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同时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可见实施创新教育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这一历史的重任,因此我们应彻底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尽快向创新教育转变。
创新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精神,进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正常人从此重新开始,都具有创造能力,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家,也只是运用了其头脑和身体资源的一小部分。可见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点燃人们的智慧之火,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
1 创设优良的创新教育环境
优良的环境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无形阵地——即所谓的“环境育人”。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软环境(如:广播网、闭路电视、黑板报、宣传橱窗等)、硬环境(景点、雕塑等)来宣传、展示中、外科学家、发明家、著名历史人物等的名言警句,主要思想、主要贡献等,从而营造出浓浓的创造、创新氛围,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情感。
2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同样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1 重视思维过程。我们知道,思维的结果和思维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正确的结果往往来自于正确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关键。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着眼于如何让学生充分显示其思维过程这一方面。比如在解某道题,教师可以问“你是怎样想的?”而不直接问“怎样做的?”这样即使不会做的学生也会积极思考,努力寻求答案,进而甚至还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等等,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只有学会思考,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学生才真正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另外,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思维,特别是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特见解的思考方法应及时地给予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2.2 强化思维训练。在课堂创新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不断强化各种思维方法,并通过各种思维方法的选择、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等等,鼓励多思,鼓励创新,积极提倡、引导学生的反省思维,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學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证明题、推理题的练习,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用反证法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等等。
2.3 注重散聚统一。在实施创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关键之关键是教会学生坚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有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首先表现在发散性思维上,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充分发表各种不同的看法。然而,创造思维不仅要求发散而且要求聚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当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时,在学生的思维发散后,给以恰当的评价,有所点拨,帮助学生认识到各种方法的优劣,和学生一起找到最佳的方法,只有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才是有效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一题多解题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各种解题方法,再和学生一起来讨论各种方法的长短比较一下哪种方法较好,是否可以综合各法或几法之长,找出更好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上一台阶。
3 创建展现创新能力的实践、锻炼舞台
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充分展现其创新能力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直接的场所。这方面是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所忽视的,在以后的创新教育中必须加强的。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创造技能,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开展“科技周”活动,举办各种智力竞赛,进行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评比,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各种社会调查等等,从而使创新教育落在实处。
总之,创新教育是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它,并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精神,进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正常人从此重新开始,都具有创造能力,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家,也只是运用了其头脑和身体资源的一小部分。可见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点燃人们的智慧之火,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
1 创设优良的创新教育环境
优良的环境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无形阵地——即所谓的“环境育人”。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软环境(如:广播网、闭路电视、黑板报、宣传橱窗等)、硬环境(景点、雕塑等)来宣传、展示中、外科学家、发明家、著名历史人物等的名言警句,主要思想、主要贡献等,从而营造出浓浓的创造、创新氛围,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情感。
2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同样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1 重视思维过程。我们知道,思维的结果和思维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正确的结果往往来自于正确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关键。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着眼于如何让学生充分显示其思维过程这一方面。比如在解某道题,教师可以问“你是怎样想的?”而不直接问“怎样做的?”这样即使不会做的学生也会积极思考,努力寻求答案,进而甚至还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等等,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只有学会思考,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学生才真正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另外,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思维,特别是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特见解的思考方法应及时地给予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2.2 强化思维训练。在课堂创新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不断强化各种思维方法,并通过各种思维方法的选择、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等等,鼓励多思,鼓励创新,积极提倡、引导学生的反省思维,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學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证明题、推理题的练习,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用反证法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等等。
2.3 注重散聚统一。在实施创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关键之关键是教会学生坚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有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首先表现在发散性思维上,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充分发表各种不同的看法。然而,创造思维不仅要求发散而且要求聚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当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时,在学生的思维发散后,给以恰当的评价,有所点拨,帮助学生认识到各种方法的优劣,和学生一起找到最佳的方法,只有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才是有效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一题多解题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各种解题方法,再和学生一起来讨论各种方法的长短比较一下哪种方法较好,是否可以综合各法或几法之长,找出更好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上一台阶。
3 创建展现创新能力的实践、锻炼舞台
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充分展现其创新能力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直接的场所。这方面是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所忽视的,在以后的创新教育中必须加强的。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创造技能,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开展“科技周”活动,举办各种智力竞赛,进行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评比,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各种社会调查等等,从而使创新教育落在实处。
总之,创新教育是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它,并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