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教学具有复杂性、抽象性和不具体性的特点,简单的“为技术而技术、为声音而声音”教学法,不足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要更好地解决声乐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必须要注重分析和研究教学中的非技术性因素。文章从情感状况、综合素养、生理条件和习惯几个方面入手,探讨上述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培养和为声乐教学带来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声乐教育 歌唱情感 综合素养 生理习惯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8-0136-02
在声乐教学中,“为技术而技术、为声音而声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一直都是一些声乐教师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但是经过实践检验,该方法往往收效甚微,这是由声乐教学本身的复杂性、抽象性和不具体性所决定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同时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生理与心理的结合。所以影响声乐教学的,不仅仅有技术、技巧的因素,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因素,如学生的歌唱情感、综合素养、生理习惯、教师的教育理念等,这些因素悄悄地、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教学,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声乐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非技术性因素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指导,才能真正地教会学生如何歌唱,如何艺术地歌唱。
一、树立“三情合一”的声乐学习观
声乐艺术的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声音的情感表达。“情者,歌之本”,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突出了歌者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因此,抒情乃是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提高歌唱技巧上。而过多的发声技巧训练或使学生陷入单纯追求技术技巧的泥潭;或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即使许多学生者有着很好的嗓音,有着很娴熟的演唱技巧,但是歌唱时却动作僵硬、表情木讷,没有情感内涵和思想深度,让人感到索然无味,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要知道完美的歌唱艺术效果的产生,是歌唱艺术技巧与艺术修养有机结合、高度统一的结果。所以,仅仅掌握了娴熟的歌唱技巧,远不是歌唱艺术的完成,只有培养学生热爱歌唱,有感情的歌唱,唱出真感情,三情合一,才能真正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热爱之情
只有热爱声乐,才能学好声乐。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听、多看、多实践,激发起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并逐渐由感兴趣到喜爱进而发展成为热爱。比如,可以为学生多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一起多举行小型的音乐会,或者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去义务演出,走访敬老院、下乡演出等。通过实践,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这要比任何说教更能激起学生对声乐的热爱之情和为之努力的决心。
音乐所表现出的情感,不是一般的、日常人的喜怒哀乐的原样再现,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过的,音乐化、诗化、美化了的情感。真正的歌唱家总是先在思想上把歌曲唱起来,预先知道将要唱的那一句是怎样的声音和美感。在声乐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熟练的发声技巧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表达歌曲情感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音乐与社会生活、与各种文学艺术的广泛联系和形象类比中,获得对音乐内涵的体验。所谓“情寓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如果学生心中有情,老师的引导就能像导火索一样,一触即发,使学生的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声乐演唱人才。
(二)创设情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感情
要想通过歌唱唱出真实情感,必须首先深入地挖掘和感悟作品,才能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如果歌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作品的能力,是很难驾驭作品并设计出合理的表演样式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用音乐形象、音乐意境在现实空间里吸引学生,使其能自觉地融入音乐。为了使学生做到有感而发、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教师在教授一首新歌时,应首先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研究歌词内容,体验作品情感,把演唱歌曲建立在对歌词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歌曲《教我们如何不想她》,演唱者通过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到词曲作者旅居国外,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的亲人,就可以运用“思念”这个情感基调去分析歌词、旋律,去体现作者浓烈的思恋、热爱之情。
(三)唱出心中的情感
歌唱之前已然对作品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歌唱中唱出情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体验越丰富、越深入,唱出的感情也越炽热、越浓郁。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有的学生情感很充沛,或激烈或低沉,但是情感力度释放太大,太激烈时,气息跟不上,高音唱破;太低沉时,由于过于投入,往往泣不成声。这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歌唱者的能力还不能把内心的情感伸缩自如地表达出来。情感和技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技巧充分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感表现之中,从容地驾驭情感,然后再用理性思维适当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于拘谨,也不能投入得太夸张,只有平衡到最自然的状态,才是最完满的。
二、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养
歌唱者能否将歌曲的内在情感、风格特征、价值取向等艺术价值完全表达出来,取决于歌唱者能否准确地再现和创造地发展某首歌曲。这就需要演唱者在学习发声技巧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文化艺术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歌唱素养。教师在教授歌唱技巧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人生经验;广泛涉猎文学、戏剧、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不断地从社会的、心理的、艺术的各种因素中建立自己的下意识观念,逐渐将自身的歌唱素养建立起来。
