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属福建)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人称“柳屯田”。 排行第七,人称“柳七”。 因官职卑微,宋史无传。生平资料散见在宋人诗文集、笔记和地方志内。经近代人考证,他大约生于公元九八七年,卒于公元一○五三年。在北宋词人中,行辈最早,和张先、晏殊同时。
柳永专力作词,有《乐章集》,存词近二百首。宋李清照《词论》曾尊他为本朝第一词人,他的词居重要奠基地位:“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为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柳永吸收了民间作品的营养,制作大量慢词,在变旧声为新曲方面,确有开拓之功。但也应该注意到在词的内容方面,他同样具扩展之力;在词的艺术方面,他也为后人开辟新途,做出样范,所以,应该全面地估量他对词的贡献。
柳永出身仕宦世家,原来准备进身仕途,济民用世。但由于性格浪漫,又有音乐天才,少年时代在繁华的帝都,经常出入歌楼伎馆。“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 叶梦得《避暑录话》)。不久,他的词名誉满京华,甚至传入宫内。在考试不中时他做了《鹤冲天》词一首,里面说:“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狂放不羁,蔑视功名,竟得罪了皇帝。皇帝不给他官做,他只有潦倒一生。直到近五十岁,更改了名字,才得中进士,做了几任余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他喜做艳词,毫不顾及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和贵族士大夫的艺术趣味,所以为封建士大夫所不齿。如今且不论怎样评价他的艳词;只看他在役于口腹,流落江湖,饱尝宦游和漂泊的酸辛的情况下写出的羁旅行役词,那才是真正体现作者价值的作品。这类词中的两首名篇——《雨霖铃》和《八声甘州》,便是柳词精华中的精华。它们森秀在骨,悲慨在心,既表露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又具备慢词的艺术特征。看《雨霖铃》词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雨霖铃》不仅是柳永的代表作,是婉约词史上一颗璀璨的夜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一朵芬芳四溢的奇葩。该词上片实写离别时情景,下片虚写设想离别后的孤独寂寞,全篇把写景、叙事、抒情融成一体,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
上阕: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阕: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景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情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景合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帐饮”、“无绪”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炼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蒙眬,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更显苍茫、孤独意味。
“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采用白描式的写法,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糅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杨柳、晓风、残月,表到离人的离愁别绪,不明言情而情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浓,浓到使读者很难确定究竟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语即无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了。“楚天下暮生离愁”,离人多么希望去时有日,归来有期,尽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这一去要到那烟波浩渺、暮云沉沉、空阔广漠、千里之外的楚国,漂泊无依,归期渺茫,何时能与佳人重聚?便忍不住愁上心结。配画注意色彩的苍凉和意蕴的凄美。
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可配画,画可配诗。该词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抓住词中特征化的意象,从“都门外怅饮浇愁”、“长亭处泪眼执手”、“杨柳岸晓风残月”、“楚天下暮生离愁”四幅场景。
