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的决定》,开始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加速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体制改革分为两个过程,第一阶段以“面向、依靠”为指针,以改革拨款制度、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为突破口,在科技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第二阶段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在总体布局上积极有序地推进人才分流、结构调整,强化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一、改革的成就
1.科技面向市场改革取得阶段性进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从改革拨款制度、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允许人才自由流动,到实行有偿合同制、减拨事业费、创办民营高科技型企业等改革实践,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向市场的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和经济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了科技创新方向,并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参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展重大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进一步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真正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真正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构筑的现代科技体制。
2.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在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科技市场服务体系。其一是开放技术市场, 目的是要通过经济利益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系,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颁布了《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成立了技术市场。其二是通过鼓励发展技术贸易机构和技术中介组织,建设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市场体系,促进了技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第三是通过加强技术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信息市场与技术市场的重组,采用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传递手段,建立技术信息和高新技术产品信息网上交易机制,逐步形成了多功能、高效率的科技服务体系。
3.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1)高技术产业地位日益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加。首先,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使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的地位日益提高。1991—200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3000亿元增加到21065亿元,年均增长20%,超过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10多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年前的1%提高到现在的接近1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1.85%提高到2002年的3.68%,高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其次,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得到较大改善。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4.7%和5.9%提高至IJ 20.8%矛口22.8%,分别提高了16和17个百分点。
(2)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以来,政府组织实施了20个专项,约10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用少量引导性资金以1:13的比例带动了大量社会投资,总投资达1400多亿,使多年来积累的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在短期内实现了产业化。部分制约经济发展的产业技术瓶颈实现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和生产的装备及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大幅度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了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3)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制度环境日趋完善,企业活力增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02年,高新区有28338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9353家)企业,年末从业人员349万人;实现营业总收入15326.4亿元,工业总产值12937.1亿元,工业增加值3286.1亿元,净利润801.1亿元,实际上缴税费766.4亿元,出口创汇329。2亿美元。
从资产情况看,2002年我国高新区企业年末资产合计21069.4亿元, 同比增长22.5%。其中,资产上亿元企业数达到2668亿元, 同比增长20.2%。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02年我国高新区在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利润、缴税、出口创汇方面分别是1992年的66.4倍、69.3倍、33.5倍、77.4倍、80.3倍。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潮流中,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增长速度快的高新技术企业,反过来这些企业又不断带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据国家高新区的统计,1991年高新区内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只有7家,到2002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已达到1874家,这些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达到12833.7亿元, 占当年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83.7%,已经成为高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充分显示了高新区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中的有效
二、改革的深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我国进行了以加强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化为核心,以应用开发类机构企业化转制和公益类机构分类改革为突破口的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
1.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
1999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市场。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中央决定在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把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开发类科研院所实现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运行的转制。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已经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经过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加强,初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明显加强,2002年企业R&D支出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达到62%。企业化转制进一步促进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结合。
二是转制科研机构产业化发展迅猛,规模和效益大幅提高。据对第一批转制的242家院所中188个院所的调查统计,2002年实现总收入148.9亿元,比1999年的105.9亿元增长了40.6%,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2年净资产为140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29.9%;利润总额为11亿元, 比1999年增长了127.8%,上缴税金为5.6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71.8%。
三是科研投入逐年增长,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明显增加,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的能力增强。2002年188家院所全年投入的科技开发费用为15.2亿元,比1999年的10.1亿元增长了51.2%。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经费由1999年的4.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6.8亿元,增长了48.5%。面向企业的服务能力继续增强,横向科技性收入由1999年的20.9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22.8亿元,增长了9.1%。
四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及授权数均有增长。2002年与1999年相比,专利申报数增长了76.9%,专利授权数增长了14.1%;培养的博士生增长了104.8%,培养的硕士生增长了60.2%。
2.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实现突破
国家把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类科研机构转向企业化运营。而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同时加强科研和教育相结合,鼓励科研机构进入高等学校。国家财政2001年和2002年分别对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配套投入1.1亿元和2.5亿元,按照重新核定的非营利机构编制,将人均事业费从过去的不足2万元提高到4万元,各部门也配套加大了投入力度。通过对部分公益类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一种新机制开始建立。在人事上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非营利机构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在人员结构调整上,大幅度压缩了职能部门人员,一些不适宜科研工作的人员通过后勤社会化、发展产业和提前退养等渠道进行了分流安置。在分配制度上普遍探索实行了“基础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的三元结构收入分配制度。
