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关于青春的回忆是最灿烂的一笔。通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回到马小军成长的那个夏天,追忆那已然逝去却依然残存的青春。
【关键词】 《阳光灿烂的日子》 男性 青春
“电影是梦,这群人已经忘掉了自己融入了梦当中。我们的梦是青春的梦。那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国家中一群处于青春期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激情火一般四处燃烧着,火焰中有强烈的爱和恨。如今大火熄灭了,灰烬中仍噼啪作响。谁说激情已经逝去?”
姜文的这段导演自述,为我们理解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划开了一个口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激情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个人化情绪化的电影。影片的旁白娓娓道来,这是中年马小军的声音。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与阅历的消磨,这个声音不再有青春的幻想和惆怅,但其中的怀念和伤感让人难以忘怀。
“一个童年发展的记忆,也就是他精神发展的历史。”《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就是马小军青春发展的个人史,准确地说,是男性成长的青春演绎。影片截取了马小军十六岁那年夏天的经历,正如在炎炎夏日肆虐疯长的野草一样。沉睡在马小军身体的男性意识开始蠢蠢欲动,一如那年夏天的阳光。
一、权威的消解
故事发生在7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正在遭受一场空前的政治浩劫,成人世界的动荡不安并没有影响孩子们的对快乐的追逐,反而是家长权威的缺席,成就了孩子们最大的自由。“70年代中期,北京还没有这么多的汽车和豪华饭店,街上也没有这么多人。比我们大几岁的都去了农村和部队,这座城市属于我们。”岂止城市是属于他们的,少年世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膨胀的青春,这群比红卫兵更为激进的少年,开足火力对成人世界发起进攻,他们的武器是所向披靡的叛逆与不羁,成人的权威开始瓦解。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毛主席塑像的半身。毛主席在红色的文革时期,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马小军对米兰发誓时说:“我向毛主席保证!”然而,无论毛主席的形象多么光辉伟大,对于少年的马小军们而言,也只是一个抽象而遥不可及的权威,对现实中的他们没有丝毫的约束力。本应在现实世界中充当权威的成人,此时此刻已无暇扮演家长的威严。成人世界在马小军们的眼里是如此地虚伪和狼狈。
冯小刚扮演的胡老师就是一个虚伪狼狈的教师形象。半透明的衬衫下是一具孱弱的身体白化学框眼镜下是一双空洞不安的眼睛,这就是影片中所塑造的人民教师。这与影片中多次特写的马小军形成鲜明对比。镜头中的马小军裸露上身,黝黑健康的皮肤上总有一层密密的汗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地刺眼。与马小军相比,胡老师显得不堪一击。此外,胡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放肆地捉弄,解手的全过程滑稽地出现在马小军的望远镜里。这些情节,无疑是对教师权威的嘲弄和挑战。
对父母权威的消解也是姜文乐此不疲的游戏之一。父母惊世骇俗的结合并没有得到肯定。在马小军眼里,父母的错误结合导致了父亲断送了前途,母亲丢了工作,而且脾气越变越坏。父亲常年有任务在身,在家庭中的缺席不可避免。母亲在对马小军又打又骂的同时,还要自我标榜是个有教养有文化的人。就连弟弟的出生,也是马小军这个未成年人促成的,原本孕育生命的神圣,被马小军玩耍时出现的偶然性意外所取代。父母反而成为马小军怜悯和照顾的对象。
另外,影片中的其他一些成人形象也加速了成人权威的颠覆。为了看戏乔装成朝鲜大使的中年男女:成人以学习批判的名义聚众观看有大量色情镜头的电影《罗马大战》不分青红皂白就胡乱抓人的公安……
二、狂热的个人英雄主义
70年代原本就是一个狂热的年代,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少年,同样逃脱不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影片中极少出现日常化的平庸和琐屑,打架、械斗、恶作剧、追逐女孩似乎成为少年们生活的全部。小小的学校和家,远不能容纳膨胀的青春,炽热的灵魂游走在大街小巷,缔造英雄的传奇人生。
当马小军还是懵懂的幼儿时,就强烈地渴望成为英雄。“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苏开战。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一场世界大战中,我军的铁拳定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的粉碎。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
学习成绩从来就不是少年们竞争的标准穿军装才是荣耀,会追女孩子才是男子汉的标志,打架时胆大手黑才是英雄的象征。这大概也是那个年代的价值标准和生存法则。刘忆苦能够树立威信,是因为“人长得精神,打起架来手特黑。我们都很佩服他,因为他经常带些外院的女孩儿来玩。”