本篇表面采用诗词的传统题材——伤别;实际是作者为衣食所迫,离开汴京,告别情人的实录。他仿江淹《别赋》,刻画了“行子”、“ 居人” 两个形象,明写居人送别自处的哀伤,暗寓行子浪迹江湖的悲慨。, 上半阕,先为离别渲染气氛:开始以景物导入:“寒蝉”, 点明节令。《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 长亭”, 加上后句的“都门”, 标出地点。都门以外,驿路之上,五里短亭,十里长亭,是行子居人相别的地方。“骤雨” 加上前句的“晩”, 表示时间。黄昏一阵急雨,雨刚才停住。再以细节点染别离:“帐饮无绪”, 是一个细节。“帐饮”, 自然是长亭设帐的饯别酒。为什么“无绪”? 这不是一般的别离,行子被迫离乡,漂泊异地,前无好景,后无归期,因此只有薄醉无欢了。“兰舟催发”, 又是一个细节。正在惜别,被一场雨留住了行子。偏偏雨停歇,酒也饮过,舟子催促行程,再没有理由推迟了。这两个细节真切、形象地透露他们的伤别与惜别心情。下面作者以白描笔法,近摄镜头,显现了送别的场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坦率、细致之至。这时,行舟解缆离岸,在水雾迷漫的江面上缓缓淡没。居人空自含泪望着江面,似以呜咽之声,吐出沉重之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去去”、“ 沉沉” 是重音,又是叠字,“暮霭” 是去声,而且是“骤雨”、“ 帐饮”、“ 泪眼” 之后第四个“去上。“天阔” 是平入,而且是“凄切”、“初歇”、“催发”、“凝咽”之后的第五个“平入”。 这一串谐婉的音律,流利的语言,细致的描写,凄清的感情,把别离的情、景、事织成一片森秀幽微的词境。
下半阕,节奏由缓转促,笔调由密转疏,明写居人的内心活动,暗写行子的无限悲慨。笫一层写居人为行子设想,用大开大合之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淸秋节”, 先兜住上半阕的伤别悲秋,再把笔锋推开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立刻加重感伤色调,还把笔锋合拢来。本自宽解,离情转甚。想那舟中行子天明醒来,舟行已远,不见居人泪眼盈盈,只有岸边杨柳在晓风残月中飘拂,情何以堪!这里作者借重居人对行子的深情与体贴,透露行子的寂寞与淒凉。“杨柳岸晓风残月”, 情景交融,情寓于景,是词人擅长,词家高境。第二层写居人的内心活动,用且展且收之笔。“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从联想行子的“今宵”“ 何处”, 到预想行子的“此去经年”。 居人行子都将白白地辜负了青春芳华;两人也再无欢乐时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行子消失在“千里烟波”, 居人空自有“千种风情” 。别时“竟无语凝咽”, 别后“更与何人说”, 彼此将再无知音之人。铺叙委婉,余音未尽。前后呼应,章法井然。最后还要补充一点:这首词在句式方面,颇有独到之处,就是单式(一句中最后一个字是单)和双式(一句中最后一个字是双)的结合,造成了音节上的参差错落,抑扬可诵,体现了长调的特点和柳词的艺术。
作者单位 汉中市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 张晓楠
柳永专力作词,有《乐章集》,存词近二百首。宋李清照《词论》曾尊他为本朝第一词人,他的词居重要奠基地位:“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为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柳永吸收了民间作品的营养,制作大量慢词,在变旧声为新曲方面,确有开拓之功。但也应该注意到在词的内容方面,他同样具扩展之力;在词的艺术方面,他也为后人开辟新途,做出样范,所以,应该全面地估量他对词的贡献。
柳永出身仕宦世家,原来准备进身仕途,济民用世。但由于性格浪漫,又有音乐天才,少年时代在繁华的帝都,经常出入歌楼伎馆。“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 叶梦得《避暑录话》)。不久,他的词名誉满京华,甚至传入宫内。在考试不中时他做了《鹤冲天》词一首,里面说:“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狂放不羁,蔑视功名,竟得罪了皇帝。皇帝不给他官做,他只有潦倒一生。直到近五十岁,更改了名字,才得中进士,做了几任余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他喜做艳词,毫不顾及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和贵族士大夫的艺术趣味,所以为封建士大夫所不齿。如今且不论怎样评价他的艳词;只看他在役于口腹,流落江湖,饱尝宦游和漂泊的酸辛的情况下写出的羁旅行役词,那才是真正体现作者价值的作品。这类词中的两首名篇——《雨霖铃》和《八声甘州》,便是柳词精华中的精华。它们森秀在骨,悲慨在心,既表露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又具备慢词的艺术特征。看《雨霖铃》词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雨霖铃》不仅是柳永的代表作,是婉约词史上一颗璀璨的夜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一朵芬芳四溢的奇葩。该词上片实写离别时情景,下片虚写设想离别后的孤独寂寞,全篇把写景、叙事、抒情融成一体,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
