓好小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地培育出祖国优秀的接班人。本文从“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入,指出小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论述实施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学生;管理工作  一、“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1.“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指出:
【摘 要】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主要模式,即“先教后写”与“先写后教”。学界对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劣往往争论不休。其实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已是不争事实,但二者之间却不应是对立的关系。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融合二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引入为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拟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关键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通过课堂渗透、家校合作、课题带动、团康活动、个案小组辅导这些方式,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做好铺垫。  【关键词】心灵成长;幸福人生  先烈东小学建立“行政主管,专家指导,教师家长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工作机制,明确教师职责,保障专项经费,重视师资培训,要求所有老师将心理辅导与各项教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关注孩子的心灵,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
【摘 要】反馈是实施控制的常用手段。教学活动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反馈几乎是每堂数学课都要经历的过程,它是教学中最灵动、最有活力的环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反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随时针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反映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对后面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反馈;最大效果  一、课前预设反
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比较严重的缺点,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小锋同学是在六年级的时候,转学来到我班的后进生。刚转学的小锋在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等方面都让人不敢恭维。举例说,一个长假期过后,他没做过任何作业,他说他的时间都用在玩乐上。还有一次,春游取消,老师把费用退回给每一个学生,但小锋把钱据为己有,还千方百计地蒙骗父母老师。经过多番追问,他才承认自己的行为。究其原因,他或多或少
【摘 要】组建一个优良的班级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我们学校开展“家文化”德育课题实践,通过创建如“家”般温馨有爱的班集体,使个体受到家氛围的感染,更加用心投入到班级生活,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集体发展。  【关键词】家文化;班队建设;有效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进行的。对于从不同家庭、幼儿园聚集到一起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组建一个优良的班级对他们
关键词:家国同构;身家国同构;当代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3.03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138-03  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文库》中的一本专著《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笔者初看该书题目认为是一种应用性研究,可阅后发现该书作者不仅仅
摘 要:协同创新理论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在共同的目标下互相协同,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以达到各要素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可以借鉴和引入协同创新理论。在“毛中特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堂教学系统各主体、各要素的协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
【摘 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更能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特别适合近年来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形式的“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小学阶段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很有意义,应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显著效果。  【关键
【摘 要】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既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又需要教师精益求精地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巧妙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注重合作交流,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课堂教学  上好数学课,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为之奋斗的终身目标,也是全身心探究的中心课题。那么,如何上好每一节数学课,使学生从心底里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