在东四六条的那次斗殴中,马小军充当了一次英雄,果敢地拍了一孩子一砖头,导致对方住院一个月。当伙伴们对他说“你手真黑”时,话语中的赞扬和钦佩暴露无遗。在后来不了了之的大规模械斗中出现的小坏蛋,就是以其胆大手黑一时成为青少年景仰的大人物。不久,小坏蛋被几个企图取代他的孩子杀了,把这种畸形的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甚至是利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幻想出来的荣耀和胜利,也让马小军痴迷不已。当他第一次成功开锁,发现了父亲的军刀和勋章时,把勋章别在衣服上,像一个凯旋的英雄般,频频向热烈欢迎他的人民敬礼。向公安求饶回到家后,在人前哭诉的狼狈让马小军的心理愤愤不平。于是他对着镜子扇了几个巴掌,扮演他心目中不羁的英雄。这些滑稽的情节不禁让人想到了阿Q,又联想到了堂吉诃德。
特殊年代的英雄主义,已经沦为扭曲的流氓主义。成人世界在文革中的谬误争斗,延伸为暴力折射在少年的价值体系中,暴力成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唯一表现。
三、乌托邦的爱情
马小军和米兰的爱情,是影片中最唯美最虚幻的部分。十六七岁,正是朦胧的花季雨季,在少年面前展开的世界既陌生又熟悉,未知的一切在向少年招手。蛊惑着一颗颗活蹦乱跳的灵魂。
马小军对异性朦胧的感觉,始于儿时窥视三个小女孩跳舞。步入少年以后,马小军的生活中也出现了三个女孩,她们都有着美丽的名字,米兰、于北蓓、张晓梅。这三个名字都与花有关,象征着马小军对爱情的美好想象。
这个爱情故事从一张女孩的半身照开始。回忆中的故事总是充满了传奇和阳光的味道。照片上的女孩穿着一件鲜红的泳衣,扎着两个可爱的小马尾,明眸皓齿,最让马小军入迷的,是她拥有一脸灿烂的笑容,一如那个夏天的阳光,一如那个夏天所发生的故事。
为了见到米兰真人,“我终日游荡在这幢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地守候着画中人的出现。她像一个幽灵来无踪去无影。只有我的感觉和嗅觉里留下的一些痕迹和芳香能证实她的存在。我延长了守候的时间,甚至披星戴月,仍旧一无所获。”
马小军和米兰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平衡的。在成熟老练的米兰面前,高中生马小军总 是由于稚嫩而显得被动。他做出了种种努力,甚至把别人做的事情安在自己身上,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为米兰心目中的英雄。可一切都是徒劳的,马小军的夸夸其谈,从来就没有得到米兰的肯定和赞赏,甚至是那次从烟囱跳下来壮举,也未曾打动米兰的芳心。因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马小军对米兰而言都只是一个渴望成人化的“小毛孩”。
在多少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从米兰那里获得了灿烂的甜蜜。又有多少爱情的阴霾藏于这个少年的心底。终于,一切都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如愿以偿,马小军的爱情告白得到了米兰的认可,还有那在暴风雨中热烈的拥抱。
暴风雨过去了,又迎来一个响晴天。然而,这时灿烂的阳光不再美好风平浪静让马小军的爱情戛然而止。在另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闯进米兰家里,企图强奸米兰。与其说是强奸,还不如说是马小军无法面对破碎的“爱情”,尝试通过毁灭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影片的最后成年的马小军把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进行消解和颠覆。“记忆都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搞得我头脑混乱,真假难辨,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的第一次相识就是伪造的,其实我根本就没在马路上遇见她,那天下午,我和大蚂蚁受刘忆苦委派,在院门口等米兰,才是我们第一次认识,这也说明为什么我和大蚂蚁玩什么瓦西里,而没参加谈话,因为我和米兰根本不熟。我和米兰从来就没有熟过。”
这个故事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或许是真实的成许是成年后的马小军受到记忆的干扰后添加篡改的,一切都无从得知。一切对事件真相的还原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马小军曾经有过的那种感觉和冲动,以及在这感觉和冲动背后的成长隐喻。
四、小结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个人化的电影,通过男性少年的成长演绎了青春的童话。与此同时《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一部集体化的电影,凝聚了不止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的经历,也凝聚了我们所有人共同拥有过的青春韶华。
当成年马小军的声音在我耳边回响,我似乎感觉到了夏目的酷烈,闻到了阳光的味道和烧荒草的味道。当成年马小军们坐在豪华轿车时的画面在我眼前掠过,我看到的是成熟后的苍白与无力,少年的疯狂和热烈在我的每一根血管骚动。
“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关键词】 《阳光灿烂的日子》 男性 青春
“电影是梦,这群人已经忘掉了自己融入了梦当中。我们的梦是青春的梦。那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国家中一群处于青春期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激情火一般四处燃烧着,火焰中有强烈的爱和恨。如今大火熄灭了,灰烬中仍噼啪作响。谁说激情已经逝去?”
