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出生在鲁西南一个闭塞而落后的小村庄,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小学到高中,父亲认为我不是上学的材料;大多数老师认为我是一个学习不算用功、成绩中等偏上、资质平庸的小男生。从小有点自卑,孤单敏感、不合群但十分懂事的我依靠自身的勤奋与努力,不敢停步,走在人生路上。
大学时代,除了上课,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度过。我参加新闻学专业自学培训并尝试新闻稿件的写作,第二年便被聘为学校广播站的编辑。大量的阅读与写作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提升了我的全面素养,为我以后的教育教研工作打下了基础。这时候,我的人生理想不只是“跃出农门”当个普通初中教师,而是想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或者编辑。
(二)
1992年毕业时,“大中专毕业生一律去农村”的规定打碎了我转行的梦想,我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闭塞的乡村,简陋的校舍,我的一生就将在这里度过?我的生活沉入低谷,感到迷茫与彷徨。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能啥?能吃上“国馍”,平平安安当个老师,不让学生、家长把你赶下讲台,就算你有本事!父亲的话刺激了我敏感的神经。我得干出点样子来!
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纯洁的校园也不是一片净土。在以后几年的教学中,无论我多么努力,学生成绩多么突出,弱小的我难以体验到学校应给我的一种安全感和自豪感。身在异乡、形影相吊、不善交际、“只知干活、不知看路”的我感到了重重压力。要想得到同行真正认可,必须具有一种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的勇气挑战自我,才有可能实现人生跨越。
于是,我一边教学,一边复习,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专业本科函授班,获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进修机会。函授期间,我虚心向身边每一位教师学习,细细品味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智慧;认真收集图书报刊上所能看到的教育教学案例,反复揣摩每一个精彩的片段,不断模仿省市级教学能手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把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我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坚持写教学笔记与教学反思,也试着向专业期刊投稿。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我学习着、反思着、纠正着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写作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12月,我发表了第一篇教案。1997年6月,我发表了第一篇论文。2007年12月,我的课件获得全国思想品德课优质课件一等奖。我先后获得市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称号。正是凭借突出的教育教学成绩, 2001年我成了学校最年轻的一级教师,2008年成为我县思想品德学科最年轻的高级教师。
教育在于思考,教育在于创新。在长期教学中,我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我经常用时政热点材料来佐证、说明教材上的观点、原理;反过来,用所学教材的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社会现象和问题。我经常浏览人民网、教育网,关心家乡和身边发生的事,注意整合教学资源,把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渗透到思想品德课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与生活的交融。2010年11月,在参加市骨干教师执教《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一课评选中,我以基础知识为支撑,以当时社会上广泛关注的“河北大学校园‘飙车案’”为背景,从不同层面创设情境、探究材料,组织教学活动。这种采取热点案例且一例到底的教学方法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受到市教研室与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生活”也逐渐成为我的教学风格。2012年5月,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我结合思品课特点提出“五学一导”课堂教学模式。“五学”就是“引学”“自学”“助学”“展学”“固学”,即课堂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巩固提升;“一导”就是“五学”中都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对教学模式的一次重新建构。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领路人、疑难问题的共同探索者、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目前,该模式正在县教改学校推广。
(三)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教学过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培养,于是常常陷于莫名的惆怅而不能自拔。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我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尊重学生情感体验,尝试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小颂(化名)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她出生没几天因唇腭裂被亲生父母遗弃,养父收养了她两年后就因病去世。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年迈的奶奶在她5岁时为她做了修复手术,把她带到9岁时也撒手人寰。这时候姑姑又收留了她。姑姑与姑夫家庭贫寒,身体也不太好。来我校读初中的小颂内向而自卑,显得十分的忧郁。我了解情况后,单独与小颂进行了沟通与交流。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在教学中,我给小颂更多的发言机会和鼓励。渐渐地,小颂开始变得阳光而自信,顺利完成了初中的学业。现在的小颂在浙江的一家电子企业打工,每月有近3000元的工资,她留够自己用的钱,其余都寄回家里。平时,她经常通过QQ与我联系,说现在正在读我推荐给她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她说,她要好好挣钱,好好生活!我感到欣慰,为小颂的感恩、负责与心灵的成长!
