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校本课程是普通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陕西省西安中学教师 敖宏铭)
校本课程开设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校提出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发一门校本课”的能力。教师自主申报,学校审批后供学生选择。课程内容最好适应学生成长需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体现学科间联系,立足学校文化特色。
我认为普通教师自发研究校本课程可从现有课程改编、课程补充与拓展、课题实验等几个方面入手。学校可在学期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可多角度,包含开设校本课程的次数、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上交材料(课程讲义、学生考勤表等)、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等。以上几个方面纳入学期末对教师量化评价,并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参考指标。授课教师对选修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参与情况、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效果给予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评价,并赋予不同的学分。对优秀学习成果、作品予以表扬,并制作展板公布展示。
学习微型课题研究讲座的体会
(陕西省安塞县建华镇中心小学教师 常永瑞)
在学习了全国优秀教师,安塞县第二小学副校长高彩云关于的《开展微型课题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讲座之后,我认为校本研修是一个主动性的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就是研究自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它不像大课题那样,环节齐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参与人员多,工作协调起来困难。微型课题一般由个人进行研究,当然也可以2—3人研究,不过最好不要超过3人。课题实施方案简单明了,就是确定题目,说明每个研究环节所用的时间和环节名称,其中安排理论学习1个月,课堂实践、学生调查问卷、参与人员讨论并写阶段性研究小结,用时共计3个月,整理材料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1个月。从报告的安排来看,一个微型课题从开题到结题最多6个月时间,所以说微型课题研究环节简单、容量小、周期短、见效快。还有就是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政治功利性小,教师的研究过程没有什么负担,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教育科研与“小确幸”
(湖北省监利县福田中学教师黄鉴古)
教育科研是草根教师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强大引擎。根据你的兴趣、特长、专业,确定科研课题。那么,普通教师如何“立项”,如何科研呢?我以为应该扣住三个字。
实:即紧贴工作实际,不能离开工作谈科研。你是学科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所教学科立项研究,边工作边研究,边研究边工作。
小:即课题要小,不能贪大,大了嚼不烂。要在工作允许范围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研究。自身和同事的力量不能胜任的,一般不适合做课题。
用:即课题研究要有实用价值,要能指导、帮助自己的工作。
教育科研结题之日,正是幸福收获之时。身为教师,没有财富盈门,没有权力炙手,这一个一个的小科研,就是教师不断体会喜悦与满足的“小确幸”。
科研自解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塔峪镇中心小学教师 郑运福)
对于一线教师的科研,更应该解读为个体的不断琢磨、探索、成长的过程,绝非什么高深莫测的问题。
1.科研要因困惑而研究。世间无完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教学方式会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会是一个难题,使人耿耿于怀,时常困惑着,不知如何解决。其实这个困惑及问题就是值得我们去深研、去探索、去解决的。读专著,看名家如何解;与同事探讨,借鉴优秀的做法;到实践中尝试,摸索解疑的好方法……这样的过程,就是教育科研,其最终的目的是为教育服务,成长自己。
2. 科研要因风格而研究。我们每一名教师在授业解惑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有别于他人的教育教学风格。有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回顾一下自己从事的教育生涯,提炼一下其中的亮点。有些亮点也许可能只是一次偶然的尝试,或许是同事一个好的做法,自己用来得心应手,那么,千万别放过,深度思考一下有没有继续完善的,让这样的亮点闪烁其耀眼的光芒,把这点点滴滴的优势给做大做强,使之成为自身一系列的教育成果,我想这更是科研。
什么样的课才算是教研课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顾启洲)
教研课,要研而有果。首先得通过“首课”,组织大家找到问题的“因”,然后再组织教者和大家共同“研”问题的对策,再组织教者“再课”,再组织大家共同分析、评析“再课”中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研”有无新的问题。也可以由其他教师“再课”,尝试解决办法是否可行。总而言之,当课中出现了问题,要一追到底,不留“死角”。这样的教研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课。