姜文的这段导演自述,为我们理解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划开了一个口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激情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个人化情绪化的电影。影片的旁白娓娓道来,这是中年马小军的声音。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与阅历的消磨,这个声音不再有青春的幻想和惆怅,但其中的怀念和伤感让人难以忘怀。
“一个童年发展的记忆,也就是他精神发展的历史。”《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就是马小军青春发展的个人史,准确地说,是男性成长的青春演绎。影片截取了马小军十六岁那年夏天的经历,正如在炎炎夏日肆虐疯长的野草一样。沉睡在马小军身体的男性意识开始蠢蠢欲动,一如那年夏天的阳光。
一、权威的消解
故事发生在7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正在遭受一场空前的政治浩劫,成人世界的动荡不安并没有影响孩子们的对快乐的追逐,反而是家长权威的缺席,成就了孩子们最大的自由。“70年代中期,北京还没有这么多的汽车和豪华饭店,街上也没有这么多人。比我们大几岁的都去了农村和部队,这座城市属于我们。”岂止城市是属于他们的,少年世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膨胀的青春,这群比红卫兵更为激进的少年,开足火力对成人世界发起进攻,他们的武器是所向披靡的叛逆与不羁,成人的权威开始瓦解。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毛主席塑像的半身。毛主席在红色的文革时期,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马小军对米兰发誓时说:“我向毛主席保证!”然而,无论毛主席的形象多么光辉伟大,对于少年的马小军们而言,也只是一个抽象而遥不可及的权威,对现实中的他们没有丝毫的约束力。本应在现实世界中充当权威的成人,此时此刻已无暇扮演家长的威严。成人世界在马小军们的眼里是如此地虚伪和狼狈。
冯小刚扮演的胡老师就是一个虚伪狼狈的教师形象。半透明的衬衫下是一具孱弱的身体白化学框眼镜下是一双空洞不安的眼睛,这就是影片中所塑造的人民教师。这与影片中多次特写的马小军形成鲜明对比。镜头中的马小军裸露上身,黝黑健康的皮肤上总有一层密密的汗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地刺眼。与马小军相比,胡老师显得不堪一击。此外,胡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放肆地捉弄,解手的全过程滑稽地出现在马小军的望远镜里。这些情节,无疑是对教师权威的嘲弄和挑战。
对父母权威的消解也是姜文乐此不疲的游戏之一。父母惊世骇俗的结合并没有得到肯定。在马小军眼里,父母的错误结合导致了父亲断送了前途,母亲丢了工作,而且脾气越变越坏。父亲常年有任务在身,在家庭中的缺席不可避免。母亲在对马小军又打又骂的同时,还要自我标榜是个有教养有文化的人。就连弟弟的出生,也是马小军这个未成年人促成的,原本孕育生命的神圣,被马小军玩耍时出现的偶然性意外所取代。父母反而成为马小军怜悯和照顾的对象。
另外,影片中的其他一些成人形象也加速了成人权威的颠覆。为了看戏乔装成朝鲜大使的中年男女:成人以学习批判的名义聚众观看有大量色情镜头的电影《罗马大战》不分青红皂白就胡乱抓人的公安……
二、狂热的个人英雄主义
70年代原本就是一个狂热的年代,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少年,同样逃脱不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影片中极少出现日常化的平庸和琐屑,打架、械斗、恶作剧、追逐女孩似乎成为少年们生活的全部。小小的学校和家,远不能容纳膨胀的青春,炽热的灵魂游走在大街小巷,缔造英雄的传奇人生。
当马小军还是懵懂的幼儿时,就强烈地渴望成为英雄。“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苏开战。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一场世界大战中,我军的铁拳定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的粉碎。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
学习成绩从来就不是少年们竞争的标准穿军装才是荣耀,会追女孩子才是男子汉的标志,打架时胆大手黑才是英雄的象征。这大概也是那个年代的价值标准和生存法则。刘忆苦能够树立威信,是因为“人长得精神,打起架来手特黑。我们都很佩服他,因为他经常带些外院的女孩儿来玩。”
