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rip,一个源自台湾阿美族的词汇,意谓“生活”,亦有“文化、生命史”之意,念起来清脆爽快,带有一丝年轻与率性。
2006年春天,曾任诚品书店活动企划主任的王玉萍,号召几位友人,挹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共同筹办一本以介绍花莲生活种种为主轴的免费刊物《o'rip》。2008年6月,更成立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除了继续编刊物,还积极规划展览、主题旅行、讲座、创意商品,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串连用心生活的人。
《o'rip》的企划主筹王玉萍,婚前是台北人,婚后因先生在花莲经营璞石咖啡馆而迁居至此,怀第二胎时,因自觉对花莲仍不够了解,便决定藉由己身专擅之事──采访写作,耙梳山海纹理,采撷人间故事,以此与花莲缔结盟约。近两三年,已陆续选摘《o'rip》双月刊精华内容,汇编成《通往花莲的秘径》、《铁道。纵谷。友人家──游走花莲小村小镇》二书。
“o'rip的旅行,都是在找人,人在,环境就活了起来,便有了故事。”王玉萍说。
用在地的角度看花莲
《o'rip》主要编辑群有十二三人,每一期实质参与人数不等,包括陈则秀在内,有三位为花莲在地人,其余皆为因婚姻、求学或工作而先后移居至此地者。目前工作室共有六位专职人员,陈则秀主要负责网络平台营运管理,其硕士论文就是以《o'rip》为研究对象。起初设定的方向是探讨地方刊物经营,然而,光是谈论经营面似乎总少了些什么,“拖了几年之后才想通,其实很多东西是和人有关”。于是她的问题意识转向了,进一步探究这些来自外地的编辑群如何看待花莲,及其在地认同逐步积累的过程。
对于本地人来说,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譬如巷口的早餐店、庙口红茶,尽管经常光顾,深知其美味,却从未想过掀开店家背后的故事。尤其,花莲的年轻人多半在高中毕业后就赴外地攻读大学,自然而然在新的地盘落地扎根,花莲自此成了永恒的故乡。加上花莲腹地广大,交通系统不若都市密集且四通八达,一般人走踏之处有限,对于许多成长于此的人而言,花莲仍像是一尚待探勘的处女地。相较之下,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反而对此地抱持浓厚好奇,亟欲伸展触角。
透过采访,原先认为理所当然之事,逐一找到了源由。像是24小时营业的庙口红茶,原是因为那一带紧邻花莲旧火车站,昔时相当繁华,妓女户遍布,性工作者下工休憩往往是半夜的事了,店主出于体恤,主动拉长营业时间,让她们在深夜里犹可寻求温饱,这营业形态便一直延续至今。
“初衷很简单,只是想要用花莲在地的角度去看花莲。”不同于坊间的观光旅游杂志,《o'rip》期望能够更深入一些,不只介绍美食与景点,更藉此带出人的故事。在陈则秀看来,各行各业都和人息息相关,拥有什么样的个性,就决定了此人渴望投注之事,“所以我们想要讲的是花莲在地人的个性和样貌”,正是这些人的心念与行动,引领花莲往更好的方向走。
深入社区,走进友人家
刊物草创之初,因编辑团队大多对花莲不了解,只得先从身边熟识的朋友下手,随着人脉的开拓,以及观察力与敏感度的提升,逐步延展出去。譬如,在《o'rip》前几期当中,o'rip好家伙之一的黄启瑞就策划了一个异国美食在花莲的专题,起因是他注意到越南饮食店愈来愈多,随后关注对象扩及日本、泰国、缅甸等店家,明查暗访之下,发现这些料理有一共同的独特调味,即是想家的心。外来游子因想念家乡味道而在异地另起炉灶,烹调家乡菜,成了这个专题最动人的主旋律。