几年来,我通过写信、交谈、QQ聊天、电子信件、建立QQ群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中学生版)》等报刊上发表了《克服焦虑 从容面对》《如何走出抑郁的心境?》《搭建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让我们与“网瘾”说再见》等文章,受到好评。
这时候,我对教育本质有了新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为了考高分、上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而应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有放学路上同学面对老师真挚的笑容;有教师节从远方寄来的贺卡和QQ上学生的亲切问候;2011年我被县政府授予“十佳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2013年11月,42岁的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我通过不懈努力,赢得了自尊和社会的认可。 (四)
从2001年到2006年的6年间,我曾一度在生活中迷失:喝酒、打牌、唠家常。我抱怨身边糟糕环境无法改变,我抱怨无法看到外面世界,我抱怨无法得到高人帮助与指点。可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自己庸碌无为。我不能这样生活下去,我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要全力以赴找到自己的出路!2007年县教研室举行秋季下乡听课活动为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当时的政治教研员刘老师听了我的一节课,肯定了我教学关注现实、联系生活的特点,认为我站位高、把握处理教材的能力强,并鼓励我多读专业性期刊。没几天,就接到通知,让我参加县教研室举行的一次教研活动。我有幸参加并开始认识互联网,开始看到外面的世界!于是,偏僻、闭塞的农村中学和农家小院,犹如世外桃源,我置身其间,将尘世坎坷、委屈抛至脑后,开始在教科研的大海中遨游。
我的教育科研来源于工作与实践、问题与感悟。每天下班,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台式电脑上网学习或写作。我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然后用1个半小时浏览新闻网站、知名教师博客或读书;每天晚上撰写教学日记、反思,把当天发生在课堂上那些稍纵即逝的生动案例,及时记录下来,并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剖析和升华。我记不清读过多少文章与书籍,数不清熬过多少凌晨一点。到现在,我累计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辅导等各类文章200余篇,100多万字,影响力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2009年8月,我在新浪网上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并通过博客结交了一些知名教师,如广东省胡兴松老师、江苏省贡和法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等,每当遇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时,我都注意寻求网络的帮助,经常到这些教育名家的博客中转一转、看一看,学习他们的博文,适当点评阐述自己的观点,吸纳他人意见与建议。我还借助QQ群与山东的王有鹏、闫莹老师,江苏的殷斌宇、孙全军老师等数十位特级、科研型教师建立联系,围绕思想品德课复习策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开展研究,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目前,我的博客点击量已超过20万人次,引起广泛关注。2015年8月,我被省教育厅聘为思想品德远程研修课程专家,这为我专业成长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五)
就学校而言,大集乡中学是一所教育教学设施都比较差的初级中学,教学教研氛围也不浓厚,普通教师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就自己而言,一名乡村教师有高级职称,有省特级教师的荣誉,已经说得过去了,但我觉得自己仍需不断努力,与省内外的名师们相比,无论学科素养还是课堂艺术差距都是巨大的;就连上课最基本的普通话依然不标准;穿着也不太讲究;等等。在我的身上,有一种自卑情结,根植于我的内心深处。直到有一天,我在互联网上看到对前奥运冠军邓亚萍的采访。她说:“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我自卑,但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什么都不用解释,用胜利说明一切!”我的教育人生,不也是如此么?
培根说:“没有奋斗就没有人生。”我应感谢自卑,它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认识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不断的反思与践行中收获激情和快乐,创造出人生的价值和尊严,让我走向自强!
我出生在鲁西南一个闭塞而落后的小村庄,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小学到高中,父亲认为我不是上学的材料;大多数老师认为我是一个学习不算用功、成绩中等偏上、资质平庸的小男生。从小有点自卑,孤单敏感、不合群但十分懂事的我依靠自身的勤奋与努力,不敢停步,走在人生路上。
大学时代,除了上课,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度过。我参加新闻学专业自学培训并尝试新闻稿件的写作,第二年便被聘为学校广播站的编辑。大量的阅读与写作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提升了我的全面素养,为我以后的教育教研工作打下了基础。这时候,我的人生理想不只是“跃出农门”当个普通初中教师,而是想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或者编辑。
(二)
1992年毕业时,“大中专毕业生一律去农村”的规定打碎了我转行的梦想,我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闭塞的乡村,简陋的校舍,我的一生就将在这里度过?我的生活沉入低谷,感到迷茫与彷徨。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能啥?能吃上“国馍”,平平安安当个老师,不让学生、家长把你赶下讲台,就算你有本事!父亲的话刺激了我敏感的神经。我得干出点样子来!