教研课,要一改往常的一人上课,其他人无事,最多是在教研活动时美言几句的格局。为此,教研课必须以教为途径,研为平台,出成果为最终目的。
学校每学期可选择一至两名或多名有代表性、具有潜力、理论基础好的教师上教研课,通过他们的教研课,达到全体教师共同成长,而不是“全面开花”,人均一节,有教无果。成功的教研课不在乎节数的多少,而要在乎质量的优劣,这里的质量指要通过认真教、深入研、反复研,达到化解问题,达成果,让全体教师都能受益,在以后的课堂中不再出现或少出现类似的问题。笔者以为这样的教研课,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课。
学术共同体加速教师专业发展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教师 杨传冈)
实践证明校本研修“齐步走”的做法无法服务精致化的个性成长,因为缺乏“量身定做”,部分“领跑者”不感兴趣,志向不明者疲于拖沓应付,新人无法获得有针对性的培训。我以为与其这样耗费时间,还不如因地制宜,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双向选择,自由组合,以专业发展有为者为导师,在校内组织若干个“学术共同体”主攻不同的领域,吸纳志趣相投的青年教师,在个人厘清专业发展的现状、潜质、优势、不足及努力方向的基础上,审慎确定每一个成员未来五年的专业发展规划,按年度为单位进行达成考核。“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因为有共同的志趣和努力方向,容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和团队优势,在组内更易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态势,共读共研,共磨共长,假以时日这些好学习的团体必能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名师开拓团队,教育教学的示范者,优秀教科研成果的研究者,带动学校整体教科研乃至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专项课题——我的科研我做主
(江苏省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教师 戴秋飚 )
专项课题研究就是主张“我的课题我做主”,“草根”教师的研究不同于教育科研,我想可以用“小”、“近”、“真”、“实”来概括。“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自己的教学细节情况,不好高骛远。 “实”就是实实在在,不搞什么大而空的描述预测。 “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好真文章,真实践。
朱永新教授对教育科研这样描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于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一名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时时进行反思,进行记录,在反思,在记录中成长。
编辑 张晓楠
(陕西省西安中学教师 敖宏铭)
校本课程开设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校提出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发一门校本课”的能力。教师自主申报,学校审批后供学生选择。课程内容最好适应学生成长需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体现学科间联系,立足学校文化特色。
我认为普通教师自发研究校本课程可从现有课程改编、课程补充与拓展、课题实验等几个方面入手。学校可在学期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可多角度,包含开设校本课程的次数、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上交材料(课程讲义、学生考勤表等)、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等。以上几个方面纳入学期末对教师量化评价,并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参考指标。授课教师对选修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参与情况、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效果给予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评价,并赋予不同的学分。对优秀学习成果、作品予以表扬,并制作展板公布展示。
学习微型课题研究讲座的体会
(陕西省安塞县建华镇中心小学教师 常永瑞)
在学习了全国优秀教师,安塞县第二小学副校长高彩云关于的《开展微型课题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讲座之后,我认为校本研修是一个主动性的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就是研究自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它不像大课题那样,环节齐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参与人员多,工作协调起来困难。微型课题一般由个人进行研究,当然也可以2—3人研究,不过最好不要超过3人。课题实施方案简单明了,就是确定题目,说明每个研究环节所用的时间和环节名称,其中安排理论学习1个月,课堂实践、学生调查问卷、参与人员讨论并写阶段性研究小结,用时共计3个月,整理材料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1个月。从报告的安排来看,一个微型课题从开题到结题最多6个月时间,所以说微型课题研究环节简单、容量小、周期短、见效快。还有就是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政治功利性小,教师的研究过程没有什么负担,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教育科研与“小确幸”