陈则秀说:“一开始是由自己感兴趣的人事物出发,久而久之,对这个地方的认识愈来愈多,就会开始关心花莲在地的议题,并藉由区块的方式介绍花莲。”《通往花莲的秘径》全书共划分为四大轴心,分别是:春天散步、夏天乐玩、秋天拜访、冬天馋味,依照时节,领略花莲不同的兴味。到了《铁道。纵谷。友人家》,则游走于花莲纵谷,在吉安乡找到一种慢调旅行的可能,在寿丰乡遇见耕耘梦想的有机农家和社区居民,或者赴光复乡拜访台湾最大的阿美族部落,认识其传统技艺与祖灵信仰。
累积了几年的编辑经验之后,《o'rip》在专题企划上更着重全盘思考。以近期刊物为例,第29期至31期专门介绍花莲193县道,这条公路全长110.5公里,北起新城乡,南迄玉里镇,是许多骑乘者公认台湾风景最为秀丽的单车路线。尽管此一地段幅员广大,但人烟稀少,若纯然描写自然景观,无法凸显当地特殊风情,于是,如何找出在地特色以及神隐其中的友人家就成了编辑团队最大的任务。在第一期里头,将193县道粗略切割成北端、中端、南端,分别透过往来旅人和在地人的眼光,大致浏览该线道的风貌。第二期则聚焦于该线道上的物产,如柑橘类、金多儿笋等;到了第三期,就介绍某一可提供DIY的有机农场。透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领读者一步步走入当地,“终究还是希望人们可以进到那一条路上去,而不只是骑脚踏车经过。”
《o'rip》过去几年报导的主轴几乎都锁定在花莲纵谷,陈则秀说,“因为这条线太丰富了”,很多的人和事藏身其中,及至第29期,始将重心东移,关注海岸山脉两侧的人家。“一开始以为内容没有那么多,实际去采访后,又会发现还有很多是没有写到的。”《o'rip》创刊五年,迄今仍未曾涉猎万荣乡和卓溪乡,主因是此二地背倚中央山脉之绵延山麓,主要为高山部落,没有人带路就不容易进去。
找回小地方的自信
《o'rip》每期印量约5000至7000本,起初,目标读者主要设定为外地人,因此有80%的刊物摆放于全台各地的诚品书店,供免费索阅。《o'rip》开数不大,每期二三十页,对于旅人来说,是很轻简的小指南。
与花莲人接触多了,陈则秀发现,很多在地人缺乏自信,普遍认为公共资源集中在西部,忽略了花莲的开发。因此,企划这本刊物的过程中,会尽量找出属于当地的特色,盼能给在地人一记提醒:你以为的不好,真的是这么不好吗?
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期是第14期,介绍凤林镇。编辑团队先是拜访擅长炒花生的钟妈妈,因着她的引介,又陆续结识了更多手艺精湛的妈妈们。有一回,他们前往镇公所洽询相关资讯,竟遭到镇公所职员的质疑:“你们要来写凤林?有什么好写的?这里人口外移这么严重,年轻人都出去念书了,镇上只剩下老人家和小朋友。”凤林是一客家村庄,采访了一轮,他们发现,客家妈妈都相当好客,且手艺不俗,举凡做菜头粿、麻粿,或是植物染、编织,无一不精巧。 “有一个做菜头粿和米苔目的妈妈,每天到了早市,不到一两个小时,东西就被抢购一空。”陈则秀认为,乡镇间的活力并不全然依托于年轻一代,她相信,妈妈是维系家庭的关键人物,一旦她们热诚投入,家庭和社区就会活络起来,充满生气。
后来,o'rip好家伙为凤林的妈妈们在璞石咖啡馆二楼策划了一个小型展览,协助布展,召开记者会。当天,妈妈们从南边的小镇来到花莲市,穿上自己最好的衣裳公开亮相,在镁光灯的照射下,欢欣雀跃,无形中,注入一股美丽的自信。
人与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这些年,愈来愈多人移居花莲,因为这块土地黏人,人情富饶,缓慢的生活在此有了实践的可能。事实上,陈则秀高中毕业后就北上念书、工作,在台北住了七八年,后来才下定决心回花莲找工作。
奇妙的是,在花莲,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异常地近,很容易搭上话,彼此开始有了联系。陈则秀说,每每她的朋友来访,免不了要略尽地主之谊,带他们四处走走,所到之处,总会碰到认识的人,沿途好似有打不完的招呼,还被朋友调侃,是不是要参与竞选。殊不知,这是寻常之事。
“甚至你到某地,看到有辆车停在那里,就知道哪个朋友在那间店里干嘛;再往前走,看到一只狗绑在外头,就知道谁谁谁来买衣服了。你完全可以掌握朋友的行踪。”说这话的同时,陈则秀笑得一脸明媚。