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纯洁的校园也不是一片净土。在以后几年的教学中,无论我多么努力,学生成绩多么突出,弱小的我难以体验到学校应给我的一种安全感和自豪感。身在异乡、形影相吊、不善交际、“只知干活、不知看路”的我感到了重重压力。要想得到同行真正认可,必须具有一种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的勇气挑战自我,才有可能实现人生跨越。
于是,我一边教学,一边复习,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专业本科函授班,获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进修机会。函授期间,我虚心向身边每一位教师学习,细细品味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智慧;认真收集图书报刊上所能看到的教育教学案例,反复揣摩每一个精彩的片段,不断模仿省市级教学能手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把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我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坚持写教学笔记与教学反思,也试着向专业期刊投稿。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我学习着、反思着、纠正着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写作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12月,我发表了第一篇教案。1997年6月,我发表了第一篇论文。2007年12月,我的课件获得全国思想品德课优质课件一等奖。我先后获得市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称号。正是凭借突出的教育教学成绩, 2001年我成了学校最年轻的一级教师,2008年成为我县思想品德学科最年轻的高级教师。
教育在于思考,教育在于创新。在长期教学中,我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我经常用时政热点材料来佐证、说明教材上的观点、原理;反过来,用所学教材的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社会现象和问题。我经常浏览人民网、教育网,关心家乡和身边发生的事,注意整合教学资源,把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渗透到思想品德课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与生活的交融。2010年11月,在参加市骨干教师执教《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一课评选中,我以基础知识为支撑,以当时社会上广泛关注的“河北大学校园‘飙车案’”为背景,从不同层面创设情境、探究材料,组织教学活动。这种采取热点案例且一例到底的教学方法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受到市教研室与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生活”也逐渐成为我的教学风格。2012年5月,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我结合思品课特点提出“五学一导”课堂教学模式。“五学”就是“引学”“自学”“助学”“展学”“固学”,即课堂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巩固提升;“一导”就是“五学”中都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对教学模式的一次重新建构。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领路人、疑难问题的共同探索者、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目前,该模式正在县教改学校推广。
(三)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教学过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培养,于是常常陷于莫名的惆怅而不能自拔。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我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尊重学生情感体验,尝试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小颂(化名)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她出生没几天因唇腭裂被亲生父母遗弃,养父收养了她两年后就因病去世。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年迈的奶奶在她5岁时为她做了修复手术,把她带到9岁时也撒手人寰。这时候姑姑又收留了她。姑姑与姑夫家庭贫寒,身体也不太好。来我校读初中的小颂内向而自卑,显得十分的忧郁。我了解情况后,单独与小颂进行了沟通与交流。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在教学中,我给小颂更多的发言机会和鼓励。渐渐地,小颂开始变得阳光而自信,顺利完成了初中的学业。现在的小颂在浙江的一家电子企业打工,每月有近3000元的工资,她留够自己用的钱,其余都寄回家里。平时,她经常通过QQ与我联系,说现在正在读我推荐给她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她说,她要好好挣钱,好好生活!我感到欣慰,为小颂的感恩、负责与心灵的成长!
几年来,我通过写信、交谈、QQ聊天、电子信件、建立QQ群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中学生版)》等报刊上发表了《克服焦虑 从容面对》《如何走出抑郁的心境?》《搭建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让我们与“网瘾”说再见》等文章,受到好评。
这时候,我对教育本质有了新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为了考高分、上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而应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有放学路上同学面对老师真挚的笑容;有教师节从远方寄来的贺卡和QQ上学生的亲切问候;2011年我被县政府授予“十佳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2013年11月,42岁的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我通过不懈努力,赢得了自尊和社会的认可。 (四)
从2001年到2006年的6年间,我曾一度在生活中迷失:喝酒、打牌、唠家常。我抱怨身边糟糕环境无法改变,我抱怨无法看到外面世界,我抱怨无法得到高人帮助与指点。可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自己庸碌无为。我不能这样生活下去,我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要全力以赴找到自己的出路!2007年县教研室举行秋季下乡听课活动为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当时的政治教研员刘老师听了我的一节课,肯定了我教学关注现实、联系生活的特点,认为我站位高、把握处理教材的能力强,并鼓励我多读专业性期刊。没几天,就接到通知,让我参加县教研室举行的一次教研活动。我有幸参加并开始认识互联网,开始看到外面的世界!于是,偏僻、闭塞的农村中学和农家小院,犹如世外桃源,我置身其间,将尘世坎坷、委屈抛至脑后,开始在教科研的大海中遨游。
我的教育科研来源于工作与实践、问题与感悟。每天下班,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台式电脑上网学习或写作。我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然后用1个半小时浏览新闻网站、知名教师博客或读书;每天晚上撰写教学日记、反思,把当天发生在课堂上那些稍纵即逝的生动案例,及时记录下来,并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剖析和升华。我记不清读过多少文章与书籍,数不清熬过多少凌晨一点。到现在,我累计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辅导等各类文章200余篇,100多万字,影响力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2009年8月,我在新浪网上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并通过博客结交了一些知名教师,如广东省胡兴松老师、江苏省贡和法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等,每当遇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时,我都注意寻求网络的帮助,经常到这些教育名家的博客中转一转、看一看,学习他们的博文,适当点评阐述自己的观点,吸纳他人意见与建议。我还借助QQ群与山东的王有鹏、闫莹老师,江苏的殷斌宇、孙全军老师等数十位特级、科研型教师建立联系,围绕思想品德课复习策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开展研究,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目前,我的博客点击量已超过20万人次,引起广泛关注。2015年8月,我被省教育厅聘为思想品德远程研修课程专家,这为我专业成长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五)
就学校而言,大集乡中学是一所教育教学设施都比较差的初级中学,教学教研氛围也不浓厚,普通教师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就自己而言,一名乡村教师有高级职称,有省特级教师的荣誉,已经说得过去了,但我觉得自己仍需不断努力,与省内外的名师们相比,无论学科素养还是课堂艺术差距都是巨大的;就连上课最基本的普通话依然不标准;穿着也不太讲究;等等。在我的身上,有一种自卑情结,根植于我的内心深处。直到有一天,我在互联网上看到对前奥运冠军邓亚萍的采访。她说:“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我自卑,但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什么都不用解释,用胜利说明一切!”我的教育人生,不也是如此么?
培根说:“没有奋斗就没有人生。”我应感谢自卑,它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认识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不断的反思与践行中收获激情和快乐,创造出人生的价值和尊严,让我走向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