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戏猴石案腿的保护修复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85396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介绍了对石质文物浮雕戏猴石案腿的保护修复工作,详细记录了病害调查、表面清洗、表面脱盐、表面风化层加固、表面裂隙处理、表面封护等步骤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并就改善石质文物保存环境提出建议。
  关键词:浮雕戏猴石案腿现状;病害调查;保护修复
  2013年5月初,笔者有幸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并参与了浮雕戏猴石案腿等7件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浮雕戏猴石案腿保存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库房内,从未对外展陈。文物所在库房为一层简易平房式建筑,位于博物馆办公楼后,终年背阴。库房内未采取温度、湿度调控系统等保护措施,温湿度随大气温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此文物长时间暴露于温湿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加之北京地区全年有较长的污染时间,属中度到重度污染,导致文物在修复前存在冻融、表面粉狀剥落、片状脱落等病害。
  1 浮雕戏猴石案腿基本信息
  浮雕戏猴石案腿,编号为0984-1,材质为石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未评级,年代不详。该器为方柱状,最高高度75cm,底长22cm,底宽18cm,最低高度64cm,顶长21.5cm,顶宽19cm。采用圆雕、透雕、浮雕等多种雕刻手法,雕刻纹饰流畅刻工精细。柱子上下雕有一小一大两只石猴,上猴高约12.5cm,下猴高约21cm,两猴均为跷脚侧坐,造型刻画简练,刻工精细。
  2 浮雕戏猴石案腿病害调查
  2.1 开展病害调查的重点在于查明文物的病害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机制,为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下文按照浮雕戏猴石案腿六个面分别进行病害描述,编号依次为A、B、C、D、E、F,其中A面为正面,E面为顶面,F面为底面,其他面按俯视顺时针方向依次分类。
  A面,整面都有溶蚀现象,大面积积垢。上方小猴嘴部有约1.5cm2的圆形粉化剥落,小猴蹲坐处有一条长约5cm的纵向风化裂隙,裂隙左侧有约3cm2的条状蛛网病害,中部的大猴脸左部有约5cm2的椭圆状粉化剥落,猴右手腕部以下缺失,左手肘部以下缺失,大腿至脚尖处有长约12cm的风化裂隙,大猴下方有长约7cm的纵向风化裂隙,裂隙最宽处有约3mm,裂隙右侧有长约4.5cm的纵向微小裂隙,A面下方偏左有约20cm2的片状剥落,下方空洞内有约50cm2的片状剥落,左下角与右下角略有缺失。
  B面,整面溶蚀,大面积积垢。B面上方偏左棒状镂空中间有长约4cm的横向应力裂隙,猴右脸部有约2.5cm2的椭圆状粉化剥落,猴小腿至脚跟处有长约4.5cm风化裂隙,从下往上中部约20cm处有约4cm的横向风化裂隙,偏左一点有一条长约3cm的纵向风化裂隙,下方偏右有约20cm2的条状片状剥落,下方偏中部约有4cm2的三角形片状剥落,左下角约有3cm2的三角形层状剥落,右下角略有缺失。
  C面,整面溶蚀,大面积积垢。顶部有约5cm长的线性浅表裂隙,右上角有约3cm长的“U”形浅表性裂隙,从顶部往下约2/5的镂空柱中间有长约3.5cm的应力裂隙(与A面裂隙贯通),中部偏左有约2cm2的条状蛛网病害,下方偏右有三处共计约5cm2的不规则状表面片状剥落,下方偏左有一条长约2cm的纵向浅表性裂隙。
  D面,整面溶蚀,大面积积垢。上方小猴侧面从肩部到脚部表面溶蚀较严重,中部镂空处有约3cm2的三角状蛛网病害。中部大猴肩部到脚部有约40cm2的粉化剥落,底部空洞内有约15cm2的梯形状片状剥落。