在地接待,亲身体验
过去提到花莲,思及的或许只有地理上的轮廓,几年采访下来,每当提及花莲的某地名,浮现的画面被人所取代,这也是为什么第二本《o'rip》选辑取名为《铁道。纵谷。友人家》,陈则秀说:“我们跟这些人已经是朋友了,把他们介绍给看这本书的读者,他们也会是你的友人,会来招待你。”
有鉴于主动深入农家对于一般人来说并非易事,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近年开始推广o'rip漫走,规划一至两天的小旅行,藉由文化解说、特色餐饮品尝、农事体验或手工艺DIY等,进入花莲的常民生活。参与的人当中,花莲人与外地人各占一半,多表示受益匪浅。先前o'rip漫走曾安排旅人至有机农场参访,随团讲解的老师言语生动,“讲到大家都会去挖那个土来闻,直说:好香!好香!”随后又让大伙儿亲自采收食材,场地直送至稍晚准备用餐的馆子新鲜烹调。
o'rip漫走全程由在地友人接待,今年秋天,主推两天一夜的alihay行程(阿美族渔夫出海前,身边人会对他说:“alihay ko foting”,意谓“祝你有很多的鱼”),将造访花莲县丰滨乡的港口部落、静浦部落,由部落人士亲自导览,带领来客一同捕捞、撒网、伐竹筏,实地体验海洋民族的传统生活。
“o'rip好家伙们更会玩了,可以将专题的各篇题目,组成一个采访旅行团,一起去旅行、采访、分享讨论、绘成地图……o'rip的采访常常是不能一次成事的,总要去个两次三次四次,换算稿费绝对是傻子行为,但换算成自我的成长,就不一样了。”王玉萍在《通往花莲的秘径》自序中写道。
采访结束翌日,适逢o'rip好家伙准备为一日小旅行再度探路,有幸受邀一道出游,循着台11线自花莲市区一路南下,沿途行经盐寮、水琏、芭崎、矶崎、新社等地,眺望苍蓝的海,攀上海边梯田,体验噶玛兰族独特的香蕉丝织作。并且,结识了一票新朋友。
“旅行,最可贵是相互交流给予祝福。”王玉萍说。或许有一天,你也会愿意像我一样,带着这两本私房秘笈,搭上火车前往花莲,依循书中所述的温暖游程,遁入新的生活圈,体验缓慢、自在的步履,因着天地的辽阔与丰饶的人情而深深颤动。
2006年春天,曾任诚品书店活动企划主任的王玉萍,号召几位友人,挹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共同筹办一本以介绍花莲生活种种为主轴的免费刊物《o'rip》。2008年6月,更成立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除了继续编刊物,还积极规划展览、主题旅行、讲座、创意商品,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串连用心生活的人。
《o'rip》的企划主筹王玉萍,婚前是台北人,婚后因先生在花莲经营璞石咖啡馆而迁居至此,怀第二胎时,因自觉对花莲仍不够了解,便决定藉由己身专擅之事──采访写作,耙梳山海纹理,采撷人间故事,以此与花莲缔结盟约。近两三年,已陆续选摘《o'rip》双月刊精华内容,汇编成《通往花莲的秘径》、《铁道。纵谷。友人家──游走花莲小村小镇》二书。
“o'rip的旅行,都是在找人,人在,环境就活了起来,便有了故事。”王玉萍说。
用在地的角度看花莲
《o'rip》主要编辑群有十二三人,每一期实质参与人数不等,包括陈则秀在内,有三位为花莲在地人,其余皆为因婚姻、求学或工作而先后移居至此地者。目前工作室共有六位专职人员,陈则秀主要负责网络平台营运管理,其硕士论文就是以《o'rip》为研究对象。起初设定的方向是探讨地方刊物经营,然而,光是谈论经营面似乎总少了些什么,“拖了几年之后才想通,其实很多东西是和人有关”。于是她的问题意识转向了,进一步探究这些来自外地的编辑群如何看待花莲,及其在地认同逐步积累的过程。