3.地方科技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近几年,各地都在进行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地方科技体制改革力求通过优化地方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力量布局,形成与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达到地方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4.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按照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转制科研院所产权等科技政策和法规制定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在2002年,国务院转发了科技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重要文件《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国有企业为推进科技创新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突破性文件,首批试点企业已开始实施。实践证明,,只有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我国科技政策和科技法制的基本导向,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出发,不断完善我国的科技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国家创新体系为系统的坐标系,来审视和调整现有科技政策,制定未来科技政策的框架,才能实现政策制定、调整和导向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三、改革方向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科技体制改革要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流动、管理规范的要求,为科研院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指出建立适合科技自身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目标。全会在有关科技工作的宏观调控、军民结合,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问题上实现了突破。这三个方面都是多年来困扰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体制性障碍,也是今后若干年内需要逐步解决的重要问题。
1.加强科技宏观调控。加强科技宏观调控,把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放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出位置;今后科技体制改革不但要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制度优化,而且也要在宏观层面上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调控机制上有所突破。
2.建立军民结合的科技体 制。未来科技体制改革,将着力于 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 体制,以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 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推动国防军工生产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要素在军民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形成长期稳定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
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 合。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特别提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问题,大力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结合、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等,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对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贤如.科技体制改革有突破性进展.光明日报,2002—12—92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北大科技园通讯,2003(2)3汤世国等.建设和完善国家创 新体系——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的回顾与展望.http://www. ctiin.com.cnJforum/jSCX/jSCX 50.btm*4李石柱,董丽娅,陈家瑜.我国 “九五”科技改革和发展的回顾 与若干建议——对统计数据的 分析与思考.科技部发展计划 司5方新.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 评价 (摘要) , http:// WWW.ocaa.com.cn/Ii/Kjtzgg. htm,2002.11.29(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n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46)
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全面实施 继国地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等13个部门属205个以益类科研机构启动改革后,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前不久联合批处长了卫生部、环保总局、发航总局、海洋局等5个部门所属43个科研机构的改革方案。这标习着我国部门属社会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进入到全面实施阶段。
2月10日,科技部如开了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自2001年首批四部门公益类科研机构率先实施分类改革以来,先后已有三批18个部门所属的248个机构明确改革方案并启动实施,占到此类机构总数的94%。248个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方案为: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由国家重点支持的院所为89个,占原有机构数的36%,重新核定编制1.35万人,约占原有编制总数20%,约占原在职职工总数30%。转为企业的院所61个,占机构数的25%。其他机构能过并入大学、转为其他事业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多种方式发展。
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深入贯彻《国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以加速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在芳固已避孕药改革成果和继续完善配套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开发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和面向行业的技术辐射能力;加快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步伐,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大幅度提高科研创新和公益服务能力。国家为促进社会公益性科研事业的发展,将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作为重点进行部署,在改革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同人均事业费标准,加大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装各条件等方面的投入。
一、改革的成就
1.科技面向市场改革取得阶段性进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从改革拨款制度、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允许人才自由流动,到实行有偿合同制、减拨事业费、创办民营高科技型企业等改革实践,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向市场的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和经济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了科技创新方向,并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参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展重大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进一步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真正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真正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构筑的现代科技体制。
2.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在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科技市场服务体系。其一是开放技术市场, 目的是要通过经济利益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系,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颁布了《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成立了技术市场。其二是通过鼓励发展技术贸易机构和技术中介组织,建设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市场体系,促进了技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第三是通过加强技术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信息市场与技术市场的重组,采用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传递手段,建立技术信息和高新技术产品信息网上交易机制,逐步形成了多功能、高效率的科技服务体系。
3.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1)高技术产业地位日益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加。首先,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使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的地位日益提高。1991—200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3000亿元增加到21065亿元,年均增长20%,超过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10多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年前的1%提高到现在的接近1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1.85%提高到2002年的3.68%,高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其次,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得到较大改善。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4.7%和5.9%提高至IJ 20.8%矛口22.8%,分别提高了16和17个百分点。
(2)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以来,政府组织实施了20个专项,约10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用少量引导性资金以1:13的比例带动了大量社会投资,总投资达1400多亿,使多年来积累的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在短期内实现了产业化。部分制约经济发展的产业技术瓶颈实现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和生产的装备及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大幅度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了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3)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制度环境日趋完善,企业活力增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02年,高新区有28338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9353家)企业,年末从业人员349万人;实现营业总收入15326.4亿元,工业总产值12937.1亿元,工业增加值3286.1亿元,净利润801.1亿元,实际上缴税费766.4亿元,出口创汇329。2亿美元。
从资产情况看,2002年我国高新区企业年末资产合计21069.4亿元, 同比增长22.5%。其中,资产上亿元企业数达到2668亿元, 同比增长20.2%。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02年我国高新区在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利润、缴税、出口创汇方面分别是1992年的66.4倍、69.3倍、33.5倍、77.4倍、80.3倍。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潮流中,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增长速度快的高新技术企业,反过来这些企业又不断带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据国家高新区的统计,1991年高新区内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只有7家,到2002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已达到1874家,这些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达到12833.7亿元, 占当年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83.7%,已经成为高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充分显示了高新区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中的有效