  E面,整面溶蚀,中部有约20cm2的“0984-1”字样的红色油漆污染。
  F面,整面溶蚀,上方偏右有约15cm2的“8”字形红色颜料污染,右边偏上部有约1.5cm2菱形缺失,左下角略有缺失。
  整件器物的病害统计表如表1所示。
  2.2 病害状况评估及成因分析
  根据文物病害现场调查,该石案腿目前整体状况基本稳定,没有断裂位移现象。其主要病害有七种:表面溶蚀、表面粉状剥落、片状剥落、残缺、裂隙、人为污染和动物病害。部分病害种类如裂隙、表面粉状剥落、片状剥落等还处于活跃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修复措施,将会进一步恶化,甚至危害文物的本体稳定性,影响文物的艺术价值。初步将这件文物的病害状况判断为中度病害,需要及时进行保护修复。
  除岩石自身特性外,产生风化、残缺、断裂等病害的因素通常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生产和生活中排放污水和有害气体,不当保存导致的磕碰、乱涂乱画等;自然因素主要为自然界的气温、湿度、风速、有害气体、紫外线、酸雨、可溶盐等。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该文物产生了裂隙、残缺、粉化、污染等较为严重的病害。
  3 保护修复的主要措施
  3.1 表面清洗
  3.1.1 清洗原则
  清洗有物理机械和化学清洗两种方法,清洗过程中以物理机械清理为主、化学清洗为辅,但要尽量减少去离子水的使用量,以减少可溶盐溶于水后产生的破坏。该文物表面有大量积尘和可溶盐,尤以石猴浮雕表面为甚。清洗时可先用软毛刷等配合洗耳球空气吹洗,清理掉表面积尘,再用脱脂棉签蘸去离子水对文物进行全面擦拭清洗。
  3.1.2 清洗材料
  清洗材料主要有洗耳球、软毛笔、毛刷、脱脂棉、塑料刷、保鲜膜、纸胶带、手术刀、剪刀、去离子水、无水乙醇、丙酮,氨水、碳酸铵、EDTA二钠盐、碳酸氢钠、羧基纤维素、杀虫剂R-80。
  3.1.3 清洗溶液
  清洗需使用溶液及其配比为:2A(去离子水∶乙醇=1∶1)、3A(去离子水∶乙醇∶丙酮=1∶1∶1)、4A(去离子水∶乙醇∶丙酮∶氨水=1∶1∶1∶1)、4%碳酸铵溶液、8%碳酸铵溶液、16%碳酸铵溶液、24%碳酸铵溶液、7%EDTA二钠盐溶液、AB57(1.3L去离子水+50g碳酸氢钠+30g碳酸铵+25gEDTA二钠盐+60g羧基纤维素+10ml杀虫剂R-80)。   3.1.4 清洗方法
  ①先用洗耳球轻吹,软毛笔轻刷表面污染物,用脱脂棉签蘸去离子水反复滚动清洗表面积尘。
  ②用AB-57溶液配合塑料刷与手术刀清除薄层水锈结壳。操作方法:AB-57溶液配置完成后呈膏状,可直接用于贴敷。贴敷结壳区域3h后,用塑料刷+去离子水反复洗刷30min以上彻底清洗干净,避免药品残留带来危害。
  ③石案腿表面的灰尘经长时间附着,有的和文物表面发生钙化附着较牢固,用毛刷无法清除。对于比较难去除的水锈结壳,选择较常用试剂清洗,依次采用脱脂棉蘸(2A、3A、4A、4%碳酸铵溶液、8%碳酸铵溶液、16%碳酸铵溶液、24%碳酸铵溶液、7%的EDTA二钠盐溶液)多次擦拭或贴敷,使其软化,再用牙刷刷洗和竹签剔除,并用脱脂棉签蘸去离子水清洗干净。期间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涂抹水锈结壳严重的部位,清洗效果不太理想。
  ④石案腿表面孔隙率高,气孔构造发育,红色颜料进入缝隙之中,难以去除。E面上的红色油漆书写的阿拉伯数字“0984-1”和F面上的红色颜料书写的阿拉伯数字“8”,采用棉签、软毛刷蘸丙酮多次擦拭、刷洗以及脱脂棉贴敷的方式依然难以去除,特别是缝隙内的红色,需要用手术刀轻轻刮除,耗费工时较长。最后用脱脂棉蘸去离子水清洗干净。详细过程如图1~图6所示。
  3.2 表面脱盐
  用pH测试仪检测出该石案腿含有盐分,为了避免可溶盐对文物造成破坏,需要对文物进行整体脱盐。脱盐处理采用纸浆(宣纸制成)贴敷办法进行,以排除石材表层过多的可溶盐,减少可溶盐的破坏作用,并有利于后期的长期保存。脱盐材料有去离子水、生宣纸、排刷、保鲜膜。
  步骤如下:
  ①划定脱盐区域,逐面对文物本体进行脱盐。
  ②将宣纸撕碎后浸入去离子水中,制成纸浆。将纸浆贴敷在脱盐区域,并用油灰刀等使纸浆贴敷平整,纸浆贴敷厚度5~10mm,并贴上保鲜膜以保湿(图7)。