对于本地人来说,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譬如巷口的早餐店、庙口红茶,尽管经常光顾,深知其美味,却从未想过掀开店家背后的故事。尤其,花莲的年轻人多半在高中毕业后就赴外地攻读大学,自然而然在新的地盘落地扎根,花莲自此成了永恒的故乡。加上花莲腹地广大,交通系统不若都市密集且四通八达,一般人走踏之处有限,对于许多成长于此的人而言,花莲仍像是一尚待探勘的处女地。相较之下,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反而对此地抱持浓厚好奇,亟欲伸展触角。
透过采访,原先认为理所当然之事,逐一找到了源由。像是24小时营业的庙口红茶,原是因为那一带紧邻花莲旧火车站,昔时相当繁华,妓女户遍布,性工作者下工休憩往往是半夜的事了,店主出于体恤,主动拉长营业时间,让她们在深夜里犹可寻求温饱,这营业形态便一直延续至今。
“初衷很简单,只是想要用花莲在地的角度去看花莲。”不同于坊间的观光旅游杂志,《o'rip》期望能够更深入一些,不只介绍美食与景点,更藉此带出人的故事。在陈则秀看来,各行各业都和人息息相关,拥有什么样的个性,就决定了此人渴望投注之事,“所以我们想要讲的是花莲在地人的个性和样貌”,正是这些人的心念与行动,引领花莲往更好的方向走。
深入社区,走进友人家
刊物草创之初,因编辑团队大多对花莲不了解,只得先从身边熟识的朋友下手,随着人脉的开拓,以及观察力与敏感度的提升,逐步延展出去。譬如,在《o'rip》前几期当中,o'rip好家伙之一的黄启瑞就策划了一个异国美食在花莲的专题,起因是他注意到越南饮食店愈来愈多,随后关注对象扩及日本、泰国、缅甸等店家,明查暗访之下,发现这些料理有一共同的独特调味,即是想家的心。外来游子因想念家乡味道而在异地另起炉灶,烹调家乡菜,成了这个专题最动人的主旋律。
陈则秀说:“一开始是由自己感兴趣的人事物出发,久而久之,对这个地方的认识愈来愈多,就会开始关心花莲在地的议题,并藉由区块的方式介绍花莲。”《通往花莲的秘径》全书共划分为四大轴心,分别是:春天散步、夏天乐玩、秋天拜访、冬天馋味,依照时节,领略花莲不同的兴味。到了《铁道。纵谷。友人家》,则游走于花莲纵谷,在吉安乡找到一种慢调旅行的可能,在寿丰乡遇见耕耘梦想的有机农家和社区居民,或者赴光复乡拜访台湾最大的阿美族部落,认识其传统技艺与祖灵信仰。
累积了几年的编辑经验之后,《o'rip》在专题企划上更着重全盘思考。以近期刊物为例,第29期至31期专门介绍花莲193县道,这条公路全长110.5公里,北起新城乡,南迄玉里镇,是许多骑乘者公认台湾风景最为秀丽的单车路线。尽管此一地段幅员广大,但人烟稀少,若纯然描写自然景观,无法凸显当地特殊风情,于是,如何找出在地特色以及神隐其中的友人家就成了编辑团队最大的任务。在第一期里头,将193县道粗略切割成北端、中端、南端,分别透过往来旅人和在地人的眼光,大致浏览该线道的风貌。第二期则聚焦于该线道上的物产,如柑橘类、金多儿笋等;到了第三期,就介绍某一可提供DIY的有机农场。透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领读者一步步走入当地,“终究还是希望人们可以进到那一条路上去,而不只是骑脚踏车经过。”
《o'rip》过去几年报导的主轴几乎都锁定在花莲纵谷,陈则秀说,“因为这条线太丰富了”,很多的人和事藏身其中,及至第29期,始将重心东移,关注海岸山脉两侧的人家。“一开始以为内容没有那么多,实际去采访后,又会发现还有很多是没有写到的。”《o'rip》创刊五年,迄今仍未曾涉猎万荣乡和卓溪乡,主因是此二地背倚中央山脉之绵延山麓,主要为高山部落,没有人带路就不容易进去。
找回小地方的自信
《o'rip》每期印量约5000至7000本,起初,目标读者主要设定为外地人,因此有80%的刊物摆放于全台各地的诚品书店,供免费索阅。《o'rip》开数不大,每期二三十页,对于旅人来说,是很轻简的小指南。
与花莲人接触多了,陈则秀发现,很多在地人缺乏自信,普遍认为公共资源集中在西部,忽略了花莲的开发。因此,企划这本刊物的过程中,会尽量找出属于当地的特色,盼能给在地人一记提醒:你以为的不好,真的是这么不好吗?