(一)全面提高文化素质的水平
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想要更好地提高声乐演唱水平,就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也是个人文化素质的直接表现。而且直接体现在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上,声乐演唱需要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内容背景文化的透彻理解,并应用所具备和掌握的文化知识美学修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进行分析、理解和掌握。这样演唱者才能对作品进行最全面的音乐注解,在演唱中结合自己所具备所的声乐技巧和音乐修养,全面生动地表现作品,使自己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感动听众。
(二)充分体验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艺术源于生活,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科学文化水平越高,他的情感体验也就越充分。艺术想象固然重要,但是再充分、再完美的想象,终不如亲身的经历和实践来得牢靠。演唱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生活体验的积累和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与歌曲中的情感表达相吻合,比如演唱《长江之歌》,如果自己真的去过长江,那么对于歌曲中“从雪山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和“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三、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歌唱生理习惯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歌唱的生理因素是指歌唱中的生理活动状况,即各种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健康状况和综合作用情况。这些歌唱器官的健康與协调,决定着这件“武器”是否能够得心应手,如虎添翼。而且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还要注意锻炼和保养,养成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保养方法。没有了好的健康体质,各种发声器官不能理想工作,何谈歌曲的完美演唱?
(一)让学生对发声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全面了解
一个好的、具有艺术性的声音,从发声机理方面来说,它的肌肉组合活动一定是合理的。相反,一个有缺点、紧逼或者空虚的声音,它的肌肉组合定是不恰当的。声乐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展和强化某些发声机能的作用,并将参与发声的各个局部的机能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完整的、正确的肌肉组合活动方式。同时,不管是在生活习惯上还是饮食上都要时刻注意和爱惜自己的身体。经常熬夜、失眠以及不规律的生活作息都会引起嗓音的病变,造成嗓子沙哑。
(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的生理周期
声乐演唱者要随时注意自己的生物周期情况,“科学表明,人的情绪、智力、体力等生物周期,对人的身心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当人的生物周期处于低潮时做事的成功可能性较高潮时要小的多成功率就较低。”当歌唱者的生物周期处于低潮时,歌唱者的情绪比较低落,身体状态就不能够投入,如晚上没有休息好、还在感冒等,这时候可以适当地少唱,注意调节自己的身体状态,以免损坏嗓子。而在感觉身体状态良好和情绪高涨的时候,则可以适当地多一些练习,多一些难度。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热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的演唱当中。
四、教师本身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精神
(一)树立正確的声乐教育教育观
在现实的声乐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常常扮演的是“医生”的角色,而不是教师的角色。听学生歌唱,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声音的特点、优势、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的好坏,而是他歌唱中的种种毛病、不足,有种恨不能马上“药到病除”的无奈与遗憾。老师一旦表现出不满意的情绪,学生就越紧张,越紧张,越达不到要求,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到最后,老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教师应该树立积极、平等、合作的教学心态,面对学生,老师不是“医生”,而是一个可以信赖和亲近的“合作伙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歌唱中的闪光点,老师要充分认识并挖掘它,不能用一种模式教学、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教师不但要有稳固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与实践能力,还要加强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修养。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现实教学中勇于实践、探索,敢于创新,才能让声乐教学之树常青。
(二)融情于教,以情育情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周晓燕教授总是这样要求自己:“我的仪态、我的感情、我的语调、我的精神,都以唤起他的自信而作用于他,要让学生歌中有情,老师就得用情去教学。”教育实践表明,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转化学生的消极情绪,把学生培养成有积极、健康情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从“爱”字出发,以深厚的爱生之情、高尚的情操、适宜的举止去转变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其始终有着不竭的学习动力。
声乐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融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修养以及人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声乐技术、技巧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由于声乐艺术及其教育的特殊性,声乐专业的教学就较其他专业更明显地受到非技术因素的决定和影响。广大教师应当认识到对非技术性因素培养的积极意义,把眼光放得长远,目标放得远大,不但能培养出合格的声乐演唱、声乐教育人才,更要通过声乐教育,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品德、真切的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美)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郭玉德.嗓音卫生与保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4]沈玉翠.论声乐教学中师生的心理交际与调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3).