  ③在养护24h后小心取掉纸浆,基层取样,分析纸浆可溶盐含量。
  ④反复进行纸浆脱盐步骤,直到文物表面pH酸碱度约为7。
  ⑤清理文物表面的纸浆残留,再清理场地,完成脱盐工作。
  3.3 表面风化层的加固
  根据文物材质和保存现状,需对浮雕戏猴石案腿风化严重的部分进行加固。先在猴子底部选择较隐蔽部位进行试验,用软毛刷蘸取浓度分别为5%的AC33、3%的B72溶液涂刷(图8),24h后观察封护效果。经试验,AC33水溶液有更好的渗透能力,可以使疏松的、风化的岩石内部得到黏结增强,并使石材的耐候性、耐碱腐蚀的能力得到加强,模量有很大提高(应力、应变性能),石案腿内部紧密巩固的程度有所加强。
  脱盐完成后用中号油画笔蘸取5%的AC33水溶液均匀涂刷需要加固区域(图9),施工环境温度控制在25℃左右。涂刷时应一边搅拌加固剂,一边涂刷,防止溶质沉淀带来的上下层浓度变化,造成涂刷后表面颜色的差异。操作时应朝一个方向涂刷,不要回刷。尽量一遍涂布均匀文物表面,避免出现流挂现象,出现时立即用棉签轻吸去除。间隔3~5min后再涂刷第二遍,直至文物吸收饱和、溶液不再渗透为止。
  3.4 裂隙的处理
  加固后,對其中裂隙较大的部位采用水硬性石灰灰浆填补。灰浆配比为“水硬性石灰∶灰黑色大理石粉∶白色大理石粉∶河沙=2∶1∶1∶1”,加入浓度为3%的B72溶液和适量的去离子水调成糊状。使用油灰刀将灰浆挑入裂缝中,对剥落严重的部位采用灰浆填补,其高度略低于文物表面。由于文物表面有一定粗糙度,填抹后用竹签点扎,制作出粗糙面。灰浆干燥后颜色发白,为使文物表面颜色协调,应对灰浆填补部位进行表面作色。使用水彩颜料加水调配后,画笔点涂。干燥后颜色较为协调,做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3.5 表面封护
  浮雕戏猴石案腿风化较严重,且为石灰岩质地,为了防止病害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避免水造成的风化和侵蚀,因此对这件文物进行整体封护处理。先在猴子底部较隐蔽部位进行试验,用软毛刷蘸取浓度分别为3%的B72丙酮溶液、5%的Remmers 300丙酮溶液和5%的Silres BS290乙醇溶液进行封护实验。实验最后结果显示5%的BS290乙醇溶液封护效果最佳。
  3.5.1 封护材料
  浓度为5%的BS290乙醇溶液、去离子水、排笔。
  3.5.2 施工工艺
  用排笔蘸取浓度为5%的BS290乙醇溶液封护材料,逐面自上而下轻轻涂刷(图10)。全部涂抹完一遍后,待封护材料稍微晾干,再涂刷第二遍,第二遍在第一遍施工完后、液体渗透进石刻并且石刻表面液体还没有干燥前进行。
  4 保护修复结论
  石案腿保护修复过程中,每次实验前都要先选择病害明显处进行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效且没有副作用后,再整体实验。石案腿表面的水锈结壳很难去除,经过多次实验,发现脱脂棉蘸AB-57溶液贴敷适用于去除薄的水锈结壳,脱脂棉蘸7%的EDTA二钠盐溶液贴敷适用于去除厚的水锈结壳,5%的AC33水溶液适用于加固石案腿,5%的BS290乙醇溶液的封护效果最佳。
  5 保护修复后的保存环境建议
  石质文物的保存环境对石质文物保护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改善石质文物保存的小环境,可以增加保护修复操作效果的持久性。参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试行规范》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建议将文物放置在室内保存,文物库房温度控制在18~22℃,湿度40%~50%,光照小于等于300lx,避免强光和空气污染。在文物包装运输中,使用减震性的包装材料,垫衬海绵或毛毡。注意垫实猴子身上及镂空雕等脆弱位置,在搬运过程中小心搬动,避免磕碰,尤其是不要提拉石猴子及镂空雕处。做好库房内温湿度等微环境监测,加强日常保养。建议设专门文物日常养护人员,定期对文物所在库房进行清洁,对文物本体做除尘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刘强.石质文物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S].2008:29.