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期是第14期,介绍凤林镇。编辑团队先是拜访擅长炒花生的钟妈妈,因着她的引介,又陆续结识了更多手艺精湛的妈妈们。有一回,他们前往镇公所洽询相关资讯,竟遭到镇公所职员的质疑:“你们要来写凤林?有什么好写的?这里人口外移这么严重,年轻人都出去念书了,镇上只剩下老人家和小朋友。”凤林是一客家村庄,采访了一轮,他们发现,客家妈妈都相当好客,且手艺不俗,举凡做菜头粿、麻粿,或是植物染、编织,无一不精巧。 “有一个做菜头粿和米苔目的妈妈,每天到了早市,不到一两个小时,东西就被抢购一空。”陈则秀认为,乡镇间的活力并不全然依托于年轻一代,她相信,妈妈是维系家庭的关键人物,一旦她们热诚投入,家庭和社区就会活络起来,充满生气。
后来,o'rip好家伙为凤林的妈妈们在璞石咖啡馆二楼策划了一个小型展览,协助布展,召开记者会。当天,妈妈们从南边的小镇来到花莲市,穿上自己最好的衣裳公开亮相,在镁光灯的照射下,欢欣雀跃,无形中,注入一股美丽的自信。
人与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这些年,愈来愈多人移居花莲,因为这块土地黏人,人情富饶,缓慢的生活在此有了实践的可能。事实上,陈则秀高中毕业后就北上念书、工作,在台北住了七八年,后来才下定决心回花莲找工作。
奇妙的是,在花莲,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异常地近,很容易搭上话,彼此开始有了联系。陈则秀说,每每她的朋友来访,免不了要略尽地主之谊,带他们四处走走,所到之处,总会碰到认识的人,沿途好似有打不完的招呼,还被朋友调侃,是不是要参与竞选。殊不知,这是寻常之事。
“甚至你到某地,看到有辆车停在那里,就知道哪个朋友在那间店里干嘛;再往前走,看到一只狗绑在外头,就知道谁谁谁来买衣服了。你完全可以掌握朋友的行踪。”说这话的同时,陈则秀笑得一脸明媚。
在地接待,亲身体验
过去提到花莲,思及的或许只有地理上的轮廓,几年采访下来,每当提及花莲的某地名,浮现的画面被人所取代,这也是为什么第二本《o'rip》选辑取名为《铁道。纵谷。友人家》,陈则秀说:“我们跟这些人已经是朋友了,把他们介绍给看这本书的读者,他们也会是你的友人,会来招待你。”
有鉴于主动深入农家对于一般人来说并非易事,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近年开始推广o'rip漫走,规划一至两天的小旅行,藉由文化解说、特色餐饮品尝、农事体验或手工艺DIY等,进入花莲的常民生活。参与的人当中,花莲人与外地人各占一半,多表示受益匪浅。先前o'rip漫走曾安排旅人至有机农场参访,随团讲解的老师言语生动,“讲到大家都会去挖那个土来闻,直说:好香!好香!”随后又让大伙儿亲自采收食材,场地直送至稍晚准备用餐的馆子新鲜烹调。
o'rip漫走全程由在地友人接待,今年秋天,主推两天一夜的alihay行程(阿美族渔夫出海前,身边人会对他说:“alihay ko foting”,意谓“祝你有很多的鱼”),将造访花莲县丰滨乡的港口部落、静浦部落,由部落人士亲自导览,带领来客一同捕捞、撒网、伐竹筏,实地体验海洋民族的传统生活。
“o'rip好家伙们更会玩了,可以将专题的各篇题目,组成一个采访旅行团,一起去旅行、采访、分享讨论、绘成地图……o'rip的采访常常是不能一次成事的,总要去个两次三次四次,换算稿费绝对是傻子行为,但换算成自我的成长,就不一样了。”王玉萍在《通往花莲的秘径》自序中写道。
采访结束翌日,适逢o'rip好家伙准备为一日小旅行再度探路,有幸受邀一道出游,循着台11线自花莲市区一路南下,沿途行经盐寮、水琏、芭崎、矶崎、新社等地,眺望苍蓝的海,攀上海边梯田,体验噶玛兰族独特的香蕉丝织作。并且,结识了一票新朋友。
“旅行,最可贵是相互交流给予祝福。”王玉萍说。或许有一天,你也会愿意像我一样,带着这两本私房秘笈,搭上火车前往花莲,依循书中所述的温暖游程,遁入新的生活圈,体验缓慢、自在的步履,因着天地的辽阔与丰饶的人情而深深颤动。