[5]佟成杰.浅谈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6).
[关键词]声乐教育 歌唱情感 综合素养 生理习惯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8-0136-02
在声乐教学中,“为技术而技术、为声音而声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一直都是一些声乐教师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但是经过实践检验,该方法往往收效甚微,这是由声乐教学本身的复杂性、抽象性和不具体性所决定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同时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生理与心理的结合。所以影响声乐教学的,不仅仅有技术、技巧的因素,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因素,如学生的歌唱情感、综合素养、生理习惯、教师的教育理念等,这些因素悄悄地、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教学,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声乐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非技术性因素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指导,才能真正地教会学生如何歌唱,如何艺术地歌唱。
一、树立“三情合一”的声乐学习观
声乐艺术的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声音的情感表达。“情者,歌之本”,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突出了歌者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因此,抒情乃是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提高歌唱技巧上。而过多的发声技巧训练或使学生陷入单纯追求技术技巧的泥潭;或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即使许多学生者有着很好的嗓音,有着很娴熟的演唱技巧,但是歌唱时却动作僵硬、表情木讷,没有情感内涵和思想深度,让人感到索然无味,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要知道完美的歌唱艺术效果的产生,是歌唱艺术技巧与艺术修养有机结合、高度统一的结果。所以,仅仅掌握了娴熟的歌唱技巧,远不是歌唱艺术的完成,只有培养学生热爱歌唱,有感情的歌唱,唱出真感情,三情合一,才能真正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热爱之情
只有热爱声乐,才能学好声乐。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听、多看、多实践,激发起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并逐渐由感兴趣到喜爱进而发展成为热爱。比如,可以为学生多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一起多举行小型的音乐会,或者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去义务演出,走访敬老院、下乡演出等。通过实践,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这要比任何说教更能激起学生对声乐的热爱之情和为之努力的决心。
音乐所表现出的情感,不是一般的、日常人的喜怒哀乐的原样再现,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过的,音乐化、诗化、美化了的情感。真正的歌唱家总是先在思想上把歌曲唱起来,预先知道将要唱的那一句是怎样的声音和美感。在声乐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熟练的发声技巧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表达歌曲情感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音乐与社会生活、与各种文学艺术的广泛联系和形象类比中,获得对音乐内涵的体验。所谓“情寓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如果学生心中有情,老师的引导就能像导火索一样,一触即发,使学生的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声乐演唱人才。
(二)创设情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感情
要想通过歌唱唱出真实情感,必须首先深入地挖掘和感悟作品,才能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如果歌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作品的能力,是很难驾驭作品并设计出合理的表演样式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用音乐形象、音乐意境在现实空间里吸引学生,使其能自觉地融入音乐。为了使学生做到有感而发、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教师在教授一首新歌时,应首先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研究歌词内容,体验作品情感,把演唱歌曲建立在对歌词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歌曲《教我们如何不想她》,演唱者通过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到词曲作者旅居国外,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的亲人,就可以运用“思念”这个情感基调去分析歌词、旋律,去体现作者浓烈的思恋、热爱之情。
(三)唱出心中的情感
歌唱之前已然对作品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歌唱中唱出情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体验越丰富、越深入,唱出的感情也越炽热、越浓郁。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有的学生情感很充沛,或激烈或低沉,但是情感力度释放太大,太激烈时,气息跟不上,高音唱破;太低沉时,由于过于投入,往往泣不成声。这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歌唱者的能力还不能把内心的情感伸缩自如地表达出来。情感和技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技巧充分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感表现之中,从容地驾驭情感,然后再用理性思维适当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于拘谨,也不能投入得太夸张,只有平衡到最自然的状态,才是最完满的。
二、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养
歌唱者能否将歌曲的内在情感、风格特征、价值取向等艺术价值完全表达出来,取决于歌唱者能否准确地再现和创造地发展某首歌曲。这就需要演唱者在学习发声技巧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文化艺术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歌唱素养。教师在教授歌唱技巧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人生经验;广泛涉猎文学、戏剧、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不断地从社会的、心理的、艺术的各种因素中建立自己的下意识观念,逐渐将自身的歌唱素养建立起来。
(一)全面提高文化素质的水平
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想要更好地提高声乐演唱水平,就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也是个人文化素质的直接表现。而且直接体现在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上,声乐演唱需要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内容背景文化的透彻理解,并应用所具备和掌握的文化知识美学修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进行分析、理解和掌握。这样演唱者才能对作品进行最全面的音乐注解,在演唱中结合自己所具备所的声乐技巧和音乐修养,全面生动地表现作品,使自己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感动听众。
(二)充分体验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艺术源于生活,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科学文化水平越高,他的情感体验也就越充分。艺术想象固然重要,但是再充分、再完美的想象,终不如亲身的经历和实践来得牢靠。演唱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生活体验的积累和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与歌曲中的情感表达相吻合,比如演唱《长江之歌》,如果自己真的去过长江,那么对于歌曲中“从雪山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和“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三、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歌唱生理习惯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歌唱的生理因素是指歌唱中的生理活动状况,即各种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健康状况和综合作用情况。这些歌唱器官的健康與协调,决定着这件“武器”是否能够得心应手,如虎添翼。而且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还要注意锻炼和保养,养成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保养方法。没有了好的健康体质,各种发声器官不能理想工作,何谈歌曲的完美演唱?