  [3]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马里奥·米凯利,詹长法.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现存署名董其昌的《封翁董老年小像赞》为其晚年书法艺术真迹,以往研究文章未见探讨。文章通过对《封翁董老年小像赞》涉及人物的探讨,对该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以董其昌、董汉儒之间交往为线,侧面揭示明代官员社交的维系情况,对《封翁董老年小像赞》中体现的书法艺术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董其昌;董汉儒;历史;书法;艺术  现存濮阳县档案馆的《封翁董老年小像赞》(图1)(以下称《赞语》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5月1日,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在武英殿对观众重新开放。新陶瓷馆从文华殿移至武英殿,在展示空间、内容主题设计、展品数量以及展示形式与古建筑融合等方面均进行了创新,力求给观众以全新的观感体验。  4月30日,故宮博物院陶瓷馆开幕式在武英殿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陶瓷研究人员依据丰富的藏品,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和科技检测手段,对陶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21年5月13日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太原东山发现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明代中晚期藩王墓—晋端王墓。晋端王陵园遗址地处太原东山南端的缓坡地带,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市、区两级考古机构进行考古发掘。  该墓平面为“工”字形,南北长24米、东西宽8米,规模居明代中后期藩王墓之首。本次发掘的端王及王妃、继妃、夫人墓葬(1、2、3号墓)位于陵園中部,3
包头博物馆馆藏战国"合众宜士"瓦纽铜玺,为战国时期常见的吉语玺。其造型古朴、简练,字体圆转活泼,生动可爱,是同类战国玺中的典型器物。其玺文"合众宜士"意为聚集众长而为一
文物保护工作是传承我国传统民族的精神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文物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可以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彰显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所在。在实际
摘 要:从考古发掘来看,璧多为玉质,人们也常用玉璧来泛称所有的璧。而庆城县博物馆所藏的陶质璧,就其材质、纹饰在璧的所有类别中,当属异类。文章通过对陶璧的年代、材质、功用及文化内涵进行初步探讨,进一步印证了汉代百姓“精神归天,骸骨归土”的生死观。  关键词:陶璧;年代;材质;文化内涵  2016年9月,庆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接到当地群众举报,称玄马镇柏树塬村高山自然村一钻井队在推井场时发现古墓一座(图
文物是博物馆收藏、展陈、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文物征集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文物征集工作,拓宽文物征集渠道,提高征集水平,是各级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