上阕: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阕: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景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情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景合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帐饮”、“无绪”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炼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蒙眬,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更显苍茫、孤独意味。
“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采用白描式的写法,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糅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杨柳、晓风、残月,表到离人的离愁别绪,不明言情而情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浓,浓到使读者很难确定究竟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语即无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了。“楚天下暮生离愁”,离人多么希望去时有日,归来有期,尽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这一去要到那烟波浩渺、暮云沉沉、空阔广漠、千里之外的楚国,漂泊无依,归期渺茫,何时能与佳人重聚?便忍不住愁上心结。配画注意色彩的苍凉和意蕴的凄美。
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可配画,画可配诗。该词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抓住词中特征化的意象,从“都门外怅饮浇愁”、“长亭处泪眼执手”、“杨柳岸晓风残月”、“楚天下暮生离愁”四幅场景。
本篇表面采用诗词的传统题材——伤别;实际是作者为衣食所迫,离开汴京,告别情人的实录。他仿江淹《别赋》,刻画了“行子”、“ 居人” 两个形象,明写居人送别自处的哀伤,暗寓行子浪迹江湖的悲慨。, 上半阕,先为离别渲染气氛:开始以景物导入:“寒蝉”, 点明节令。《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 长亭”, 加上后句的“都门”, 标出地点。都门以外,驿路之上,五里短亭,十里长亭,是行子居人相别的地方。“骤雨” 加上前句的“晩”, 表示时间。黄昏一阵急雨,雨刚才停住。再以细节点染别离:“帐饮无绪”, 是一个细节。“帐饮”, 自然是长亭设帐的饯别酒。为什么“无绪”? 这不是一般的别离,行子被迫离乡,漂泊异地,前无好景,后无归期,因此只有薄醉无欢了。“兰舟催发”, 又是一个细节。正在惜别,被一场雨留住了行子。偏偏雨停歇,酒也饮过,舟子催促行程,再没有理由推迟了。这两个细节真切、形象地透露他们的伤别与惜别心情。下面作者以白描笔法,近摄镜头,显现了送别的场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坦率、细致之至。这时,行舟解缆离岸,在水雾迷漫的江面上缓缓淡没。居人空自含泪望着江面,似以呜咽之声,吐出沉重之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去去”、“ 沉沉” 是重音,又是叠字,“暮霭” 是去声,而且是“骤雨”、“ 帐饮”、“ 泪眼” 之后第四个“去上。“天阔” 是平入,而且是“凄切”、“初歇”、“催发”、“凝咽”之后的第五个“平入”。 这一串谐婉的音律,流利的语言,细致的描写,凄清的感情,把别离的情、景、事织成一片森秀幽微的词境。
下半阕,节奏由缓转促,笔调由密转疏,明写居人的内心活动,暗写行子的无限悲慨。笫一层写居人为行子设想,用大开大合之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淸秋节”, 先兜住上半阕的伤别悲秋,再把笔锋推开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立刻加重感伤色调,还把笔锋合拢来。本自宽解,离情转甚。想那舟中行子天明醒来,舟行已远,不见居人泪眼盈盈,只有岸边杨柳在晓风残月中飘拂,情何以堪!这里作者借重居人对行子的深情与体贴,透露行子的寂寞与淒凉。“杨柳岸晓风残月”, 情景交融,情寓于景,是词人擅长,词家高境。第二层写居人的内心活动,用且展且收之笔。“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从联想行子的“今宵”“ 何处”, 到预想行子的“此去经年”。 居人行子都将白白地辜负了青春芳华;两人也再无欢乐时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行子消失在“千里烟波”, 居人空自有“千种风情” 。别时“竟无语凝咽”, 别后“更与何人说”, 彼此将再无知音之人。铺叙委婉,余音未尽。前后呼应,章法井然。最后还要补充一点:这首词在句式方面,颇有独到之处,就是单式(一句中最后一个字是单)和双式(一句中最后一个字是双)的结合,造成了音节上的参差错落,抑扬可诵,体现了长调的特点和柳词的艺术。
作者单位 汉中市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