(一)让学生对发声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全面了解
一个好的、具有艺术性的声音,从发声机理方面来说,它的肌肉组合活动一定是合理的。相反,一个有缺点、紧逼或者空虚的声音,它的肌肉组合定是不恰当的。声乐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展和强化某些发声机能的作用,并将参与发声的各个局部的机能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完整的、正确的肌肉组合活动方式。同时,不管是在生活习惯上还是饮食上都要时刻注意和爱惜自己的身体。经常熬夜、失眠以及不规律的生活作息都会引起嗓音的病变,造成嗓子沙哑。
(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的生理周期
声乐演唱者要随时注意自己的生物周期情况,“科学表明,人的情绪、智力、体力等生物周期,对人的身心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当人的生物周期处于低潮时做事的成功可能性较高潮时要小的多成功率就较低。”当歌唱者的生物周期处于低潮时,歌唱者的情绪比较低落,身体状态就不能够投入,如晚上没有休息好、还在感冒等,这时候可以适当地少唱,注意调节自己的身体状态,以免损坏嗓子。而在感觉身体状态良好和情绪高涨的时候,则可以适当地多一些练习,多一些难度。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热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的演唱当中。
四、教师本身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精神
(一)树立正確的声乐教育教育观
在现实的声乐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常常扮演的是“医生”的角色,而不是教师的角色。听学生歌唱,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声音的特点、优势、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的好坏,而是他歌唱中的种种毛病、不足,有种恨不能马上“药到病除”的无奈与遗憾。老师一旦表现出不满意的情绪,学生就越紧张,越紧张,越达不到要求,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到最后,老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教师应该树立积极、平等、合作的教学心态,面对学生,老师不是“医生”,而是一个可以信赖和亲近的“合作伙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歌唱中的闪光点,老师要充分认识并挖掘它,不能用一种模式教学、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教师不但要有稳固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与实践能力,还要加强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修养。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现实教学中勇于实践、探索,敢于创新,才能让声乐教学之树常青。
(二)融情于教,以情育情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周晓燕教授总是这样要求自己:“我的仪态、我的感情、我的语调、我的精神,都以唤起他的自信而作用于他,要让学生歌中有情,老师就得用情去教学。”教育实践表明,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转化学生的消极情绪,把学生培养成有积极、健康情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从“爱”字出发,以深厚的爱生之情、高尚的情操、适宜的举止去转变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其始终有着不竭的学习动力。
声乐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融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修养以及人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声乐技术、技巧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由于声乐艺术及其教育的特殊性,声乐专业的教学就较其他专业更明显地受到非技术因素的决定和影响。广大教师应当认识到对非技术性因素培养的积极意义,把眼光放得长远,目标放得远大,不但能培养出合格的声乐演唱、声乐教育人才,更要通过声乐教育,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品德、真切的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美)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郭玉德.嗓音卫生与保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4]沈玉翠.论声乐教学中师生的心理交际与调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3).
[5]佟成杰.浅谈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