(湖北省监利县福田中学教师黄鉴古)
教育科研是草根教师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强大引擎。根据你的兴趣、特长、专业,确定科研课题。那么,普通教师如何“立项”,如何科研呢?我以为应该扣住三个字。
实:即紧贴工作实际,不能离开工作谈科研。你是学科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所教学科立项研究,边工作边研究,边研究边工作。
小:即课题要小,不能贪大,大了嚼不烂。要在工作允许范围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研究。自身和同事的力量不能胜任的,一般不适合做课题。
用:即课题研究要有实用价值,要能指导、帮助自己的工作。
教育科研结题之日,正是幸福收获之时。身为教师,没有财富盈门,没有权力炙手,这一个一个的小科研,就是教师不断体会喜悦与满足的“小确幸”。
科研自解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塔峪镇中心小学教师 郑运福)
对于一线教师的科研,更应该解读为个体的不断琢磨、探索、成长的过程,绝非什么高深莫测的问题。
1.科研要因困惑而研究。世间无完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教学方式会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会是一个难题,使人耿耿于怀,时常困惑着,不知如何解决。其实这个困惑及问题就是值得我们去深研、去探索、去解决的。读专著,看名家如何解;与同事探讨,借鉴优秀的做法;到实践中尝试,摸索解疑的好方法……这样的过程,就是教育科研,其最终的目的是为教育服务,成长自己。
2. 科研要因风格而研究。我们每一名教师在授业解惑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有别于他人的教育教学风格。有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回顾一下自己从事的教育生涯,提炼一下其中的亮点。有些亮点也许可能只是一次偶然的尝试,或许是同事一个好的做法,自己用来得心应手,那么,千万别放过,深度思考一下有没有继续完善的,让这样的亮点闪烁其耀眼的光芒,把这点点滴滴的优势给做大做强,使之成为自身一系列的教育成果,我想这更是科研。
什么样的课才算是教研课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顾启洲)
教研课,要研而有果。首先得通过“首课”,组织大家找到问题的“因”,然后再组织教者和大家共同“研”问题的对策,再组织教者“再课”,再组织大家共同分析、评析“再课”中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研”有无新的问题。也可以由其他教师“再课”,尝试解决办法是否可行。总而言之,当课中出现了问题,要一追到底,不留“死角”。这样的教研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课。
教研课,要一改往常的一人上课,其他人无事,最多是在教研活动时美言几句的格局。为此,教研课必须以教为途径,研为平台,出成果为最终目的。
学校每学期可选择一至两名或多名有代表性、具有潜力、理论基础好的教师上教研课,通过他们的教研课,达到全体教师共同成长,而不是“全面开花”,人均一节,有教无果。成功的教研课不在乎节数的多少,而要在乎质量的优劣,这里的质量指要通过认真教、深入研、反复研,达到化解问题,达成果,让全体教师都能受益,在以后的课堂中不再出现或少出现类似的问题。笔者以为这样的教研课,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课。
学术共同体加速教师专业发展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教师 杨传冈)
实践证明校本研修“齐步走”的做法无法服务精致化的个性成长,因为缺乏“量身定做”,部分“领跑者”不感兴趣,志向不明者疲于拖沓应付,新人无法获得有针对性的培训。我以为与其这样耗费时间,还不如因地制宜,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双向选择,自由组合,以专业发展有为者为导师,在校内组织若干个“学术共同体”主攻不同的领域,吸纳志趣相投的青年教师,在个人厘清专业发展的现状、潜质、优势、不足及努力方向的基础上,审慎确定每一个成员未来五年的专业发展规划,按年度为单位进行达成考核。“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因为有共同的志趣和努力方向,容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和团队优势,在组内更易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态势,共读共研,共磨共长,假以时日这些好学习的团体必能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名师开拓团队,教育教学的示范者,优秀教科研成果的研究者,带动学校整体教科研乃至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专项课题——我的科研我做主
(江苏省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教师 戴秋飚 )
专项课题研究就是主张“我的课题我做主”,“草根”教师的研究不同于教育科研,我想可以用“小”、“近”、“真”、“实”来概括。“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自己的教学细节情况,不好高骛远。 “实”就是实实在在,不搞什么大而空的描述预测。 “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好真文章,真实践。
朱永新教授对教育科研这样描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于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一名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时时进行反思,进行记录,在反思,在记录中成长。
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