二、改革的深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我国进行了以加强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化为核心,以应用开发类机构企业化转制和公益类机构分类改革为突破口的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
1.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
1999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市场。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中央决定在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把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开发类科研院所实现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运行的转制。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已经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经过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加强,初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明显加强,2002年企业R&D支出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达到62%。企业化转制进一步促进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结合。
二是转制科研机构产业化发展迅猛,规模和效益大幅提高。据对第一批转制的242家院所中188个院所的调查统计,2002年实现总收入148.9亿元,比1999年的105.9亿元增长了40.6%,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2年净资产为140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29.9%;利润总额为11亿元, 比1999年增长了127.8%,上缴税金为5.6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71.8%。
三是科研投入逐年增长,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明显增加,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的能力增强。2002年188家院所全年投入的科技开发费用为15.2亿元,比1999年的10.1亿元增长了51.2%。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经费由1999年的4.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6.8亿元,增长了48.5%。面向企业的服务能力继续增强,横向科技性收入由1999年的20.9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22.8亿元,增长了9.1%。
四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及授权数均有增长。2002年与1999年相比,专利申报数增长了76.9%,专利授权数增长了14.1%;培养的博士生增长了104.8%,培养的硕士生增长了60.2%。
2.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实现突破
国家把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类科研机构转向企业化运营。而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同时加强科研和教育相结合,鼓励科研机构进入高等学校。国家财政2001年和2002年分别对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配套投入1.1亿元和2.5亿元,按照重新核定的非营利机构编制,将人均事业费从过去的不足2万元提高到4万元,各部门也配套加大了投入力度。通过对部分公益类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一种新机制开始建立。在人事上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非营利机构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在人员结构调整上,大幅度压缩了职能部门人员,一些不适宜科研工作的人员通过后勤社会化、发展产业和提前退养等渠道进行了分流安置。在分配制度上普遍探索实行了“基础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的三元结构收入分配制度。
3.地方科技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近几年,各地都在进行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地方科技体制改革力求通过优化地方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力量布局,形成与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达到地方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4.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按照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转制科研院所产权等科技政策和法规制定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在2002年,国务院转发了科技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重要文件《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国有企业为推进科技创新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突破性文件,首批试点企业已开始实施。实践证明,,只有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我国科技政策和科技法制的基本导向,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出发,不断完善我国的科技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国家创新体系为系统的坐标系,来审视和调整现有科技政策,制定未来科技政策的框架,才能实现政策制定、调整和导向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三、改革方向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科技体制改革要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流动、管理规范的要求,为科研院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指出建立适合科技自身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目标。全会在有关科技工作的宏观调控、军民结合,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问题上实现了突破。这三个方面都是多年来困扰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体制性障碍,也是今后若干年内需要逐步解决的重要问题。
1.加强科技宏观调控。加强科技宏观调控,把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放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出位置;今后科技体制改革不但要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制度优化,而且也要在宏观层面上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调控机制上有所突破。
2.建立军民结合的科技体 制。未来科技体制改革,将着力于 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 体制,以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 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推动国防军工生产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要素在军民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形成长期稳定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
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 合。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特别提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问题,大力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结合、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等,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对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贤如.科技体制改革有突破性进展.光明日报,2002—12—92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北大科技园通讯,2003(2)3汤世国等.建设和完善国家创 新体系——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的回顾与展望.http://www. ctiin.com.cnJforum/jSCX/jSCX 50.btm*4李石柱,董丽娅,陈家瑜.我国 “九五”科技改革和发展的回顾 与若干建议——对统计数据的 分析与思考.科技部发展计划 司5方新.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 评价 (摘要) , http:// WWW.ocaa.com.cn/Ii/Kjtzgg. htm,2002.11.29(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n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46)
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全面实施 继国地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等13个部门属205个以益类科研机构启动改革后,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前不久联合批处长了卫生部、环保总局、发航总局、海洋局等5个部门所属43个科研机构的改革方案。这标习着我国部门属社会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进入到全面实施阶段。
2月10日,科技部如开了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自2001年首批四部门公益类科研机构率先实施分类改革以来,先后已有三批18个部门所属的248个机构明确改革方案并启动实施,占到此类机构总数的94%。248个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方案为: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由国家重点支持的院所为89个,占原有机构数的36%,重新核定编制1.35万人,约占原有编制总数20%,约占原在职职工总数30%。转为企业的院所61个,占机构数的25%。其他机构能过并入大学、转为其他事业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多种方式发展。
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深入贯彻《国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以加速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在芳固已避孕药改革成果和继续完善配套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开发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和面向行业的技术辐射能力;加快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步伐,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大幅度提高科研创新和公益服务能力。国家为促进社会公益性科研事业的发展,将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作为重点进行部署,在改革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同人均事业费标准,加大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装各条件等方面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