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校通过确立一个指导思想、制定两层发展目标、实施三种研究方法、达到四项研究成效、落实五点调研基础、探索六条实施途径的策略,基于“承传统,育君子”的办学理念,借助“竹文化”的传播途径和文化载体,使“竹文化”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学生成长为具有竹子品质的祖国接班人。
【关键词】“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根据“承传统,育君子”的办学理念,通过学校和教师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此培育出符合学生德育教育的校本内容。在“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从全局着眼,重点突破,优化方法,丰富活动,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具体开发与实施的策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确立一个指导思想
借助“竹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外延,实现教育从“知识”向“文化”的转变,展开竹文化的道德教育,“以竹养德”,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文化培育,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二、制定两层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竹文化的奥秘,从而扩大视野、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竹品质。
(二)分目标
1. 科研目标
通过对竹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开发出适合环市西路小学德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并探讨有效的实施途径。
2. 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认识竹子并产生兴趣,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协调发展,促进其个性成长;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竹的品性,学习竹子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
3. 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开展,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等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积累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经验,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4. 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在校园内形成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出一条“以竹养德”的新路,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形成。
三、实施三种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竹文化的文献资料,结合学校资源与学科进行整合。
(二)行动研究法
针对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采取有效的策略。
(三)经验总结法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对行为与现象进行剖析,经验总结。
四、达到四项研究成效
(一)开发特色的校本课程
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竹韵》。它可读性强,内容广,便于实施操作。以竹为中心,整合学科知识,将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感受竹的魅力。《竹韵》内容辐射文学、音乐、绘画、写作、设计等各个方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有着较强的动手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竹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学生品质素养得到提升
把“竹文化”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由于注重对竹文化环境的渲染,在多个学科的课堂上实施竹文化的内容的教学,学生们耳濡目染,能够较好地感受、理解竹子所蕴含的精神和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专业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给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执行者”向“决策者”过渡,激发了教师自学发展的需要,构筑起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四)学校品牌特色得到发展
2014年11月,学校光荣地被评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和荔湾区科技项目《荔湾区中小学德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优秀课题实验学校。这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品牌的发展。
五、落实五点调研基础
(一)确立校本的思路框架
“竹文化”校本课程的思路框架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来制定的。“竹与艺术”“竹与文学”“竹与生活”“竹与环境”等四个章节来体现“竹文化”的物质延续和精神内涵。
(二)构建校本的开发内容
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从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出发考虑,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来确立校本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方案的。为此,学校从班队活动、品德、语文、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入手,结合各学科课程特点,收集竹文化的相关资料,并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校内外德育活动以及学科渗透,形成“爱竹、颂竹、学竹”的主流,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悟与教育。
(三)坚持以生为本的校本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教师,应当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的潜能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体现和张扬,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四)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这是检验一所学校是否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条件。评价内容包括对课程体系的评价、对实施过程的评价、对实施成果的评价。评价标准遵循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否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五)营造校内特色氛围
为了让师生浸润在浓郁的竹文化氛围中,各班级的宣传阵地也充分运用了竹形进行装饰,每个教室里都展示了与竹有关的书画作品及美文名句。师生们只要踏进校门,就时时与竹为邻,处处与竹相伴,受竹品竹德的感染与启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六、探索六条实施途径
(一)品德课程
“竹”以其虚心文雅、朴实无华的素质和坦诚无私、高风亮节的品格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的依托和载体,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品德课程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低、中、高年段分别以竹子与生态、竹子与生活、竹子与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将竹文化和品德课程有机整合。
(二)语文课程
“竹”是语文写作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种素材。在我国文学史中,历代咏竹赋竹的佳作,难以计数,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竹文学。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让学生展开一系列的写作练习,加深对“竹文化”的认识。
(三)艺术课程
“赏”竹、“画”竹、“听”竹、“唱”竹。一方面通过欣赏名家名作帮助学生了解竹画作品,通过摄竹、画竹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欣赏我国传统竹制乐器的演奏,学唱一两首关于竹的歌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修养品位。
(四)综合实践
学校建成了竹园,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围绕“走进竹的世界”,设计了“竹子与饮食文化”“竹子与民风习俗”等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竹的知识,并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对竹的外形特点、烹饪方法、营养价值等,让学生对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活动课程
在“竹文化”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学习“正直”“谦虚”“坚韧”“合作”“奉献”“向上”等品质,以激励班集体进步。通过“竹文化”故事分享会,《孟宗哭竹》懂得孝顺与感恩、《竹神的传说》学会无私奉献、《竹报平安》做人要像竹一样刚强坚韧。每年的寒暑假、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都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做孝顺竹”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好地传承“孝”和“感恩”这些传统美德。
(六)环境课程
校园环境是育人的第三课堂,学校形成了以“品竹园”为代表的系列文化景观,如:品竹园——园内种有数十种竹子,在婆娑的竹影中可以看到“品竹”二字。在此赏竹,既可欣赏其秀美之外形,感受徜徉竹林之惬意,又可领悟内蕴丰厚之竹品;泼墨台——这是竹园深处的一处小景,与园中的“养竹记”石碑相呼应。见贤驿——这是校道旁供师生小憩之所。丝竹隅——这既是竹制作乐器的展示,也是环市西小乐手们表演的舞台。在这里展示了用竹制作的吹奏与弹拨乐器,如:笛子、葫芦丝、竹笙、二胡等。春笋石——在校道最显眼处,放置了外形如破土而出的春笋的一座文化石,上面雕刻着“茁壮”二字,彰显“竹文化”校园环境建设之风。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
[2]韩晓蓉.以竹为媒建设校本课程凸显学校特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26).