在东四六条的那次斗殴中,马小军充当了一次英雄,果敢地拍了一孩子一砖头,导致对方住院一个月。当伙伴们对他说“你手真黑”时,话语中的赞扬和钦佩暴露无遗。在后来不了了之的大规模械斗中出现的小坏蛋,就是以其胆大手黑一时成为青少年景仰的大人物。不久,小坏蛋被几个企图取代他的孩子杀了,把这种畸形的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甚至是利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幻想出来的荣耀和胜利,也让马小军痴迷不已。当他第一次成功开锁,发现了父亲的军刀和勋章时,把勋章别在衣服上,像一个凯旋的英雄般,频频向热烈欢迎他的人民敬礼。向公安求饶回到家后,在人前哭诉的狼狈让马小军的心理愤愤不平。于是他对着镜子扇了几个巴掌,扮演他心目中不羁的英雄。这些滑稽的情节不禁让人想到了阿Q,又联想到了堂吉诃德。
特殊年代的英雄主义,已经沦为扭曲的流氓主义。成人世界在文革中的谬误争斗,延伸为暴力折射在少年的价值体系中,暴力成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唯一表现。
三、乌托邦的爱情
马小军和米兰的爱情,是影片中最唯美最虚幻的部分。十六七岁,正是朦胧的花季雨季,在少年面前展开的世界既陌生又熟悉,未知的一切在向少年招手。蛊惑着一颗颗活蹦乱跳的灵魂。
马小军对异性朦胧的感觉,始于儿时窥视三个小女孩跳舞。步入少年以后,马小军的生活中也出现了三个女孩,她们都有着美丽的名字,米兰、于北蓓、张晓梅。这三个名字都与花有关,象征着马小军对爱情的美好想象。
这个爱情故事从一张女孩的半身照开始。回忆中的故事总是充满了传奇和阳光的味道。照片上的女孩穿着一件鲜红的泳衣,扎着两个可爱的小马尾,明眸皓齿,最让马小军入迷的,是她拥有一脸灿烂的笑容,一如那个夏天的阳光,一如那个夏天所发生的故事。
为了见到米兰真人,“我终日游荡在这幢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地守候着画中人的出现。她像一个幽灵来无踪去无影。只有我的感觉和嗅觉里留下的一些痕迹和芳香能证实她的存在。我延长了守候的时间,甚至披星戴月,仍旧一无所获。”
马小军和米兰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平衡的。在成熟老练的米兰面前,高中生马小军总 是由于稚嫩而显得被动。他做出了种种努力,甚至把别人做的事情安在自己身上,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为米兰心目中的英雄。可一切都是徒劳的,马小军的夸夸其谈,从来就没有得到米兰的肯定和赞赏,甚至是那次从烟囱跳下来壮举,也未曾打动米兰的芳心。因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马小军对米兰而言都只是一个渴望成人化的“小毛孩”。
在多少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从米兰那里获得了灿烂的甜蜜。又有多少爱情的阴霾藏于这个少年的心底。终于,一切都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如愿以偿,马小军的爱情告白得到了米兰的认可,还有那在暴风雨中热烈的拥抱。
暴风雨过去了,又迎来一个响晴天。然而,这时灿烂的阳光不再美好风平浪静让马小军的爱情戛然而止。在另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闯进米兰家里,企图强奸米兰。与其说是强奸,还不如说是马小军无法面对破碎的“爱情”,尝试通过毁灭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影片的最后成年的马小军把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进行消解和颠覆。“记忆都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搞得我头脑混乱,真假难辨,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的第一次相识就是伪造的,其实我根本就没在马路上遇见她,那天下午,我和大蚂蚁受刘忆苦委派,在院门口等米兰,才是我们第一次认识,这也说明为什么我和大蚂蚁玩什么瓦西里,而没参加谈话,因为我和米兰根本不熟。我和米兰从来就没有熟过。”
这个故事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或许是真实的成许是成年后的马小军受到记忆的干扰后添加篡改的,一切都无从得知。一切对事件真相的还原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马小军曾经有过的那种感觉和冲动,以及在这感觉和冲动背后的成长隐喻。
四、小结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个人化的电影,通过男性少年的成长演绎了青春的童话。与此同时《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一部集体化的电影,凝聚了不止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的经历,也凝聚了我们所有人共同拥有过的青春韶华。
当成年马小军的声音在我耳边回响,我似乎感觉到了夏目的酷烈,闻到了阳光的味道和烧荒草的味道。当成年马小军们坐在豪华轿车时的画面在我眼前掠过,我看到的是成熟后的苍白与无力,少年的疯狂和热烈在我的每一根血管骚动。
“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