[3]戴湖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6).
【关键词】“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根据“承传统,育君子”的办学理念,通过学校和教师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此培育出符合学生德育教育的校本内容。在“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从全局着眼,重点突破,优化方法,丰富活动,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具体开发与实施的策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确立一个指导思想
借助“竹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外延,实现教育从“知识”向“文化”的转变,展开竹文化的道德教育,“以竹养德”,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文化培育,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二、制定两层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竹文化的奥秘,从而扩大视野、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竹品质。
(二)分目标
1. 科研目标
通过对竹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开发出适合环市西路小学德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并探讨有效的实施途径。
2. 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认识竹子并产生兴趣,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协调发展,促进其个性成长;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竹的品性,学习竹子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
3. 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开展,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等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积累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经验,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4. 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在校园内形成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出一条“以竹养德”的新路,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形成。
三、实施三种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竹文化的文献资料,结合学校资源与学科进行整合。
(二)行动研究法
针对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采取有效的策略。
(三)经验总结法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对行为与现象进行剖析,经验总结。
四、达到四项研究成效
(一)开发特色的校本课程
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竹韵》。它可读性强,内容广,便于实施操作。以竹为中心,整合学科知识,将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感受竹的魅力。《竹韵》内容辐射文学、音乐、绘画、写作、设计等各个方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有着较强的动手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竹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学生品质素养得到提升
把“竹文化”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由于注重对竹文化环境的渲染,在多个学科的课堂上实施竹文化的内容的教学,学生们耳濡目染,能够较好地感受、理解竹子所蕴含的精神和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专业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给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执行者”向“决策者”过渡,激发了教师自学发展的需要,构筑起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四)学校品牌特色得到发展
2014年11月,学校光荣地被评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和荔湾区科技项目《荔湾区中小学德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优秀课题实验学校。这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品牌的发展。
五、落实五点调研基础
(一)确立校本的思路框架
“竹文化”校本课程的思路框架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来制定的。“竹与艺术”“竹与文学”“竹与生活”“竹与环境”等四个章节来体现“竹文化”的物质延续和精神内涵。
(二)构建校本的开发内容
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从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出发考虑,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来确立校本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方案的。为此,学校从班队活动、品德、语文、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入手,结合各学科课程特点,收集竹文化的相关资料,并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校内外德育活动以及学科渗透,形成“爱竹、颂竹、学竹”的主流,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悟与教育。
(三)坚持以生为本的校本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教师,应当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的潜能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体现和张扬,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四)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这是检验一所学校是否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条件。评价内容包括对课程体系的评价、对实施过程的评价、对实施成果的评价。评价标准遵循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否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五)营造校内特色氛围
为了让师生浸润在浓郁的竹文化氛围中,各班级的宣传阵地也充分运用了竹形进行装饰,每个教室里都展示了与竹有关的书画作品及美文名句。师生们只要踏进校门,就时时与竹为邻,处处与竹相伴,受竹品竹德的感染与启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六、探索六条实施途径
(一)品德课程
“竹”以其虚心文雅、朴实无华的素质和坦诚无私、高风亮节的品格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的依托和载体,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品德课程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低、中、高年段分别以竹子与生态、竹子与生活、竹子与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将竹文化和品德课程有机整合。
(二)语文课程
“竹”是语文写作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种素材。在我国文学史中,历代咏竹赋竹的佳作,难以计数,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竹文学。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让学生展开一系列的写作练习,加深对“竹文化”的认识。
(三)艺术课程
“赏”竹、“画”竹、“听”竹、“唱”竹。一方面通过欣赏名家名作帮助学生了解竹画作品,通过摄竹、画竹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欣赏我国传统竹制乐器的演奏,学唱一两首关于竹的歌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修养品位。
(四)综合实践
学校建成了竹园,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围绕“走进竹的世界”,设计了“竹子与饮食文化”“竹子与民风习俗”等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竹的知识,并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对竹的外形特点、烹饪方法、营养价值等,让学生对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活动课程
在“竹文化”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学习“正直”“谦虚”“坚韧”“合作”“奉献”“向上”等品质,以激励班集体进步。通过“竹文化”故事分享会,《孟宗哭竹》懂得孝顺与感恩、《竹神的传说》学会无私奉献、《竹报平安》做人要像竹一样刚强坚韧。每年的寒暑假、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都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做孝顺竹”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好地传承“孝”和“感恩”这些传统美德。
(六)环境课程
校园环境是育人的第三课堂,学校形成了以“品竹园”为代表的系列文化景观,如:品竹园——园内种有数十种竹子,在婆娑的竹影中可以看到“品竹”二字。在此赏竹,既可欣赏其秀美之外形,感受徜徉竹林之惬意,又可领悟内蕴丰厚之竹品;泼墨台——这是竹园深处的一处小景,与园中的“养竹记”石碑相呼应。见贤驿——这是校道旁供师生小憩之所。丝竹隅——这既是竹制作乐器的展示,也是环市西小乐手们表演的舞台。在这里展示了用竹制作的吹奏与弹拨乐器,如:笛子、葫芦丝、竹笙、二胡等。春笋石——在校道最显眼处,放置了外形如破土而出的春笋的一座文化石,上面雕刻着“茁壮”二字,彰显“竹文化”校园环境建设之风。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
[2]韩晓蓉.以竹为媒建设校本课程凸显学校特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26).
[3]戴湖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